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基连续毫米波空间碎片探测雷达方案设想 被引量:2
1
作者 尹建凤 李志 +1 位作者 李怀锋 林亲 《国际太空》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1空间碎片的尺寸和分布特性 空间碎片是指除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外所有在轨的人造物体,包括失效载荷、火箭残骸、操作性碎片、由爆炸和碰撩产生的残碎片、固体火箭的燃烧剩余物、核动力卫星泄露的冷却剂以及航天器老化而脱落的表面材料... 1空间碎片的尺寸和分布特性 空间碎片是指除正常工作的航天器外所有在轨的人造物体,包括失效载荷、火箭残骸、操作性碎片、由爆炸和碰撩产生的残碎片、固体火箭的燃烧剩余物、核动力卫星泄露的冷却剂以及航天器老化而脱落的表面材料和组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探测雷达 毫米波 天基 固体火箭 人造物体 表面材料 航天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首次行星防御任务DART撞击小行星情况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帅 张东晨 张扬眉 《国际太空》 2022年第10期12-18,共7页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偏离原运行轨道。DART探测器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施的行星防御测试任务,其携带的立方星、全... 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9月2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偏离原运行轨道。DART探测器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实施的行星防御测试任务,其携带的立方星、全球多台地面望远镜以及天基望远镜参与了撞击事件的观测,以了解动能撞击技术在行星防御方面的可用性以及撞击产生的各类影响。此次撞击是人造物体对小行星最大规模的一次撞击,并且是首次可通过地面观测了解撞击对小行星轨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观测 地面望远镜 撞击事件 人造物体 小行星 运行轨道 DART 测试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斯通博士讲述“旅行者”的故事
3
作者 周武 《太空探索》 2013年第10期28-29,共2页
9月12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唐纳德·格尼特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证实了“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进入了星际空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一消息随后被美国航宇局(NASA)确认并公之于众。N... 9月12日,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唐纳德·格尼特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发表报告,证实了“旅行者”1号已经在2012年进入了星际空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这一消息随后被美国航宇局(NASA)确认并公之于众。NASA的发言人表示:一系列相关数据证明,“旅行考”1号已经于2012年的8月25日脱离了包裹着太阳系的由炽热而活跃的粒子组成的太阳圈顶层,进入了寒冷黑暗的恒星际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者”1号 美国航宇局 故事 博士 《科学》杂志 星际空间 人造物体 人类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碎片观测综述 被引量:20
4
作者 祁先锋 《中国航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4-26,共3页
空间碎片又称轨道碎片,是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常工作的飞行器外的所有人造物体,包括飞行着的各种残骸和碎片,大到废弃的卫星、运载火箭末级,小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后的氧化铝小颗粒或从航天器上剥落下来的漆片。这些人造物体长期运行在空... 空间碎片又称轨道碎片,是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常工作的飞行器外的所有人造物体,包括飞行着的各种残骸和碎片,大到废弃的卫星、运载火箭末级,小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后的氧化铝小颗粒或从航天器上剥落下来的漆片。这些人造物体长期运行在空间轨道上,并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扩展日益增多。据估计,目前地球空间轨道上空间碎片的数量在数十万至数百万之间,而地面能够观测到的在轨运行的人造物体却不到1万个。以2003年6月24日美国公布的资料为例,登录在案的在轨物体数目有9106个,其中真正有效的航天器为1003个,即89郾0%的在轨物体为空间碎片。空间碎片的存在严重地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它们和航天器的碰撞能直接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造成表面器件损伤,导致航天器系统故障,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空间碎片的不断产生对有限的轨道资源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当某一轨道高度的空间碎片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碎片之间的链式碰撞过程将会造成轨道资源的永久破坏。因此,为了安全、持续地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不断提高对空间碎片的跟踪监视技术,增强对空间碎片环境的分析预测能力,同时寻求控制空间碎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观测 轨道碎片 航天活动 人造物体 地基观测 天基观测 航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未来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郑昱 陶倩楠 《太空探索》 2017年第8期30-33,共4页
目前,1977年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成为第一个实质意义上进入行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深空探测 应用 太空探测器 行星际空间 外太阳系 人造物体 旅行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空军:“空间态势感知”改叫“天域感知” 被引量:1
6
《中国航天》 2020年第1期82-82,共1页
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已新推出了一个航天专业术语,叫"天域感知"(SDA),用来替代原来所说的"空间态势感知"(SSA)。司令部副司令约翰·肖少将在2019年10月4日的一项通知中写道,SSA今后要改叫SDA。SSA一词长期以来... 美国空军航天司令部已新推出了一个航天专业术语,叫"天域感知"(SDA),用来替代原来所说的"空间态势感知"(SSA)。司令部副司令约翰·肖少将在2019年10月4日的一项通知中写道,SSA今后要改叫SDA。SSA一词长期以来一直与探测、跟踪和识别地球轨道上的所有人造物体同义。这项工作又称编目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物体 空间态势感知 地球轨道 专业术语 美国空军 SDA 编目 S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漫征途——新地平线探测器即将抵达冥王星 被引量:1
7
作者 贺朋梓 《太空探索》 2015年第2期39-42,共4页
2014年12月6日,位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阿里斯·鲍曼和卡尔·威腾伯格等人紧张地盯着显示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点53分,他们终于确认,远在29亿46.66亿千米之外的新地平线冥王星探测器已经从休眠状态被激活... 2014年12月6日,位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的阿里斯·鲍曼和卡尔·威腾伯格等人紧张地盯着显示器。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点53分,他们终于确认,远在29亿46.66亿千米之外的新地平线冥王星探测器已经从休眠状态被激活,它的漫漫征途即将抵达终点。最后一年的旅程经过9年的漫长旅行,"新地平线"总算抵达了太阳系的边缘。2014年是"新地平线"花在路上的最后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漫征途 物理实验室 阿里斯 东部时间 鲍曼 威腾 在路上 人造物体 氧化钚 休眠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P打破距离太阳最近记录
8
作者 王海名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8-138,共1页
NASA网站2018年11月8日报道,帕克太阳探测器(PSP)2018年11月5日从距离太阳表面仅1500万英里(约合2414×10^4 km)的近日点飞掠太阳,成为迄今为止最接近太阳的人造物体。此前距太阳最近的纪录是德国与美国联合研制的太阳神2号(Helios2... NASA网站2018年11月8日报道,帕克太阳探测器(PSP)2018年11月5日从距离太阳表面仅1500万英里(约合2414×10^4 km)的近日点飞掠太阳,成为迄今为止最接近太阳的人造物体。此前距太阳最近的纪录是德国与美国联合研制的太阳神2号(Helios2)探测器于1976年4月创下的。11月7日PSP再次与地球取得联系,其运行状况良好。在11月11日与太阳的遭遇阶段结束后,PSP还将继续收集科学数据,并在随后数周将科学数据下传至地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表面 PSP 距离 太阳探测器 科学数据 NASA 人造物体 近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oyager 2进入星际空间
9
作者 范唯唯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39,共1页
NASA网站2018年12月10日报道,飞行了41年的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正式飞出日球层开始探索星际空间,成为继旅行者1号(Voyager 1)之后又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也成为NASA迄今运行最久的空间探索任务。通过比较Voyager 2搭载的... NASA网站2018年12月10日报道,飞行了41年的旅行者2号(Voyager 2)探测器正式飞出日球层开始探索星际空间,成为继旅行者1号(Voyager 1)之后又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也成为NASA迄今运行最久的空间探索任务。通过比较Voyager 2搭载的等离子体科学实验、宇宙线子系统、低能带电粒子仪和磁力计等多个仪器数据,确定探测器于2018年11月5日穿过日球层顶,即太阳风与星际介质相遇而停滞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YAGER 星际空间 NASA 人造物体 空间探索 科学实验 等离子体 带电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祝你生日快乐——35岁的“旅行者1号”游到了太阳系边缘
10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第28期I0005-I0005,共1页
人类向星际空间派出的首个使者、“旅行者1号”探测器9月5日在迄今人造物体所能到达最远的地方——太阳系边缘度过了35岁生日。
关键词 太阳系 旅行者 生日 星际空间 人造物体 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探索目光:从月球到火星(1970-1971)
11
作者 闻新 《太空探索》 2023年第10期78-79,共2页
人类深空探索的最初目光是月球,在对月球有了一定了解后,知道了月球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之后便把目光转移到了金星上,而在对金星进行探测后,发现金星的环境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又把探索目光最终锁定到了火星。1970-1971年为航天... 人类深空探索的最初目光是月球,在对月球有了一定了解后,知道了月球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之后便把目光转移到了金星上,而在对金星进行探测后,发现金星的环境也不适合人类生存,于是又把探索目光最终锁定到了火星。1970-1971年为航天时代火星探索第一阶段,当时国际深空探测尚处研究初期,主要以火星飞越探测、传送火星图片与探测大气参数为主,但探测任务成功率并不高,仅有一例成功完成任务。事实上,从17世纪开始,人类就使用望远镜对火星进行探索,直到1971年11月27日,苏联火星2号登陆器在火星表面坠毁,成为第一个到达火星表面的人造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表面 人造物体 航天时代 任务成功率 金星 月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趋严重的太空垃圾问题
12
作者 李会超 《太空探索》 2021年第3期29-33,共5页
对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垃圾,我们会将它们收集后投入垃圾箱,由市政部门统一进行回收和处理。而自人类开始航天活动以来,对于太空中产生的废弃物,则多采取就地抛弃的方式,将它们遗留在太空之中。这些废弃在太空中的无功能人造物体,被航天... 对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垃圾,我们会将它们收集后投入垃圾箱,由市政部门统一进行回收和处理。而自人类开始航天活动以来,对于太空中产生的废弃物,则多采取就地抛弃的方式,将它们遗留在太空之中。这些废弃在太空中的无功能人造物体,被航天科技人员称之为"空间碎片",而它们更为人所知的名称,则是"太空垃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物体 太空垃圾 废弃物 垃圾箱 航天活动 市政部门 空间碎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远征军:核动力飞船
13
作者 谢懿 《太空探索》 2015年第10期41-43,共3页
为了超越无穷大,我们兴许不得不求助于无穷小。来自原子核的驱动力正在推动太空探索的下一波浪潮。 在距地球表面1300千米高的轨道上,有一个已被关闭的核反应堆。它于1965年被发射入轨,用来研究以核能作为航天器能源的可行性。自核... 为了超越无穷大,我们兴许不得不求助于无穷小。来自原子核的驱动力正在推动太空探索的下一波浪潮。 在距地球表面1300千米高的轨道上,有一个已被关闭的核反应堆。它于1965年被发射入轨,用来研究以核能作为航天器能源的可行性。自核能被发现之日起,它就在一直被视为最具雄心的航天器的核心,它们飞到了比任何其他人造物体都更为遥远的地方,它们从来没有因为无法工作而被弃之不用,事实上,它们的问题也许就在于它们实在是太好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探索 核动力 飞船 地球表面 核反应堆 人造物体 航天器 无穷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诺”探测器飞抵木星
14
作者 江山 《太空探索》 2016年第8期13-13,共1页
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经过近5年的长途飞行,美航宇局“朱诺”探测器抵达其探测任务的目的地,进入了绕木星运行的轨道。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点火工作了35分钟,使探测器速度降低了约542米/秒,进入了绕木星两极飞行、周期为53天的一... 7月4日美国独立日当天,经过近5年的长途飞行,美航宇局“朱诺”探测器抵达其探测任务的目的地,进入了绕木星运行的轨道。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点火工作了35分钟,使探测器速度降低了约542米/秒,进入了绕木星两极飞行、周期为53天的一条椭圆轨道。整个人轨过程按预先上传的指令由探测器自动进行。在木星强大引力场的作用下,“朱诺”人轨前相对地球的速度估计可达26.5万千米/小时。这使它成为迄今飞得最快的人造物体。发动机10月份将再次点火工作,使探测器最终进入周期14天的椭圆形科学观测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木星 椭圆轨道 主发动机 探测任务 速度估计 人造物体 科学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完成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计划地面系统升级
15
《航天电子对抗》 2020年第2期13-13,共1页
据美国军事与航空电子网站2020年3月27日报道,美太空军第1太空作战中队已经完成“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计划(GSSAP)”地面系统的大规模升级。第1太空作战中队于2017年开始对GSSAP地面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的系统于2019年12月完成试验... 据美国军事与航空电子网站2020年3月27日报道,美太空军第1太空作战中队已经完成“地球同步轨道太空态势感知计划(GSSAP)”地面系统的大规模升级。第1太空作战中队于2017年开始对GSSAP地面系统进行升级,升级后的系统于2019年12月完成试验,2020年2月12日通过作战验收。这是该系统自2015年服役以来经历的最重要升级之一,能够有效支撑2020年下半年美国太空军增扩GSSAP星座的计划。GSSAP卫星可采集轨道上其他人造物体的数据,并将采集的数据传送至美国太空监视网,以提高美军的空间态势感知能力;还能执行交会和抵近操作,加强美军抵近侦察能力。该星座的前2颗卫星于2014年发射升空,2016年又补充2颗卫星,美国太空军计划2020年秋季发射第三批2颗GSSAP卫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物体 地球同步轨道 空间态势感知 系统升级 侦察能力 数据传送 有效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旅行者1号”探测器到达太阳系边缘
16
《创新科技》 2012年第8期32-32,共1页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消息说,该局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发同的数据显示,它已抵达太阳系边缘,这个探测器有望成为首个脱离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关键词 美国航天局 太阳系 探测器 旅行者 数据显示 人造物体 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着更远的深空迈进
17
作者 杨宇光 《太空探索》 2017年第9期4-4,共1页
40年前即1977年9月5日发射的旅行者1号深空探测器,已经成为目前飞行最远的人造物体。美国宇航局认为它已经进入了恒星际空间。截至2017年6月1日,它与太阳的距离已经达到208亿干米。
关键词 深空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 人造物体 星际空间 旅行者 发射 飞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十大“太空时刻”
18
作者 董俊廷 《太空探索》 2014年第3期44-45,共2页
2013年7月,美国航宇局宣布,1977年9月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位于太阳系最外围的疆域,即将进入星际空间。“旅行者”1号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旅行者”1号上带有一张“金色唱片”,记录着有关人类以... 2013年7月,美国航宇局宣布,1977年9月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位于太阳系最外围的疆域,即将进入星际空间。“旅行者”1号将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旅行者”1号上带有一张“金色唱片”,记录着有关人类以及地球的图像、声音和其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者”1号 太阳系外 空时 人类历史 美国航宇局 星际空间 人造物体 智慧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