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自然为本”的家具设计与制造 被引量:3
1
作者 黎敏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3年第2期24-25,共2页
家具制造作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短期似乎感觉甚微,但长期却不容忽视。低碳、环保、节约、持续发展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倡议,在耳根麻木之后,还得时刻敲起警钟,在人类的生... 家具制造作为我国颇具影响力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影响短期似乎感觉甚微,但长期却不容忽视。低碳、环保、节约、持续发展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倡议,在耳根麻木之后,还得时刻敲起警钟,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当中,还得坚决地执行下去。长期以来我们在倡导家具设计与制造要"以人为本"的理念的重要性,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满足使用者对家具的需求,其实在"以人为本"的背后,更应该遵循"以自然为本"这个先决前提,因为这是向大自然持续索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具 以自然为本 设计 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以人为镜和西方哲学的以自然为镜 被引量:6
2
作者 朱光亚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1,共3页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一个共识,就是中西哲学在认识论上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是一种&q...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一个共识,就是中西哲学在认识论上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是一种"以人为镜"的哲学,而"天人相分"的西方哲学是一种"以自然为镜"的哲学。这种思维模式虽然不能概括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但我们观察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其思维模式之间的对立表现得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以人为镜 西方哲学 以自然为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以自然为根的绿色发展伦理 被引量:3
3
作者 龙静云 吴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8-114,共7页
"以自然为根"作为人之为人的自然本性源于以下事实:人生命的产生源于自然之演化,自然是人类生身之"母";人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之养育,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人的发展与幸福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 "以自然为根"作为人之为人的自然本性源于以下事实:人生命的产生源于自然之演化,自然是人类生身之"母";人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然之养育,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根";人的发展与幸福离不开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并过上美好生活之"基"。而近代以来人类的发展实践在创造工业辉煌与奇迹的同时,由于悖离"以自然为根"的人的自然本性,已经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造成人类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不断下降,使人的身心健康遭受各类危害,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与要求的前提下,为超越黑色发展模式及其造成的发展困境,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由此破解人类发展不可持续这一时代难题而作出的历史性谋划与创造性决策,因而具有重要的伦理属性和伦理价值。从认识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无疑是人类认识史的一次实质性飞跃,是人类的生态认识和生态智慧的结晶。从实践论的层面看,绿色发展恰恰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人类对自然的亲缘和依赖关系--有机协调、互利共生关系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自然为根 自然本性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自然为取向的旅游设施作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手段 以欧洲西南部萨尔加多湿地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雅仙达.费尔南德斯 熊瑶 《风景园林》 2012年第2期135-147,共13页
人类的福祉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此欧盟已经建立了一个名为"自然2000"的大型生态保护区网络;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城市扩张和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后,欧洲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迅速减少,大多数物种和... 人类的福祉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此欧盟已经建立了一个名为"自然2000"的大型生态保护区网络;然而,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城市扩张和土地使用的集约化后,欧洲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迅速减少,大多数物种和栖息地的利益仍未处于一个良好的保护状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可持续旅游概念的提出和以自然为取向的自然型旅游业的出现,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保护自然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并且这些支持的大部分已经集中投入在了保护区域,但是要看到,在这里我们是假设以自然为取向的旅游业对于尚未被正式保护的荒野环境而言,是一项具有高潜力的保护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具有多种且相互竞争用途的景观中,它能在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活动之间取得一种保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以位于阿尔加维地区(欧洲西南部)一处与沼泽地带相连的湿地作为研究案例。该案例研究涉及一处重要的但还未处于任何正式保护状态的滨海野生环境,并且20世纪末,在此环境中,几项限制条件促进了创造性的管理模式。描述了在21世纪初,设计并执行一项以自然为取向的旅游设施的过程。这一研究成果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框架以及一处涉及修复和保护的环境为支撑。同时文章还探讨了这种基于自然的旅游设施在促进可持续管理和自然保护策略方面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尔加多泻湖 海滨沼泽地 自然保护 景观生态学 以自然为取向的旅游业 解说步道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3种主要的工业设计思想 被引量:4
5
作者 薛艳敏 张春强 林文周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4-186,共3页
 对“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这 3种主要的工业设计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指出:“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是许多不良设计的根本原因;“以人为本”考虑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力求创造出安全方便的设计...  对“以机器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这 3种主要的工业设计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深入的分析,指出:“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是许多不良设计的根本原因;“以人为本”考虑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力求创造出安全方便的设计保障;“以自然为本”反映了社会和人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思想 以机器为本 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理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真理的本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真理具有客观性、本然性、相对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真理是其所"道",是其所"在",是其所"是"。自由是探索真理本质的前提。剥离... 真理的本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真理具有客观性、本然性、相对性和可证性等基本特征。真理是其所"道",是其所"在",是其所"是"。自由是探索真理本质的前提。剥离笼罩在客观实在之上的假象是初露或者裸露真理本质的必由之路。对事物本原的探究,对事物原初的追寻,对事物逻辑的起点和历史发生的议论,原来是同一回事情。"自然"是"道"是真理。"以自然为本"是探索真理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理 本质 客观实在 依据 以自然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与“园”之融合的景观设计探索
7
作者 袁菲菲 周波 +1 位作者 吴俊 杨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2798-2800,2814,共4页
以参与2011年成都双年展设计竞赛的契机,以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背景,以城市功能格局与大型公园绿地的整体规划为出发点,探索以自然为本的全局景观体系设计,并追根溯源地思考人在"城"与"园"之间的定位。旨在... 以参与2011年成都双年展设计竞赛的契机,以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背景,以城市功能格局与大型公园绿地的整体规划为出发点,探索以自然为本的全局景观体系设计,并追根溯源地思考人在"城"与"园"之间的定位。旨在寻求处理城市公共景观与城市建筑融合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田园城市 成都十陵湿地公园 景观体系 规划设计 以自然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类学为什么会远离江河文明? 被引量:17
8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6,共9页
中国的人类学从其建立伊始便可以说是村落取向的。由此而有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方式。但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信仰,似乎并没有随着这种科学理性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增强。尽管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开... 中国的人类学从其建立伊始便可以说是村落取向的。由此而有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世界的知识生产方式。但中国人对于自然山水的信仰,似乎并没有随着这种科学理性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反而因此得到了增强。尽管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开始所确定下来了一种实验室的范式,但今日的中国民族志不可以再次远离江河文明的表述,而需要寻找一个从人到物翻转的支撑点,从过度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描记与书写,而翻转到人对诸如江河、山川等自然物以及人造物的依赖、依恋以及依附的考察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类学 村落研究 江河文明 以人为核心 以自然为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伦理之重心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柳芳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1期72-72,83,共2页
目前在设计领域中,"以人为本"的口号盛行,几乎成为设计界的"金科玉律","人本"也成为"人性"代名词。"以人为本"的实践建构了整个现代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根本性问题,因为这种价值... 目前在设计领域中,"以人为本"的口号盛行,几乎成为设计界的"金科玉律","人本"也成为"人性"代名词。"以人为本"的实践建构了整个现代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根本性问题,因为这种价值的"反自然"实质导致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又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使人类社会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伦理 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献章的教育活动及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S3期168-172,共5页
陈献章的教育活动及思想打破了明代中叶因循沉闷的局面 ,突出了“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文章论述了陈献章的“自得”之学和“静坐中养端倪”的修养方法 ,以及“以诗为教”的讲学特点 。
关键词 以自然为宗 自得 静坐 端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湛甘泉对陈白沙的继承与扬弃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宪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35,共5页
湛甘泉是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学派的无可争议的传人。他不但继承了陈白沙的学说,亦修正和发展了陈白沙的学说,把陈白沙的“心具万理万物”、“虚明静一”、“以自然为宗”的理论,修正、发展成为“万事万物莫非心”、“动静一心”、“... 湛甘泉是以陈白沙为代表的江门学派的无可争议的传人。他不但继承了陈白沙的学说,亦修正和发展了陈白沙的学说,把陈白沙的“心具万理万物”、“虚明静一”、“以自然为宗”的理论,修正、发展成为“万事万物莫非心”、“动静一心”、“以自然为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事万物莫非心 动静一心 以自然为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志成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6-139,共4页
李贽高举“以自然之为美”思想旗帜,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音乐自然之道,从而推翻了儒家以礼为本,以道制欲和道家以“天”为本,以乐抑情的千年定论。因此,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更为合理,更为... 李贽高举“以自然之为美”思想旗帜,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发于情性,由乎自然”、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音乐自然之道,从而推翻了儒家以礼为本,以道制欲和道家以“天”为本,以乐抑情的千年定论。因此,李贽的音乐美学思想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接近人,更接近人民,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反封建专制的巨大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以自然之为美” 童心 “琴者心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乐场树木对儿童游戏行为及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姜珊 +2 位作者 宋阳 黎东莹 李晓捷(译) 《风景园林》 2020年第9期63-76,共14页
现代社会中的儿童缺乏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戏,这不仅剥夺了他们游戏的权利,而且导致了诸多健康问题,例如感官能力的退化、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身体和情感疾病的高发率。游乐场树木可以在促进城市中幼儿的健康和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美... 现代社会中的儿童缺乏在自然环境中的游戏,这不仅剥夺了他们游戏的权利,而且导致了诸多健康问题,例如感官能力的退化、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身体和情感疾病的高发率。游乐场树木可以在促进城市中幼儿的健康和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美国城市户外游乐场树木及绿化对儿童游戏行为及户外游戏时间的影响进行探讨,记录了2个最近的比较案例研究。研究Ⅰ比较了华盛顿特区的2个绿化程度不同的游乐场。根据游戏观察量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对185名儿童的游戏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研究Ⅱ比较了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一个主题儿童公园的2个户外游乐场,并跟踪记录了94名儿童的游戏行为。结果表明,儿童的游戏行为因年龄和性别群体而异。自然环境和树荫对儿童的社交、认知和自由游戏行为有显著影响。在有足够树荫的游乐场中,各个年龄组的儿童均表现出最高级别的游戏行为,尤其是社交游戏和规则性游戏。针对6~12岁的儿童,树荫与更长的户外游戏时间显著相关。考虑到性别和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容纳不同儿童群体的设计可以使游乐场被高效使用。研究验证了现场观察、光探测和测距技术(Lidar)和GIS结合的复合型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强调了游乐场设计特点在塑造儿童游戏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关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热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自然为基础的游乐场 健康益处 社交游戏 认知游戏 观察性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与周道通答问书
14
《浙江学刊》 CSSCI 1996年第5期78-80,共3页
王阳明与周道通答问书张立文整理张立文按:日本天理图书馆藏《王阳明先生小像附尺犊》一卷,纸墨较好。卷首有“阳明教言”四字和阳明遗像写真,为明代文微明(公元1470—1559年)所书画。次为《与周道通答问书》[1],又次... 王阳明与周道通答问书张立文整理张立文按:日本天理图书馆藏《王阳明先生小像附尺犊》一卷,纸墨较好。卷首有“阳明教言”四字和阳明遗像写真,为明代文微明(公元1470—1559年)所书画。次为《与周道通答问书》[1],又次为《与道通书(五通)》,再次为吴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吴昌硕 山阴县 张立文 中央图书馆 遗弃物 无标题 以自然为宗 枉费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畿与中晚明文学思潮
15
作者 宋克夫 金霞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王畿在中晚明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畿在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同时,又在"良知"的本体和"致良知"的功夫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从而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弘扬主体意识、张... 王畿在中晚明文学思潮兴起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畿在继承了王阳明"良知说"的同时,又在"良知"的本体和"致良知"的功夫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从而为中晚明文学思潮弘扬主体意识、张扬个性精神和倡导自然人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王畿"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随着王畿讲学活动时空的拓展,其"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波及唐宋派、公安派诸多流派及个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畿在对阳明心学"多所发明"的同时,"把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发展到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畿 以自然为宗 中晚明文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