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意识的张扬和演化——简论20世纪中国两次人道主义思潮冲击后的女性小说创作
1
作者 王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50,共4页
20世纪中国两次人道主义思潮冲击皆带来了女性小说创作的繁荣 ,促成了两个女作家群的崛起 ,并赋予了她们类似的创作特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源于“五四”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人”的意识从有到无 ,已经形成了一个无奈但完整的历史循环... 20世纪中国两次人道主义思潮冲击皆带来了女性小说创作的繁荣 ,促成了两个女作家群的崛起 ,并赋予了她们类似的创作特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 ,源于“五四”的女性小说创作中“人”的意识从有到无 ,已经形成了一个无奈但完整的历史循环圈 ;而源于新时期的女性小说创作 ,却是从“人”的意识引申到了“性别”的意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思潮 女性小说创作 革命文艺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人道主义思潮批判的伦理逻辑与实践智慧——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薛一飞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31,共7页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沉寂已久的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复萌并且持续升温,并逐渐演化为西方国家转嫁疫情风险、推卸防控责任、向中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消解中国抗疫效能的意识形态工具。能否遵循人道主义伦理逻辑,坚守人道主义底...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沉寂已久的人道主义思潮再次复萌并且持续升温,并逐渐演化为西方国家转嫁疫情风险、推卸防控责任、向中国进行普世价值渗透、消解中国抗疫效能的意识形态工具。能否遵循人道主义伦理逻辑,坚守人道主义底线,肩负人道主义责任,通过人道主义实践凝聚全球抗疫力量,就成为中国抗击疫情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担当,有力回应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潮的挑战,重新定义与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并赋予人道主义以更具国际公信力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后疫情时代世界政党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风险,锚定全球化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可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击疫情 人道主义思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西方人道主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程致中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20,共8页
鲁迅与西方人道主义程致中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多次批判人道主义,提出鲁迅是人道主义者的观点也受到株连。当时的批评者或被批评者,往往陷入同一个误区:彻底否定西方人道主义,将鲁迅人道主义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混为一谈。... 鲁迅与西方人道主义程致中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多次批判人道主义,提出鲁迅是人道主义者的观点也受到株连。当时的批评者或被批评者,往往陷入同一个误区:彻底否定西方人道主义,将鲁迅人道主义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混为一谈。这种讳言人道主义的风气到拨乱反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主义思想 鲁迅 托尔斯泰 被压迫者 周作人 个性解放 博爱主义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人文主义”
4
《体育学刊》 CAS 1999年第3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人文主义 新兴资产阶级 文艺复兴时期 人道主义思潮 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 宗教神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封建制度 人文主义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时期文学思潮——答《当代文坛》编者问
5
作者 张炯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10,共6页
问:您认为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基本流向如何? 答:文学思潮是个动态的概念。文学思潮虽非一定是纯文学的,可能常与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但总要作用和表现于文学创作潮流中,并有产生、发展、消退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个历史的重要转折时... 问:您认为新时期文学思潮的基本流向如何? 答:文学思潮是个动态的概念。文学思潮虽非一定是纯文学的,可能常与社会思潮紧密联系,但总要作用和表现于文学创作潮流中,并有产生、发展、消退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个历史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新旧交替、新旧交错、除旧布新的时期。因此,这时期文学思潮不可能单一,总的说来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从七十年代末拨乱反正,现实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思潮曾处于主导的支配性地位,进入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思潮便受到现代主义思潮日益严重的挑战,人道主义思潮也出现分化,即既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思潮 现实主义 当代文坛 现代主义 个人本位主义 作家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语境下“自然”的延异——从马克思到威廉·莱斯 被引量:2
6
作者 董琦琦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9-207,共9页
“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然”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对应本体论层面的自然界与人,意指自然界与人的本真性和原初状态。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起点,两种“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获得了由浅及深的论证。马尔库塞和威廉&... “自然的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然”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对应本体论层面的自然界与人,意指自然界与人的本真性和原初状态。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起点,两种“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经典文献中获得了由浅及深的论证。马尔库塞和威廉·莱斯虽然从不同的路径改造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但基本遵循了马克思所规定的两种“自然”会通融合的科学原则。从马克思到马尔库塞再到威廉·莱斯,我们看到了“自然”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的“延异”,“自然”意义的散播在交织、耦合、碰撞、疏离中实际切近了“自然”的本原,为在生态文明时代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立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种“自然” 控制自然 解放自然 人道主义思潮 生态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