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惠羽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8,共6页
“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现... “以中国为方法”命题的提出与热议,意味着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正试图逐渐摆脱对于外来学术的“学徒状态”,逐渐提出其本真的“主体性”要求。以中国为方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亦即“以中国为方法,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目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的构成要件,是中国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范式与理论逻辑的生动展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党性特质。以中国为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理论、聚焦中国实践、把握中华文明、着眼中国话语,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转换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国为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方法”辨析——兼与杨光斌教授商榷 被引量:4
2
作者 胡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7,共11页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形更加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再挖掘。近年...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崛起进程的加速,这种情形更加迫切。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各个学科都在尝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再梳理、再挖掘。近年来,政治学界提出的“历史政治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最新成果,而《以中国为方法的政治学》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文章强调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必须要去“西方中心主义”,但却陷入“中国中心主义”的泥沼之中。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的“知识存量”,以及涵盖了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知识和来自外部且被中国所吸收的其他政治哲学理论知识,都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中国的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撇开这些“知识存量”,而仅仅以“历史基体”来重新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知识体系,就有可能陷入“历史决定论”之中。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之源,至于具体在什么国家产生,那是知识之流。因此,知识不在于它产生于何处,而在于谁在使用和为谁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国为方法 历史基体论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性标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中心”与“以中国为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的战略思维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6,共7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厚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进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与“以中国为方法”的战略思维,展现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道路优势,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认识习近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厚植于中国历史与文化之中,进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与“以中国为方法”的战略思维,展现了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鲜明特征和道路优势,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的“所来”“所在”“所依”“所领”,进而理解其所彰显历史性、现实性、文化性与世界性的“古”与“今”“内”与“外”的内在逻辑与有机统一,体现了鲜明的战略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中国为方法 战略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国为方法: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方法立场与主体证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强 乔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2-148,共7页
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生成、构建于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场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回声。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是中国电影学人积极参与传承与建设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觉的过程,也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在世界话语对话中的... 新时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生成、构建于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场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折射与回声。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是中国电影学人积极参与传承与建设中国文化思想的主体自觉的过程,也是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在世界话语对话中的主体确认的过程。他们“以中国为方法”正是立足于中国文化政治现实,面向全球化文化、政治、经济语境,重新审视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客观辩证关系的一种“批判性中国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中国为方法 中国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构建的逻辑框架与实践构想
5
作者 张姝 朱艳 李森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是对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现象、规律及其内在关系的深刻概括与抽象提炼,具有根基性、统摄性、自主性、原创性等特征。中国教学论概念构建过程中凸显概念依附、概念悬浮、概念交织等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教学论... 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是对中国教育教学实践现象、规律及其内在关系的深刻概括与抽象提炼,具有根基性、统摄性、自主性、原创性等特征。中国教学论概念构建过程中凸显概念依附、概念悬浮、概念交织等问题,因此,构建中国特色教学论标识性概念应以“本土为基”为逻辑起点、“实践为本”为逻辑遵循、“体系为方”为逻辑指向,通过不断深化研究主体意识,明确概念提炼与发明的两大路径,以树形结构、阶梯状结构、网状结构构建标识性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 标识性概念 自主知识体系 以中国为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理路的三重转向 被引量:1
6
作者 季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以中国形象为方法 西方话语 中国本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