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文取士”何以“知人之才”——宋神宗时期科举制度革废辩论之解析
1
作者 肖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宋神宗熙宁二年展开了一场有关科举制度革废的大讨论,其结果是维护现行科举制度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的客观实情之下,科举制度恰恰是相对比较优越的选官制度,当时各种革废科举制度的方案非但无... 宋神宗熙宁二年展开了一场有关科举制度革废的大讨论,其结果是维护现行科举制度的观点占了上风。在"君相无知人之才,朝廷无责实之政"的客观实情之下,科举制度恰恰是相对比较优越的选官制度,当时各种革废科举制度的方案非但无法解决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反而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议学校贡举状》 以文取士 知人之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国家取士制度系统表释(上)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本文题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简明地说,就是将“文”作为重要准则和试项来选任所需之士的制度。这个“文”,相对狭义地说,是指考试所用的各种文章(体),也可延伸至相关学识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识、理念... 本文题目的“取士”主要是指“以文取士”;以文取士,简明地说,就是将“文”作为重要准则和试项来选任所需之士的制度。这个“文”,相对狭义地说,是指考试所用的各种文章(体),也可延伸至相关学识和技能。以文取士的精神(包括意识、理念、原则等)及活动,古已有之;其有史可据的制度性施行,最晚也可溯至汉初文帝的诏举贤良文学。相沿至于唐代,国家全面实行以文取士制度,形成庞大而严密的制度系统,并著为典章,载入文献,成为一代盛事,亦为后世所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取士 举贤良 取士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科举取士中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之争 被引量:1
3
作者 石玉秋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唐科举中的"以文取士"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也就是说出现了科举取士是"以文取士"还是"以德取士"之间的分歧,究其实质就是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之争。从历史思想层面、阶级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对... 唐科举中的"以文取士"在中唐后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怀疑,也就是说出现了科举取士是"以文取士"还是"以德取士"之间的分歧,究其实质就是儒家思想与非儒家思想之争。从历史思想层面、阶级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论争进行分析可得出:这种争论必然是短暂的,从长远来看,以文取士与以德取士必将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取士 以德取士 儒家思想 非儒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