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明良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53-60,共8页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以儒诠经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儒释伊和以伊释儒的有机结合——对王岱舆以儒诠经思想的一种理解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贡南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 以儒释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宋儒的语词和概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这些语词和概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三是这些语词、概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伊斯兰教哲学被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以伊释儒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借用的儒学概念范畴的思想内涵进行改造;二是这种改造基于伊儒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三是这种改造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伊斯兰教的立场坚定不移,对伊儒思想的异同严格区分,对儒学面对的问题适度同情,对儒学的整体思想全面观照,则是王岱舆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儒诠经 以儒释伊 以伊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西星《方壶外史》“以儒诠道”的三重维度及思想探析
3
作者 张璐 盖建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28,共7页
陆西星《方壶外史》“以儒诠道”的思想特色有三重维度首先,作为一代道教宗师,陆西星独辟蹊径地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即是修真之要。“存心”是陆西星东派修炼筑基炼己第一层功夫。“养性”之说乃陆西星东派丹法功夫得药归鼎之后,丹... 陆西星《方壶外史》“以儒诠道”的思想特色有三重维度首先,作为一代道教宗师,陆西星独辟蹊径地指出儒家的“存心养性”即是修真之要。“存心”是陆西星东派修炼筑基炼己第一层功夫。“养性”之说乃陆西星东派丹法功夫得药归鼎之后,丹法中对火候的掌握,其最关键处在于“自然”。其次,陆西星“以儒诠道”的根由在于“二圣不异”,同于“理一”,且二圣之教皆教人归返复本,皆以“不争”为入道之机。最后,陆西星“以儒诠道”有着自己鲜明的宗派立场,陆氏对传统儒家思想并非一概吸收认同,这集中表现为其对“吾儒”的批判。陆西星“以儒诠道”的思想特色具体阐明了儒家道德理性如何走向生命实践的功夫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西星 《方壶外史》 以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儒对话:云南伊斯兰学派个案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4
作者 姚继德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42,共6页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 中国伊斯兰学派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明清之际发生的“以儒诠经”文化运动、云南伊斯兰学派的“儒化”及云南学派在中国“回儒对话”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地方性知识所具有的全球意义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开展“回儒对话”的成功经验,应当成为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和平友好对话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以儒诠经 本土化 云南学派 范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复初汉文著述主旨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金宜久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4-191,共8页
明清之际,在经济生活繁盛,文化昌隆的江南地区,中国伊斯兰教继经堂教育之后,产生了另外一种存续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运动——汉文译著活动,其内核即以儒诠经,以求伊斯兰教能见容于主流社会。汉文译著活动以金陵地区为中心,云南地区亦出... 明清之际,在经济生活繁盛,文化昌隆的江南地区,中国伊斯兰教继经堂教育之后,产生了另外一种存续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运动——汉文译著活动,其内核即以儒诠经,以求伊斯兰教能见容于主流社会。汉文译著活动以金陵地区为中心,云南地区亦出现了以马复初为代表的译著学家。本文撷取马复初之著述《礼法捷径》《天方蒙引歌》《续天方三字经》以及他为之撰序的《天方诗经》等,不难发现马复初之思想主旨既是要维护伊斯兰正统信仰,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相协调。汉文译著活动亦因之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臻熟的重要表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复初 以儒诠经 汉文译著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款捷要》初探
6
作者 马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明末清初以来,在回族内部掀起了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后世留下了大批探讨伊斯兰哲学义理、仪礼典制方面的著作。关于前者,相关著述可谓丰富,但对于后者,则多有忽略。《教款捷要》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问世... 明末清初以来,在回族内部掀起了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新文化运动",为后世留下了大批探讨伊斯兰哲学义理、仪礼典制方面的著作。关于前者,相关著述可谓丰富,但对于后者,则多有忽略。《教款捷要》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问世最早的,由回族宗教学者翻译、编撰的有关伊斯兰教教法、教规及礼仪方面的作品之一。本文以《教款捷要》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其主要版本、基本内容、引用经籍书目及其影响、评价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伯良 《教款捷要》 以儒诠经 中国伊斯兰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口义》的注庄特色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黛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4期21-26,共6页
南宋林希逸的《庄子口义》以口义形式解析评论深奥的庄子,援佛,道入儒,反映了宋代学者的学术思潮;摒除了以往及同时代重道轻文的庄学研究方法,开创了庄子注中评价鉴赏庄文文学艺术的先例,并给予了细致的评析和高度的赞美。这些特... 南宋林希逸的《庄子口义》以口义形式解析评论深奥的庄子,援佛,道入儒,反映了宋代学者的学术思潮;摒除了以往及同时代重道轻文的庄学研究方法,开创了庄子注中评价鉴赏庄文文学艺术的先例,并给予了细致的评析和高度的赞美。这些特色给后代庄学者很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希逸 以儒 以佛 取而用之 细致评析 玩味赞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