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合型视角叙事 |
曹禧修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2
|
“Ade”一词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与张斗和先生商榷兼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视角 |
马志英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3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刘少青
王樱林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4
|
儿童成长故事中的两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事 |
王家康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5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细读例谈 |
尤炜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6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思考 |
肖培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7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论 |
叶世祥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3 |
2
|
|
8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
张超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4
|
|
9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生活的延续与成长 |
葛筱宁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0
|
初中散文纵深化教学的路径——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
张玲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1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比照结构 |
王春利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12
|
“育人”应渗透在“教书”的过程中——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
陆其勇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3
|
“三余”和“三味”考释——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研究札记 |
盛文庭
|
《人文杂志》
|
1982 |
0 |
|
14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
郭理坝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5
|
一笑一瞋真性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形象解读 |
夏熔亮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6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典故注释 |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
1980 |
0 |
|
17
|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札记两则 |
涂元济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1
|
|
18
|
状物·对比·乐和构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札记 |
魏顺国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0 |
3
|
|
19
|
细节不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点感想 |
杨国超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9 |
1
|
|
20
|
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陈智贤
毛志成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