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南壮族乡村治理中的仪式传统与族群互动 被引量:7
1
作者 唐俊 徐祖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35,共8页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仪式传统 互动交融 社会运行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逻辑理路与教育路径
2
作者 刘显 林东梅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群体归属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体育仪式以身体实践为媒介构建起跨地域、超方言的文化认同场域,其仪式展演中的符号共享、身体对话和情感共振,有效弥合了地域分隔、语言差异和记忆断层带来的身份裂隙。本文借助传统体育仪式,深入挖掘“符号表征”“历史根脉”“精神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必然逻辑,探索传统体育仪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既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阐释体系与实践范式,又能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从表层符号认知向深层价值内化的质性跃迁,更有助于构建起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体系,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文化支撑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仪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叙事与修辞实践:裕固族传统仪式中视觉符号的意义生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辉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5,共10页
作为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展演互动,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传播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其意义的有效传达。伴随着传播制度的不断变革,传统仪式经由修辞实践所构筑的媒介时空与现实时空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对比不同关系之下传统仪式修辞实践的效... 作为一种充满象征意义的展演互动,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传播的首要任务便是对其意义的有效传达。伴随着传播制度的不断变革,传统仪式经由修辞实践所构筑的媒介时空与现实时空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对比不同关系之下传统仪式修辞实践的效果差异不难得出,借由视觉修辞完成对其意义的传递是传统仪式结合自身特性在时代背景之下所做出的一项必然性选择。裕固族传统仪式中各类视觉符号自身意义的生成,完全依赖于符号所处的生成语境,理解和把握互文、情境与文化三种语境各自特定的符号意义生成规则,不仅有助于区分与识别视觉符号在传统仪式中的意义所在,还能进一步厘清催生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符号变迁的根源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传统仪式 视觉符号 视觉修辞 意义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固族传统仪式视觉传播中“符号之维”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辉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对于传统仪式的传播同样如此。裕固族传统仪式富含拥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体系,对其文化释义的研究,可从符号文本的双轴视域出发去理解仪式中的视觉符号及其传播实践如何与... “读图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对于传统仪式的传播同样如此。裕固族传统仪式富含拥有自身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体系,对其文化释义的研究,可从符号文本的双轴视域出发去理解仪式中的视觉符号及其传播实践如何与身体实践、仪式展演、时空再造等诸多要素发生勾连。通过搜集整理视觉符号,再将其打造成专属于仪式传播的视觉识别系统,一方面,传播者可借此甄别判断所要传播的各类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接受者也可在观看的同时通过查询实现更为精准的解读。通过这种顺应时代特点而生发出的“观看”仪式的全新方式,裕固族传统仪式可在构筑现代社会“视觉图景”的同时,借由视觉传播实践更好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裕固族传统仪式 视觉传播 文化符号 文化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传统民间仪式与新农村建设的互融共生——浙南石练“七月会”的当代变迁及社会功能考察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祝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76-84,共9页
传统民间仪式集鬼神信仰与戏曲表演诸形式于一体,在我国广大乡村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并会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重塑自有的功能。时下积极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破旧立新",更应是根植于传统的"推陈出新"。将浙南石... 传统民间仪式集鬼神信仰与戏曲表演诸形式于一体,在我国广大乡村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并会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重塑自有的功能。时下积极倡导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破旧立新",更应是根植于传统的"推陈出新"。将浙南石练"七月会"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的关系置于"动态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考察,传统民间仪式"与时俱进"的解构和重构是其谋求合法性生存的重要策略之一;同时,合理利用传统信仰仪式是当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生机活力的必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间仪式 “七月会” 新农村建设 互融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当代再造——浙北党山雷公庙会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张祝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28-135,共8页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 仪式变迁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庙会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性活动,有其特定的寓意、独有的程式和丰富的功能。现代社会剧变不仅对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形式外表产生影响,更给传统民间仪式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带来深刻冲击和改造。当下,政府部门对繁荣乡村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民间仪式的强力介入与征用,为传统民间仪式的再造增添了强大动力。但是,在此过程中,传统民间仪式的文化本真性却日渐剥离,这必然使其原本的象征体系难以复存,形式也终将难以为继。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既要着眼于促进其内生的价值转换机制和能力的发挥,更要着眼于仪式文化合理精神内核的挖掘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间仪式 乡村庙会 政府征用 现代性再造 境遇与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取向 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仪式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实践机制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金秀 黄政 龙文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8,共11页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互助精神强化关系纽带、培育乡村治理人才等五个维度发挥治理效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仪式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异化,导致农民经济压力俱增和情感缺位,治理功能被削弱。行政力量所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则着力纠偏传统仪式的非理性面向,在保留仪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仪式简化,减轻村民人情支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仪式更好地发挥情感联结和社会规范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的治理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充分挖掘传统仪式的道德文化意涵,从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互助精神、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借助传统仪式激发互助传统,提高自治和德治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并提升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仪式 婚丧嫁娶 治理资源 实践机制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仪式、文化象征与经济发展——基于云南起飞村彝族阿细人的调查
8
作者 刘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阿细是我国彝族的一个支系,现聚居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云南省起飞村的彝族阿细人都会举行祭密枝活动、祭火仪式及狂欢仪式。从这些仪式中探知,彝族阿细人的经济发展与其传统仪式中的文化象征具有联动关... 阿细是我国彝族的一个支系,现聚居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云南省起飞村的彝族阿细人都会举行祭密枝活动、祭火仪式及狂欢仪式。从这些仪式中探知,彝族阿细人的经济发展与其传统仪式中的文化象征具有联动关系。仪式习俗等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彝族阿细人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其传统文化的价值,以促进其经济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阿细人 传统仪式 文化象征 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型公园的魅力 被引量:2
9
作者 户田芳树 刘佳(译) +1 位作者 倪亦南(译) 董犇(译)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6-29,共4页
在日本,自经济成长到巅峰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的仪式活动、建筑及庭院等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也开始出现在公园项目之中,介绍2个案例成功的主要原因:1)以原景重建的方式再现建筑、生活空间;2)在秀丽的项目... 在日本,自经济成长到巅峰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关注传统的仪式活动、建筑及庭院等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也开始出现在公园项目之中,介绍2个案例成功的主要原因:1)以原景重建的方式再现建筑、生活空间;2)在秀丽的项目用地中,通过园路来营造丰富的连续景观序列;3)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展现传统的活动内容。拥有再现传统空间能力的优秀设计师,是展现此类项目高品质空间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与此同时,从规划阶段就开始实施公共参与设计的方式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传统仪式活动 建筑及庭院 原貌再现 连续景观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传统的实践与乡村文化振兴——以清潭街“舞草把龙”为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玉雄 李静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9,共8页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实践,即“舞草把龙”仪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列入“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种种事项,不难发现“舞草把龙”仪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舞草把龙”仪式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联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但仪式空间式微、仪式主体缺失等潜伏性危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而时下积极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合理开发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传统民间仪式 乡村文化振兴 传承创新 有效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