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PBTK)模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统称ADME)以及毒性效应等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模型构建中ADME特性的定量描述、模型框架、参数确定及验证方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纳入有限、缺乏环境因子相关参数、通用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发展提出展望。展开更多
目的·从蛋白结合率的角度,评估接受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的重症患者中抗生素的清除率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通过探讨药物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清除的一般规律...目的·从蛋白结合率的角度,评估接受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的重症患者中抗生素的清除率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通过探讨药物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清除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制定抗生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19名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并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按抗生素种类分为美罗培南组(n=7)、万古霉素组(n=5)、头孢曲松组(n=7)。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建立人血浆/血清和透析液中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曲松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二室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抗生素瞬时清除率和透析总清除率,并分析PK/PD参数。结果·受试者的临床特征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透析清除率:美罗培南组(5.14~5.97 L/h)>万古霉素组(2.87~3.77 L/h)>头孢曲松组(1.21~1.90 L/h),P<0.001。3种抗生素在含透析液废液室的二室药动学模型中拟合良好(fval%<2),PK/PD参数与既往文献相近,美罗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8、16μg/mL的血药浓度高于MIC占给药间隔的比率(fraction of time that the free drug concentration is above the MIC,%fT_(>MIC))值分别为95.2%、60.8%和32.4%,头孢曲松MIC为0.25、4、16μg/mL(游离浓度)的%fT_(>MIC)值均>45.0%,万古霉素仅14.0%达到15~20 mg/L谷浓度范围。结论·3种抗生素均符合二室模型。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低通量IHD中抗生素的透析清除率有显著影响,血浆蛋白结合水平较高的抗生素在血液透析中的清除率较低。0.5 g/d美罗培南和2.0 g/d头孢曲松的用药方案在接受低通量IHD的患者中大多能达到疗效,而万古霉素方案(负荷剂量1.0 g、0.5 g/2 d维持)有治疗失败的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在工业、农业和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环境暴露及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也引起了广泛的忧虑。纳米颗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并可能导致健康风险,因此准确预测其生物分布和毒代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PBTK)模型为评估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统称ADME)以及毒性效应等过程提供了系统性的描述。本文综述了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模型构建中ADME特性的定量描述、模型框架、参数确定及验证方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纳米颗粒的理化特性纳入有限、缺乏环境因子相关参数、通用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最后,对纳米颗粒PBTK模型的发展提出展望。
文摘目的·从蛋白结合率的角度,评估接受间歇性血液透析(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IHD)的重症患者中抗生素的清除率以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通过探讨药物蛋白结合率与透析清除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制定抗生素在血液透析中的给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19名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并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按抗生素种类分为美罗培南组(n=7)、万古霉素组(n=5)、头孢曲松组(n=7)。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建立人血浆/血清和透析液中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头孢曲松抗生素的检测方法。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二室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抗生素瞬时清除率和透析总清除率,并分析PK/PD参数。结果·受试者的临床特征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透析清除率:美罗培南组(5.14~5.97 L/h)>万古霉素组(2.87~3.77 L/h)>头孢曲松组(1.21~1.90 L/h),P<0.001。3种抗生素在含透析液废液室的二室药动学模型中拟合良好(fval%<2),PK/PD参数与既往文献相近,美罗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8、16μg/mL的血药浓度高于MIC占给药间隔的比率(fraction of time that the free drug concentration is above the MIC,%fT_(>MIC))值分别为95.2%、60.8%和32.4%,头孢曲松MIC为0.25、4、16μg/mL(游离浓度)的%fT_(>MIC)值均>45.0%,万古霉素仅14.0%达到15~20 mg/L谷浓度范围。结论·3种抗生素均符合二室模型。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低通量IHD中抗生素的透析清除率有显著影响,血浆蛋白结合水平较高的抗生素在血液透析中的清除率较低。0.5 g/d美罗培南和2.0 g/d头孢曲松的用药方案在接受低通量IHD的患者中大多能达到疗效,而万古霉素方案(负荷剂量1.0 g、0.5 g/2 d维持)有治疗失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