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iR-146a-IRAK轴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瘘管型克罗恩病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作用
1
作者 倪健 朱晓文 于海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27,共8页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瘘管型克罗恩病(CD)模型大鼠瘘管创面的修复作用以及其对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IRAK)信号轴的调节机制。方法:RT-PCR检测80例瘘管治疗的瘘管型CD患者术后血清中miR-146a和IRAK的mRNA表达。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分析miR-146a和IRAK的关系。将成功制备的CD瘘管病变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Con)、ADSC干预组(ADSC)、ADSC+miR-146a-antagomir干预组(ADSC+antagomir)、ADSC+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干预组(ADSC+antagomir+si),每组10只;造模成功后1 h,ADSC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ADSC+antagomir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ADSC+antagomir+si组大鼠以2×10^(6)个/ml ADSC悬液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siRNA-IRAK,Con组大鼠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瘘口周围区域,并皮下注射2μg/kg miR-146aantagomir-NC;每组每日定时处理2次,连续处理14 d。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的血管新生;Western blot检测瘘管创面组织中IRAK、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miR-146a表达在CD瘘管病变患者术后的血清中明显降低,IRAK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miR-146a能靶向调控IRAK表达;与Con组相比,ADSC组、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的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与ADSC组相比,ADSC+antagomir组、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升高,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以及Bcl-2、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与ADSC+antagomir组相比,ADSC+antagomir+si组大鼠瘘管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瘘管组织中IRAK、Bax表达明显降低,瘘管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以及Bcl-2、VEGF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DSC促进CD模型大鼠瘘管病变术后的瘘管愈合,这可能与调控miR-146a/IRAK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创面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来源充质干细胞 克罗恩病 瘘管病变 创面愈合 miR-146a/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信号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通过TGF-β/Smad通路抑制LPS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2
作者 刘宁梅 武桃娟 +4 位作者 陈冬梅 刘婷 马晓娜 马海滨 梁雪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7-193,共7页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脂多糖(LPS)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将PMSCs与经LPS处理的P3...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对脂多糖(LPS)处理后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新生大鼠脑皮质分离、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将PMSCs与经LPS处理的P3代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通过real time RT-PCR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精氨酸酶-1(Arg-1)、S100钙结合蛋白A10(S100A10)以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80%的P3代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经10μg/ml LPS处理后,其GFAP、IL-1β、iNOS、TNF-α及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炎因子Arg-1、S100A10表达水平下降(P<0.05);同时其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TβRI)、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βRⅡ)、磷酸化Smad2和磷酸化Smad3(p-Smad2,p-Smad3)表达水平上调(P<0.05)。将PMSCs与经LPS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IL-1β、iNOS、TNF-α及IL-6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抗炎因子Arg-1、S100A10表达水平升高(P<0.05);同时其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1、TβRI、TβRⅡ、p-Smad2和p-Smad3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 脂多糖 神经炎症 TGF-Β/SMAD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ROS/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
3
作者 孙烈乾 顾梦宇 +8 位作者 杨杰 王凯漪 郭高帅 张宏博 张思怡 王堂龙 杨志伟 贺延妮 杨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通过活性氧(ROS)/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信号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空载组、BMSCs组和BMSCs+ML385 (Nrf2抑制剂)组(联合组),每组9只。各组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制备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尼氏体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超微结构,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 (PINK1)、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Parkin)、苄氯素1 (Beclin-1)和泛素结合蛋白P62 (P62)蛋白表达水平及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 (LC3-Ⅱ/LC3-Ⅰ)比值。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HE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数量和形态正常,染色均匀,结构清晰,未见明显病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组织稀疏,结构紊乱,神经元数量减少且形态不一,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可见部分坏死的神经元;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神经元减少和染色不均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减轻,形态恢复正常,排列较为整齐,神经元丢失情况明显改善;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形态不规则,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边界不清,染色不均匀,核固缩。尼氏染色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排列整齐紧密,形态规则完整,核仁明显,尼氏小体着色深且数量多;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呈空泡状,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可见尼氏小体着色少且数量稀少等损伤表现,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固缩减少,细胞形态相对完整,尼氏小体数量相对增多;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固缩,形态完整性丧失,尼氏小体破碎且数量减少。透射电镜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呈椭圆形,双层膜结构清晰可见,内部嵴完整;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变形,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结构模糊,胞质中可见大量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空载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线粒体损伤表现仍较明显,胞质中自噬小体数量较多,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膜和内部结构有明显改善,损伤程度减轻,胞质中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破坏,内部嵴断裂消失,胞质中可见自噬小体。荧光探针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中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Westernblotting法,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BMSCs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 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BMSCs组比较,联合组大鼠脑组织中Parkin、PINK1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Ⅱ/LC3-Ⅰ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BMSCs可以减轻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病理改变,改善V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ROS/Nrf2信号通路抑制线粒体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骨髓来源充质干细胞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活性氧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小鼠骨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相关特性与成骨分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媛 钟海英 +7 位作者 董世访 黄璐 刘潇淇 廖雨滋 易勤 赵丽 杨珂 李娅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12-1522,共11页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 目的探索不同年龄组小鼠骨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衰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成骨分化能力的改变。方法将8只C57BL/6J小鼠分为青年组(4周龄,体质量约为10~15 g,n=4)和老年组(12月龄,体质量约为20 g~25 g,n=4),每组雌雄各半。分别从2组小鼠的整骨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2组BMSCs的表面标志物,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比较2组BMSCs的衰老程度,通过MTT和EdU掺入实验比较2组BMSCs的增殖及自我更新能力。通过Western blot分析2组BMSCs中周期蛋白CyclinD1、P21的表达情况。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评估2组BMSCs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使用RNA-seq分析比较2组BMSCs经BMP2诱导后的差异基因表达,并用流式分析验证测序结果。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培养的小鼠BMSCs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判定标准。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显示,老年组BMSCs的衰老水平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而MTT和EdU掺入实验结果表明,老年组BMSCs的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显著低于青年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BMSCs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水平较低,而细胞周期阻抑因子P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ALP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及RT-qPCR检测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青年组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RNA-seq结果显示,BMP2诱导后,整合素αV重组蛋白(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1,CD51)在青年组和老年组中的表达趋势相反。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青年组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结论老年组BMSCs中CD51^(+)细胞在CD45^(-)细胞中占比下降与CD51^(+)细胞对BMP2的成骨诱导响应性下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源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成骨分化 衰老 整合素αV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靳涛 颜望碧 殷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介导间质上皮转化(EMT)在子宫内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eMSCs)抑制子宫内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odel)组和eMSCs组,每组6只。Sham组的大鼠在剖腹手术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子宫介入手术。Model组和eMSCs组建立子宫内粘连大鼠模型。eMSCs组在模型损伤后立即移植eMSCs细胞悬液进行治疗,总量为每子宫0.05 ml(2×107细胞/ml)。3周后收集单侧损伤子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子宫内膜纤维化、EMT、Wnt/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结果Model组大鼠宫腔结构破坏,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并积聚大量蓝色胶原纤维,但在eMSCs治疗后子宫内膜腺体数量显著增加,并且纤维化面积显著降低。与Sham组相比,Model组中I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在eMSCs组中均显著减少(P<0.05)。在Model组中,N-cadherin、Vimentin和ZEB1的表达显著增加,而E-cadherin的表达减少。然而,在eMSCs组中,上述分子蛋白质的变化完全相反。与Sham组相比,Model组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eMSCs组中周期蛋白E(CyclinE)、β-catenin和C-myc表达增加(P<0.05)。结论eMSCs可以通过抑制EMT和子宫内膜纤维化来促进子宫内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这种作用部分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质上皮转化 子宫内膜来源充质干细胞 子宫内膜纤维化 大鼠 子宫内粘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朱永朝 马海滨 +3 位作者 刘婷 王立斌 李玉奎 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58-1061,共4页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胎儿侧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73、CD90、CD105、... 目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P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胎儿侧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73、CD90、CD105、CD14、CD34、CD45和HLA-DR,并利用D2S1399、D10S2325、D18S535和GATA198B05四个STR基因座对细胞属性进行鉴定分析;10 ng/mL IFN-γ诱导处理后,利用定量PCR(q-PCR)和ELISA分别测定对照组hfPM-SCs和IFN-γ处理后hfPMSCs IL-6、IL-8、IL-10和HGF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所分离细胞表达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CD14、CD34、CD45和HLA-DR,并分别具有来自亲本双方上述四个STR位点的等位基因。IFN-γ处理后,hfPMSCs IL-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而IL-10和HGF的表达水平被下调(P<0.05)。ELISA结果表明IL-6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8、IL-10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的从人胎盘组织中分离和培养出hfPMSCs,且IFN-γ对其免疫抑制功能具有负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胎儿来源充质干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减轻脂多糖诱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3
7
作者 陶金 夏培哲 +4 位作者 周瑜 李璐 卢震辉 杜勇 朱永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人胎儿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fPMSC)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hfP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 CD90、 CD105、 CD14、 CD34、 CD45、 HLA-DR的表达...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人胎儿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fPMSC)旁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hfP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73、 CD90、 CD105、 CD14、 CD34、 CD45、 HLA-DR的表达以确定其干细胞属性;利用Transwell^(TM)共培养体系[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接种于Transwell^(TM)上室, hfPMSC接种于下室],检测hfPMSC旁分泌HGF对LPS处理的HPMEC通透性的影响。实验分为LPS处理组、 hfPMSC共培养组、 HGF中和抗体组、正常HPMEC对照组。在Transwell^(TM)培养上室加入100μg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荧光酶标仪检测染料渗透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渗透相关蛋白血管内皮钙黏素(VE-cadherin)和陷窝蛋白1(caveolin-1)及凋亡相关裂解型蛋白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和裂解型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c-PARP1)的蛋白水平。结果所培养细胞具备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为CD73、 CD90、 CD105阳性及CD14、 CD34、 CD45、 HLA-DR阴性细胞;与LPS处理组相比, hfPMSC共培养可显著抑制LPS环境中HPMEC的通透性,显著上调V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降低caveolin-1、 c-caspase-3和c-PARP1的蛋白水平。相反,中和共培养体系中的HGF,可逆转hfPMSC对HPMEC的上述作用。结论 hfPMSC通过分泌HGF抑制LPS诱导的HPMEC通透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来源胎盘充质干细胞(hfpmsc) 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 脂多糖(LPS) 细胞生长因子(HGF) 急性肺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丽 马海英 +6 位作者 马玲 杜莉莉 卢晓梅 金玉楠 魏文娟 王彦霞 于艳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42-2148,共7页
目的:探讨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DMSCs)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利用组织块种植法体外分离培养PD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抗原,应用含50μg/LVEGF和10μg/L bFGF的诱导... 目的:探讨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DMSCs)在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方法:利用组织块种植法体外分离培养PDMSCs,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抗原,应用含50μg/LVEGF和10μg/L bFGF的诱导分化液定向诱导PD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分化过程中不同时点内皮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变化。透射电镜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分别检测内皮特异性结构和内皮细胞功能。结果:PDMSCs表面抗原CD105和CD166阳性,CD31、CD34和CD45阴性。诱导分化的内皮细胞形态呈鹅卵石样,早期内皮标志Flk-1/KDR在4d表达最强;成熟的内皮标志CD31、vWF、CD144/VE-cadherin在内皮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现时间依赖性表达(0d、4d、8d和12d)。透射电镜下可见内皮特异性结构:Weibel-Palade小体。细胞接种在细胞外基质凝胶中可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胎盘中可分离出大量PDMSCs,并且PDMSCs在体外可分化为具有功能特性的内皮细胞,因此胎盘组织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胎盘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下调髓样分化因子88和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减轻小鼠肺纤维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陶金 李庆伦 +4 位作者 马晓薇 韩飞 刘晓明 魏军 朱永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47-1351,共5页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 PMSC)对博来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疗效及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hf PMSC,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6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博来霉素组、hf PMSC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 目的探讨无血清培养人胎盘胎儿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f PMSC)对博来霉素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疗效及分子机制。方法培养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hf PMSC,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6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博来霉素组、hf PMSC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博来霉素组和hf PMSC治疗组分别经气管内注入50μL博莱霉素(1 g/L)制备肺纤维化模型,阴性对照组经气管内注入50μL PBS。hf PMSC治疗组,在造模3 d后,经尾静脉注射200μL含5×105个hf PMSC。第21天全部处死各实验组小鼠,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以及胶原蛋白含量测定;提取各组肺组织总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的浓度。结果所培养具有典型的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特征并表达表面标志分子CD73、CD90和CD105,而不表达CD14、CD34和CD45。与博来霉素组比较,HE和Masson染色显示,hf PMSC治疗组可显著性降低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降低肺组织胶原蛋白含量以及My D88和TGF-β蛋白水平。结论hf PMSC可通过My D88下调TGF-β的表达减轻小鼠肺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 充质干细胞 肺纤维化 髓样分化因子88(My D88)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
10
作者 李丽 马海英 +1 位作者 马玲 于艳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02-2002,共1页
关键词 内皮细胞分化 充质干细胞 人胎盘 种子细胞来源 诱导分化 再生医学 细胞接种 内皮细胞形态 PLACENTA 组织块种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费倩怡 刘春丽 +5 位作者 朱振威 刘志辉 刘书会 王占义 金巨楼 王敬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7-471,F0002,共6页
目的:从人足月的胎盘羊膜中和Wistar大鼠股骨及胫骨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人胎盘来源MSCs(HPMSCs)和大鼠骨髓来源MSCs(B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和生物学特征、表面标志及其多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足月胎盘组织通过胶原酶... 目的:从人足月的胎盘羊膜中和Wistar大鼠股骨及胫骨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人胎盘来源MSCs(HPMSCs)和大鼠骨髓来源MSCs(B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和生物学特征、表面标志及其多分化潜能。方法:将人足月胎盘组织通过胶原酶Ⅱ消化培养获取HP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4周龄Wistar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中分离、纯化大鼠BMSCs,运用活细胞计数法检测其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种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阳性率;用地塞米松、维生素C和β磷酸甘油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用茜素红染色鉴定;用胰岛素、地塞米松、IBMX和吲哚美辛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以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HPMSCs为梭形贴壁细胞,增殖能力较强,CD44和CD3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4.45%和1.67%;BMSCs为圆形、梭形和多角形,增殖能力强,CD44和CD3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3.11%和2.68%。2种细胞经过成脂诱导液和成骨诱导液诱导后,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结果均为阳性,表明2种细胞均可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结论:HPMSCs与大鼠BMSCs的生物学特征相似,同样具有多分化潜能,H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来源充质干细胞 骨髓充质干细胞 表面标志 多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和胎儿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郝贵亮 王立斌 +6 位作者 陈冬梅 梁雪云 王琼 朱永朝 马晓娜 刘晓明 李玉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9-614,共6页
目的研究母体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 PMSC)、胎儿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f PMSC)抑制不同品系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两种来源的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来源的细胞及其差异;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利... 目的研究母体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m PMSC)、胎儿来源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f PMSC)抑制不同品系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差异及其机制。方法分离两种来源的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两种来源的细胞及其差异;MTT法检测其增殖能力;利用CD200抗体中和f PMSC的CD200受体;用携带CD200基因及其空载体的腺病毒感染m PMSC。将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PBS组、m PMSC组、f PMSC组、f PMSC联合抗CD200抗体组、m PMSC联合CD200腺病毒组、m PMSC联合腺病毒空载体组。以ICR乳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异品系皮肤移植免疫排斥模型,并将上述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注入各组模型小鼠体内。观察小鼠状态及移植皮肤排斥情况。反转录PCR检测小鼠脾脏中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的mRNA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液中IL-17、IFN-γ、TNF-α、IL-12的水平。结果 f PMSC的CD200阳性率明显高于m PMSC。m PMSC、f PMSC组和PBS组比较,f PMSC组和m PMSC、f PMSC联合抗CD200抗体组比较,m PMSC联合CD200腺病毒组和m PMSC联合腺病毒空载体组比较,前者的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m PMSC和f PMSC组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和PBS组比较明显降低;与f PMSC联合抗CD200抗体组相比,f PMSC组IL-17、IFN-γ、TNF-α和IL-12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m PMSC联合腺病毒空载体组相比,m PMSC联合CD200腺病毒组IL-17、IFN-γ和TNF-α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 f PMSC抑制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的作用优于m PMSC;f PMSC高表达CD200可更强的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成熟等,从而更有效的抑制IL-17、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f PMSC更适于作为临床上抑制皮肤移植免疫排斥作用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 CD200 皮肤移植 免疫排斥 抑制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oss骨粉对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梓齐 齐鹏鹏 +4 位作者 于士洋 王红红 李雨珊 徐召南 王景云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1-684,共4页
目的:研究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与Bio-oss骨粉结合后的增殖分化情况,探讨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作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作为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研究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与Bio-oss骨粉结合后的增殖分化情况,探讨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作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作为支架材料联合构建组织工程化生物衍生骨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并检测其分化能力。将细胞分为单独培养组与复合Biooss骨粉培养组。观察细胞与支架材料结合情况并在细胞形态特点、增殖分化能力方面将两组细胞进行比较。结果: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与Bio-oss骨粉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增殖分化能力与对照组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以人胎盘源干细胞(HPMSCs)为种子细胞、Bio-oss骨粉为支架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衍生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人胎盘充质干细胞 BIO-OSS骨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个细胞来源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孙宝航行 鲁奕 +5 位作者 王怡沁 周嘉乐 林梦璐 宋玮 姜萌 卜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33-1038,共6页
目的·观察胚胎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l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在人血小板裂解液(human platelet lysate,HP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及传统的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目的·观察胚胎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l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在人血小板裂解液(human platelet lysate,HP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及传统的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不同组合的培养基中的倍增数目及细胞性状,着重探索更合适的PMSCs培养体系。方法·分离单个细胞来源PMSCs,扩增后分别用 4 种培养基孵育,分为FBS 组、FBS+b FGF组、HPL组以及HPL+b FGF组。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细胞表型及多能分化。在P1、P2、P3、P4代进行计数。取P4代细胞接种,分析集落形成单位的个数。结果·经鉴定,P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特性。数量上,FBS+b FGF组在P4代达到(1.12×10~7)个/cm^2,HPL组达到(1.24×10~7)个/cm^2(P>0.05),而FBS组和HPL+b FGF组则只有(5.58×10~6)个/cm^2和(8.56×10~6)个/cm^2。细胞形态上,FBS+b FGF组与HPL组 P4代的 PMSCs均保持贴壁生长,但HPL组细胞于P5代无法贴壁生长。细胞集落数量上,P4代时,FBS+b FGF组为51个/ 孔,HPL为52个/ 孔(P>0.05)。细胞生物学特性上,FBS+b FGF 组和HPL组在P4代时均能基本保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和多能分化的能力。结论·从细胞数量上来看,HPL组中的P4代细胞数与目前常用的FBS+b FGF培养基没有显著差异,且已达到临床治疗剂量需求;从细胞生物学特性上来看,HPL培养基与FBS+b FGF培养基均能基本保持PMSCs细胞特性和多能分化的能力。但由于HPL培养基免疫原性低,因此更适合临床移植应用。然而,由于HPL培养基无法维持PMSCs生长至5代以后,故无法用于大规模细胞扩增。HPL+b FGF在目前实验条件下并不具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来源充质干细胞 细胞扩增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人血小板裂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增强细胞自噬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晓国 徐明均 +3 位作者 马晨 吕玉珍 马晓娜 马晓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5-232,共8页
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PMSC-ex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扩增培养hPMSC,收集细胞培养上清,ExoQuick外泌体提取和纯化试剂盒分离、纯化上清液中hPMSC-exs。... 目的探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PMSC-ex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扩增培养hPMSC,收集细胞培养上清,ExoQuick外泌体提取和纯化试剂盒分离、纯化上清液中hPMSC-exs。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特征,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表面特异性标志物CD9、CD63的表达。构建hPMSC与HPMEC非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分为对照组、LPS损伤组、hPMSC组和hPMSC-exs组。共培养12 h后,检测各组上室渗透到下室中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荧光强度以确定单层肺血管内皮的通透性;1,1′-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酯(DiI)标记hPMSC-exs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损伤内皮的迁移作用;CCK-8法检测各组上室细胞增殖水平;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上室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法检测下室HPMEC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eclin-1的蛋白表达。结果获得的hPMSC-exs直径在30~120 nm,CD9、CD63表达阳性,符合hPMSC-exs表型特征;与LPS损伤组相比,hPMSC组及hPMSC-exs组FITC-dextran荧光强度值降低,LC3-Ⅱ/Ⅰ比值增加、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增殖率提高。与hPMSC组相比,hPMSC-exs组荧光显微镜下内皮细胞间连接大致完整、FITC-dextran荧光强度值、内皮细胞增殖率、线粒体膜电位、LC3-Ⅱ/Ⅰ比值及beclin-1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hPMSC-exs可减轻LPS诱导的HPMEC损伤,改善细胞内线粒体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HPMEC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充质干细胞(hPMSC) 外泌体 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 线粒体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源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比较及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的表达 被引量:8
16
作者 古彦铮 薛群 +4 位作者 王泳 於葛华 沈宇 王明元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7-391,401,共6页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 目的:比较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与人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D-L1在胎盘源MSCs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方法:采取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组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进行贴壁分离和传代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做比较性分析。混合淋巴细胞反应,3H-TdR掺入和PD-L1单克隆抗体阻断实验进行免疫功能检测。结果:在贴壁生长、呈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表达CD29、CD105、CD166和不表达CD34、CD45、CD80、CD86及HLA-DR分子以及向成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等方面,人PMSCs与BMSCs细胞生物学特性表现相同或相似。表型分析发现PMSCs高表达PD-L1,而BMSCs较低表达PD-L1。PMSCs表达的PD-L1具有对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人胎盘源MSCs与人骨髓源MSCs有相似的细胞生长特性,却有不同的表达负性协同分子PD-L1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胎盘充质干细胞 骨髓源充质干细胞 PD-L1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之波 王有为 +6 位作者 王涛 池颖 杨舟鑫 及月茹 孟磊 杨萍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4-759,共6页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充足、免疫原性低、病毒污染率较低,且无社会伦理争议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胎盘组织不但包括来自母体的绒毛膜组织、羊膜组织...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充足、免疫原性低、病毒污染率较低,且无社会伦理争议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胎盘组织不但包括来自母体的绒毛膜组织、羊膜组织,还包括来自母体的底蜕膜组织,但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使用酶消化法分离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母体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然后将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母体组织,底蜕膜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从胎盘底蜕膜获得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这使得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个母亲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能安全的用于治疗母亲的免疫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底蜕膜 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低氧培养液对肠黏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莉莉 吕润潇 +2 位作者 杨晓漪 辛娜 马廷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35,140,共6页
目的研究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 MSCs)低氧培养液对肠黏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组织块培养法提取p 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ELISA检测p MSCs常氧(21%O_2)或低氧(1%O_2)培养5 d后培养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 目的研究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 MSCs)低氧培养液对肠黏膜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方法组织块培养法提取p 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志,ELISA检测p MSCs常氧(21%O_2)或低氧(1%O_2)培养5 d后培养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经100μmol/L H_2O_2处理12 h后分别培养于正常培养液、p MSCs常氧培养液或p MSCs低氧培养液,5 d后台盼蓝染色测细胞存活情况,MTT测细胞增殖,Annexin V-FITC/PI双染测细胞凋亡。结果 p MSCs阳性表达CD29,CD44。p MSCs低氧培养液中的IGF-1明显多于p MSCs常氧培养液(P<0.05)。与p MSCs常氧培养液相比,p MSCs低氧培养液中H_2O_2处理的Caco2存活细胞多,增殖快,凋亡少(P<0.05)。向p MSCs低氧培养液中加入IGF-1抗体后,细胞增殖减慢,凋亡增多(P<0.05)。结论 p MSCs低氧培养液对H_2O_2处理的Caco2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与IGF-1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充质干细胞 低氧 氧化应激 人结肠腺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10a促进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内胚层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冬梅 马海滨 +3 位作者 刘淑丹 王立斌 李玉奎 魏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研究microRNA-10a(miR-10a)参与的转录后调控,提高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向内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慢病毒过表达miR-10a前体和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0a表达,分析miR-10a与其调控的靶基因Hoxa1的表达关系;并采用实时定量P... 目的研究microRNA-10a(miR-10a)参与的转录后调控,提高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向内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慢病毒过表达miR-10a前体和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0a表达,分析miR-10a与其调控的靶基因Hoxa1的表达关系;并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miR-10a过表达后,PMSC向内胚层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 PMSC中过表达和抑制表达miR-10a,能反向调控其靶基因Hoxa1的表达;miR-10a过表达后,内胚层细胞特异性基因FoxA2、Sox-17、Pdx-1和Cdx2的表达量显著上升,FOXA2、SOX-17和PDX-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miR-10a在化学诱导向内胚层细胞分化的PMSC中呈现高表达;miR-10a可能通过抑制其靶基因Hoxa1的表达,调控下游内胚层基因表达上调,从而促进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内胚层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0a 内胚层 胎盘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PD-L1/PD-L2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T细胞分泌IL-17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国艳 王斐斐 +2 位作者 李恒 张丽霞 栾希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PD-L2在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上表达对外周血T细胞分泌IL-17的影响。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并进行表型及分化鉴定;RT-PC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和PD-L2在人胎盘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PMSCs)上表达对外周血T细胞分泌IL-17的影响。方法应用酶消化法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MSCs),并进行表型及分化鉴定;RT-PCR、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hPMSCs上PD-L1及PD-L2的表达;应用化学合成的PD-L1 siRNA、PD-L2 siR-NA沉默hPMSCs上PD-L1及PD-L2表达;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人外周血T细胞;细胞胞内因子染色法分析沉默PD-L1或PD-L2后hPMSCs对PMA活化的T细胞分泌IL-17的影响。结果除PD-L1外,hPMSCs高表达PD-L2;siRNA能够有效阻断PD-L1和PD-L2在hPMSCs上的表达;胞内染色结果显示,hPMSCs能够上调T细胞IL-17的分泌,阻断PD-L1或PD-L2后,T细胞IL-17的分泌被进一步上调,且PD-L1和PD-L2具有叠加作用。结论 PD-L1和PD-L2在hPMSCs上表达,可拮抗hPMSCs刺激外周血T细胞分泌IL-17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盘源性充质干细胞 PD-L1 PD-L2 T细胞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