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米霉素在德州驴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1
作者 江波涛 刘雪松 +10 位作者 张艳 薛沾枚 李莉 吴宪 张鹏宇 王宇 徐婷婷 朱中华 孟维珊 王爽 史同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0,共5页
旨在探讨加米霉素在德州驴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将12头健康德州驴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静脉和皮下注射6 mg/kg加米霉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样品中加米霉素浓度,通过Winnonlin软件对药-时数据... 旨在探讨加米霉素在德州驴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将12头健康德州驴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静脉和皮下注射6 mg/kg加米霉素,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样品中加米霉素浓度,通过Winnonlin软件对药-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静脉注射加米霉素后,消除半衰期(T_(1/2β))为(33.19±3.25)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last))为(6.98±2.19)μg·h/m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27.89±3.21)h,清除率(CL)为(0.71±0.12)L/h·kg。皮下注射加米霉素后,达峰时间(T_(max))为(0.75±0.22)h,达峰浓度(C_(max))为(0.63±0.12)μg/mL,T 1/2β为(45.7±5.78)h,AUC_(0-last)为(6.84±1.89)μg·h/mL,MRT为(35.94±5.81)h,CL为(0.83±0.09)L/h·kg,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98.53%。试验结果表明,对德州驴静脉或皮下注射加米霉素后,药物在驴体内的消除半衰期长,平均滞留时间长,并且皮下注射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高,在临床上推荐使用皮下注射对驴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米霉素 德州驴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硒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2
作者 袁佳佳 陈业 +2 位作者 傅琴 朱于鹏 莫开菊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250-256,共7页
对动物硒的活性形式及其健康功能、来源及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影响动物硒代谢半衰期的动物种类、机体硒状况、机体疾病状况、硒的种类等因素,指出了硒的量效关系及硒中毒性预警指标的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地... 对动物硒的活性形式及其健康功能、来源及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影响动物硒代谢半衰期的动物种类、机体硒状况、机体疾病状况、硒的种类等因素,指出了硒的量效关系及硒中毒性预警指标的研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更好地为动物硒的保健和治疗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硒蛋白质 代谢动力学 半衰期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安格斯牛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胡美玲 张政海 +1 位作者 佟艳霜 付强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8期63-66,共4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安格斯牛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将10头安格斯牛按2.5 mg/kg剂量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采用HPLC-DAD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数据。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参数... 该研究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安格斯牛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将10头安格斯牛按2.5 mg/kg剂量肌肉注射恩诺沙星后,采用HPLC-DAD法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数据。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_(1/2β))为(2.75±0.42)、(3.12±0.57)h;达峰时间(T_(max))为(1.39±0.19)、(2.73±0.28)h;达峰浓度(C_(max))为(0.91±0.21)、(0.17±0.09)μg/mL。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在肌肉注射后,其代谢清除相对缓慢,恩诺沙星在安格斯牛体内转化为环丙沙星的转化率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安格斯牛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1
4
作者 于维光 贺强 +9 位作者 王铮迪 田成俊 王锦凯 郑茜 任飞 张潮 王优美 徐鹏 尉志文 贠克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究单次和连续给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ylamphetamine,MDMA)后,MDMA及其代谢物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 dioxy amphetamine,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差异,为MDMA的法医学鉴... 目的探究单次和连续给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ylamphetamine,MDMA)后,MDMA及其代谢物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 dioxy amphetamine,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差异,为MDMA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单次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连续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递增给药MDMA 7 d,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5、7、9、11、13、15、17 mg/kg,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剂量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使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MDMA和MDA含量,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次给药组血浆中MDMA在给药后5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2 h。连续给药组第8天MDMA在给药后30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5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0 h。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检出时限内MDMA和MDA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非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T=10.362C^(-1.183),R^(2)=0.9746;T=7.3973C^(-0.694),R^(2)=0.9615(T为给药时间,C为MDMA和MDA在血浆中的质量浓度比)。结论本研究得到的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大鼠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达峰浓度、达峰时间、检测时限和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关系)为相关法医学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毒物化学 毒物代谢动力学 3 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 4 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 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E.adhaerens产维生素B_(12)发酵代谢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欣怡 栗波 +6 位作者 赵杜娟 汪博伦 郭华楠 付丽 刘爱军 杨辉 王泽建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7,共8页
考察了Ensifer adhaerens(E.adhaerens)在不同碳源(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条件下的生理代谢特性,并利用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模型分析了黏着剑菌发酵过程生长动力学及产物合成动力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蔗糖能够显著促进E.ad... 考察了Ensifer adhaerens(E.adhaerens)在不同碳源(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条件下的生理代谢特性,并利用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模型分析了黏着剑菌发酵过程生长动力学及产物合成动力学特性变化。结果表明,蔗糖能够显著促进E.adhaerens的生长和合成代谢,补料批培养条件下发酵单位分别比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组高出53%、40%、103%;发酵代谢动力学分析表明,不同碳源条件下,E.adhaerens生产维生素B_(12)(VB_(12))呈现部分生长偶联型;蔗糖为最优碳源,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最高发酵单位分别为0.054 h^(-1)和115 mg/L。E.adhaerens发酵过程中,蔗糖能够被逐渐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维持合适的葡萄糖生成速率,用于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前体用于菌体生长和VB_(12)合成,有效缓解了高质量浓度葡萄糖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dhaerens VB_(12) 碳源 发酵 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6
作者 牟凡 黄志伟 +3 位作者 程渝 赵雪 李华芳 禹顺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4-1421,共8页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 目的·以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为例,通过构建针对中国群体的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kinetic,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联合用药的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DDI)并对氯氮平进行剂量优化。方法·通过文献及药理学相关数据库获取氯氮平及氟伏沙明的基本理化性质参数,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 and excretion,ADME)相关参数及中国群体的生理解剖相关参数,利用PK-Sim®软件构建2种药物的PBPK模型。以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percentage error,MP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或者预测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或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与实测AUC或Cmax的比值为判断指标,并通过真实世界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结合氟伏沙明对氯氮平的抑制作用参数构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PBPK模型,预测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以药时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 under the curve ratio,AUCR)或峰浓度比值(peak concentration ratio,CmaxR)的90%置信区间为评价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临床显著的DDI(无效应边界为80%~125%)。根据PBPK模型量化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后氯氮平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变化,并制定氯氮平的剂量优化方案。结果·构建的氯氮平、氟伏沙明模型验证的MPE绝对值≤10%且MAPE<25%,说明预测的药时曲线是准确的。氯氮平-氟伏沙明合用的PBPK模型的AUC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1.25以内,可准确地预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氯氮平-氟伏沙明联用模型的预测结果提示,氯氮平-氟伏沙明联合用药的AUCR和CmaxR的90%置信区间均不完全位于无效应边界内,说明两药合用会发生临床显著性的DDI。此外,PBPK模型的剂量优化结果提示:受试者联合服用氯氮平及氟伏沙明时,氯氮平的剂量减少至原本剂量的50%,可使氯氮平的暴露水平与单药治疗时保持一致。结论·研究建立的PBPK模型可以较好模拟联合用药对氯氮平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对于预测药物可能的相互作用及剂量优化方案有参考意义。如果治疗过程中需要合用氯氮平和氟伏沙明,须警惕临床显著的DDI,并应优化氯氮平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联合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
7
作者 丁媛媛 徐佳璐 +4 位作者 刘东明 秦雨欣 董鹏伟 顾艳丽 李瑞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86,共6页
为了研究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本试验首先建立硫酸头孢喹肟血浆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通过对其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的验证,确立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然后,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 为了研究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本试验首先建立硫酸头孢喹肟血浆样品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通过对其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和稳定性的验证,确立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然后,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肌内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或静脉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溶液,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体内硫酸头孢喹肟的质量浓度,并使用DAS 2.0软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硫酸头孢喹肟含量测定分析方法专属性良好,在0.1~6.0 m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日内精密度低于3.48%,日间精密度低于3.47%,血浆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7.86%~103.89%,稳定性为96.82%~102.96%,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拟合的二室模型赤池信息准则(AIC)值(-25.313和-23.907)均小于其拟合的一室模型AIC值(11.933和-3.852),2种给药方式的拟合模型均表明硫酸头孢喹肟在家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采用肌内注射给予家兔,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4.18%。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家兔体内硫酸头孢喹肟血药浓度的测定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硫酸头孢喹肟混悬液在家兔体内吸收迅速,可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头孢喹肟 药物代谢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新诺明在鲈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群 孙修涛 +2 位作者 刘德月 刘琪 李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5-38,共4页
首次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鲈鱼口服复方新诺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鲈鱼单次口服剂量为200×10-6的复方新诺明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0.0... 首次报道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鲈鱼口服复方新诺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鲈鱼单次口服剂量为200×10-6的复方新诺明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 (ka)为0.096h -1、达峰时间 (Tmax)为21.479h,峰浓度 (Cmax)为50.768μg/ml、吸收半衰期 (T(1/2)Ka)为7.250h、消除半衰期 (T(1/2)K)为38.299h,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为4138.400(mg·h)/L。鲈鱼口服药物0.5h后在肌肉、血液、肝脏、肾脏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药物在16h采样点4种组织里的浓度达最高。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约80%~9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05×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新诺明 药物代谢动力学 鲈鱼 磺胺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灌氟苯尼考在黄鳝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其残留 被引量:9
9
作者 谢玲玲 吴志新 +4 位作者 袁娟 刘佳佳 彭小云 朱旭 陈孝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2,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25℃下黄鳝单次口灌氟苯尼考(20mg/kg)后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连续3d口灌(20mg/(kg.d))氟苯尼考后的药物残留消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黄鳝体内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泛。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中氟苯尼...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25℃下黄鳝单次口灌氟苯尼考(20mg/kg)后其体内的药物代谢和连续3d口灌(20mg/(kg.d))氟苯尼考后的药物残留消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黄鳝体内吸收迅速、组织分布广泛。血浆、肝脏、肾脏和肌肉中氟苯尼考的达峰质量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6.07μg/mL、7.57、9.34、5.87μg/mg和3.67、4.45、2.01、9.28h。各个组织消除半衰期t1/2β)的大小顺序为肾脏(29.26h)>肝脏(19.32h)>肌肉(17.22h)>血浆(10.84h)。氟苯尼考胺在黄鳝体内代谢缓慢,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和代谢率(MR)最高,分别为45.93h和49.21%。连续3次口灌后,标示残留物在黄鳝肾脏组织的残留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和肌肉。给药10d后所有组织均检测不到残留。若按照日本规定0.1mg/kg的最大残留限量(MRL)计算,得到的休药期为12d,与实测浓度判断法得出的休药期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代谢动力学 黄鳝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潘红艳 郭娇娇 +2 位作者 杨虎 宫智勇 李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3-3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质量浓度和达峰时间分别为6.43、5.81、6.062μg/ml和9.84、8.88、0.51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29、4.61、0.27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45、21.69、11.04 h;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69.02、227.41、50.56 mg/(L.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81、1.07、0.80 L/kg;清除率分别为0.059、0.051、0.2 L/kg。方法回收率≥9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 杂交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圆窗和全身给药后在豚鼠外淋巴液及血浆中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5
11
作者 吴皓 杨军 +3 位作者 侯东明 张顺国 陈洁 张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圆窗和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血液中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将浸满DEX(10mgml)的明胶海绵颗粒放置在豚鼠圆窗龛内或心内注射DEX(0.5mgkg)。采集两种途径给药后1~6h豚鼠的血液和鼓阶外淋巴液,应用... 目的探讨经圆窗和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血液中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将浸满DEX(10mgml)的明胶海绵颗粒放置在豚鼠圆窗龛内或心内注射DEX(0.5mgkg)。采集两种途径给药后1~6h豚鼠的血液和鼓阶外淋巴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其中的DEX浓度。结果圆窗或心内注射给药后,豚鼠外淋巴液、血浆中的DEX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圆窗给药后血浆中未检测到DEX。圆窗给药后DEX在外淋巴液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中DEX的浓度(P=0.0035).圆窗给药后血浆中的DEX浓度明显低于全身给药后血浆中DEX的浓度(P=0.0096);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中的DEX浓度明显低于血浆中的浓度(P=0.0097)。DEX在外淋巴液中的生物半衰期为2.67h。结论圆窗给药后DEX能够有效地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外淋巴液,其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中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给药途径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诺沙星在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中的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余开 赵青松 +2 位作者 陈寅儿 金珊 王国良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21-25,共5页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经口灌10 mg/kg恩诺沙星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口灌给药后,三疣梭子蟹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组织中的恩诺沙星达峰速度快,肝胰腺和血淋巴在给药24...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经口灌10 mg/kg恩诺沙星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口灌给药后,三疣梭子蟹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组织中的恩诺沙星达峰速度快,肝胰腺和血淋巴在给药24h都有双峰现象出现。恩诺沙星在肝胰腺、肌肉、血淋巴中的Cmax分别为11.235μg/g、0.850μg/g和0.858μg/g,Vd/F为7.954 L/kg、10.367 L/kg和0.345 L/kg。t1/2β分别为283.361 h、47.869 h和17.681 h,AUC分别为245.618μg/g.h、24.753μg/g.h和20.111μg/g.h。给药后5 min在肝胰腺中即可检测到恩诺沙星的代谢产物环丙沙星,而肌肉和血淋巴在给药后2 h才能检测到,其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用3P97软件对各组织中的药时数据进行房室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口灌给药后,恩诺沙星在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中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而环丙沙星不能用房室模型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三疣梭子蟹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卢彤岩 杨雨辉 +1 位作者 徐连伟 孙大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9-355,共7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以10mg/kg体重剂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史氏鲟血浆中达氟沙星的浓度。该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相(15∶85),荧光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80nm和450nm,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离心取上清液进样。达氟沙星在0.005—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本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0.005μg/mL。健康鱼单剂量静注达氟沙星(10mg/kg),其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的三室开放模型,方程为C=5.830-5.582t+4.162-1.157t+0.852-0.029t,主要动力学参数如下:t1/2α0.552h;t1/2β22.186h;AUC34.226mg/(L.h);V 10.922L/kg;Vb10.144L/kg;ke 10.317h.Ah感染组的V1减小至0.290L/kg,静注感染组鱼体内达氟沙星的消除没有显著的改变。健康口服组数据结果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血药浓度和时间方程为C=1.278e-0.073t+0.177e-0.089t-1.455e-0.329t。药动学常数分别为:t1/2ka9.491h,t1/2β78.267h,Tmax6.284h,Cmax0.791mg/mL;α0.073h。但Ah感染改变达氟沙星口服给药后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分布速率常数降低为0.050/h。消除减慢,消除半哀期延长为93.988h,达峰时间延长为至9.060h,峰浓度降低为0.585mg/mL。口服达氟沙星水溶液,健康及感染组史氏鲟对达氟沙星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6.503%和94.435%。本实验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在健康史氏鲟体内分布广泛、吸收较完全。感染Ah对达氟沙星在史氏鲟体内的吸收、分布及消除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口服给药的影响更为显著。达氟沙星可用于史氏鲟感染Ah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氟沙星 史氏鲟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霉素在黑鲷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群 孙修涛 +2 位作者 刘德月 刘琪 李健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42-47,共6页
首次报道了黑鲷口服土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含量 ,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85.61%、85.38%、82 .0 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 0 .0 1μg/g。黑鲷 1次口服剂量为 75mg/kg的土... 首次报道了黑鲷口服土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含量 ,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85.61%、85.38%、82 .0 0 % ,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 0 .0 1μg/g。黑鲷 1次口服剂量为 75mg/kg的土霉素后 ,其血液药物浓度 -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 ,吸收速率常数 ( ka)为 0 .2 96/h、达峰时间 ( Tmax)为 10 .635h、峰浓度 ( Cmax)为 1.398μg/ml、分布半衰期 ( T1/2α)为 2 .339h、消除半衰期 ( T1/2β)为 4 6.663h,药时曲线下面积 ( AUC)为110 .2 5mg/L· h。黑鲷口服药物 0 .5h后在血液、肌肉、肝脏、肾脏 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 ,药物在 16h的采样点浓度达最高 ,分别为 1.68μg/ml、1.68、2 .52、6.77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黑鲷 药物代谢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秦改晓 徐文彦 +4 位作者 艾晓辉 唐国盘 崔锦 李向辉 袁科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20,共8页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实际生产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用初始质量浓度为0.3μg/L的阿维菌素水溶液药浴草鱼,于给药后0.5,1,2,3,4,6,8,10,12,24,48,72,96,144,216,336,528和576h采取血浆... 【目的】研究阿维菌素在草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实际生产中阿维菌素的使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用初始质量浓度为0.3μg/L的阿维菌素水溶液药浴草鱼,于给药后0.5,1,2,3,4,6,8,10,12,24,48,72,96,144,216,336,528和576h采取血浆、肌肉+皮、肝脏、肾脏、鳃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阿维菌素在草鱼血浆中的质量浓度及在组织中的含量,数据经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结果】在(26.0±1.0)℃的水温条件下,阿维菌素单剂量浸泡给药0.3μg/L,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分布半衰期(T1/2α)34.2h,吸收半衰期(T1/2(ka))15.61h,消除半衰期(T1/2β)163.2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 486.02(μg.h)/L,达峰时间(Tpeak)40.75h,峰质量浓度(Cmax)11.92μg/L。药后72h时草鱼肌肉、肝脏、肾脏和鳃中阿维菌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其中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达到17.8μg/kg,其后依次为肾脏(12.1μg/kg)、肌肉(10.7μg/kg)和鳃组织(5.2μg/kg),血浆中阿维菌素含量在48h达到最高(11.2μg/L)。肝脏、肾脏和鳃组织中阿维菌素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前两者在144h时都有第2次吸收高峰,分别为15.0和8.4μg/kg。【结论】草鱼血浆及各组织中阿维菌素在给药后24d未检出,考虑到临床应用情况的复杂性及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建议对草鱼单剂量(0.3μg/L)药浴阿维菌素后的休药期为2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阿维菌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消除规律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茶活性成分在酵母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暄 屠幼英 +2 位作者 童启庆 陈利燕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69,共4页
通过对绿茶发酵过程中还原糖、茶多酚、儿茶素及有机酸的检测,以及对pH、糖度的分析,发现在发酵开始的12-24 h多酚和表型儿茶素含量迅速下降,菌体中儿茶素积累增加,部分儿茶素被酵母吸收利用;在发酵过程中几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 通过对绿茶发酵过程中还原糖、茶多酚、儿茶素及有机酸的检测,以及对pH、糖度的分析,发现在发酵开始的12-24 h多酚和表型儿茶素含量迅速下降,菌体中儿茶素积累增加,部分儿茶素被酵母吸收利用;在发酵过程中几种有机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总糖和pH随发酵的进行而下降,还原糖的含量在48 h前均显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活性成分 酵母发酵过程中 代谢动力学 茶叶发酵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甲基异噁唑在大菱鲆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玉增 刘慧慧 +4 位作者 秦华伟 张世娟 邢红艳 徐英江 高继庆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47,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肌肉和肝脏中的磺胺甲基异噁唑含量,通过3P97药动学软件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1±1)℃水温条件下,单次口灌100mg/kg磺胺甲基异噁唑(SMZ),SM...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肌肉和肝脏中的磺胺甲基异噁唑含量,通过3P97药动学软件对磺胺甲基异噁唑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1±1)℃水温条件下,单次口灌100mg/kg磺胺甲基异噁唑(SMZ),SMZ在大菱鲆肌肉、肝脏和血浆中的代谢过程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大菱鲆肌肉、肝脏和血浆中药物浓度分别在给药后11.89、10.53和4.87h达到最大值,Cmax分别为21.52、5.35和44.07mg/kg,给药后5、6d和72h含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0.1mg/kg),18、24和10d后SMZ未检出(<0.01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磺胺甲基异噁唑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杨洪波 王荻 卢彤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8-302,共5页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 采用液相色谱与质谱连用技术(LC-MS),研究了以30 mg/kg(体质量)的药量在单次口灌给药条件下,甲砜霉素在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 L.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水温为(20±0.2)℃,试验鲤(1+龄)体质量为(84.84±17.45)g。在给药后0.25、0.50、0.75、1.00、1.50、2.00、4.00、6.00、8.00、12.00、24.00、36.00、48.00、72.00 h采集鲤的肌肉、血浆、肝胰脏和肾脏,测定各组织中甲砜霉素的浓度,用药动学3P97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甲砜霉素在鲤体内吸收分布迅速,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但消除缓慢。甲砜霉素在鲤血浆、肝胰脏、肾脏和肌肉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77.292、24.625、79.966、25.600 h;分布半衰期(T1/2α)分别为7.317、0.454、7.409、1.376 h;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分别为782.641μg/(mL.h)、544.756μg/(g.h)、3 616.060μg/(g.h)和158.634μg/(g.h)。鉴于甲砜霉素在鲤血浆和肾脏中的消除半衰期长,消除缓慢,建议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相对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砜霉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在吉富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维海 林黎明 +1 位作者 朱校斌 王新亭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共3页
给吉富罗非鱼一次灌服50mg/kg剂量的四环素和土霉素浑浊液,研究四环素和土霉素在其肌肉、肝脏和血液中的残留与消除规律。12h后四环素、土霉素在肌肉、肝脏和血液中含量分别达最高,四环素含量分别为0.920mg/kg,2 703mg/kg,1 225μg/mL;... 给吉富罗非鱼一次灌服50mg/kg剂量的四环素和土霉素浑浊液,研究四环素和土霉素在其肌肉、肝脏和血液中的残留与消除规律。12h后四环素、土霉素在肌肉、肝脏和血液中含量分别达最高,四环素含量分别为0.920mg/kg,2 703mg/kg,1 225μg/mL;土霉素含量分别为0 860,2 188mg/kg和1 075μg/mL。鱼肉中四环素的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 593,23 50h;土霉素的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8 261,22 979h。216h后,鱼肉中四环素和土霉素均低于0 1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环素 土霉素 罗非鱼 代谢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在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O.aureus)体内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明揆 葛建 +1 位作者 林芳 韩宝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7-141,共5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罗非鱼血浆、皮肤、肌肉、心肌和大脑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含量,并研究了DEP在罗非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特征。将DEP以20mg/kg灌服罗非鱼后,取样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和组织中的DEP浓度,并利...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罗非鱼血浆、皮肤、肌肉、心肌和大脑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含量,并研究了DEP在罗非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特征。将DEP以20mg/kg灌服罗非鱼后,取样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和组织中的DEP浓度,并利用3p97药物动力学软件并结合Excel2003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灌服DEP后体内吸收较快,吸收半衰期为0.12h,分布半衰期为0.27h,消除半衰期为28.09h,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52.05μg·h/ml,达峰时间为0.28h,达峰浓度为7.47μg/ml;同时在1、2、8、24、48、72、120、360h各点皮肤、肌肉、心肌和大脑中DEP浓度均比血浆中高,DEP在肌肉、皮肤、脑和心肌中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11.77h、108.28h、99.00h和73.72h。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研究显示,DEP在罗非鱼体内吸收和分布较快,消除相对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代谢动力学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