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1
作者 李晓壮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5,共12页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由人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架构。需采取整体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效”“质”叠加性不佳、城市内部部分管理机制不顺畅、城市物理空间结构性均...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由人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架构。需采取整体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效”“质”叠加性不佳、城市内部部分管理机制不顺畅、城市物理空间结构性均衡不足、城乡融合发展有差距等挑战。未来,可从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整体性理念认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从人、空间等多个方面的城镇化具体举措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科学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否缓解家庭能源贫困
2
作者 赵子微 胡蕴赟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11,共19页
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家庭能源贫困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助于显著缓解家庭能源贫困,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成立;增加居民收入、... 以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家庭能源贫困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助于显著缓解家庭能源贫困,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成立;增加居民收入、提高能源效率、增加社会资本是新型城镇化减轻能源贫困的重要渠道;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家庭、受教育程度较低、处于衰退期、地区资源依赖较低和能源需求较高家庭的能源贫困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拓展性分析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探讨了家庭中女性相对地位对能源购买和使用决策的影响,指出新型城镇化对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深的农村家庭的能源贫困缓解效应更强。本研究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家庭能源贫困 居民收入 能源效率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3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10期15-15,共1页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集约高效的工作原则。经过5年的努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集约高效的工作原则。经过5年的努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协调推进潜力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明显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都市圈,城市安全韧性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行动计划》 新型城镇战略 农业转移人口 都市圈 集约高效 以人为本 遵循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敬燕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一、"人"——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何谓"城镇化"?其最初来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利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国外多称之为"城市化"... 一、"人"——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何谓"城镇化"?其最初来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其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利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国外多称之为"城市化"。对城镇化的概念,学术界分别从人口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经济学、理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过阐述,但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城市规划学 城镇 城市演变 产业结构转型 户口登记 产业承接 历史过程 全面深改革 城乡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研究——以苏州木渎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毛丹 陈俊梁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4-76,共3页
我国已经迈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苏州木渎镇为例,解读其城镇化变迁进程,研究该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使"人"这种资... 我国已经迈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本研究以苏州木渎镇为例,解读其城镇化变迁进程,研究该镇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使"人"这种资源得到有效尊重及开发利用,以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要实现人本城镇化,必须贯彻正确的发展理念、加快落实制度改革、积极引导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加强国民素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城镇 苏州木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略 被引量:9
6
作者 张克俊 李雪 苏艺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0,共16页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互动机理,以更加系统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重构工农城乡关系。在对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科学内涵,创新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理论框架,整体性、系统性地阐释“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的机理、特征、框架、实现形式、有效手段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和乡村同步建设为支撑、以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导、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导向、以县域为切入点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方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 新型城镇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焦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80,共18页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农户;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DID方法识别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试点地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生计资产-收入,通过整合协同、匹配协同与融通协同效应强化了生产要素流动的资源优化机制,不仅提高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值,也实现了农户的非农生计转型,有利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农户生计 要素流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利平 辛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7-819,共13页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 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对实现城乡共荣、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SDID),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模式;2)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新型城镇化战略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农业经济韧性;3)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农业经济韧性产生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下仍具有稳健性;4)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战略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研究结论不仅从农业经济韧性的视角丰富了新型城镇化实施效果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农业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来自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农业经济韧性 空间溢出 空间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现状、问题与选择 被引量:1
9
作者 姜长云 姜惠宸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6,共14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展和成效,揭示了当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展和成效,揭示了当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本文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扩面提质,加强产业发展载体特别是县域经济平台建设;强化包容发展导向,激发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业农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将推进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方式转型和打造县城、中心镇等县域增长极结合起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宏观改革协调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 新型城镇 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迟福林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1,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聚焦于人的现代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全面扩大内需的根本之策,是经济转型的重大任务,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 以人为中心 新型城镇 全面深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常宁市中田村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平生 张芸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173-176,共4页
传统村落是维系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对保存了多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迎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既阐述了... 传统村落是维系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先民们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对保存了多年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迎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既阐述了中田村传统聚落景观的资源特色,如“天人合一”的建筑布局特色、防御极强的古建筑群、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又分析了中田村现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失和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等,还提出了中田村保护和旅游发展路径,如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从制度上确保中田村的保护与传承;内培外引并举,完善中田村保护与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多种渠道筹集专项保护资金,修复或修缮中田村破损的建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发展中田村文化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中田村 传统聚落景观 旅游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体系与进展
12
作者 苏红键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梳理相关研究脉络和进展情况,能够为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当前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包...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并梳理相关研究脉络和进展情况,能够为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当前关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类八个方面的议题,即城镇化进程与战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体系与城市发展、县域城镇化、城镇化改革等五个核心议题,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的关系、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两个系统议题,以及城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未来中国城镇化研究,要按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围绕城镇化进程中的重点难点,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 县域城镇 城镇体系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观视角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
13
作者 欧阳慧 梁俊 李沛霖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当前基于单一维度研究解决城镇化重大问题具有局限性。要破除当前以“就市民化论市民化,就产业论产业,就空间论空间,就治理论治理”的城镇化思维,以系统观念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总体思路是:围绕1个核心,立足2个大局,理顺3... 当前基于单一维度研究解决城镇化重大问题具有局限性。要破除当前以“就市民化论市民化,就产业论产业,就空间论空间,就治理论治理”的城镇化思维,以系统观念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总体思路是:围绕1个核心,立足2个大局,理顺3个关系,统筹4个维度。其中以人为核心是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本质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把握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保障,实现人口、产业、空间、治理4个维度相匹配是系统观念下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人口 产业 空间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量视角下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14
作者 周密 乔钰容 冯奎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41,共14页
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增量做优、存量盘活、质量提升”并行的新阶段。新型工业化是动力引擎,新型城镇化是衔接纽带,乡村全面振兴是基础支撑,三者互为补充、互为关联,统筹三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选题,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 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增量做优、存量盘活、质量提升”并行的新阶段。新型工业化是动力引擎,新型城镇化是衔接纽带,乡村全面振兴是基础支撑,三者互为补充、互为关联,统筹三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选题,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必答题。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核心,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关系为基础,从增量、存量和质量视角切入,形成历史和国情特定的统筹框架,提出三类路径组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增量做优,打造工农城乡发展动力源;以城市更新为支撑的存量盘活,激活工农城乡发展潜力池;以品质焕新为支撑的质量提升,绘就工农城乡发展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 新型城镇 乡村全面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理解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深刻内涵
15
作者 姜长云 姜惠宸 芦千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 科学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的“并联式”发展过程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特征,特别是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增加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注意将强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同强化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作用结合起来,注重从城乡连续体、城乡问题的跨界求解、城乡问题的网络求解三重维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将县域作为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 新型城镇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与战略转型
16
作者 苏红键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206,共10页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期间,中国城镇化速度呈现波动、快速、减速特征,各省城镇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收敛特征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3%以上...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期间,中国城镇化速度呈现波动、快速、减速特征,各省城镇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收敛特征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3%以上。近年来,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全面推进、城镇化改革成效显著,未来推进城镇化重点需要注意各类农业转移人口存在不同需求、各类城镇发展存在不同矛盾点、各地县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以及各项改革的合成谬误等问题。“十五五”期间,要顺应城镇化趋势,按照以人为本、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系统协同、统筹发展的思路,以权益同城化为导向推进市民化,以提高人口迁入地承载力为抓手优化城镇体系,以县域城镇化为突破口带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转型和改革攻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五 新型城镇 趋势预测 战略转型 体制机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品质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及其创造力经济效应
17
作者 林善浪 凌家慧 林泽宇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2,共11页
中国正迈入后工业化、后人口转型和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模式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意味着长期形成的工业化、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互动格局面临新的变革,城市品质成为城镇化新阶段的关键变量。城市品质吸引创造力人才集... 中国正迈入后工业化、后人口转型和城镇化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模式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意味着长期形成的工业化、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互动格局面临新的变革,城市品质成为城镇化新阶段的关键变量。城市品质吸引创造力人才集聚,推动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的空间集聚,带动由创造力驱动、以创新创业活动为基础的创造力经济发展。为此,必须优化城市“软”环境,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建设创新型和创业型城市,培育和发展城市创造力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品质 新型城镇 创造力 创造力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进新型城镇化?
18
作者 黄志基 刘博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7-568,共12页
利用2011-2019年全国 30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通过熵权法测算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口、经... 利用2011-2019年全国 30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通过熵权法测算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城镇化和城乡协调的综合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结构效应,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人口创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财政自给率低地区的影响效应大于财政自给率高地区,呈现"数字红利"和"雪中送炭"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新型城镇 居民创业 地方政府债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旅产业协同集聚、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19
作者 李燕凌 蔡湘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17-122,共6页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产业赋能。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改进TOP⁃SIS法测度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产业赋能。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改进TOP⁃SIS法测度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旅产业协同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识别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农旅产业协同集聚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这一促进作用不仅在本地区体现,而且对地理位置邻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的乡村振兴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旅产业协同集聚赋能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旅产业协同集聚 新型城镇 乡村振兴 空间计量模型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
20
作者 王凯 赵燕 +2 位作者 谭佳欣 关锐 甘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基于2014—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 基于2014—2021年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新型城镇化通过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受到自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分别呈现边际递减规律和倒“U”型变动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 城乡收入差距 空间溢出 门槛效应 武陵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