-
题名主体价值取向在政策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陈绍芳
-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8-69,共2页
-
文摘
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 ,政策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人作为这种认识活动的主体 ,其自身的能动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政策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影响着其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态度。加强公众价值取向的引导 ,对于提高政策评价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主体价值取向
政策评价
作用
-
分类号
D6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取向
- 2
-
-
作者
王洪秋
-
机构
黑龙江科技学院
-
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年第3期22-24,共3页
-
文摘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即是人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即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批判现实社会并导向未来社会的根本旨意,脱离价值取向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将会导致实证化和庸俗化倾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不断挖掘其价值向度,以此回应当代社会现实的挑战并能更好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性价值取向
人学
本体论
-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 3
-
-
作者
钟昭锋
潘九根
-
机构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
出处
《求实》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4-16,共3页
-
文摘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历史地拓展了人民群众的主体范围 ,科学地定位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标 ,具体地规划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途径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取向 ,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的伟大实践架起了新的桥梁。
-
关键词
三个代表
人民性
价值主体取向
价值目标取向
价值行为取向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市民社会市民法私主体权利取向哲思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章礼强
-
机构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50-54,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民法哲学研究"(03JD820010)成果之一
-
文摘
西方古代城邦社会实际上就是以城邦为基础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是根据宗法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西方近代政治社会主要是指国家,尤其是指近代国家。与政治社会或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民社会的含义逐渐演变成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划、制度。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法权,一是私权,一是公权;并以此为规范对象分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即私法和公法。(市)民法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法律表现形式,它通过认定权利来维持市民社会的秩序,划定政治国家和其他市民不得随意进入的空间。从价值哲学角度看,市民社会是一个以市民权利为取向的社会,(市)民法亦当是以私主体权利为取向的私法。现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大面积城市化引致了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与成熟,亟需民法高扬市民即私主体权利的价值取向。
-
关键词
民法
市民社会
私法
私主体权利价值取向
-
分类号
D913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
-
题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及其实现
- 5
-
-
作者
段录良
-
机构
郴州师专马列主义教学部
-
出处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1-15,共5页
-
-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价值
社会价值体系
主体价值取向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分类号
D61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混”——目标失落的必然结果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周敏恒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9-29,共1页
-
文摘
人们对于失去目标是难以忍受的,哪怕这个目标是暂时的失去,它会导致人们在现实中放弃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这正是当代青年“混”字背后的一个原因——目标的失落。在改革的过程中,当传统的旧的社会价值体系被打破时,青年以其持有的价值超前特性,迅速地接受社会中那些还只是隐隐若现的价值日际。这时,尽管社会价值目标依然存在,但在青年的心目中。
-
关键词
当代青年
社会价值体系
社会价值目标
失落
目标实现
生活价值
必然
主体意识
不可避免
主体价值取向
-
分类号
C0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