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偏氟乙烯/钛酸钡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永军 罗筑 +5 位作者 孙静 黄安荣 马艳红 梁培志 何敏 韦良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0-84,共5页
受功能梯度材料设计理念的启发,采用聚合物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提出了交替多层介电复合材料的假设,设计了(聚偏氟乙烯/钛酸钡)(PVDF/BaTiO3)/PVDF交替多层介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PVDF以α、β两种... 受功能梯度材料设计理念的启发,采用聚合物微纳层叠共挤装置,提出了交替多层介电复合材料的假设,设计了(聚偏氟乙烯/钛酸钡)(PVDF/BaTiO3)/PVDF交替多层介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PVDF以α、β两种晶型共存;随着BaTiO3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结晶度逐渐降低;介电常数先增大后减小,在BaTiO3质量分数为7.5%时,介电常数达到最大61.43 F/m(25℃,1 MHz);介电损耗因数先减小后增大,但介电损耗因数都小于0.1。因此,利用微纳多层共挤技术,设计的交替多层介电复合材料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多层共挤 聚偏氟乙烯 钛酸钡 交替多层 介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钛酸钡高介电复合材料制备与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永军 黄安荣 +2 位作者 罗筑 戚远慧 韦良强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3,共4页
设计并制备了新型聚偏氟乙烯(PVDF)/钛酸钡(BaTiO3)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VDF有双熔融峰现象;改性前复合材料结晶度随BaTiO3含量增加而降低,改性后则升高;PVDF的β晶型成核与BaTiO3存在有关,与BaTiO3含量无关... 设计并制备了新型聚偏氟乙烯(PVDF)/钛酸钡(BaTiO3)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VDF有双熔融峰现象;改性前复合材料结晶度随BaTiO3含量增加而降低,改性后则升高;PVDF的β晶型成核与BaTiO3存在有关,与BaTiO3含量无关;改性前,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高频下)与纯PVDF的相比,提高了83.05%,介电损耗也降低了,改性后,介电常数随BaTiO3含量增大逐渐升高,最大值为66.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多层共挤 聚偏氟乙烯 改性钛酸钡 交替多层 介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钛酸钡高介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戚远慧 朱永军 +2 位作者 韦良强 黄安荣 罗筑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共4页
介绍了介电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和制备工艺,阐述了各种介电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缺点,以及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介电常数预测。利用微纳多层共挤技术可以获得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的介电复合材料,但是该技术应用在介电复合材料方面工艺还... 介绍了介电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和制备工艺,阐述了各种介电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的优缺点,以及聚合物/陶瓷复合材料介电常数预测。利用微纳多层共挤技术可以获得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的介电复合材料,但是该技术应用在介电复合材料方面工艺还不够成熟,有待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钛酸钡 交替多层 介电复合材料 微纳多层共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丙烯的介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浩然 罗行 +1 位作者 周科朝 张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14-2028,共15页
介电电容器因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脉冲功率武器装备、输变电工程和5G通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聚丙烯(PP)具有高抗击穿强度、低介电损耗和良好的可加工性,是目前商业应用最广泛的介电材料之一,但... 介电电容器因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脉冲功率武器装备、输变电工程和5G通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聚丙烯(PP)具有高抗击穿强度、低介电损耗和良好的可加工性,是目前商业应用最广泛的介电材料之一,但其介电常数低,储能密度难以提高,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应用。基于PP的复合或者改性可以有效提高其储能密度,因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介电复合材料的分类和存在的问题,将填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全有机复合材料两种合成策略与PP的储能性能提升联系起来,从无机陶瓷填料/PP、导电填料/PP、核-壳结构填料/PP、三元复合材料、交联、共混、多层结构设计等方面重点讨论PP基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开发高性能PP基介电复合材料面临的挑战,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储能 介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铌酸银微纳颗粒的介电复合材料的储能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媛 高许 +2 位作者 晏忠钠 罗行 张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39-2050,共12页
分别采用固相法和溶胶-退火法合成了AgNO_(3)颗粒(分别定义为Ag NO_(3)-1和Ag NO_(3)-2),使用多巴胺对该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后,再以此为填充物,与P(VDF-HFP)聚合物基体复合,制备不同AgNbO_(3)填料比的(Dop@AgNbO_(3))-P(VDF-HFP)复合材料... 分别采用固相法和溶胶-退火法合成了AgNO_(3)颗粒(分别定义为Ag NO_(3)-1和Ag NO_(3)-2),使用多巴胺对该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后,再以此为填充物,与P(VDF-HFP)聚合物基体复合,制备不同AgNbO_(3)填料比的(Dop@AgNbO_(3))-P(VDF-HFP)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阻抗分析仪和铁电工作站等表征了AgNO_(3)颗粒及其复合物的物相、微观结构,探究填料合成工艺及含量对复合材料介电及储能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同一种填料合成工艺下制备的(Dop@AgNbO_(3))-P(VDF-HFP)复合物,随着填料比增加,能量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填料比6%(体积分数)时获得最高储能密度。此外,在相同的填料比下,基于溶胶-退火法合成的Ag Nb O_(3)颗粒由于粒径较小,粒度分布较窄,比表面积较大,使得(Dop@AgNbO_(3)-2)-P(VDF-HFP)复合物的整体介电和储能性能优于(Dop@AgNbO_(3)-1)-P(VDF-HFP)复合材料。例如,6%(Dop@AgNbO_(3)-2)-P(VDF-HFP)复合材料在1 kHz时的介电常数为17.6,介电损耗小于0.05;在电场80k V/mm下的有效能量密度和效率分别为0.46J/cm^(3)和7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NbO_3 介电复合材料 P(VDF-HFP) 常数 能量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导电和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穆腾飞 徐良 +3 位作者 夏超文 韦新龙 郝文涛 杨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154,共7页
由于具有质轻、耐腐蚀、电学性能优异和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导电、介电或压电功能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诸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但是传统高分子材料的不可降解性已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聚乳酸(PLA)是当前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可降解塑料... 由于具有质轻、耐腐蚀、电学性能优异和价格相对低廉等优点,导电、介电或压电功能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诸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但是传统高分子材料的不可降解性已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聚乳酸(PLA)是当前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以PLA为基础研发生物可降解电学功能复合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综述将着重对PLA基导电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总结,对比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对PLA基介电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进行总结,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复合材料 介电复合材料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聚偏二氟乙烯高介电复合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薛庆忠 褚良永 雷拓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6-200,共5页
以多壁碳纳米管及多层石墨烯作为添加剂与聚偏二氟乙烯基体复合,制备介电性能优异的纳米碳/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SEM,TEM,AFM,XPS,FT-IR等手段对添加剂的结构、成分及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进行了表征。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羧基及酯... 以多壁碳纳米管及多层石墨烯作为添加剂与聚偏二氟乙烯基体复合,制备介电性能优异的纳米碳/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SEM,TEM,AFM,XPS,FT-IR等手段对添加剂的结构、成分及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进行了表征。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羧基及酯基修饰后,提高其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性,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明显提高。对多层石墨烯进行强碱水热处理后,多层石墨烯表面羟基含量增加,多层石墨烯/聚偏二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导电阈值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大大增强,表现出比碳纳米管掺杂的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介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多层石墨烯 化学修饰 介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层叠共挤制备PVDF/PA11原位微纤高介电复合材料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永军 韦良强 +4 位作者 李凌洲 王廷 康冬雪 刘诗 雷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38,共6页
采用微纳层叠多层共挤技术,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酰胺(PA)11复合材料,实现了PA11原位成纤,研究了PA11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11含量增加,复合材料中微纤含量增大,微纤直径变小,微纤彼此缠结的倾向增大,... 采用微纳层叠多层共挤技术,制备了聚偏氟乙烯(PVDF)/聚酰胺(PA)11复合材料,实现了PA11原位成纤,研究了PA11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A11含量增加,复合材料中微纤含量增大,微纤直径变小,微纤彼此缠结的倾向增大,尺寸变得均一;PA11微纤是PVDF的异相成核剂,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度;PA11质量分数低于15%时,PVDF相有双熔融峰现象,PA11质量分数在15%及以上时,PVDF相的双熔融峰现象消失。PA11微纤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且PA11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最大,达到54.21,较PVDF提高了61.53%;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略有提高,但仍能满足使用要求;PA11微纤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但使弹性模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聚酰胺11 原位微纤 微纳多层共挤 介电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钛酸钡/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介电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胡静文 段广宇 +3 位作者 胡祖明 于俊荣 王彦 诸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0-59,共10页
通过在钛酸钡纳米颗粒表面羟基化处理后用十八烷基异氰酸酯进行化学接枝改性,然后将改性后的钛酸钡纳米粒子加入到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浆液中,采用刮涂法制得耐高温的高性能PMIA介电复合薄膜。通过红外研究了复合粒子表面官能团... 通过在钛酸钡纳米颗粒表面羟基化处理后用十八烷基异氰酸酯进行化学接枝改性,然后将改性后的钛酸钡纳米粒子加入到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PMIA)浆液中,采用刮涂法制得耐高温的高性能PMIA介电复合薄膜。通过红外研究了复合粒子表面官能团变化;通过热重研究复合薄膜和复合粒子的热稳定性;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材料的元素成分和相关的化学键种类,表明十八烷基异氰酸酯成功地接枝到纳米钛酸钡表面;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复合薄膜的断面形貌,表明经过改性后的纳米钛酸钡改善了其与PMIA基体的相容性;通过宽频介电阻抗谱仪研究不同条件下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当改性钛酸钡纳米粒子质量分数为15%时,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是纯PMIA膜的5.4倍,同时保持了较低的介电损耗;同时,当温度到达120℃时,复合薄膜依然保持了良好的介电性能,能满足高温环境的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复合材料 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 钛酸钡 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正说明
10
作者 《塑料工业》编辑部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25,共1页
我刊2021年12期目次中出现错误,将该期发表的论文《PVDF/PA11交替多层原位微纤高介电复合材料的形态及性能》的作者姓名“李陵洲”误写为“李凌洲”,且文题中多了“研究”二字。
关键词 交替多层 PA11 原位微纤 作者姓名 介电复合材料 PVD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a-Al-B-Si-O glass/Al_2O_3 composites with various alkali oxides contents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明 周洪庆 +2 位作者 朱海奎 岳振星 赵建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733-2739,共7页
The effects of alkali oxides (Na2O and K2O addition on both the sintering behavior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a-AI-B-Si-O glass/Al2O3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effects of alkali oxides (Na2O and K2O addition on both the sintering behavior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a-AI-B-Si-O glass/Al2O3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alkali oxides in the glass causes the decrease of [SiO4], which results in the decrease of the continuity of glass network, and leads to the decrease of the softening temperature Tf of the samples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crystallization. And that deduces corresponding rise of densification, dielectric constant, dielectric loss of the 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LTCC) materials and the decrease of its thermal conductivity. By contrast, the borosilicate glass/A1203 composites with 1.5% (mass fraction) alkali oxides sintered at 875 ℃ for 30 rain exhibit better properties of a bulk density of 2.79 g/cm3, a porosity of 0.48%, a 2 value of 2.28 W/(m.K), a er value of 7.82 and a tand value of 9.1 × 10-4 (measured at 10 M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rosilicate glass alkali oxides Ca-AI-B-Si-O glass AL2O3 MICROSTRUCTURE thermal properties dielectric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