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对人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江振友 温筱芸 +1 位作者 林晨 韦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62,88,共5页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 (HEC)内的增殖 ,及病毒对HEC产生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量免疫酶斑法检测HFRS病毒A6 9株感染HEC后病毒繁殖动态变化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EC内HFRS病毒抗原。ELISA法检测... 目的 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在血管内皮细胞 (HEC)内的增殖 ,及病毒对HEC产生几种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量免疫酶斑法检测HFRS病毒A6 9株感染HEC后病毒繁殖动态变化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EC内HFRS病毒抗原。ELISA法检测HFRS病毒感染上清液中TNF -α、IL - 6和IFN - β的含量。 结果 病毒感染后 1d即可在培养上清中用微量免疫酶斑法测出病毒 ,病毒滴度 5d达高峰 ,以后下降。在一定范围内病毒产量随病毒感染复数 (multiplicityofinfection ,M0I)的增加而增高。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HE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电镜和光镜下 ,感染细胞未见明显的形态和结构改变。病毒对HEC产生TNF -α无影响 ;产生IL - 6和IFN - β明显增高。 结论 HFRS病毒可在原始靶细胞HEC内增殖。HFRS病毒感染后所出现的微血管损害可能不是病毒直接损害所致 ,而很可能与间接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人血管内皮细胞感染性 研究 微量免疫酶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魏酸钠对组胺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高的作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吉燕 樊懿 +2 位作者 韩志芬 吴大正 胡之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4-666,共3页
目的 本实验观察阿魏酸钠对炎症介质组胺引起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方法 从新生牛主动脉分离获得单个内皮细胞 ,培养于微孔滤膜上直至形成致密单层。通过灌流Hanks液或含 5g·L-1白蛋白的Hanks液后 ,测定经 1× 10 -4 ... 目的 本实验观察阿魏酸钠对炎症介质组胺引起的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的作用。方法 从新生牛主动脉分离获得单个内皮细胞 ,培养于微孔滤膜上直至形成致密单层。通过灌流Hanks液或含 5g·L-1白蛋白的Hanks液后 ,测定经 1× 10 -4 mol·L-1组胺溶液加 1× 10 -5mol·L-1阿魏酸钠处理的液体滤过系数 (Kf)、液体滤过流量 (Jv)和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 (σ)。结果 内皮单层经组胺处理后 ,Kf和Jv降低 ,σ升高 ;而阿魏酸钠能够抑制因组胺造成的Kf和Jv降低 ,以及σ升高。结论 组胺能够引起血管内皮单层通透性的增加 ,而阿魏酸钠能够减轻组胺造成的内皮单层通透性的增加 ;其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钠 组胺 内皮单层 通透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朱晋坤 毛华 +5 位作者 尹扬光 董文 杜峰 鲁玉明 熊宗华 邓梦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质粒,观察两种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的影响,评估两种生长因子对血管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pc D... 目的通过体外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质粒,观察两种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的影响,评估两种生长因子对血管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pc DNA 3.1(+)空载(空载组)、pc DNA 3.1(+)-PDGF-透明质酸(HA)(PPH组)和pc DNA 3.1(+)-PD-ECGF-HA(PPEH组)质粒,分别转染入EAHY926和T/G HA-VSMC中,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内源性PD-ECGF和外源性PD-ECGF对EAHY926和T/G HA-VSMC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伤痕实验观察内源性PD-ECGF和外源性PD-ECGF对EAHY926和T/G HA-VSMC细胞迁移速度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3组EAHY926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18,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和PPEH组(P<0.05);空载组与PPE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3组T/G HA-VSMC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89,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P<0.05);PPEH组低于空载组(P<0.05)。MTT法检测转染PPEH质粒的培养基(L-PPEH)对PPH诱导的EAHY926和T/G HA-VSMC增殖的影响,空载组、PPH组、PPH+L-PPEH组EAHY926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2.89,P=0.183)。空载组、PPH组、PPH+L-PPEH组T/G HA-VSMC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40,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和PPH+L-PPEH组(P<0.05)。细胞伤痕实验证实,转染PPEH质粒的EAHY926、T/G HA-VSMC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PEH组EAHY926平均细胞迁移距离百分比(56.1%±2.2%)较空载组(27.8%±3.4%)升高(t=-15.08,P<0.001);PPEH组T/G HA-VSMC平均细胞迁移距离百分比(69.1%±2.3%)较空载组(43.6%±5.8%)升高(t=-33.64,P<0.001)。用转染PPEH质粒的培养基培养EAHY926、T/G HA-VSMC发现,外源性PD-ECGF处理的EAHY926、T/G HA-VSMC细胞迁移能力亦明显增强。结论通过转染PDGF质粒,模拟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到PDGF和/或PD-ECGF刺激,发现PDGF能明显上调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PD-ECGF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效果不明显,但能上调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迁移速度;同时PD-ECGF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两种因子同时使用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两者联合使用可能成为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损伤血管恢复及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细胞 平滑肌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及其与连接蛋白43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明佳 袁侨英 +2 位作者 周艳 苟元彬 刘良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582-2585,共4页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通透性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1、2、3、4μg/ml LPS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VEC,观察作用15、30 min,1... 目的研究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通透性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1、2、3、4μg/ml LPS刺激原代培养的大鼠VEC,观察作用15、30 min,1、2、3、4、5、6、7 h后VEC增殖活力和通透性的变化;2μg/ml LPS刺激VEC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Cx43的表达变化;分析VEC通透性和Cx4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μg/ml的LPS对VEC增殖活力无明显影响,3、4μg/ml的LPS明显降低了VEC的增殖(P<0.01);2μg/ml的LPS能够较好地模拟脓毒性休克的血管高通透性(P<0.01);用此浓度的LPS刺激VEC后Cx4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逐渐降低(P<0.01);Cx43的表达与LPS引起的VEC通透性改变呈负相关关系(r=-0.877,P<0.01)。结论 Cx43可能参与了脓毒性休克后VEC通透性的调节;Cx43可能具有抑制脓毒性休克后血管内膜通透性的作用。[关键词]脓毒性休克;脂多糖;血管通透性;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休克 脂多糖 血管通透 血管内皮细胞 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脂蛋白通透性升高的调控及丹酚酸B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邱彦 芮耀诚 +2 位作者 李铁军 张黎 张卫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为了了解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作用的影响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考察了正常和缺氧状态下VEGF对体外培养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BCEC)脂蛋白通透性的影响及丹酚酸B的抑制作用。方法 正常及缺氧... 目的 为了了解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作用的影响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考察了正常和缺氧状态下VEGF对体外培养牛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BCEC)脂蛋白通透性的影响及丹酚酸B的抑制作用。方法 正常及缺氧条件下 ,将VEGF及丹酚酸B加入BCEC共孵育 ,用SN 695型液闪计数器测 [12 5I]低密度脂蛋白([12 5I]LDL)通过BCEC的百分率。结果 VEGF可显著增强BCEC对 [12 5I]LDL的通透性 ,这种增加具有浓度依赖性。缺氧 3h可促进VEGF所致的的通透性增加。丹酚酸B在正常和缺氧条件下均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BCEC通透性升高。结论 VEGF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低氧 内皮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膜渗透 丹酚酸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内抑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夏丽娟 陈飞虎 +2 位作者 黄学应 刘永靖 李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760-763,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A)大鼠模型,用足容积法测量关节肿胀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弗氏完全佐剂致炎后d 10,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出现继发性炎症,皮下注射给予不同剂量的重组人内抑素(1.25、2.5、5 mg.kg-1),连续7 d,对照组于d 10给予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1.0 mg.kg-1)。重组人内抑素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AA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重组人内抑素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减少A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高表达的VEGF,还可使滑膜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减少。结论:重组人内抑素可显著抑制AA大鼠滑膜组织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翳的生成及减少滑膜细胞表面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内抑素 佐剂关节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大鼠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高建川 杨宗城 +4 位作者 黎鳌 潞淑珍 罗勤 罗向东 郭振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39,共4页
为深入阐明严重烧伤早期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引起早期损害的发生机制,本实验应用培养于微孔滤膜上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EC)单层所构成的选择性通透屏障模型,观察了30%Ⅲ度烧伤大鼠血清对其影响,结果发现,烧伤早期烧伤血... 为深入阐明严重烧伤早期全身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引起早期损害的发生机制,本实验应用培养于微孔滤膜上的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EC)单层所构成的选择性通透屏障模型,观察了30%Ⅲ度烧伤大鼠血清对其影响,结果发现,烧伤早期烧伤血清刺激后EC单层对Hanks液或白蛋白液滤过流量、滤过系数均明显增加,而对蛋白渗透压反射系数减少,表明烧伤血清对EC通透性的影响是大鼠烧伤后主要组织脏器水肿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EC活力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导致上述改变的原因主要是烧伤血清损伤EC从而造成内皮细胞间裂隙形成或加大,但引起内皮损伤的机制尚需深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管内皮细胞 通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中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李顺乐 陈熹 +3 位作者 张洺 吴涛 纪宗正 张心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7-189,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64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备SAP模型,分别于术后1、3、6、12 h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V...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64只,5%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制备SAP模型,分别于术后1、3、6、12 h处死动物,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VEGF在各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VEGF活性。另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AP组及SAP+VEGF重组体注射组,每组各10只,应用伊文思蓝漏出率法检测胰腺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VE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P<0.05),并随SAP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SAP时胰腺血管通透性显著升高(P<0.05),应用VEGF重组体注射后伊文思蓝漏出率升高显著(P<0.05)。结论 VEGF参与了SAP的发病过程,可能是胰腺炎时水肿充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清VEGF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腺病理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循环 通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微振动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及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卓立 马瑞阳 +1 位作者 杨扬 甘雪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微振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每日施加0.2、0.5、2、5 Hz 4种低频率微振动30 min,通过Tag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蛋白质... 目的研究微振动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每日施加0.2、0.5、2、5 Hz 4种低频率微振动30 min,通过Tag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的表达,并检测内皮细胞的通透性。结果加载0.2 Hz和0.5 Hz微振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VEGF m 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5),加载2 Hz和5 Hz振动后VEGF m RNA及蛋白表达下调(P〈0.01);加载0.2 Hz和0.5 Hz微振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P〈0.01),2 Hz和5 Hz微振动则使内皮细胞通透性降低(P〈0.01)。结论 0.2~0.5 Hz的微振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分泌VEGF增高,并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微振动 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通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锶聚磷酸钙的微观结构、体外降解性能和血管内皮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元维 史国齐 +4 位作者 秦滢杰 丁玉龙 余喜讯 张小华 万昌秀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8-103,共6页
以聚磷酸钙(CPP)为对照,研究掺锶聚磷酸钙(SCPP)微观结构、体外降解产物和速率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相容性,探讨了掺锶对CPP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锶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与降解性能。与CPP相比,SCPP材料晶粒变大,晶粒间连接更紧密形成... 以聚磷酸钙(CPP)为对照,研究掺锶聚磷酸钙(SCPP)微观结构、体外降解产物和速率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相容性,探讨了掺锶对CPP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锶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与降解性能。与CPP相比,SCPP材料晶粒变大,晶粒间连接更紧密形成平整表面;14 d SCPP降解释放的Ca2+和P i浓度显著下降,即降解速率变慢,降解产物中出现Sr2+,且浓度随时间增加。体外细胞培养结果显示,掺锶能提高材料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容性。SCPP表面内皮细胞更易粘附、铺展,融合生长形成单层内皮覆盖材料表面。SCPP降解液能显著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知,降解液中的Sr2+为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R2=0.670,p<0.01)。SCPP较CPP具有更好的血管内皮细胞相容性,可能促进血管的形成,是更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锶聚磷酸钙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7
11
作者 阮国瑞 刘艳荣 +4 位作者 陈珊珊 李金兰 秦亚溱 付家瑜 白任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5-9,共5页
血管生成出现于实体瘤生长的早期 ,抗血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实体瘤的一个新的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是人类实体瘤中主要的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之一 ,其在慢性髓性白血病 (chronicmyelogenousleu... 血管生成出现于实体瘤生长的早期 ,抗血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实体瘤的一个新的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是人类实体瘤中主要的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之一 ,其在慢性髓性白血病 (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 ,CML)病程进展中是否呈现过度表达尚不清楚。为此 ,本研究采用RT PCR和ELISA方法对CML病人骨髓细胞及血浆VE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多数CML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及正常人骨髓细胞均表达VEGF ,CML病人VEGFmRNA检测阳性率 (93.1% )高于骨髓移植后的CML病人 (5 0 % )及正常人(60 % ) ;未治CML病人血浆VEGF浓度 (380 .6pg ml)比CML骨髓移植后病人血浆的VEGF浓度 (38.0 pg ml)高 9倍 ;未治CML骨髓细胞分泌的VEGF(499.8pg ml)比正常人骨髓细胞分泌的(141.3pg ml)多 2 .5倍 ,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研究结果说明VEGF在CML病人中确实存在过度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骨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血病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体外血管生成特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蒋雪峰 卞修武 +3 位作者 王清良 卢佳友 赵雯 史景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1-294,共4页
目的 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 (glioma derived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 ,GDMEC)体外培养体系并观察其体外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片段 ,利用结合CD10 5... 目的 建立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 (glioma derived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s ,GDMEC)体外培养体系并观察其体外毛细血管样结构形成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胶原酶联合消化法分离人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片段 ,利用结合CD10 5抗体的MACSMicroBeads免疫磁珠内皮细胞分选系统纯化GDMEC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所获得的GDMEC进行鉴定 ;采用三维培养模型 ,观察GDMEC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下的小管样结构 (TLS)形成的特性。结果 所获GDMEC呈FⅧ RAg阳性 ,细胞纯度可达 98% ;电镜下见Weibel Palade小体 ;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这些细胞对VEGF刺激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体外易于形成TLS。结论 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脑GDMEC的分离培养方法 ,所获GDMEC对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胶质瘤源血管内皮细胞(GDMEC) 免疫磁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对血管内皮细胞GRK2表达时序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秋雄 余细勇 +3 位作者 单志新 杨敏 林曙光 Huiyaolan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对血管内皮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时序性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 管内皮细胞(EAhy926),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50 mg/L的甘油三酯进行时间效应实验,于0、3、6、12、24、36 h收集细胞 后立即进行蛋...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对血管内皮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时序性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 管内皮细胞(EAhy926),在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50 mg/L的甘油三酯进行时间效应实验,于0、3、6、12、24、36 h收集细胞 后立即进行蛋白抽提,用Western blot检测甘油三酯作用后血管内皮细胞GRK2的改变。[结果]0、3、6、12、24和36 h组 GRK2/Actin灰度比值分别为0.31±0.02、0.41±0.02、0.49±0.03、0.54±0.04、0.61±0.11、0.59±0.05。随着甘油三酯作 用时间延长,GRK2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24 h达到高峰。[结论]甘油三酯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的GRK2,导致内皮 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人血管内皮细胞 表达 发生发展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改变 动脉粥样硬化 时序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时间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VEGF分泌和单层通透性增加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占胜 韩雅玲 +4 位作者 康建 张效林 陶杰 田孝祥 闫承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单层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CREG过表达及CREG表达下调的ECs为模型,Transwell chamber弥散模型观察ECs单层通透性的改变;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 目的:探讨E1A激活基因阻遏子(CREG)诱导的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单层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CREG过表达及CREG表达下调的ECs为模型,Transwell chamber弥散模型观察ECs单层通透性的改变;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及黏附连接蛋白VE-cadherin在ECs中的分布和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E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结果:CREG过表达的ECs(EO组)较EN组单层通透性明显增高(P<0.05);CREG表达下调的ECs(ES组)较EN组单层通透性有所下降(P<0.05)。与EN组相比较,EO组细胞中F-actin排列紊乱,形成大量应力纤维;ES组F-actin则主要呈细丝状分布于细胞周边,中央分布较少。同时,EO组VE-cadherin在细胞周边的正常拉链状结构减少或缺失,细胞间隙增宽;而ES组VE-cadherin在细胞周边呈正常拉链状分布,细胞之间连接紧密。ELISA检测显示EO组细胞上清中VEGF分泌较EN组明显增加(P<0.05);ES组VEGF分泌较EN组减少(P<0.05)。应用VEGF中和抗体阻断后,CREG过表达引起的EO通透性增加的现象明显受到抑制。结论:CREG过表达可能通过VEGF介导的信号途径引起F-actin重构及VE-cadherin减少,使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A激活基因阻遏子 血管内皮细胞 VE-CADHERIN 细胞骨架 通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抑制脓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思佚 魏伏 +3 位作者 罗丽 许珊 刘疏柯 张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00-1604,共5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ELISA检测5例健康志愿者和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以(10、100、1000)U/mL UTI、300μL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ELISA检测5例健康志愿者和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以(10、100、1000)U/mL UTI、300μL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22 ng/mL TNF-α作用于体外培养的EA.hy926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Transwell^(TM)法检测细胞通透性;跨上皮细胞电阻法(EVOM)检测单层细胞电阻;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形态及分布情况。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脓毒症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增高;脓毒症血清作用于EA.hy926单层细胞后,细胞电阻值明显降低,细胞通透性显著升高,F-actin重新分布,细胞内应力纤维增多,而UTI可改善EA.hy926细胞的上述变化。结论 UTI能够抑制脓毒症血清引起的EA.hy926细胞通透性增加,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EA.hy926血管内皮细胞 高通透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对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建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李兵仓 徐世荣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5-48,共4页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 ,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并从一般病理学与细胞骨架结构角度探讨了冲击波作用下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结...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 ,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并从一般病理学与细胞骨架结构角度探讨了冲击波作用下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 ,电导法测定时 ,10 0kPa左右的爆炸冲击波压力作用即可见到单层内皮通透性的显著增加 ;35 0kPa以下的爆炸冲击波损伤主要以内皮细胞间隙的增加为主要类型 ,而 60 0kPa以上的爆炸冲击波损伤 ,则主要以内皮细胞的脱落性损伤为主。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发生机制与细胞骨架肌球蛋白结构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内皮细胞单层 通透 肌球蛋白 肺微血管 发生机制 创伤病理学 细胞骨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夏志强 宫剑 +6 位作者 甲戈 赵育梅 王凤梅 王洪云 韩明 田继辉 孙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标本(原发组24例,复发组16例)中MMP-9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MMP-9在复发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总阳性表达率93.7%,明显高于原发组总阳性率41.7%(P<0.05);VEGF在复发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的总阳性表达率87.5%,明显高于原发组总阳性率45.8%(P<0.05)。复发组釉质型颅咽管瘤中MMP-9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原发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中MMP-9与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MP-9和VEGF可能在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生长和肿瘤复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可能存在协同作用。MMP-9和VEGF可能成为评价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和复发倾向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侵袭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丹 刘高勤 +2 位作者 陈磊 王梦娇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的培养液,未添加rhPDGF-BB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相对迁移面积(迁移后无细胞区面积/划痕初期无细胞区面积);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RVECs中rhPDGF-BB受体(rhPDGF-BBR)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RVECs中VEGF mRNA和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培养的hRVECs生长良好,用rhPDGF-BBR引物能扩增出与引物设计长度相符的表达条带。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培养细胞后24 h细胞增生值(A)分别为1.01±0.05、1.09±0.04、1.10±0.02和1.13±0.05,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3.430、3.483,均P〈0.05);细胞划痕试验后24 h,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42±0.10、0.38±0.09、0.55±0.06和0.61±0.05,划痕试验后48 h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75±0.06、0.81±0.02、0.87±0.02和0.98±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283,P=0.000;F时间=209.129,P=0.000),随着rhPDGF-BB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hRVECs中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30±0.10、1.20±0.16和1.27±0.08,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05、1.06±0.16、1.58±0.18和1.66±0.21,其中50 ng/ml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中整合素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合素mRNA:t=3.900、4.014,均P〈0.05;VEGF mRNA:t=6.940、7.210,均P〈0.05)。结论rhPDGF-BBR促进hRVECs的增生和迁移,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可能与上调VEGF和整合素在细胞中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细胞 病理新生血管/代谢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 重组蛋白 细胞培养 整合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浓度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mRNA及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馨 张锦 +1 位作者 滕颖 甘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4-516,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浓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mRNA及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5.6,11.1,16.7,220,280mmol/L)的葡萄糖孵育10d及同一浓度(220mmol/L)葡萄糖孵育0,5,10,15d。采用原... 目的探讨葡萄糖浓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mRNA及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5.6,11.1,16.7,220,280mmol/L)的葡萄糖孵育10d及同一浓度(220mmol/L)葡萄糖孵育0,5,10,15d。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及WesternBlot检测MIP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6~280mmol/L),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内皮细胞内MIP1α表达明显增加,220mmol/L时表达最高,280mmol/L时表达稍降低;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mRNA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254±278,1769±1.38,23.35±2.13,32.23±2.25及28.46±2.46(P<005);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5.6mmol/L葡萄糖组的1.42倍、1.87倍、2.58倍及2.12倍(P<0.05)。同一浓度葡萄糖(220mmol/L)孵育后,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内皮细胞内MIP1α表达逐渐增加,至15d时表达最高;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mRNA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043±213,1867±1.46,32.23±2.25及38.28±314(P<005);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蛋白的表达量分别0d组的1.75倍、3.06倍及3.64倍(P<0.05)。结论葡萄糖浓度可促进内皮细胞MIP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种作用与葡萄糖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内皮细胞 血管 巨噬细胞蛋白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段世刚 陈平 +3 位作者 朱瑾 张林 李颖 丁纪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07-709,共3页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研究其体外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肝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 目的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研究其体外特性。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出肝癌组织微血管片段,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对所获得的人原发性肝癌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所获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呈FⅧ-RAg阳性;CD34,CD105阳性;电镜下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生长状态良好、可传代培养。结论本研究摸索并建立了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所获人肝癌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肝癌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组织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