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莽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辨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继训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5-36,51,共3页
关键词 今古文经学 王莽 今文经学 《易》学 《周礼》 《周官》 《毛诗》 《礼》学 《春秋左氏传》 《汉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适的学术方法与清末今古文经学 被引量:1
2
作者 洪峻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8-153,共6页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新范式的建立者,最重要的是提出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胡适的学术方法,尤其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法,长期被视为对清代汉学正统派研究方法的直接概括,其实乃兼取清末经学今古文两派之长,与二者都有...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新范式的建立者,最重要的是提出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胡适的学术方法,尤其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法,长期被视为对清代汉学正统派研究方法的直接概括,其实乃兼取清末经学今古文两派之长,与二者都有着明显的承传关系。胡适从清代汉学中撷取“小心求证”的方法论传统,又从康有为今文经学中总结出“大胆设想”的方法,用以补救清代汉学家缺少假设之弊,从而突破清末经学的门户与家法,体现了对经学今古文两派方法的综合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清代汉学 清末今古文经学 学术方法 疑古思想 归纳演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文字古今观念与今古文经学理论
3
作者 李树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在汉代,古文是指以孔壁文献书写文字为代表的字体,也特指孔壁文献的书写字体,人们认为这种文字是周代的标准字体,也是孔子书写的字体,籀文大篆是从古文演变过来的,小篆是从大篆变化而来的。隶书在汉代有一个从秦隶演变为汉隶的过程,其... 在汉代,古文是指以孔壁文献书写文字为代表的字体,也特指孔壁文献的书写字体,人们认为这种文字是周代的标准字体,也是孔子书写的字体,籀文大篆是从古文演变过来的,小篆是从大篆变化而来的。隶书在汉代有一个从秦隶演变为汉隶的过程,其应用非常广泛,但它只是汉代文字书写系统中的一种字体,小篆和秦隶都源于大篆,西汉初年它们不是古今字体的关系,而是同源关系。两汉时期,古文与隶书不是一组古今对立的概念。今古文经学理论认为,在汉代隶书称为今文,以今文书写的经书是今文经,篆书称为古文,以篆书写的经书是古文经,从而形成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种学派。这种认识不符合汉代今古文字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观念 今文 隶书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抑或史学--论章太炎今古文经学观及其学术要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湉南 周慧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史学研究 章太炎经学研究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建、郡县之变中儒学演进的历史考察——层累成长的古史与记忆重构中的今古文经学 被引量:2
5
作者 成祖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9-149,共21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集体记忆"的讨论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热点问题,但很少有学者将之运用至古典经学思想史领域。春秋以降,在封建、郡县大的时代变局中两个社会结构变迁运动相向而行:一是由封建贵族氏族社会向郡县制家父长制...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集体记忆"的讨论一直是国际学术界热点问题,但很少有学者将之运用至古典经学思想史领域。春秋以降,在封建、郡县大的时代变局中两个社会结构变迁运动相向而行:一是由封建贵族氏族社会向郡县制家父长制社会转变;二是伴随整个社会家父长制化进程,家父长统治下的私臣属役整体地向具有相对平等身份的国家编户齐民转变。孔子游团儒学在这一社会变迁运动中应运而生,对儒学历史记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下开了战国秦汉德治主义和礼治主义两条思想路径。在历史记忆的断裂、成长与文献重构中,古史在绵延中层累地成长,思想的历史亦随之突破。围绕帝国如何构建,汉初形成了今古文经学"天人"、"天礼"之学的两大儒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 郡县 儒学 历史记忆 层累说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今古文融通:郑玄的经籍笺注及其史学价值
6
作者 汪高鑫 马新月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8-169,F0002,共13页
郑玄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学“小一统”对促进东汉今古文经学的融通具有重要的作用。郑玄的经籍笺注以古文经说为主要立场,又兼采今文经说,体现出他博采众家、融合今古的经学特点。郑玄的经籍笺注不但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 郑玄是东汉经学集大成者,郑学“小一统”对促进东汉今古文经学的融通具有重要的作用。郑玄的经籍笺注以古文经说为主要立场,又兼采今文经说,体现出他博采众家、融合今古的经学特点。郑玄的经籍笺注不但对经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这种经籍笺注内蕴的史学价值也明显呈现出今古文融通的学术特点:一方面,郑玄基于古文经学的学术立场注重名物训诂和史实考辨,其经籍笺注保存了大量史料,为考察上古三代历史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他的经籍笺注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思想,他对天命王权的宣扬、古史系统的构建,以及礼治思想的阐发,都力求融合今古文经说以解释历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经籍笺注 今古文经学 融通 史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古文经说之异同
7
作者 陈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古文经说之异同陈建(香港中文大学)“世妇”一词,颇见于先秦文献之所载,其中以《礼记》、《左传》、《周礼》三书出现较多;从此词结合古代之史实及官制,正可窥见我国自先秦以来即有颇为完备之“后妃”制度。...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古文经说之异同陈建(香港中文大学)“世妇”一词,颇见于先秦文献之所载,其中以《礼记》、《左传》、《周礼》三书出现较多;从此词结合古代之史实及官制,正可窥见我国自先秦以来即有颇为完备之“后妃”制度。可是古代学术上素有今古文经学之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古文经学之争 礼记正义 《周礼》 《十三经注疏》 《左传》 《史记》 《礼记》 春秋左氏传 经说 婚姻与家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学辩论与东汉论说文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尚学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9,共6页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在论证方式上形成了实证求真和思辨析理的特色。经学论辩是汉代经学通向魏晋玄学以及汉代散文通向魏晋文章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辩论 今古文经学 经学问难 魏晋玄学 东汉论说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莽用古文经篡汉改制说质疑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天宇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2期16-20,共5页
学者大多认为,在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中,王莽是古文经学的政治后台,王莽篡汉和改制,主要是利用古文经作理论武器的。我们认为,上述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王莽虽然重视和利用古文经,但他的篡汉,主要是利用今文... 学者大多认为,在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中,王莽是古文经学的政治后台,王莽篡汉和改制,主要是利用古文经作理论武器的。我们认为,上述说法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王莽虽然重视和利用古文经,但他的篡汉,主要是利用今文经学所制造的种种理论;他的改制,则是杂用今古文经传,更多地还是利用今文经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莽改制 今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董仲舒 井田制 西汉末年 五德终始说 五行相生 西汉中期 汉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廖季平哲学思想与经学的终结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肇鹏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5期27-36,共10页
廖平思想前后经六变,但变之中有不变存在,尊孔宗经是廖平思想的核心。自谓“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尊孔篇》)又说:“平毕生学说,专以尊孔尊经为主。”(《孔经哲学发微·尊孔总论》)说明这是他始终一贯,万变不离的宗旨... 廖平思想前后经六变,但变之中有不变存在,尊孔宗经是廖平思想的核心。自谓“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尊孔篇》)又说:“平毕生学说,专以尊孔尊经为主。”(《孔经哲学发微·尊孔总论》)说明这是他始终一贯,万变不离的宗旨。廖平思想在三变以前,基本上是按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划分和路线发展的。四变以后,严格区分经史,认为经所讲的是哲学理论,所谓“空言垂教”;史所记的乃是历史的陈迹。因之在四变以后,他认为“新经”都是孔丘所造,甚至汉字也是孔丘的制作。孔经对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化学术,无所不包。孔子为“神圣”,为“教主”,前知太古,后知百世。孔教及孔丘在世界上的地位超过佛、耶、回等教,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孔经哲学体系。廖平五变思想的代表作《孔经哲学发微》一书,最足体现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思想 孔子 哲学体系 中国古典哲学 今文经学 康有为 今古文经学 尊孔 孔丘 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传与两汉经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丹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58-64,共7页
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西汉,占据经学圣坛的是今文经学。作为古文经学的《左传》,汉初并未受到重视。从西汉末到东汉,汉代经学围绕着《左传》进行了四次大论争。包括刘歆与太常博士、韩歆与范升、贾逵与李育以及郑玄与何休的论争。... 汉代是经学昌明的时代。西汉,占据经学圣坛的是今文经学。作为古文经学的《左传》,汉初并未受到重视。从西汉末到东汉,汉代经学围绕着《左传》进行了四次大论争。包括刘歆与太常博士、韩歆与范升、贾逵与李育以及郑玄与何休的论争。两汉经学经过几次激烈的斗争,古文经学终于取代了今文经学。《左传》以其本身内容与价值上的优势,奠定了自己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今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今文学派 董仲舒 古文学派 司马迁 《左氏传》 两汉经学 古文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间献王与景武之世的儒学 被引量:5
12
作者 成祖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74,共6页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 秦火之后,典籍残灭,河间献王刘德,聘求幽隐、搜求余烬,广纳贤士,在河间形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儒学中心。由于其身处中国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转型时代,作为封建的信仰者和鼓吹者,他的学术活动与中央朝廷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这构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儒学也在冲突中遂渐形成了河间与中央两大儒学系统,即后世所谓的"今古文经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儒学 封建与郡县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成祖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93-198,共6页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从子学时代向经学时代过渡的重要学术集团。因儒学长期被压抑,河间以官方的身份高举“六艺”,广招学士,吸引大批儒者前来,风云际会,相互激荡,遂形成了河间学术的盛况;同时, 可能还有汉景帝朝出... 西汉景武之世的河间学术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从子学时代向经学时代过渡的重要学术集团。因儒学长期被压抑,河间以官方的身份高举“六艺”,广招学士,吸引大批儒者前来,风云际会,相互激荡,遂形成了河间学术的盛况;同时, 可能还有汉景帝朝出于国家向礼乐文治转变的长远考虑而给予的支持。而游学河间的“俊雄众儒”,除所熟知的毛公、贯公外,董仲舒、孔安国等可能也到了河间。由于河间与武帝朝从建国方略、礼乐政策、帝位之争等方面都存在很深的矛盾,遂遭到武帝朝的打压,在这个过程中河间出现了今学和古学的分化。这种分化,恰恰反映了朝政的路线之争;后世学者不追宗溯源,遂坠入今古文之争的误区。河间与汉武帝朝的矛盾最终以献王的死为消解,而河间学术也随之而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间献王 河间学术中心 河间学者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期儒家经典研究述略——以六经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9-34,共6页
围绕着六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20世纪上半期的儒家经典研究大体上走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表现为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余波;第二个阶段是20至40年代,表现为实证主义、疑古思潮和唯物史观兴起... 围绕着六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和性质等问题,20世纪上半期的儒家经典研究大体上走过了两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个阶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表现为今古文经学之争的余波;第二个阶段是20至40年代,表现为实证主义、疑古思潮和唯物史观兴起并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上半期学人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考索,使儒家经典的成书年代、作者及性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清理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期 六经 孔子 今古文经学之争 实证主义 疑古思潮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慎之《诗经》学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立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说文解字》征引《诗经》四百多次,引文有三种方式,体例精严,反映出许慎对《诗经》素有研究,这与楚地的文化传统有关。《说文》引用的毛诗文字并不尽同于毛诗原本,对此要区别对待。许慎会通今古文诗学,沟通今文三家诗学,在《诗经》学... 《说文解字》征引《诗经》四百多次,引文有三种方式,体例精严,反映出许慎对《诗经》素有研究,这与楚地的文化传统有关。《说文》引用的毛诗文字并不尽同于毛诗原本,对此要区别对待。许慎会通今古文诗学,沟通今文三家诗学,在《诗经》学术史上意义非同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慎 《说文解字》 四家诗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对经书的整理成绩及其原因
16
作者 李笔浪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尚书》 今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 后汉书 《公羊春秋》 白虎观会议 《春秋》 《周官》 古文尚书》 京氏《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句学兴衰史——兼论汉代儒术的统一与今古学的升降 被引量:4
17
作者 樊波成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3,168,共10页
章句学的兴起与汉王朝中央集权的过程密切相关,体式特征、兴衰原因和历史价值值得重新研究和评价。与“往古传记”相比,章句具有依经为说、完备封闭等特征,适用于政府主导的教育与选官制度,满足了汉武帝思想文化统一的要求。汉王朝利用... 章句学的兴起与汉王朝中央集权的过程密切相关,体式特征、兴衰原因和历史价值值得重新研究和评价。与“往古传记”相比,章句具有依经为说、完备封闭等特征,适用于政府主导的教育与选官制度,满足了汉武帝思想文化统一的要求。汉王朝利用儒术加强集权,但对儒术的过度支持却又使之异化为动摇汉王朝统治的依据。有鉴于此,东汉王朝管控和垄断儒术,经过删定的家法章句也由此稳定下来,成为当时“今文学”的文献载体。两汉今文学的强盛缘于皇帝—平民对地方豪强的抑制,故而章句的政治功用一是为皇帝集权提供理论支持,二是为全国教育、选举制度充当法度。东汉世家豪族的崛起动摇了今文学的社会基础,章句也因其功用而被其他方式所替代而走向衰亡。过去对章句学的毁訾多出于门户偏见,实际上,章句学自有其存在合理性与历史贡献,其解经理念也多为后世注释体式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句 思想文化 统一 今古文经学 经学 经解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 被引量:8
18
作者 卢烈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2年第5期99-105,共7页
《白虎通》本为“通经释义”之作,在古代极受尊崇,但由于它宣扬的是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五四”以后,便不再为人所重,其训诂学价值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正视,以至沉没不闻。本文从求综合、释礼制、训简称、存异说,用声训五个方面肯定了《白... 《白虎通》本为“通经释义”之作,在古代极受尊崇,但由于它宣扬的是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五四”以后,便不再为人所重,其训诂学价值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正视,以至沉没不闻。本文从求综合、释礼制、训简称、存异说,用声训五个方面肯定了《白虎通》对训诂学的贡献,力图纠正人们对此书认识的偏颇,促使人们注意它,研究它,使它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今古文经学 礼制 礼仪制度 统治思想 后汉书 训释 三正 我国古代 祭祀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儒学复古运动与郊庙礼乐的正统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谦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9-55,共7页
汉武帝罢黜百家,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宗教,但其郊庙礼乐制度多依据神仙方士之说,不合西周古制者甚多,于是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一场以复兴古礼为目的的儒学复古运动,其高潮便是“元始改制”,其结果便是王莽代汉。王莽虽然身败名... 汉武帝罢黜百家,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宗教,但其郊庙礼乐制度多依据神仙方士之说,不合西周古制者甚多,于是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一场以复兴古礼为目的的儒学复古运动,其高潮便是“元始改制”,其结果便是王莽代汉。王莽虽然身败名裂,但“元始改制”的成果,西周模式的郊庙礼乐制度被东汉王朝承袭,并成为历代郊庙礼乐制度的正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庙礼乐 儒学复古 元始改制 王莽 今古文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