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及介质带的受力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先玲 张光辉 曾荣生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共5页
试验证明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是一种低振动、低噪音、低成本的新式齿轮传动,并可以进行绿色润滑。其中带是该传动的特征部件,也是关键部件之一。介质带的寿命直接影响到整个传动的性能及效率,而介质带在传动中受到拉伸应力、挤压应力... 试验证明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是一种低振动、低噪音、低成本的新式齿轮传动,并可以进行绿色润滑。其中带是该传动的特征部件,也是关键部件之一。介质带的寿命直接影响到整个传动的性能及效率,而介质带在传动中受到拉伸应力、挤压应力及摩擦力的作用,易产生裂纹而断带。因此,作者对带在传动中所受到的应力进行分析,根据介质带的形变来确定所选带材料的弹性模量与屈服强度是否满足需要,为带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 介质带 弹性模量 屈服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接触强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樊智敏 李慧敏 高亮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856-2860,共5页
基于Merritt理论,建立了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的简化接触模型,为这种传动金属轮齿与非金属带构成的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特性与润滑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接触有限元法,与同参数同工况的普通渐开线齿轮的最大接触应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基于Merritt理论,建立了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的简化接触模型,为这种传动金属轮齿与非金属带构成的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特性与润滑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接触有限元法,与同参数同工况的普通渐开线齿轮的最大接触应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由于柔性介质带的存在,带式啮合介质齿轮的接触应力降低。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介质带性能参数对齿轮传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带材料的弹性模量是影响该传动接触强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 介质带 接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的磨损仿真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樊智敏 杨会霞 +1 位作者 张召强 王娜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8-52,共5页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中,齿轮副的接触由高模量的齿轮对接触转化为高模量齿轮与低模量介质带的接触,磨损主要发生在柔性介质带上。应用Archard黏着磨损理论,建立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磨损数学模型,用Solid 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带式啮...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中,齿轮副的接触由高模量的齿轮对接触转化为高模量齿轮与低模量介质带的接触,磨损主要发生在柔性介质带上。应用Archard黏着磨损理论,建立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磨损数学模型,用Solid 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带式啮合介质齿轮的实体模型,并对其结构静力学进行分析;根据磨损数学模型和接触应力的分布情况,模拟计算出介质带的磨损量。结果表明: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最大接触应力发生在啮合节点处,弹性应变主要发生在介质带上,啮合节点处应变值最大;介质带的磨损量随载荷和滑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最大磨损量发生在啮合节点处,在齿轮啮合线上不同节点处磨损量略有差距,边缘处磨损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 介质带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动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樊智敏 高亮 《机电工程》 CAS 2013年第9期1038-1041,共4页
针对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中存在的动力学性能问题,首先建立了考虑齿轮啮合刚度、误差激励、介质带阻尼等参数的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系统简化振动模型,然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系统进行了实体建模,最后导入ANSYS... 针对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中存在的动力学性能问题,首先建立了考虑齿轮啮合刚度、误差激励、介质带阻尼等参数的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系统简化振动模型,然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系统进行了实体建模,最后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动力学性能分析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介质带的存在没有改变齿轮传动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规律;带式啮合介质齿轮传动相比普通渐开线齿轮传动,其振动幅度减小,振动周期增大,介质带的存在改变了传动系统啮合刚度和啮合阻尼,起到了减振降噪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传动 介质带 有限元法 动力学分析 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波段窄带介质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方棉佳 齐子忠 朱清亮 《现代电子技术》 2006年第1期52-54,共3页
滤波器是现代数字通信的一个关键部件,对数字通信的影响重大。介绍了介质谐振器的独特优点、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给出了滤波器的设计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窄带介质滤波器,并在HFSS的基础上对设计的介质滤波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 滤波器是现代数字通信的一个关键部件,对数字通信的影响重大。介绍了介质谐振器的独特优点、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给出了滤波器的设计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窄带介质滤波器,并在HFSS的基础上对设计的介质滤波器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一致,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谐振器 介质滤波器 数字通信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电球带电介质球和带电导体球电场能量比较
6
作者 伍林 程勇 毛慰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54-56,共3页
依据电场能量密度的定义计算了带电球、带电介质球和带电导体球的电场能量,结果发现三者均不相同.通过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揭示出电场能量与电场分布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 静电场 能量密度 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宽带螺旋天线的小型化设计 被引量:4
7
作者 靖娜坤 赵惠玲 黄磊 《现代电子技术》 2011年第17期82-84,89,共4页
基于人工介质基底的螺旋天线小型化设计,利用螺旋天线的固有属性——有效辐射区和异形腔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人工介质基底,通过控制人工电介质材料中圆盘的半径来控制介质基底相应位置的有效介电常数,在保持相对带宽和较高增益的前提下,... 基于人工介质基底的螺旋天线小型化设计,利用螺旋天线的固有属性——有效辐射区和异形腔的设计思路,设计了人工介质基底,通过控制人工电介质材料中圆盘的半径来控制介质基底相应位置的有效介电常数,在保持相对带宽和较高增益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天线的厚度,从而实现了螺旋天线的低剖面小型化设计,使得天线利于与载体共形,这是一种螺旋天线小型化设计的全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天线 异形腔 多层环介质基底 人工介质基底 小型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暗云G 011.0970–0.1093的多种分子氘化增丰差异性与气态CO耗损
8
作者 师昆鹏 冯思轶 +1 位作者 林淑婷 高乐涵 《天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9,共17页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 利用毫米波射电天文所(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étrique,IRAM)30 m射电望远镜在1.3–4.0 mm波段的分子谱线成图,结合70–870μm连续谱数据以及绿岸射电望远镜(Green Bank Telescope,GBT)对NH_(3)(J,K)=(1,1)和(2,2)谱线的成图(J为总角动量量子数,而K描述角动量在分子主轴方向的分量),对G 011.0970-0.1093纤维状分子云末端的一对比邻云团进行了观测.尽管在870μm波段下它们都表现出与连续谱流量峰值成协,但在70μm波段下,它们呈现出明亮与暗弱的对照特性.对这两个云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该极早期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尘埃温度高度耦合;(2)70μm明亮云团的气体尘埃温度从中心(约17 K)到包层边缘呈递减趋势,这预示着云团内部可能已经有原恒星形成;70μm暗弱云团中心较边缘更冷(约11K)更致密(约5×10^(22)cm^(-2)),且氢分子柱密度与尘埃温度存在强反相关,故外部辐射可能主导该云团加热;(3)在pc尺度上,气态C^(18)O的耗损率f_(D)(C^(18)O)与HCO^(+)的氘化率存在强正相关,且气态C^(18)O在冷且致密的DCO^(+)主导云团耗损f_(D)(C^(18)O)高达7;(4)在气体尘埃温度从10 K到20 K,氢分子柱密度从10^(22)cm^(-2)到10^(23)cm^(-2)的变化环境里,HCO^(+)、N_(2)H^(+)、HNC在更.为致密冷暗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明显,HCN则在稍温暖且70μm明亮的环境氘化率增丰更大,而NH3氘化率在此环境中没有明显变化.这些不同分子氘化增丰的差异性可能源自其气体尘埃反应路径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云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 星际介质:分子 亚毫米:星际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阶段大质量团块中的HCN、HNC、HCO^(+)和CN化学性质研究
9
作者 李宏杰 何玉新 +2 位作者 周建军 加尔肯·叶生别克 周冬冬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34,共22页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 选择67个相对孤立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使用4种分子谱线(HCN(1-0)、HNC(1-0)、HCO^(+)(1-0)和CN(1-0),括号中的1-0代表分子从转动能级1跃迁到转动能级0)和红外波段数据,研究它们的整体化学性质.通过对源的积分强度、柱密度、分子丰度和丰度比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统计,发现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CN(1-0)、HCO^(+)(1-0)、HCN(1-0)和HNC(1-0)的积分强度和柱密度中值随着演化阶段的增加都呈现增加趋势,这与理论预期相符.然而单一分子进行的柱密度和丰度统计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以示踪的演化阶段有很大的局限性.I(CN)/I(HNC)、I(CN)/I(HCN)和I(HCN)/I(HCO^(+))的积分强度比随演化阶段递增(I代表分子的积分强度),是潜在的用来示踪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演化的探针;N(CN)/N(H2)、N(HNC)/N(H2)和N(HCN)/N(HCO^(+))的中值随演化阶段单调递增(N代表分子的柱密度),有希望作为示踪大质量恒星演化的化学探针.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研究工作观测数据的限制,不能获得各分子的光学厚度,受光学厚度影响得不到可靠的柱密度,从而得不到可靠的丰度,最终影响对丰度比化学时钟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分子 星际介质:丰度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改建工程——试验场监测资料的推广应用核心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乔晓英 肖平 +2 位作者 王继华 李俊亭 王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2,共7页
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改建,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持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中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改建项目之一,由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实施。针对场地尺度均衡试验资料推广至野外生产实践核心问题,采用确定型模型(水分运移方... 郑州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改建,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持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中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的改建项目之一,由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实施。针对场地尺度均衡试验资料推广至野外生产实践核心问题,采用确定型模型(水分运移方程)和随机模型(区域性包气带参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拟选黄河南冲洪积区24 km^2作为野外试验场地,通过场地上有限数量的采样,标定该场地包气带参数变异性特征,并借助于区域气象资料,结合地下水均衡试验场所建土壤水分运移数学模型成果,计算区域降雨入渗补给量与潜水蒸发,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地质环境评价及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大范围土壤面状污染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介质 取样数目 半方差分析 Kriging法 参数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星形成区的云核和星团
11
作者 尹佳 江治波 +2 位作者 杨戟 陈志维 王敏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7-373,共17页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际介质:云 恒星:形成 星际介质:谱线与谱 恒星:主序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在形成恒星的孤立分子云核物理性质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波 裴春传 马红君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9-152,共14页
利用青海站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从Spitzer的c2d项目样本中挑选出来的11个内部有恒星正在形成的孤立分子云核进行了13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对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13CO(J=1-0)峰值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 利用青海站13.7m毫米波望远镜对从Spitzer的c2d项目样本中挑选出来的11个内部有恒星正在形成的孤立分子云核进行了13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对这些分子云核均观测到13CO(J=1-0)峰值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计算了分子云核的密度和质量,得到维里质量(MVIR)与LTE质量(MLTE)之比13CO(J=1-0)为0.85±0.40,C18O(J=1-0)为0.77±0.35.同时计算了云核的密度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星 形成 星际介质 谱线和谱 星际介质 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