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以诗为文”与鲁迅《野草》文体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姜振昌
-
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1,共8页
-
文摘
一中国古典诗歌文体的现代转型,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同步的。早在1915年秋胡适就响亮地提出:"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①。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传统律诗延存到现代虽仍然一家独大,但其僵化的形式于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变革急遽的新时代的诗情表达无疑是一种制约,这就势必要对诗歌形式提出更自由鲜活的、多元多功能的要求。"作诗如作文",使新诗走散文化之路,确实反映出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代诗人文体意识的自觉。
-
关键词
诗歌形式
中国古典诗歌
作诗如作文
以诗为文
鲁迅《野草》
文体意识
胡适
律诗
-
分类号
I210.97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以诗为文”传统与现代小说的诗化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颜同林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9-172,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编号11XZW012)
贵州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黔教合KY字[2012]087号)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以诗为文"是叙事文体受"诗骚传统"影响的历史现象,与其说缘于文学继承,不如说来自于作家的独特创造。现代小说的"诗化",既是小说借镜诗歌之后形成的一种交叉性文体趣味,也是奠基于民族审美心理之上所形成的精神格调。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文体观念较为淡薄,作家的全部作品几乎都以诗化、散文化著称;另一种是在强化小说客观性、情节性的过程中,时常有越轨的笔致,在小说内容的局部对诗化有所靠近。
-
关键词
以诗为文
传统
创造
现代小说诗化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追求崇高 以诗为文——论郭保林散文的审美取向
- 3
-
-
作者
黄科安
-
机构
泉州师专中文系
-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65-69,共5页
-
文摘
郭保林的“系列式”散文,容易产生“整体效应”,在当今散文界可谓独标一格。他的散文创作和美学追求是建构在前人崇尚“刚健”美学的基础上,表现出他追求主体人格的崇高和艺术上高度凝炼的力之美。他的散文能充分调动诸种辞格,使之文辞飞动,诗意盎然,达到“发蕴而飞滞”
-
关键词
郭保林
以诗为文
追求崇高
诗化散文
散文创作
自然景观
艺术效果
审美取向
黑格尔
朱光潜
-
分类号
I05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杜诗中的幽默意趣及其审美特征
- 4
-
-
作者
黄维华
-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55-58,共4页
-
文摘
以“雅谑”为其传统风格的中国幽默,在杜甫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学表现。今天,日趋精深的理论发展为我们重新认识“老杜的特别风趣”(胡适),提供了艺术赏鉴方面的思维基础。以诗为文体,我们能从中探寻到其幽默的人文内容和艺术属性。自嘲,是杜诗幽默中最为普泛的一个主题。自嘲意识的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自我玩笑的方式,即从极为理智的角度观照自身处境或形象,从而体现了一种变苦为谐的超脱心态,如《将适吴楚》中“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等等。又如《独坐二首》。
-
关键词
儒术
孔子家语
审美特征
幽默
群臣
以诗为文
唐人
杜诗
理论发展
人文内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韩愈诗平议
- 5
-
-
作者
王德宗
-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87-92,共6页
-
文摘
对于韩诗,历来议论不一.司空图以为“韩吏部诗歌累百篇,而驱驾气势,若掀雷扶电,撑扶于天地之间”(《题柳集后》)张戒以为“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岁寒堂诗话》)陈师道引苏子赡云:“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又引黄庭坚云:“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尔.(《后山诗话》)惠洪和尚《冷斋夜话》叙述沈括与吕惠卿的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
关键词
韩愈诗歌
以文为诗
诗歌发展史
韩诗
以诗为文
白居易
吕惠卿
诗歌创作
性格
司空图
-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明人小品述略
被引量:5
- 6
-
-
作者
吴承学
董上德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
文摘
小品文发展到晚明而盛极。明人小品受个性解放思潮和在样之风的影响,从文以载道的传统向消遣自适转变,从复古摹古向师心自运转变,形成一种最为自由的文体。明人小品追求“真”“趣”,并把诗歌体制融入散文之中。从传统古文的”以气为主”转而追求意境情韵,是古代散文的重大转折。明人小品受宋代散文的影响最大。明代作家对于小品文有自觉的美学追求。明人小品在现代社会仍有其价值。
-
关键词
明人小品
庄禅之风
师心自运
以诗为文
文体自觉
小品现象
-
分类号
I207.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