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胚胎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 被引量:22
1
作者 施兆鸿 陈波 +4 位作者 彭士明 陈超 王建钢 傅荣兵 柳敏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 将点带石斑鱼的受精卵置于不同盐度的水体中,观察受盐度胁迫下点带石斑鱼胚胎的沉浮情况、卵径、油球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和营养物质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在盐度25(含25)以下的水体中为沉性,在盐度35(含35)以上的海水中全部漂浮于水表层,在盐度30和对照组31的水体中大部分胚胎浮在水上层。受精卵卵径随孵化盐度降低而减小。在水温26—28℃的条件下,点带石斑鱼受精卵经21—26h可孵化成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盐度在15—50范围内都能孵出仔鱼,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的适合盐度范围为26.7—41.1。最适孵化盐度范围在30.5—32.5之间。盐度对卵黄囊仔鱼可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卵黄囊容积和全长的变化,高盐度(≥45)下胚后仔鱼卵黄囊容积、全长和体高显著减小(P<0.05),油球径不因盐度不同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 盐度胁迫 胚胎 卵黄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6 位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黄国光 欧冲辉 易诗白 张勇 林浩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共5页
在培育水温(25±0.5)℃、盐度31~32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d,从初次... 在培育水温(25±0.5)℃、盐度31~32条件下,斜带石斑鱼仔鱼孵化后第3天开口并进入摄食期,孵化后5.5d,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不可逆点(PNR期),几乎与此同时,卵黄囊和油球耗尽,仔鱼混合营养期为2—3d,从初次摄食到进入PNR期的时间为2.5d;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发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迅速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发生率为76.7%;饥饿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至第8天,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以分为3个期相: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卵黄 摄食 存活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带石斑鱼胚体和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 被引量:27
3
作者 谢菁 区又君 +2 位作者 李加儿 何永亮 陈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49,共9页
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胚体、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会(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2)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 本实验对七带石斑鱼胚体、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的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1)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在水温会(27.77±1.05)℃,盐度32条件下,胚胎发育从胚体形成至孵出仔鱼历时约22h10min。(2)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为先快后慢。(3)初孵仔鱼在孵化后一天时间内生长迅速,之后速度减缓。(4)仔鱼的营养可概括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外源性营养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 胚胎 卵黄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纹锯鱼旨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瑞锦 王鲁 +7 位作者 赵从明 公光业 孙曙光 于宏 王彦怀 孙涛 王贺 陈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7,共7页
通过观察条纹锯鱼旨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研究其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特征、特点。采用Nikon E200显微镜对其胚胎发育形态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连续拍照取样,详细描述了其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6个具体发育时... 通过观察条纹锯鱼旨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研究其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特征、特点。采用Nikon E200显微镜对其胚胎发育形态及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连续拍照取样,详细描述了其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6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孵化温度、发育时间及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条纹锯鱼旨的受精卵为球形、游离的浮性卵,平均卵径为0.950±0.039mm;条纹锯鱼旨受精卵孵化需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生成期和孵化期6个主要时期,在80目的孵化网箱中,水温20~20.5℃、盐度28~32、DO≥5mg/L、pH7.6~8.4静水微充气的条件下需要46h53min孵化;卵黄囊在仔鱼出膜2d后被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锯鮨 胚胎发育 卵黄 受精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28
5
作者 宋洪建 刘伟 +1 位作者 王继隆 唐富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9-335,共7页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关键...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上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关键器官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在身体各部分中,头部和尾部为正异速生长,躯干部为负异速生长,体高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头部器官中,眼径、口宽、吻长和眼后头长均为正异速生长;在游泳器官中,胸鳍、腹鳍、背鳍、臀鳍、背鳍基、臀鳍基和尾鳍均为正异速生长,脂鳍为负异速生长,其中,腹鳍在全长25.31 mm、12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但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大麻哈鱼卵黄囊期仔鱼感觉、摄食,呼吸和游泳等器官的快速发育,使出膜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早期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对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哈 卵黄 异速生长 生态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七鳃鳗胚胎发育及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军 韩英伦 +6 位作者 徐磊 马庆华 宋涛 董彦娇 刘欣 逄越 李庆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7-1217,共11页
通过观察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Martens,1868)胚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描述受精卵从卵裂至器官形成以及仔鱼孵出的发育阶段,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卵子为乳白色,呈卵圆... 通过观察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Martens,1868)胚胎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描述受精卵从卵裂至器官形成以及仔鱼孵出的发育阶段,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卵子为乳白色,呈卵圆形;受精卵卵裂方式为全卵裂;胚胎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头凸期、孵出前期和孵出期,历时11—12d;初孵仔鱼为乳白色,全长约(3.41±0.24)mm,体质量约为0.0006 g。日本七鳃鳗胚胎发育研究可为了解七鳃鳗胚胎发育过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和发育进化研究提供参考。卵黄囊期内仔鱼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和尾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同在7日龄出现生长拐点,且生长拐点后的生长速率都大于生长拐点前的生长速率;而仔鱼体长在卵黄囊期内表现出慢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吻长、鳃前长和鳃长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吻长和鳃长分别在9日龄和8日龄出现生长拐点;口笠长在3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在生长拐点前为等速生长,而在生长拐点后表现出快速生长;眼径和眼鳃间距则分别表现出等速生长和慢速生长。泄殖孔在卵黄囊期内未出现生长拐点,生长速率相对于全长生长速率表现出快速生长现象。七鳃鳗卵黄囊期仔鱼的异速生长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早期生活环境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特有的发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七鳃鳗 胚胎发育 卵黄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胚胎发育及卵黄囊仔鱼形态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顾若波 闻海波 +2 位作者 徐钢春 张守领 孙连锋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373-378,共6页
运用多种处理方法对花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初步观察与测量。观察结果显示:(1)花胚胎发育可以划分为22个明显的时期,包括7个主要的发育阶段;(2)在(20±1)℃条件下,仔鱼在出膜后的第3天开口摄食... 运用多种处理方法对花的胚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卵黄囊仔鱼形态变化进行初步观察与测量。观察结果显示:(1)花胚胎发育可以划分为22个明显的时期,包括7个主要的发育阶段;(2)在(20±1)℃条件下,仔鱼在出膜后的第3天开口摄食,卵黄囊在第7天基本消失,此阶段仔鱼的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4.67%,而以第4天增长最快。该实验结果将为花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特别是为仔鱼在营养转换阶段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骨] 胚胎发育 卵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斑原鮡卵黄囊期仔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彦伶 邓晓川 +2 位作者 李华 杜军 杨焕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71-1876,共6页
【目的】研究黑斑原鮡早期发育,丰富其早期生物学内容。【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早期发育阶段(0~35 d)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全长(LT),体长(ST),眼径(D),体高(HB),湿重(W),卵黄囊(YC)... 【目的】研究黑斑原鮡早期发育,丰富其早期生物学内容。【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早期发育阶段(0~35 d)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的生长发育进行研究,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全长(LT),体长(ST),眼径(D),体高(HB),湿重(W),卵黄囊(YC)6项指标进行显著性比较分析,同时对卵黄囊与日龄、体重、全长、体长、体高、眼径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黑斑原鮡仔鱼在孵化后第18天开始摄食,第30天卵黄囊基本消失。卵黄囊与日龄之间呈对数相关,与体重之间符合三次方程,与体长和全长存在倒数函数。【结论】黑斑原鮡卵黄囊存在时间较长,为适应其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这对提高仔鱼的存活率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早期仔鱼的培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斑原鮡 卵黄 生长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素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啸尘 周歧存 +2 位作者 丁燏 张海发 王云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8-22,共5页
用4种不同浓度的甲状腺素(T4)分别浸泡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研究T4对仔鱼发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后24 h内,T4对仔鱼发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孵化24 h后,T4对仔鱼消化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孵化后72 h,0.01 mg·... 用4种不同浓度的甲状腺素(T4)分别浸泡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研究T4对仔鱼发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后24 h内,T4对仔鱼发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孵化24 h后,T4对仔鱼消化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孵化后72 h,0.01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管径、直肠管径、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0.10 mg·L-1和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和直肠管径显著比对照组大(P<0.01),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全长显著比对照组短(P<0.01),而0.10 mg·L-1处理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孵化后第8天,0.1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存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而0.01 mg·L-1 T4组和1.00 mg·L-1 T4组与对照组之间存活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0.10 mg·L-1 T4处理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消化道发育并提高其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 卵黄 消化道发育 生长 甲状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卵黄囊期仔鱼形态发育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彦伶 杨焕超 +4 位作者 李青芝 刘钊 涂全宇 赵华一 李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8期41-43,共3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发育早期阶段(0~12d)黄河裸裂尻(Schizopygopsis pylzovi)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水温在(18±1)℃时,初孵仔鱼的全长为(10.18±0.32)mm。黄河裸裂尻仔鱼在孵化后第8d开始摄食,第11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发育早期阶段(0~12d)黄河裸裂尻(Schizopygopsis pylzovi)的仔鱼形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水温在(18±1)℃时,初孵仔鱼的全长为(10.18±0.32)mm。黄河裸裂尻仔鱼在孵化后第8d开始摄食,第11d时卵黄囊基本消失。对卵黄囊期仔鱼的日龄与全长,体长,头长、肛后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呈明显的二项式或立方关系。通过对黄河裸裂尻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丰富了其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对苗种培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 卵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对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及卵黄囊仔鱼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酶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黄建盛 阮涛 +3 位作者 陈刚 张健东 王忠良 汤保贵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1-988,共8页
为了研究葡萄糖对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酶合成酶(FAS)活性的影响,在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受精卵孵化水体添加不同浓度[0(对照组)、2、4、6、8和10 mg/L]的葡萄糖,测定孵化... 为了研究葡萄糖对杂交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卵黄囊仔鱼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酶合成酶(FAS)活性的影响,在杂交石斑鱼(褐点石斑鱼♀×清水石斑鱼)受精卵孵化水体添加不同浓度[0(对照组)、2、4、6、8和10 mg/L]的葡萄糖,测定孵化率及畸形率,并测定1、2、3日龄卵黄囊仔鱼全长、ACC和FA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对受精卵孵化率及初孵仔鱼畸形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葡萄糖浓度与受精卵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的相关性均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描述,通过回归方程计算,获得最大受精卵孵化率的葡萄糖浓度为3.8 mg/L。葡萄糖浓度低于6 mg/L时,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受精卵孵化率随之升高,初孵仔鱼畸形率随之降低,卵黄囊仔鱼全长随之增加。对于1~3日龄仔鱼,葡萄糖添加组ACC及FA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在1日龄仔鱼阶段,ACC和FAS活性均呈上升的变化;在2~3日龄仔鱼阶段,ACC活性呈"上升—下降"的变化,FAS活性呈"上升—平缓"的变化。综上分析,在杂交石斑鱼人工育苗孵化水体中添加6 mg/L葡萄糖可显著促进其受精卵孵化及卵黄囊仔鱼发育,显著提高卵黄囊仔鱼ACC及FAS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杂交石斑 孵化率 卵黄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脂肪酶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黄囊期鲻鱼仔鱼发育及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12
作者 詹炜 楼宝 +2 位作者 毛国民 陈睿毅 徐冬冬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利用激素注射和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的鲻鱼受精卵,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和水层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23℃水温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65±0.18 mm,卵黄球长径0.96±0.24 mm,油球直径0.38±0.12 mm,卵黄球在孵化... 利用激素注射和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的鲻鱼受精卵,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和水层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23℃水温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65±0.18 mm,卵黄球长径0.96±0.24 mm,油球直径0.38±0.12 mm,卵黄球在孵化后第5天消失,油球为第10天完全吸收;(2)不同水深(20、40、60 cm)对鲻鱼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但对卵黄囊期仔鱼的死亡率影不显著(P>0.05);(3)孵化后的第3天和第8天,仔鱼在水层中发生向下迁移变化,并伴随2个死亡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 卵黄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维生素C对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LPL和HL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左玉 姚俊杰 +2 位作者 熊铧龙 安苗 朱忠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直至卵黄囊消失完全,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葡... 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添加到普安银鲫的孵化水体中,直至卵黄囊消失完全,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普安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卵黄囊仔鱼发育中脂蛋白脂酶(LPL)和肝脂酶(HL)活性的影响。葡萄糖浓度为0、5、10、15和20 g/L;维生素C浓度为0、20、25、30和35 mg/L,记录孵化时间、孵化率及仔鱼成活率,并测定了最适葡萄糖浓度组、维生素C浓度组与对照组中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LPL和HL活性。结果显示:普安银鲫卵黄囊仔鱼发育中对照组与维生素C组LPL比活力与全活力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HL比活力与全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葡萄糖组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呈上升趋势,在混合营养期与外源营养期,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维生素C组LPL和HL比活力与全活力仅稍高于对照组,但HL全活力在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适宜水平的葡萄糖溶液可通过调节脂类代谢酶的活性来维持机体内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同时适宜水平的维生素C溶液能促进脂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银鲫 卵黄 脂蛋白脂酶 肝脂酶 葡萄糖 维生素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急性毒性及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慢性毒性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兴泽 王成菊 +2 位作者 李学锋 郑明奇 邱立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284,共6页
为了解苯氧威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12 h和72 h的仔鱼以及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2.35、0.98、1.87和1.67 mg/L,其对斑马鱼成鱼具有中等... 为了解苯氧威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采用半静态方法,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12 h和72 h的仔鱼以及成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2.35、0.98、1.87和1.67 mg/L,其对斑马鱼成鱼具有中等毒性;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的自主运动、心率、孵化率、仔鱼体长等亚致死效应指标均有影响,并使得胚胎出现了心包囊肿、脊柱弯曲及无黑色素附着等畸形现象。进一步研究了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的慢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24 h自主运动、48 h心率、72 h畸形率及11 d孵化仔鱼体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值分别为0.60、0.20、0.60和0.80 mg/L,而与之对应的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值分别为0.40、0.10、0.40和0.60 mg/L。试验中还发现:苯氧威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心率是斑马鱼胚胎卵黄囊仔鱼阶段毒性试验最敏感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氧威 斑马 胚胎卵黄阶段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及卵黄囊期仔鱼的毒理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梦杰 王海华 +2 位作者 马本贺 陈建华 朱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3-490,共8页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效应 氨氮 胚胎 卵黄 台湾泥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砻江鲈鲤的人工繁殖、胚胎及卵黄囊仔鱼发育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龙君 甘维熊 +1 位作者 曾如奎 张宏伟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3-397,共5页
采用不同配伍的外源激素对培育成熟的野生鲈鲤进行人工催产,并对其胚胎和1-10日龄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进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鲈鲤亲鱼组的催产效果明显好于注射鲤鱼脑垂体... 采用不同配伍的外源激素对培育成熟的野生鲈鲤进行人工催产,并对其胚胎和1-10日龄卵黄囊仔鱼的发育进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地欧酮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鲈鲤亲鱼组的催产效果明显好于注射鲤鱼脑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A2的亲鱼组,效应时间为58h,平均受精率和平均孵化率分别为87.33%和90.75%。在水温(16±2)℃条件下,鲈鲤胚胎发育历时117.83h,所需积温为1855.33℃·h,出膜10d后仔鱼开始平游。鲈鲤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共26个时期。分析发现,在人工催产配伍激素中添加适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助于鲈鲤亲本顺利排卵;鲈鲤卵黄囊仔鱼在孵化出膜后的前5d处于内营养阶段,第6d起转入混合营养阶段,为仔鱼培育的第一危险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鲤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卵黄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匙吻鲟卵黄囊仔鱼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国兵 安元银 +2 位作者 莫显义 姚俊杰 杨通枝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年第1期44-49,共6页
为研究匙吻鲟卵黄囊仔鱼生长特点及抗氧化能力变化,对出膜3~10日龄仔鱼进行可量现状及抗氧化酶的测定。结果显示:卵黄囊期仔鱼全长、体质量与日龄分别呈幂函数和二次函数相关;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相关,且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 为研究匙吻鲟卵黄囊仔鱼生长特点及抗氧化能力变化,对出膜3~10日龄仔鱼进行可量现状及抗氧化酶的测定。结果显示:卵黄囊期仔鱼全长、体质量与日龄分别呈幂函数和二次函数相关;体质量与全长呈幂函数相关,且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口宽、吻长均为正异速生长,眼径为等速生长。仔鱼从出膜3天到6天TSOD和CA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且均到达最大值。CAT在出膜7日龄出现最低值,之后出现上升现象。仔鱼T-AOC在出膜3~9日龄逐渐升高,直至卵黄囊消失前出现下降,差异不显著(P>0.05),MDA含量在期间逐渐降低,直至卵黄囊消失前出现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仔鱼的异速生长模式,保证了各重要功能器官的充分发育,以适应多变的环境,且在出膜3日龄前眼睛已完成了优先发育;匙吻鲟卵黄囊仔鱼在摄食前后由不同种类的抗氧化酶发挥抗氧化作用来提高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吻鲟 卵黄 生长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孵化系统中一种孵化垫对虹鳟卵黄囊期仔鱼生长及畸形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梅 《黑龙江水产》 2018年第3期40-42,共3页
在循环水孵化系统中,通过一种模拟外界自然环境条件而生产的带凸起高低相间、规则排序的孵化垫,将破膜后仔鱼控制于静止状态,通过实验对比来确定这种孵化垫是否会导致鱼畸形,以及对上浮鱼大小是否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带孵化垫的孵... 在循环水孵化系统中,通过一种模拟外界自然环境条件而生产的带凸起高低相间、规则排序的孵化垫,将破膜后仔鱼控制于静止状态,通过实验对比来确定这种孵化垫是否会导致鱼畸形,以及对上浮鱼大小是否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带孵化垫的孵化盘不会导致鱼畸形,反而这种模拟自然环境带凸起的孵化垫,使鱼的活动受阻,减少能量损耗,鱼不会随意游动,卵黄囊吸收基本用于生长,避免能量损耗,上浮后仔鱼明显大于不带孵化垫仔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孵化垫 虹鳟 卵黄 循环水孵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头鳟卵黄囊仔鱼发育的观察研究
19
作者 王振富 陈力 +4 位作者 王青妹 寇景莲 吴彦 张欣 李梦媛 《河北渔业》 2015年第7期32-34,40,共4页
硬头鳟(steelhead,salmon gairdneri)拉丁名为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太平洋鲑属(Oncorhynchus),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的kuskokwin河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和平河等水域,属于冷水... 硬头鳟(steelhead,salmon gairdneri)拉丁名为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Salmoniformes)、鲑科(Salmonidae)、太平洋鲑属(Oncorhynchus),原产于美国阿拉斯加的kuskokwin河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和平河等水域,属于冷水性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头鳟 卵黄 太平洋鲑属 ONCORHYNCHUS 美国阿拉斯加 鲑科 salmon 冷水性 鲑形目 早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杨瑞斌 谢从新 樊启学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1-165,共5页
对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特别是卵黄囊期和变态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卵黄的吸收及卵黄囊期的营养吸收机制、开口饵料及其适口性、不可逆点;变态期的外部形态学变化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及功能完善过程等内容。分析推测淡水有胃鱼类胃腺... 对仔稚鱼发育敏感期特别是卵黄囊期和变态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卵黄的吸收及卵黄囊期的营养吸收机制、开口饵料及其适口性、不可逆点;变态期的外部形态学变化和内部组织结构变化及功能完善过程等内容。分析推测淡水有胃鱼类胃腺的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也是重要敏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期 早期发育 卵黄 变态期 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