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政治权威视觉符号:图像中的清代皇家仪仗用具陈列
1
作者 束霞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9-74,共6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家仪仗用具有极为特殊的功能,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于区分尊卑,巩固等级制度,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皇家仪仗用具作为一种政治权威视觉符号和物质载体,其使用被视为巩固皇权之术。作为集大成的清代皇家仪仗用具...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家仪仗用具有极为特殊的功能,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于区分尊卑,巩固等级制度,以维持其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皇家仪仗用具作为一种政治权威视觉符号和物质载体,其使用被视为巩固皇权之术。作为集大成的清代皇家仪仗用具除了谨慎戒备、以防不测的护佑、防护等基本功能,还通过仪仗用具的排布陈列和出行阵容彰显皇权之威势、声势、权势和运势,来衬托出天子至尊的形象,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也被视为“惠必及下”仁政体现;与此同时,其仪仗用具在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和观念影响之时,催生民族心理建构与文化认同,最终实现为清朝统治服务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家仪仗用具 陈设 出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亲王墓出土仪仗俑分类研究
2
作者 朱立 张荣 唐仕瑞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1期14-25,共12页
明代亲王仪仗俑出土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分类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明代亲王墓中仪仗俑的使用和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其所穿冠服对于研究明代衣冠服饰和礼仪制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明代 亲王 仪仗 分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穿戴档》论清代皇帝祭祀用仪仗服饰 被引量:1
3
作者 束霞平 张蓓蓓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53,共6页
从《穿戴档》就清代皇帝祭祀时用仪仗服饰情况作一些探讨。清代基本承袭了传统汉制"礼"的传统观念,将历代沿用的五礼制度作为政权统治的全部礼仪制度。祭祀又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国家社稷之根本,为清代典章制度之首,历朝皇帝格... 从《穿戴档》就清代皇帝祭祀时用仪仗服饰情况作一些探讨。清代基本承袭了传统汉制"礼"的传统观念,将历代沿用的五礼制度作为政权统治的全部礼仪制度。祭祀又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国家社稷之根本,为清代典章制度之首,历朝皇帝格外重视。伴随着祭祀等级、规模、时节和场合等的不同,清代祭祀所用皇帝服饰也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档》 清代皇帝 祭祀 仪仗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仪仗乐队性质的黄门鼓吹 被引量:3
4
作者 陶成涛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7,86,共9页
鼓吹乐在西汉时期地位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鼓吹乐当时属于宫廷俗乐(黄门倡乐),隶属于少府,只是武宣时期皇帝出行偶尔用之,未能进入国家音乐机构(太常寺乐府)之中。自东汉开始,"黄门鼓吹"作为仪仗乐队开始广泛使用于皇族、王... 鼓吹乐在西汉时期地位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鼓吹乐当时属于宫廷俗乐(黄门倡乐),隶属于少府,只是武宣时期皇帝出行偶尔用之,未能进入国家音乐机构(太常寺乐府)之中。自东汉开始,"黄门鼓吹"作为仪仗乐队开始广泛使用于皇族、王公、将相的道路出行仪仗及赏赐、丧葬仪仗中,大大提高了鼓吹乐曲的实际地位,促使了鼓吹乐曲走向雅正化,并最终使鼓吹乐曲在西晋时期正式进入国家雅乐系统。因此,黄门鼓吹的仪仗乐队应用对鼓吹乐曲的雅正化产生了最直接的推动作用。鼓吹乐曲雅正化完成之后,才会产生自曹魏至隋唐歌颂开国皇帝武功圣德的鼓吹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 仪仗乐队 黄门鼓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斧为仪仗器考——兼论“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 被引量:3
5
作者 胡绍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8,39,共7页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 柱斧是重要的名物词,后人不解其形制,有拄杖说、礼器说、斧头说和柱拂子说。文章通过考察认为"柱斧是仪仗器,其使用范围和形制有严格的限定:玉柱斧也称玉斧,用于皇帝殿前迎驾或在出行的仪仗中导驾;水晶柱斧用于升朝官的官轿前方导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斧是权力的象征,斧形很早就出现在仪仗里,宋代的柱斧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升朝官用水晶柱斧在宋徽宗大观年间被废止,为帝王导驾的玉柱斧则在明清时期消失。宋太祖所操柱斧,"宋挥玉斧"与"斧声烛影"之"斧",都是仪仗器柱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斧 仪仗 玉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代皇家仪仗的集大成者——清代皇家仪仗车舆形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束霞平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90-99,共10页
清代的皇家仪仗不仅继承传统,效法汉制,承接历代王朝之精髓,同时也发挥了多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皇家仪仗的集大成者。仪仗车舆作为清代皇家仪仗用具重要组成部分,车辂与轿舆又构成了仪仗车舆的核心内容,其形制设计在沿用、继承历代王朝... 清代的皇家仪仗不仅继承传统,效法汉制,承接历代王朝之精髓,同时也发挥了多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皇家仪仗的集大成者。仪仗车舆作为清代皇家仪仗用具重要组成部分,车辂与轿舆又构成了仪仗车舆的核心内容,其形制设计在沿用、继承历代王朝仪仗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仪仗内容,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皇家仪仗的形制特征。它不仅仅是皇权与礼制的象征,同时也是清代宫廷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豪华精美的仪仗用具充分显示了清代宫廷匠人们高超的技艺和设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家 仪仗车辂 舆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仗队军靴底部件材料厚度组合对缓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万蓬勃 马丁 +3 位作者 汤运启 王清林 倪亮辰 邹灵秋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5,共7页
采用电脑式压缩能量吸收试验机对2种材料在不同厚度下的组合进行压缩测试,选择能量吸收最优的厚度组合制底;使用电脑系统缓震性能试验机对鞋底进行冲击测试,选择出缓震性能优良的2种组合鞋底制成改进军靴A、B;招募15名健康的男性大学生... 采用电脑式压缩能量吸收试验机对2种材料在不同厚度下的组合进行压缩测试,选择能量吸收最优的厚度组合制底;使用电脑系统缓震性能试验机对鞋底进行冲击测试,选择出缓震性能优良的2种组合鞋底制成改进军靴A、B;招募15名健康的男性大学生分别穿着3种仪仗队军靴在2种动作下进行测试,采集地面反作用力等相关参数和踝关节、膝关节与前额垂直于地面方向上的加速度。探讨了仪仗队军靴底部件不同材料组合对的缓震性能的影响,为仪仗队军靴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在正步动作下,改进军靴B表现出最小FPF(P<0.05);改进军靴A和改进军靴B相比于标准军靴的IMLR和IPLR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跑步动作下,改进军靴A和改进军靴B相比于标准军靴的IMLR显著降低(P<0.05)。改进军靴A和改进军靴B的底部件材料组合缓冲能力均优于标准军靴,改进军靴B的底部件材料组合吸收冲击的能力最佳。这种底部件材料组合设计能有效的衰减冲击,进而对与落地动作相关的训练和损伤机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仗队军靴 缓震性能 正步 地面反作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蒙汉民族融合下清代皇家仪仗音乐制度的承继
8
作者 束霞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4年第6期62-67,共6页
清代皇家仪仗音乐,就其规模来说不及唐宋,但其制度及内容较为完善,上至皇帝下至皇亲国戚,上至皇家国祭下至家祭,上至祭祀礼仪下至宴飨娱乐等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仪仗音乐制度。清代皇家仪仗音乐制度一方面是沿袭边俗,继承满蒙仪仗祭... 清代皇家仪仗音乐,就其规模来说不及唐宋,但其制度及内容较为完善,上至皇帝下至皇亲国戚,上至皇家国祭下至家祭,上至祭祀礼仪下至宴飨娱乐等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仪仗音乐制度。清代皇家仪仗音乐制度一方面是沿袭边俗,继承满蒙仪仗祭祀音乐,形成了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的仪仗音乐特色;另一方面承袭明制,并伴随着清代国家典制逐步健全而形成的典礼性仪仗音乐制度,使清代皇家仪仗音乐集中国古代皇家仪仗音乐及宫廷音乐之大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家仪仗 音乐制度 承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皇家仪仗祭祀乐的乐器配置
9
作者 束霞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7-18,共2页
清代皇家仪仗音乐作为清代皇家仪仗的重要部分,是用以体现其皇权威严的重要载体。作为仪仗音乐最为重要、规格最高的祭祀乐也不例外,在清代皇家仪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规格不同的仪仗祭祀乐及其乐器配置。由于清代皇家礼仪有... 清代皇家仪仗音乐作为清代皇家仪仗的重要部分,是用以体现其皇权威严的重要载体。作为仪仗音乐最为重要、规格最高的祭祀乐也不例外,在清代皇家仪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规格不同的仪仗祭祀乐及其乐器配置。由于清代皇家礼仪有着明确的定制,其仪仗祭祀乐器又因仪仗祭祀乐的不同类型配以数量不同的乐器,其乐器种类多样、内涵丰富,构成了清代皇家仪仗乐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特的清代皇家特色及鲜明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皇家 仪仗祭祀乐 乐器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颇族民间仪仗乐队传入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琼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149-157,共9页
在景颇族民间,有两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仪仗乐队形式,它们都有成套的曲调、相对稳定的乐队编制和一定的演奏程序。其中一种是以英国苏格兰风笛为主奏乐器,配合以欧洲大军鼓、小军鼓及军镲的纯英国军礼之乐的仪仗乐队。另外一种是从20世... 在景颇族民间,有两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仪仗乐队形式,它们都有成套的曲调、相对稳定的乐队编制和一定的演奏程序。其中一种是以英国苏格兰风笛为主奏乐器,配合以欧洲大军鼓、小军鼓及军镲的纯英国军礼之乐的仪仗乐队。另外一种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起,在景颇族中出现的以民间乐器“洞巴”(双簧木管乐器)和“松比”(无膜竹笛)为主奏乐器,配合以象脚鼓、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民间鼓吹乐乐队。两种乐队的编制高度相似且有直接影响。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欧洲的音乐形式呈跨地域式的传播方式流传到我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中。这种传播不但促进了云南边境地区与欧洲音乐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颇族民间仪仗乐队 巴扎 文崩 乐队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时代卤簿制度与仪仗军服饰
11
作者 武子莹(译) 蒋玉秋(译)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51-58,共8页
本文旨在参考中国与朝鲜的古代文献及朝鲜时代的服饰遗物,来研究朝鲜时代的卤簿、仪仗制度,并阐释仪仗军服饰。研究结果如下:卤簿是对仪仗和护卫的记录,其中包含多样的仪仗物,此概念时有混用。卤簿、仪仗制度的作用是提高使用者的权威,... 本文旨在参考中国与朝鲜的古代文献及朝鲜时代的服饰遗物,来研究朝鲜时代的卤簿、仪仗制度,并阐释仪仗军服饰。研究结果如下:卤簿是对仪仗和护卫的记录,其中包含多样的仪仗物,此概念时有混用。卤簿、仪仗制度的作用是提高使用者的权威,根据使用者和礼仪种类的不同,卤簿制度亦各有区别。朝鲜初期规定了7种制度,朝鲜后期具体化为19种制度。仪仗军是指“仪仗奉持军”,其服饰由“工曹济用监”提供。根据仪仗物的不同分类,朝鲜初期使用5种仪仗军服饰,朝鲜后期仪仗军服饰减少为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时代 卤簿制度 仪仗军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庆期间中信明思克航母世界隆重推出“军事仪仗欢乐节”
12
《经济前沿》 2006年第9期I0002-I0003,共2页
国庆期间的中信明思克航母世界,游客朋友将体验“军事仪仗欢乐节”带来无穷的快乐与惊喜。届时.世界上风格各异的军事仪仗文化将在这里一展绚丽风姿:博大精深的元首礼仪、动感壮观的军乐队列表演、风情万种的中俄美少女军事仪仗歌舞... 国庆期间的中信明思克航母世界,游客朋友将体验“军事仪仗欢乐节”带来无穷的快乐与惊喜。届时.世界上风格各异的军事仪仗文化将在这里一展绚丽风姿:博大精深的元首礼仪、动感壮观的军乐队列表演、风情万种的中俄美少女军事仪仗歌舞表演、欢乐的航母吉祥物——波波夫仪仗队,都将欢乐登场,与游客们一起度过难忘的军港欢乐节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欢乐 军事 世界 航母 国庆 仪仗 吉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仗队的人数
13
作者 李默含 《数学小灵通(烧脑版)(中高年级)》 2008年第Z2期98-,64,共2页
一个旗手前头走,仪仗队员雄赳赳。六人一排真整齐,八人一排没零头。十人一排多两个,正好去当护旗手。仪仗队员真神气,共有多少小朋友?
关键词 仪仗 前头 参考 答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檛之为器:唐宋之际军政文化发微
14
作者 曹兴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唐末五代时期,一种名为“檛”的短柄打击型兵器取代了马刀的位置,成为当时主要的骑战兵器之一。至两宋时期,檛不再局限于战场的军事用途,而多被用作刑具和礼器,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直观的表现是,战场上跃马奋檛的宣力勇将,蜕变为“... 唐末五代时期,一种名为“檛”的短柄打击型兵器取代了马刀的位置,成为当时主要的骑战兵器之一。至两宋时期,檛不再局限于战场的军事用途,而多被用作刑具和礼器,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直观的表现是,战场上跃马奋檛的宣力勇将,蜕变为“车驾”周遭的禁围侍从。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武人因为受到以服从和明确上下尊卑为目的的过度管控,而表现出的循规蹈矩,同时也昭示了宋人旨在走出五代、重塑“三代”的远大政治抱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 仪仗 走出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代典制看《红楼梦》的写作年代——以前八十回为中心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书才 《曹雪芹研究》 2014年第2期36-47,共12页
本文主要根据清代官书、档案的记载,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的"曲柄七凤黄金伞"、八人抬"金顶金黄绣凤版舆"、"协理军机"(军机处学习行走)、"时宪书"等清代典制的始置时间做了考察、辨析,... 本文主要根据清代官书、档案的记载,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出现的"曲柄七凤黄金伞"、八人抬"金顶金黄绣凤版舆"、"协理军机"(军机处学习行走)、"时宪书"等清代典制的始置时间做了考察、辨析,从而证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写作时间上限在乾隆十年前后,此前已经作古者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写作年代 省亲仪仗 协理军机 时宪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社会制度下的礼仪之扇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祥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7-33,共7页
中国扇子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品类,可分为“实用之扇”“礼仪之扇”和“审美之扇”三大体系。西方对扇子也有“Functional”“Ceremonial”和“Decorative”的类似划分。西方的礼仪扇不仅为政治王权服务,也为宗教神权所用。古埃及图坦卡... 中国扇子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品类,可分为“实用之扇”“礼仪之扇”和“审美之扇”三大体系。西方对扇子也有“Functional”“Ceremonial”和“Decorative”的类似划分。西方的礼仪扇不仅为政治王权服务,也为宗教神权所用。古埃及图坦卡蒙墓出土大量仪仗扇,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中国有很大不同,其材质、工艺深受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东正教与天主教两大教派原本都使用圣扇,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西方礼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扇 仪仗 圣扇 “Flabellum” “Ripid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社火艺术创作特点
17
作者 张宇帆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4期222-223,共2页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关中社火普遍存在于陕西关中地区。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社火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社火表演,我们总能从其中找到相同的艺术特点。同时,在社火表演当中展示出的浓烈、豪迈、质朴、...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关中社火普遍存在于陕西关中地区。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社火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社火表演,我们总能从其中找到相同的艺术特点。同时,在社火表演当中展示出的浓烈、豪迈、质朴、热情的风格,不仅是其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特点,同时也从某种精神层面深刻反映出关中地区民俗文化与民众心理的特点。因此,关中社火才能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后,仍然能够广泛存在于关中城乡地区,这不仅是社火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是民众精神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火表演 角色装扮 仪仗曲子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朝礼器图式》中的礼器之扇探析
18
作者 杨祥民 《创意与设计》 2021年第3期63-72,共10页
乾隆皇帝钦命修撰的《皇朝礼器图式》,是古代关于礼器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被视为礼学中“专书之最著者”之一。书中礼器图式共计1300幅,是研究中国传统礼器典章制度的宝贵图像资料。礼器之扇属于《皇朝礼器图式》中第五部类——卤簿,体... 乾隆皇帝钦命修撰的《皇朝礼器图式》,是古代关于礼器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被视为礼学中“专书之最著者”之一。书中礼器图式共计1300幅,是研究中国传统礼器典章制度的宝贵图像资料。礼器之扇属于《皇朝礼器图式》中第五部类——卤簿,体现了传统的卤簿制度,属于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方面。《皇朝礼器图式》中的所有礼器之扇,根据其使用对象可分为皇帝和后宫两大部分,具有形制上的严格规范,以及精神上的特定指向。可以从质料、形状、装饰3个方面,对其中的礼器之扇进行区分。礼器之扇的图案主题、装饰纹样、布局用色,也以视觉形式来呈现礼仪内涵,显示出礼仪性美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朝礼器图式》 礼器 卤簿 仪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所见棨戟研究——论使用、形制和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志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73,共11页
本文从棨戟的使用、形制和意义三个角度入手,对汉画中出现的棨戟形象进行了梳理,论证在汉代的棨戟具有的三层意义。文献中记载的中下层官吏出行仪仗的组成部分,此为棨戟图像的第一层意义。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它曾经是一种单独使用的更高... 本文从棨戟的使用、形制和意义三个角度入手,对汉画中出现的棨戟形象进行了梳理,论证在汉代的棨戟具有的三层意义。文献中记载的中下层官吏出行仪仗的组成部分,此为棨戟图像的第一层意义。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它曾经是一种单独使用的更高级的权威象征物,此为棨戟图像的第二层意义。但是,随着这种象征意义逐渐消亡,其使用在出行仪仗中也已经不再严格,棨戟成为出行图像中一个可替代的、程式化的构图单元,此为棨戟图像的第三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棨戟 汉画 仪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卤簿制度研究综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爱麾 王炜民 《阴山学刊》 2013年第2期79-84,共6页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每个朝代卤簿制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秦汉时期注重车舆制度方面的研究;南北朝时期的研究重点在伞扇制度方面;唐宋多研究帝王御驾车舆、甲骑鼓吹;明清多参考图像、实物对卤簿制度展开系统的论述。卤簿的礼节繁冗复杂,...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每个朝代卤簿制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秦汉时期注重车舆制度方面的研究;南北朝时期的研究重点在伞扇制度方面;唐宋多研究帝王御驾车舆、甲骑鼓吹;明清多参考图像、实物对卤簿制度展开系统的论述。卤簿的礼节繁冗复杂,但它毕竟是古代帝王权威的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余年,伴随王朝更替、地位轮换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值得后人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簿制度 仪仗 礼制 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