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如何把物质“请”出来?——以消费社会学中的“社会物质性”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3,共14页
社会世界不但具有意义,而且也具有物质性,但社会学却变成了拉图尔所批评的“无物体的社会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学家对陷入庸俗唯物论和技术决定论的担忧。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物质的时候,往往侧重其符号性质或文化性质,... 社会世界不但具有意义,而且也具有物质性,但社会学却变成了拉图尔所批评的“无物体的社会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学家对陷入庸俗唯物论和技术决定论的担忧。因此,当社会学家谈到物质的时候,往往侧重其符号性质或文化性质,从而使其能够纳入社会学主流理论框架。但如果脱离物质和物质性,社会学的解释力将受到很大限制。随着数字技术革命时代技术产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学忽视物质性的局限愈发凸显。在拉图尔等学者的呼吁下,一些社会学家开始重视物质在社会学中的地位。但社会学家对于如何请出物质,依然还未达成共识。而重构吉登斯“结构与能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把物质放入其中,就形成了“结构-物质-能动”的三角形关系理论。物质性和社会性的纠缠,形成了社会物质性。用“社会物质性”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有时比用单纯的社会因素更具有解释力,这可以从消费社会学的实例中得到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与能动 质(性) 社会质性 人-物组合结构 技术决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