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以直报怨”思想研究——兼论孔子是否反对“以德报怨”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国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 据《论语·宪问》,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而对“以德报怨”则并未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通过考察《论语》中关于“直”、“怨”的各种论述,结合历代学者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出:“以直报怨”中的“直”,应该包含诚实、无私、符合通权达变原则的正直、等值、合乎礼的直率等丰富的含义;“以德报怨”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有的体现了人们不计前嫌、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有的则反映了一些人的虚伪和充满私心的算计,因此,对于“以德报怨”,我们不能简单地予以肯定或否定;“以直报怨”既包含“以德报怨”中值得肯定或提倡的内容,又包含“以德报怨”中所没有的对怨恨对象采取相应报复措施的内容,因此是一种更为全面、合理的报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德报怨”儒、道辨——兼论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2,共8页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报怨 老子 孔子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德报怨策略与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海儒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06-110,共5页
基于自我执行协议理论及交易属性,集中探讨企业采取以德报怨策略应对合作者剥削行为的驱动因素以及企业以德报怨策略如何影响合作者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对173个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买方数据问卷调查,采用PLS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交易... 基于自我执行协议理论及交易属性,集中探讨企业采取以德报怨策略应对合作者剥削行为的驱动因素以及企业以德报怨策略如何影响合作者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对173个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买方数据问卷调查,采用PLS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交易属性中的交易可观察性是以德报怨策略的前因变量,并且受交易复杂性的影响。同时,以德报怨策略能够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报怨策略 交易可观察性 交易复杂性 机会主义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报怨方式的伦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崔雪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1-53,共3页
在古今中外伦理思想中,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以德报怨"方式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 在古今中外伦理思想中,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以德报怨"方式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以直报怨"方式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报怨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矛盾纷争的解决效果,而且体现做人的境界。以直报怨思想符合现代伦理精神,有利于正确解决矛盾纷争,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怨报怨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认知学角度赏析《悲惨世界》中的语言特色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保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X期25-26,共2页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描写了一个被救赎的灵魂新生的故事。冉阿让曾经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温暖,因此就在被重罚后继续作恶。但在主教的宽容之下,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悲惨世界》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作品,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遭遇,描写了一个被救赎的灵魂新生的故事。冉阿让曾经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生活中得不到别人的温暖,因此就在被重罚后继续作恶。但在主教的宽容之下,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不仅改恶从善,而且还以德报怨。这部小说主要说明了对于人的教化不是用处罚的方式,而应该建立在以爱为基础的尊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冉阿让 沙威 以德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被害人的报怨观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6
作者 李蓉 穆远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刑事和解的出现为被害人造就了特殊的"报怨空间"。持有不同报怨观的被害人在启动和解以及随后的协商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进而会对整个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怨报怨不利于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被害人... 刑事和解的出现为被害人造就了特殊的"报怨空间"。持有不同报怨观的被害人在启动和解以及随后的协商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进而会对整个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怨报怨不利于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被害人过错的协商,因而不利于和解的达成;以德报怨虽然有利于和解的达成,但是容易引发刑事案件的私了、不当扩大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等问题;而以直报怨则能够实现刑事和解中当事人利益的相对平衡,并契合刑法的犯罪预防功能,因而是刑事和解中理想的报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被害人 以怨报怨 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卷首语
7
作者 <图书与情报>编辑部全体同仁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平常心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是生活中最迷人的微笑。它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宁静,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淡定,是不为名失节、不为利失德的淡泊。它是坦荡,是对自己过失的果敢承担。它是坦然,是对全部责任的勇敢担当。它是知足,是感... 平常心是人生最美丽的风景,是生活中最迷人的微笑。它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宁静,是胜不骄、败不馁的淡定,是不为名失节、不为利失德的淡泊。它是坦荡,是对自己过失的果敢承担。它是坦然,是对全部责任的勇敢担当。它是知足,是感恩生活,是珍惜已有。它是包容,是不计前嫌,是以德报怨。平常心是境界:负重,常挥汗,忍辱,不言愁;向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首语 全部责任 以德报怨 平常心 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语类》中朱熹所犯的一个错误辩证
8
作者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朱子语类》 朱熹 错误辩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以德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