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森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7,共7页
“从后思索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诉求表明,“进步”、“发展”是一种精英信念的普遍化。它在时、空两个向度上,严格说都需要重思,因其意味着把历史连续化和同质化,意味着普遍发展对特殊文化、变迁的拒斥和漠视,意味着把“猴子”都视... “从后思索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诉求表明,“进步”、“发展”是一种精英信念的普遍化。它在时、空两个向度上,严格说都需要重思,因其意味着把历史连续化和同质化,意味着普遍发展对特殊文化、变迁的拒斥和漠视,意味着把“猴子”都视为有待和必然变成的“人”,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以今释古”、客观目的主义和弱发展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后思索法 普遍性 发展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思索法:马克思古代社会研究方法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江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53,共8页
在史料欠缺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古代社会是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了“从后思索法”。“从后思索”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出发,由果溯因反向把握古代社会已经覆灭或萎缩了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形式... 在史料欠缺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古代社会是历史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了“从后思索法”。“从后思索”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式出发,由果溯因反向把握古代社会已经覆灭或萎缩了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形式。“从后思索”将古代社会的当代“遗存”视为透视古代社会结构的化石,马克思提出了“从后思索”的两大方法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语言学溯源和普照光分析对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形式进行了理论推测,“从后思索”在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从后思索”毕竟是史料缺乏情况下对过去的逻辑把握,因此它的真理性还需要得到实证材料的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后思索法 古代社会 普照光分析 语言学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后思索法:一种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思维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梦瑶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4,共5页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从后思索法通过对时间次序的逆向考察、对发展程度的逆向反思和对逻辑关系的逆向推演,分析已存在的历史事实,总结其背后的历史规律,可以达到说明历史与预示未来的统一。因此,用从后思索法解读伟...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从后思索法通过对时间次序的逆向考察、对发展程度的逆向反思和对逻辑关系的逆向推演,分析已存在的历史事实,总结其背后的历史规律,可以达到说明历史与预示未来的统一。因此,用从后思索法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生成、价值是可行的、合适的。在解读中,要从当下实践出发客观审视伟大建党精神,以典型性分析为立足点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伟大建党精神 思维方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辨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召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6-69,共4页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的原则有两个层次的意蕴: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的原则有两个层次的意蕴: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学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经济思想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从后思索法"意在提醒人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处,"俯瞰"较为低级的历史进程。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猴体(低级)和人体(高级)的关系是有差别的,不能混同。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核心命题在于指明:资本是劳动产品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产物。"抽象"在思维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理论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从后思索法 资本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