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间佛教的伦理意蕴 被引量:3
1
作者 蒋九愚 王菁菁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28,共4页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大乘菩萨道 慈悲 伦理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唐忠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115,152,共9页
"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 "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与视野;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等等。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世俗化 商业化 庸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理论特色 被引量:6
3
作者 洪修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9,共5页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 创立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土后,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中国佛教有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入世化、人生化成为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这在禅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禅宗的根本经典《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本怀,又结合中国传统固有的思想文化,在满足中土社会大众需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了入世救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其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是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体现。《坛经》的心性本体论同时也是人性论,其透过心性论所表达的对无相、无念、无住的人的清净本性亦即人生实践主体的肯定,为人生展现了全新的生命意义。《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奠基了中国禅宗人间佛教的基本特色,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人间佛教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人间佛教 中印文化渊源 思想特色 历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佛教历史评述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文彪 《东南学术》 2003年第6期151-158,共8页
在台湾的佛教历史上 ,早期荷兰、西班牙占领期间 ,其信仰领域主要充斥着混合的“泛灵信仰”,谈不上典型佛教的特色。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时大量中国南方汉人的迁入 ,带有浓厚福建闽南色彩的佛教也随之进入台湾 ,但那时期的佛教性... 在台湾的佛教历史上 ,早期荷兰、西班牙占领期间 ,其信仰领域主要充斥着混合的“泛灵信仰”,谈不上典型佛教的特色。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时大量中国南方汉人的迁入 ,带有浓厚福建闽南色彩的佛教也随之进入台湾 ,但那时期的佛教性格仍然带有三教(儒、释、道)混合色彩 ,并在相当成份上与民俗信仰相混杂 ,一般也还看不出非常专门的佛教思想。1895年满清战败 ,割台湾给日本 ,从此台湾佛教随着民族命运的变化 ,多了一种殖民政策下的“日化佛教”影响。战后的台湾 ,佛教也随之回归祖国 ,尤其是国民党败逃台湾时带去了不少不乏德学俱优的僧侣 ,这为台湾佛教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事实上在台湾“解严”之后 ,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也随着其作为台湾的最大宗教派别的地位不断得到突显 ,台湾佛教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全球佛教所面临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一些新思想、新思维 ,有别于传统的新体制、新风格、新组织、新活动正在层出不穷地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佛教 台湾佛教 社会变迁 人间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注“人生”到彰显“人文”——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5-171,共7页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转变,形成了重“人”、重“生”的中国佛教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近代太虚等人倡导的“人生佛教”中得到了典型体现。至现代,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弘...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的改造,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转变,形成了重“人”、重“生”的中国佛教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在近代太虚等人倡导的“人生佛教”中得到了典型体现。至现代,以赵朴初为代表的佛教界人士在新形势下弘扬“人间佛教”,在佛教界倡导一种道德精神、平等精神、利他精神和现实精神。这些精神均体现了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文精神,它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佛教现代转型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禅宗 人生佛教 人间佛教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佛教运动”、旅游经济与非营利部门——当代台湾佛教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利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06,共4页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人才、资讯与金钱上,道场已像企业一样,有了新风貌,但利用宗教敛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若社会各界不予以重视,教团不仅无法扮演稳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宗教自身也会变成社会隐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经济 人间佛教 佛教运动 佛教文化旅游经济 宗教非营利性 宗教社会福利 佛教新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佛教之源与脉——从祖师禅到生活禅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0-141,共12页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 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品性、一种宗教理趣,反映着佛陀之创教本怀,更是汉传佛教之本质特征。祖师禅之标帜慧能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打通了人性与佛性、世间与出世间、世俗与神圣、生活与解脱之界隔,开出中土佛教人生化、人间化、生活化的活水源头,树立了后世人间佛教的千年道统。但因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结构之约制以及其自身一些修行理念之畸重畸轻,导致后世禅宗重智轻悲的种种流弊;20世纪初叶,太虚应运振起,遥接祖师禅真脉,凸显大乘佛教慈悲精神,揭橥"人成即佛成"的人生佛教,将佛法世间化落实为圆成人格及人间净土建设,构筑了人间佛教的现代形态。然而作为禅宗末流重智轻悲流弊之反拨,后来的人间佛教推展又出现重悲轻智极端世俗化的歧变。当今,净慧力倡生活禅,以禅门探究人间佛教的修行法门,标榜以禅的生活化达成禅化的生活,从而将太虚强调的人格建设更深一步地具体化为以禅的智慧化导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时时刻刻、在在处处;为针治"重智轻悲"和"重悲轻智"两种流弊,净慧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生活禅的根本宗旨,力图实现佛教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完美结合。人间佛教在其嬗变过程中,人间性、现实性和生活化的品质一脉相承,同时在其不同的历史境遇中,又能够与时相谐,契理契机,重释佛法,不断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引出相宜的修行法门,进而不断开出发展之新进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祖师禅 人生佛教 生活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与社会性——以星云大师的佛教思想为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向平 郭珵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共11页
自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后,星云大师继承并发扬了人间佛教理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建设与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人间佛教重视世俗,没有修行,缺乏神圣性等。从佛教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星云... 自太虚大师佛教革命后,星云大师继承并发扬了人间佛教理念,人间佛教已成为当今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在人间佛教建设与发展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如人间佛教重视世俗,没有修行,缺乏神圣性等。从佛教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星云大师有关人间佛教的思想为主要内容,集中论述佛教与人间佛教的神圣性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建构问题,最后对两岸佛学界正在争议的人间佛教核心问题即人间佛教的神圣性何在、神圣性如何建构、佛教信仰如何体现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大师 神圣性 社会性 人间佛教 佛教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两重维度 被引量:3
9
作者 杨国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40,共7页
基于对佛教历史发展及新中国佛教实践的理论总结,赵朴初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其中既包含历史的、文化的维度,集中体现于《佛教常识答问》;又包含现实的、实践的维度,主要体现于《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作为新时期中国佛教发... 基于对佛教历史发展及新中国佛教实践的理论总结,赵朴初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其中既包含历史的、文化的维度,集中体现于《佛教常识答问》;又包含现实的、实践的维度,主要体现于《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作为新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只有"人间佛教"的教义才能实现中国佛教与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朴初 人间佛教 佛教常识答问》 中国佛教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仪式·信仰——“人间佛教”现代图景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翠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4,共11页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情感、仪式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信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之间,仪式的功能极为重要。在特定的仪式展演过程中,信仰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共享与感召也会得以强化或渐次增强,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情感转变为...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情感、仪式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信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之间,仪式的功能极为重要。在特定的仪式展演过程中,信仰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共享与感召也会得以强化或渐次增强,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情感转变为一个群体或社会大众的共享内容。特别是仪式性的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信仰,进而构成宗教自身的神圣性与社会性,整合了人群、资源和关系。运用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从情感、仪式、信仰三个维度,考察人间佛教的现代图景,从而揭示人间佛教的行动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仪式展演 宗教情感 行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人间佛教” 被引量:4
11
作者 宇恒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99-102,共4页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 世俗化指宗教在面临外部环境冲击的情形下,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世俗化 人间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朴初“人间佛教”与宗教和平思想略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瑞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26-30,共5页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 赵朴初作为一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所倡导的宗教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人间佛教"的思想观以及宗教和平思想,不仅将佛教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宗教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方向的认识。赵朴初的佛教文化思想观,有利于人们把握信仰、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学术之间互动与发展的积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和平 思想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佛教”的理论演进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苑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7,共6页
本文选取"太虚—印顺—星云"作为"人间佛教"理论谱系流变之样本,通过讨论从太虚到星云近百年间"人间佛教"理论演进,厘清当代"人间佛教"的多重价值取向。太虚以"对治"为主要动机,影... 本文选取"太虚—印顺—星云"作为"人间佛教"理论谱系流变之样本,通过讨论从太虚到星云近百年间"人间佛教"理论演进,厘清当代"人间佛教"的多重价值取向。太虚以"对治"为主要动机,影响了印顺对"人间佛教"的命名;而印顺对"佛在人间"进行的教义溯源,又使"显正"成为星云建构"人间佛教"的关键词。从太虚到星云,"人间佛教"之社会价值体现为"对治归于显正"、"继往归于开来"、"发心归于发展"三种双重性取向,不仅与赵朴初等倡导之"人间佛教"相契合,也顺应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之需求,当可成为中国未来都市佛教的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太虚 印顺 星云 佛教社会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独特贡献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保林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124-126,共3页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朴初 人间佛教 佛教现代化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鹫峰于少室,并王舍于神州——慧能与义净“外佛内儒”的佛教改革思想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坚 马丛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4期171-178,共8页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发展到唐朝已然蔚为大观,当时繁荣背后却是戒律无据乱象丛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慧能大师和义净法师目睹佛教界的无序现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改革。其中慧能大师在佛教般若"空宗"思想的...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发展到唐朝已然蔚为大观,当时繁荣背后却是戒律无据乱象丛生。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慧能大师和义净法师目睹佛教界的无序现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改革。其中慧能大师在佛教般若"空宗"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中国传统的儒学礼仪以规范佛教,而义净法师则远涉印度求取原始佛教"说一切有部"的戒律以为中国佛教的制度范式,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他发现印度"说一切有部"戒律与中国本土儒学之间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使得义净法师和慧能大师一样在其佛教改革实践中有着浓郁的儒学情结,从而开出"外佛内儒"的改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能大师 义净法师 佛教改革 儒学 “人间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色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桑大鹏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05,共7页
星云大师主导的佛教,其特色就是将四大菩萨的大智、大悲、大行、大愿通过人间佛教进行实践性的整合与统一,使人间佛教具备四大菩萨的精神底蕴。大智层面,表现在星云大师超凡的般若智慧,其禅悟境界奠定了大师救世之业的基础,正是文殊大... 星云大师主导的佛教,其特色就是将四大菩萨的大智、大悲、大行、大愿通过人间佛教进行实践性的整合与统一,使人间佛教具备四大菩萨的精神底蕴。大智层面,表现在星云大师超凡的般若智慧,其禅悟境界奠定了大师救世之业的基础,正是文殊大智的体现;大悲层面,表现在佛光山创建了佛教特有的慈善体系,大大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大行层面,表现在大师戒行精严的人格磨砺,以戒律作为自身乃至于整个佛光山磨砺人格的精神武器,将佛光山打造成戒律精严的丛林;大愿层面,表现为大师之勇于担当的地藏宏愿,其性格中凝聚了愿力的引导与感召,成为佛光山向全球推广人间佛教的驱动力。大师以"远接释迦、深契太虚、矫正印顺"的方式,确立人间佛教的个性风格,使自己的理论与释迦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 悲智愿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朴初论“人间佛教”的三重本质意涵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37-42,共6页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有三层本质意涵:一指佛教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强调佛法持重人生安立问题,以人们的幸福诉求为终极关切;二指佛教"人间成佛,即人成佛"的成佛逻辑即"人学菩萨道"的教法,认为世出世间...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有三层本质意涵:一指佛教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强调佛法持重人生安立问题,以人们的幸福诉求为终极关切;二指佛教"人间成佛,即人成佛"的成佛逻辑即"人学菩萨道"的教法,认为世出世间一体不二,成就圆满人格即成就佛果究竟;三指佛教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强调佛教是施设于具体时空中的社会实体,必须合理契机地适应社会、利益人间。"人间佛教"这一概念是对佛教人本立场、利他精神、利生实践的总概括,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世俗化"没有内涵上的相通性,与汉语语境中打着佛教旗号的"庸俗商业化""市侩功利化"行为更没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因果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朴初 人间佛教 本质观 人学菩萨行 宗教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佛教的困境与变革 被引量:1
18
作者 习细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34,共6页
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政治上的失势,更重要的是佛教内部的腐败没落,近代中国佛教处于极为严峻的困境之中。为了振兴佛教,佛教界人士纷纷积极探寻和尝试佛教的变革之路。其中,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居士佛教和太虚领导的佛教革命最为瞩... 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政治上的失势,更重要的是佛教内部的腐败没落,近代中国佛教处于极为严峻的困境之中。为了振兴佛教,佛教界人士纷纷积极探寻和尝试佛教的变革之路。其中,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居士佛教和太虚领导的佛教革命最为瞩目,此二者,体现了正本清源和革故鼎新两大不同的佛教变革路向。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的变革,从佛教弘化的角度,可以概括为弘法主体二元化、弘法理念世间化、弘法方式多样化等三个方面的特色。近代中国佛教变革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为佛教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佛教 佛教改革 居士佛教 人间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荣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7-10,共4页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慈善思想 佛教慈善实践 人间佛教 历史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浙江佛教与21世纪世界佛教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仲尧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83-86,共4页
2 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 ,以及影响贯穿整个 2 0世纪、并对 2 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 ,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 2 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 ,以及影响贯穿整个 2 0世纪、并对 2 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 ,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成为了 2 1世纪世界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浙江 佛教思想家 21世纪 “人间佛教 佛教文化 理论体系 僧伽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