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治疗及近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李世军 岳庆雄 +9 位作者 王苏平 潘晓芳 赵红玲 王琳 庞占琪 董赫 杨健 李亚文 马奔 孙喜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8-452,共5页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情况。方法:对24例卵圆孔未闭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包括偏头痛15例,其中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提示双侧皮层及皮层下多发小灶脑梗死3例,不明原因卒中9例,偏头... 目的:评价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情况。方法:对24例卵圆孔未闭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包括偏头痛15例,其中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提示双侧皮层及皮层下多发小灶脑梗死3例,不明原因卒中9例,偏头痛合并卒中3例]。分别在术后即刻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在术后3天、1个月、3个月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及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术后第6个月行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及头颅电子CT检查。偏头痛患者在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行头痛影响测定-6(HIT-6)评分。结果:共21例成功封堵,3例不明原因卒中患者未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放弃封堵治疗。封堵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提示右向左残余分流分别为7例、4例、3例、3例。封堵术后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检查提示残余分流少量、中量、大量封堵术后即刻分别为8例、1例、0例和6个月分别为1例、1例、1例。所有患者复查头颅电子CT无新发梗死病灶。21例中有15例出现偏头痛,其中14例患者封堵术后6个月偏头痛症状明显改善(P<0.001)。所有封堵患者无卒中再发。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可预防卒中再发及改善偏头痛症状,但短期内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残余右向左分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介入封堵治疗 多普勒发泡试验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 残余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左室瘘的经皮介入封堵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亮 徐仲英 +7 位作者 金敬琳 李晓枫 郑凯 王翔 张戈军 胡海波 潘湘斌 王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左室瘘(CALVF)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就诊的4例CALVF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0~37岁,平均(30.0±7.3)岁。通过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左室瘘(CALVF)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就诊的4例CALVF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0~37岁,平均(30.0±7.3)岁。通过体格检查、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其CALVF进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左室瘘封堵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等6~12个月。结果 4例患者中累及右冠状动脉3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1例,远端均与左心室交通,且均可见粗大迂曲瘘管,瘘管最宽直径18~40 mm,平均(26.5±10.0)mm。瘘口直径7~19 mm,平均(12.0±5.1)mm。4例患者均建立右肱动脉和右股动脉通道,经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CALVF进行封堵治疗,成功率100%。随访6~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瘘管和瘘口粗大的CALVF患者,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瘘封堵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左室瘘 经皮介入封堵治疗 瘘管 瘘口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封堵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丁培堃(综述) 杨林(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8-731,共4页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是肺切除术后肺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间相互沟通而形成的异常通道,其发生与合并糖尿病、术前应用放化疗、手术技巧、术后肺部感染、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外科手术技...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是肺切除术后肺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间相互沟通而形成的异常通道,其发生与合并糖尿病、术前应用放化疗、手术技巧、术后肺部感染、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外科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管理水平较前有所提高,但发生率仍有2.6%-3.4%,病死率达5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封堵治疗 封堵 成功封堵 肺部感染 支气管残端 外科手术 房间隔缺损 肺切除术 气管镜 乙氧硬化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伴下腔静脉中断1例报告
4
作者 陈轶维 李奋 +4 位作者 傅立军 张志芳 钟玉敏 周爱卿 孙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96-1096,共1页
目前,国内外临床已广泛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技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但罕有采用介入封堵技术治疗ASD伴下腔静脉中断的报道,因为常规导管介入封堵治疗ASD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房-ASD-左房轨道,
关键词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治疗 下腔静脉中断 经颈内静脉 ASD 国内外 股静脉 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致溶血的预防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徐宝玲 苏洁 +3 位作者 陈静 杨秀玲 徐娴 李瑞娜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5-46,共2页
目的总结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致溶血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96例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尿液变化及肾脏功能,严格控制出入水量,加强抗凝及发热护理。结果术后并发溶... 目的总结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致溶血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对96例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尿液变化及肾脏功能,严格控制出入水量,加强抗凝及发热护理。结果术后并发溶血23例,其中5例血红蛋白低至73~80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升至99~105g/L;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行CRRT治疗3~5d,1例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因重度溶血性贫血导致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2例患者治疗后7d内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下降至18.2mg/L,尿红细胞0~12个/μL;其余患者术后随访1年未见溶血。结论加强围术期观察和专科护理是介入封堵治疗人造瓣膜瓣周漏患者预防溶血发生的护理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人造瓣膜瓣周漏 介入封堵治疗 溶血 肾衰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坡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端珍 王琦光 韩秀敏 盛晓棠 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3-486,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20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2 d作常规血液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 结果204例患者中女146例(71...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经皮介入封堵术治疗20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2 d作常规血液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变化。 结果204例患者中女146例(71.6%),男58例(28.4%),平均年龄(18.2±16.8)岁;动脉导管未闭(PDA)80例(39.2%),室间隔缺损(VSD)72例(35.3%),房间隔缺损(ASD)52例(25.5%)。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计数减少率为(8.69±21.86)%(-91.6%~85.8%);7例(3.4%)血小板计数减少至(50~100)×109/L,2例(1.0%)<50×109/L;49例(24.0%)血小板计数下降≤10%,84例(41.2%)下降10%~50%,8例(3.9%)下降>50%。术后血小板计数为(226±79)×109/L,较术前(250±73)×109/L明显降低(P<0.01);PDA、ASD术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降低(P<0.01),VSD术后虽较术前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13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封堵术前血小板计数(OR=1.009,95%CI 1.001~1.08,P=0.036)和封堵器直径(OR=1.257,95%CI 1.069~1.478,P=0.006)。 结论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短期内常见并发症,PDA封堵器直径≥14 mm和ASD封堵器直径>20 mm较易发生血小板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动脉导管未闭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下腔静脉中断1例报告
7
作者 黄洁 严文华 +4 位作者 孙凌 吕海涛 徐秋琴 盛茂 高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92-792,共1页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 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技术已在国内外临床广泛开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常规方法封堵PDA需要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轨道。然而,对于PDA合并下腔静脉中断的患儿,无法通过以上途径完成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 动脉导管未闭合 下腔静脉中断 介入封堵治疗 第二代 降主动脉 PDA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方法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疗效及随访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伍广伟 许能文 +1 位作者 王孟杰 吴旭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方法治疗主动脉(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2年6月5例行主动脉窦瘤破裂经导管介入治疗患者。主动脉根部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见5例均为单个窦瘤,其中3例右冠窦主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方法治疗主动脉(瓦氏)窦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2年6月5例行主动脉窦瘤破裂经导管介入治疗患者。主动脉根部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见5例均为单个窦瘤,其中3例右冠窦主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室,2例无冠窦主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心房。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地放置封堵器,应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个,室间隔缺损封堵器3个。5例患者封堵术后均实施超声心动图跟踪随访12。60个月,平均30.2个月,所有患者心脏内径均有不同程度减小,术后心脏杂音消失,封堵器位置正常,无分流束血流信号及邻近心脏组织结构受累。结论经导管封堵方法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须长时间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 心脏导管检查 介入封堵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9
作者 杨舟 陈智 +3 位作者 黄希勇 王祥 向金星 曾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6-757,共2页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主张早期干预。既往的干预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胸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型心脏中心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至201...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主张早期干预。既往的干预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胸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型心脏中心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至2013年应用ADO-Ⅱ封堵器封堵小型冠状动脉瘘7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AMPLATZER 经导管封堵 介入封堵治疗 封堵 心脏中心 心腔 临床观察 湖南省儿童医院 开胸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