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2
1
作者 洪佳琼 高雅 +3 位作者 宋洁 卓伟彬 孙海涛 平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8-864,共7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等方法对h AMSC和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建立M 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h AMSC与h BMMSC细胞形态相似,h AMSC可传至15代以上,h BMMSC传至第6-7代则开始老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鉴定为:h AM SC和h BMM 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5、CD90和CD73,均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h AM SC表达Oct-3/4,而h BMM SC不表达;两者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h AM SC和h BMM SC均对PHA刺激的PBM N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h AM SC和h BMM SC细胞比例的增高,抑制能力增强,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提示,h AM SC+PBM C+PHA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水平较h BMM SC+PHA+PBM C组低(P>0.05),两者分别与PBM C+PHA组上清比较,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 AM SC比h BMM 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二者均有免疫抑制功能,h AMSC与h BMMSC在体外均能抑制PHA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其IFN-γ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淋巴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负载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闫国和 粟永萍 +2 位作者 艾国平 屈纪富 程天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75-777,共3页
目的 建立人羊膜 (HAM)负载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生长的组织工程方法 ,观察MSCs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方法 将贵州小香猪的MSCs原代培养 ,传代扩增后 ,以不同密度多次接种于HAM基质面 ,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s的生长增殖变... 目的 建立人羊膜 (HAM)负载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生长的组织工程方法 ,观察MSCs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方法 将贵州小香猪的MSCs原代培养 ,传代扩增后 ,以不同密度多次接种于HAM基质面 ,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s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 ,并于培养 8、1 8d后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结果 接种后 30min内明显见到MSCs在HAM上贴附生长 ,MSCs能以合适的接种密度在羊膜上良好生长。结论 HAM对MSCs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MSCs可以HAM为载体在体外进行培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骨髓充质干细胞 形态学 皮肤组织工程学 皮肤损伤 真皮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缝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羊膜移植预防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邵毅 余静 +5 位作者 余瑶 高桂平 杨继玲 裴重刚 涂萍 李亨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11-1015,共5页
目的探讨无缝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羊膜移植在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36只(36眼,均为右眼),制作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模型制作后第2天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 目的探讨无缝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羊膜移植在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36只(36眼,均为右眼),制作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模型,模型制作后第2天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A组)行无缝线BMMSC羊膜移植术,阳性对照组(B组)行单纯羊膜移植术,阴性对照组(C组)不做手术处理。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2 d、3 d、7 d、14 d、28 d观察眼压、角膜新生血管、角膜透明度、前房反应、泪液分泌及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情况;术后7 d和28 d每组各处死3只兔子,摘除右眼作病理切片检查,HE染色观察比较炎症细胞和角膜上皮细胞形态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A、B两组兔术前眼压、角膜新生血管、角膜透明度、前房反应及泪液分泌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眼压、前房反应和并发症在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兔术后28 d,泪液分泌、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透明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CNV=6.746,t CT=9.262,t SIT=9.157,均为P<0.05),角膜上皮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26,P<0.05),炎症细胞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8.126,P<0.05)。A、B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房水中VEG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无缝线BMMSC羊膜移植能有效预防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且炎症反应小,角膜透明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无缝线羊膜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缺损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基质细胞诱导分化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羊膜片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及其机制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颖 杨磊 +3 位作者 宋艳萍 丁琴 陈中山 陈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0-506,共7页
背景角膜化学烧伤是致盲眼病之一,先前的各种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移植疗法受到密切关注。目的观察诱导分化的ADSCs羊膜片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剪取兔角膜... 背景角膜化学烧伤是致盲眼病之一,先前的各种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移植疗法受到密切关注。目的观察诱导分化的ADSCs羊膜片移植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剪取兔角膜,用悬浮基质片法分离并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CSCs)。取兔腹股沟脂肪组织,以酶消化法(质量分数0.25%胰蛋白酶)分离及培养兔AD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ADSCs表面抗原的表达。将CSCs与ADSCs共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逆转录PCR(RT-PCR)鉴定CSCs诱导后ADSCs向角膜基质样细胞分化的表达,分别将诱导或未诱导的ADSCs种植于羊膜上制备成细胞羊膜片。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右眼用浸有质量分数1%NaOH的滤纸贴敷于角膜中央50S制备兔角膜碱烧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眼随机分为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未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单纯羊膜移植组及模型组。分别于术后1周、2周和1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模型眼角膜的混浊程度和新生血管形成情况,并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术后1个月角膜组织匀浆中CD45、叮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及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质量浓度。结果从脂肪组织分离培养的ADSCs表面抗原CDl05、CD29、CD4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23%、88.56%、98.88%;分离培养的CSCs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CSCs与ADSCs共培养后多数细胞双标记染色阳性。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ADSCs种植于羊膜后生长良好。术后1个月,模型组角膜混浊呈瓷白色,新生血管面积最大,而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角膜透明,新生血管最少。术后1个月,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未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单纯羊膜移植组和模型组兔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分别为1.65±0.18、2.05±0.17、2.68±0.25和2.904-0.18,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0.59±1.78)、(22.58±1.63)、(37.98±1.90)和(45.37±1.65)mm^2,术后1周、2周及1个月4个组间角膜混浊程度评分和角膜新生血管(CNV)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0.826、330.172、465.707,均P=0.000;F=60.020、670.811、1510.231,均P=0.000),其中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角膜炎症评分睨显低于其他3个组,CNV面积小于其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个月,4个组间角膜组织匀浆中CD45、IL-10、IFN-γ质量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16.545、1739.358、462.134,均P=0.000),其中与未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单纯羊膜移植组和模型组比较,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CD45、IFN-γ质量浓度明显降低,而IL-10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个组兔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126,P=0.000),其中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兔房水中VEGF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未诱导ADSCs+羊膜移植组、单纯羊膜移植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SCs诱导的ADSCs羊膜片移植法治疗兔角膜碱烧伤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ADSCs在CECs诱导下分化为具有角膜上皮细胞特征的细胞,同时羊膜可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充质干细胞 移植 羊膜 眼碱烧伤 分化 角膜基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消化分离方法分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肖盼 陈剑 +4 位作者 王彦平 吴静 郭娴吟 杨筱曦 刘小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33-1037,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消化分离方法提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分离效果,以供选择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方法。方法:将新鲜羊膜组织分成4片6cm×6cm大小的组织块,采用4种不同方法进行消化分离:第1组:先刮除+胶原酶Ⅱ组;第2组:先刮除+胶原... 目的:比较不同消化分离方法提取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分离效果,以供选择一种更有效的分离方法。方法:将新鲜羊膜组织分成4片6cm×6cm大小的组织块,采用4种不同方法进行消化分离:第1组:先刮除+胶原酶Ⅱ组;第2组:先刮除+胶原酶Ⅳ组;第3组:先剪碎+胶原酶Ⅱ组;第4组:先剪碎+胶原酶Ⅳ组。对这4组原代培养HAMSCs进行存活数、形态学观察比较,第3代HAMSCs抗原检测及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实验。结果:第1组和第2组的HAMSCs存活数高于第3组和第4组(P<0.05)。第1组和第2组的HAMSCs成份较第3组和第4组纯净,后2组夹杂着一些团状的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抗原结果显示CD29、CD44、CD73、CD90、CD105表达阳性,CD31、CD34、CD45、HLA-DR表达阴性,Vimentin、SSEA-3、SSEA-4、OCT-4、telom-erase结果阳性。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实验成功。结论:通过先将人羊膜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消化后,再将HAECs刮除干净,然后剪碎再用胶原酶消化的改进方法对HAMSCs保护较好,较易提取,获取细胞量和纯度均较传统方法高。胶原酶Ⅱ和胶原酶Ⅳ2种消化酶对HAMSCs的提取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雷鸣 刘晓峰 +4 位作者 刘春颖 郑文奎 孙琳 曹广民 杨照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联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方法选择雌性未孕的Wistar大鼠45只,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实验组,每组各15只。术后第7天,行唑来膦酸灌胃+尾静脉注射AMMSCs液(假手术组除外),...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联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方法选择雌性未孕的Wistar大鼠45只,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实验组,每组各15只。术后第7天,行唑来膦酸灌胃+尾静脉注射AMMSCs液(假手术组除外),连续干预13周,于末次干预后24 h,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每周测定1次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左侧股骨中点、远端和近端骨密度;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骨钙含量;干预13周后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VD)、I型胶原C端肽(CTX-I)、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的表达变化;检测各组大鼠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RT-PCR技术检测椎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符合动物自然生长规律,模型组于造模后两个月开始,体重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体重渐增,与假手术组相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含量均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25-HVD、CTX-I、BAP、TRAP5b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显著升高。生物法力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的极限载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比模型组有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的极限载荷和弹性模量比假手术组有显著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实验组TGF-β1m 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唑来膦酸协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较好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am-mscs) 唑来膦酸 移植 去卵巢 大鼠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宋洁 高雅 +4 位作者 卓伟彬 杨春燕 许影 平宝红 孙海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0-785,共6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获取第4代细胞,建立MSC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异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 (1)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reg、Th2、Tc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上升(P<0.05),Th1、Tc1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下降(P<0.05),且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结果提示,与PBMC+PHA组相比,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 AMSC、h B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提示h AMSC可能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白介素2 白介素10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霍双枝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1-614,I0005-I0009,共9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HAM)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HAM的上皮细胞,将hAMSCs接种于HAM上培养,然后贴覆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大体变化,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并... 目的观察人羊膜(HAM)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HAM的上皮细胞,将hAMSCs接种于HAM上培养,然后贴覆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大体变化,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并与单纯羊膜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HAM负载hAMSCs组大鼠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8.3±0.9)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26.4±0.7)d(P<0.01)和单纯羊膜组的(21.5±1.2)d(P<0.05);术后11 d和14 d,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1.5±7.2)%和(94.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3.2)%和(74.3±4.3)%及单纯羊膜组的(68.5±4.5)%和(86.8±4.8)%(P均<0.01)。皮肤切片HE染色结果证实,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的伤口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羊膜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4 d,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皮肤CK19阳性表皮干细胞数为48.2±3.2,明显高于单纯羊膜组的37.7±3.1(P<0.05)和对照组的29.6±2.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颗粒表达数为64.5±4.5,也明显高于单纯羊膜组的52.6±3.8(P<0.05)和对照组的40.7±3.1(P<0.01)。结论 HAM负载hAMSCs可能是通过促进表皮干细胞和毛细血管再生,促进皮肤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创伤修复 角蛋白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冻存液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80℃冻存与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远 杨波 +6 位作者 关方霞 宋来君 杜英 赵中甫 常克亮 王卿峰 胡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8-281,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冻存液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及再培养情况的影响,并探索简单有效的冻存与复苏方法。方法:将含有血清培养基短期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不同冻存液(体积分数):A组10%二甲基亚砜+40... 目的:观察不同冻存液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冻存复苏后的存活率及再培养情况的影响,并探索简单有效的冻存与复苏方法。方法:将含有血清培养基短期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不同冻存液(体积分数):A组10%二甲基亚砜+40%胎牛血清+50%DMEM/F12,B组10%二甲基亚砜+90%胎牛血清,C组5%二甲基亚砜+4.5%羟乙基淀粉+20%胎牛血清+70.5%DMEM/F12,D组10%胎牛血清+90%DMEM/F12。以相同方法冻存并复苏细胞,比较4组细胞回收率及再培养情况。结果:A、C2组细胞复苏后回收率高于另外2组(P均<0.05),且于复苏后再培养24h内出现较多贴壁细胞。结论:以5%二甲基亚砜+4.5%羟乙基淀粉+20%胎牛血清+70.5%DMEM/F12作冻存液冻存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冻存 复苏 冻存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卢建民 吕秀丽 马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6-792,共7页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可引起致盲性眼病,但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最近的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人羊膜上皮细胞(AECs)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但其对角膜缘于细胞缺乏的疗效仍有待研究和评价。目的观察和对比兔BM...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可引起致盲性眼病,但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最近的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人羊膜上皮细胞(AECs)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但其对角膜缘于细胞缺乏的疗效仍有待研究和评价。目的观察和对比兔BMSCs和人AECs移植治疗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8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羊膜基质(AS)移植组、兔BMSCs移植组和人AECs移植组,每组6只。将浸有NaOH溶液的滤纸贴附于角膜表面建立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动物模型。抽取兔髂窝处骨髓并收集人胎盘组织分别分离、制备兔BMSCs和人AECs,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加贴壁培养法及胰蛋白酶多次分步消化法获取兔BMSCs和人AECs,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再接种于人去上皮AS上,按照动物的分组分别将上述材料缝合至动物模型的角膜表面。术后28d,对各组动物的角膜新生血管(CNV)评分以及角膜混浊度评分进行对比,对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针对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细胞角蛋白3(CK3)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第3代兔BMSCs接种于AS载体上12h后贴附生长,第1代人AECs接种于AS载体上48h后呈单层膜状生长,传代细胞经RT—PCR鉴定符合目标细胞的特征。兔BMSCs移植组术后28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兔BMSCs移植组和人AECs移植组的角膜表面细胞CK3均呈阳性表达,而AS组CK3表达阴性。与AS移植组比较,兔BMSCs移植组和人AECs移植组CNV评分以及角膜混浊度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SCs:Z=-2.983,P=0.003;Z=-2.844,P=0.004;AECs:Z=-2.817,P=0.005;Z=-2.041,P=0.04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S组兔角膜组织有较多的炎性细胞生长,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兔BMSCs组术后角膜表层形成了角膜上皮样的复层结构,无明显杯状细胞,角膜基质内无新生血管生长,炎性细胞减少,胶原纤维排列更加规则,且兔BMSCs移植组角膜透明度明显优于人AECs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1,P=0.037),而2组间CNV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7,P=0.789)。结论移植至兔角膜缘干细胞缺损角膜表面的兔BMSCs和人AECs均能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样细胞,可抑制CNV,减轻角膜混浊。在改善角膜透明度方面,兔BMSCs优于人A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羊膜上皮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新生血管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途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外伤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公平 杨波 +5 位作者 关方霞 杜英 常克亮 宋来君 胡祥 曾光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26-930,共5页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损伤大鼠,比较脑损伤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为脑损伤治疗选择有效的移植途径。方法:制作80只Wistar大鼠脑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纯脑损伤大鼠,共20只;治疗组分为尾静脉移植...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损伤大鼠,比较脑损伤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为脑损伤治疗选择有效的移植途径。方法:制作80只Wistar大鼠脑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为单纯脑损伤大鼠,共20只;治疗组分为尾静脉移植组(A组)、侧脑室移植组(B组)、脑损伤区移植组(C组),每组20只,均给与植入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采用NSS评分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脑损伤区移植组大鼠行为学改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移植组分别与尾静脉移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尾静脉移植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区移植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是治疗脑损伤大鼠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充质干细胞 移植 大鼠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CCl_4诱导的小鼠损伤肝HGF、SIRT-1、α-SMA及P^(27ki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丛姗 白立恒 +2 位作者 李岩 宋瑾 曹贵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2-300,共9页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性治疗提供新来源,是病变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但目前关于h AMSCs对肝损伤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性治疗提供新来源,是病变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但目前关于h AMSCs对肝损伤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分离、纯化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表面标记波形丝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抗原4(SSEA-4)均呈阳性.h AMSCs表达CD29、CD49d、CD73表面抗原,但不表达骨髓间充质表面抗原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揭示,h AMSCs移植后可提高受损肝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表达,抑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周期性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的表达.因为上述蛋白质分子涉及肝细胞增殖、再生、凋亡调节,抑或肝纤维化过程,因此h A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上述分子表达变化可改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损伤,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有丝分裂,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调控肝再生、损伤修复信号通路(机制)及预防肝纤维化提供了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四氯化碳(CCL_4)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冻存液冻存细胞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东斌 宋来君 +1 位作者 杨波 李祥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8-572,共5页
目的:筛选冻存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效果较好的冻存液。方法:①不同配方的细胞冻存液对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后分为10组,分别加入以下10种不同组成的冻存液。A组:70%DMEM/F12+20%胎牛血清+10%DMSO;B组:60%D... 目的:筛选冻存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效果较好的冻存液。方法:①不同配方的细胞冻存液对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第三代后分为10组,分别加入以下10种不同组成的冻存液。A组:70%DMEM/F12+20%胎牛血清+10%DMSO;B组:60%DMEM/F12+30%胎牛血清+10%DMSO;C组:40%DMEM/F12+50%胎牛血清+10%DMSO;D组:90%胎牛血清+10%DMSO;E组:70%DMEM/F12+20%胎牛血清+10%甘油;F组:60%DMEM/F12+30%胎牛血清+10%甘油;G组:40%DMEM/F12+50%胎牛血清+10%甘油;H:90%胎牛血清+10%甘油;I组:90%DMEM/F12+10%DMSO;J组:90%DMEM/F12+10%甘油。调整细胞密度为5×106mL-1,放入程序降温盒中,入-80℃低温冰箱保存。1个月后复苏,MTT法筛选出吸光光度值较高的一种冻存液。②相同血清含量细胞冻存液对细胞冻存效果的影响。含体积分数为50%胎牛血清的细胞冻存液分3组保存细胞。K组:45%DMEM/F12+50%胎牛血清+5%DMSO;L组:40%DMEM/F12+50%胎牛血清+10%DMSO;M组:35%DMEM/F12+50%胎牛血清+15%DMSO;复苏冻存的细胞后,将细胞按冻存前的数量调整至5×105mL-1,台盼蓝染色后,计算细胞的成活率。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及结论:配方为45%DMEM/F12+50%胎牛血清+5%DMSO的冻存液冻存复苏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后细胞的成活率最高(P<0.05);冻存复苏后细胞的生长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 充质干细胞 冻存 复苏 冻存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γ干扰素的分泌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瑾 丛姗 +2 位作者 李岩 白立恒 曹贵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采用荧光团标记的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培养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采用荧光团标记的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培养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抗原4(SSEA-4)的表达;分离培养hAMS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刀豆蛋白(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与1×104、5×104、1×105个hAMSC进行共培养。CCK-8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5μg/mLConA能够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共培养条件下,hAMSC能够抑制ConA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且随着hAMSC的数量增加,抑制效果更明显。培养72h后,CCK-8法结果表明,单纯ConA刺激后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共培养细胞。选择抑制效果最佳的组别1×106个淋巴细胞与1×105个hAMSC共培养,ELISA测定1×105个hAMSC对淋巴细胞抑制72h后,上清液中IFN-γ分泌,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单纯ConA刺激细胞。结论hAMSC能在体外抑制ConA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IFN-γ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控特征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曼 刘元林 +3 位作者 陈晨 廖丽 张毅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24-1229,共6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为临床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羊膜贴壁细胞,并从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表型、... 本研究旨在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为临床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羊膜贴壁细胞,并从细胞形态、生长特性、细胞表型、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人脐带羊膜来源MSC与人骨髓来源MSC的免疫调控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人脐带羊膜来源和骨髓来源的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即细胞呈成纤维样形态生长,并具有强大的体外扩增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结果显示,脐带羊膜来源MSC高表达CD73、CD90、CD105,而骨髓来源MSC表面标志CD34、CD45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分子HLA-DR和CD86等为阴性。其诱导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两组细胞均可向成脂肪、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证明,两组MSC均可抑制异体T细胞的增殖,且随MSC数量的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增强;RT-PCR检测显示两组MSC表达相同的免疫相关因子。结论:人脐带羊膜来源的MSC可以替代成人骨髓MSC,可作为满足实验和临床需要的MSC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质干细胞 脐带羊膜 骨髓 免疫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NGF、BDNF和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喻皇飞 马晶晶 +4 位作者 方宁 余丽梅 章涛 刘祖林 陈代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4-929,共6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hAMSCs移植组(12只)、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1...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hAMSCs移植组(12只)、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12只)。体外分离培养、鉴定hAMSCs,并以终浓度为10μg/ml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料标记hAMSCs。在建立大鼠T11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后,立即以微量注射器吸取约3×106个hAMSCs悬液于横断损伤处头尾两端原位移植,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PBS液。分别于术后3d、7d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AMSCs存活情况,并采用RT-PCR分析损伤脊髓段NGF mRNA、BDNF mRNA及Nogo-A 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3d和7d hAMSCs移植组均可观察到植入的hAMSCs在宿主脊髓组织内存活。术后3d、7d,hAMSCs移植组N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Nogo-A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时hAMSCs移植组BDNF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7d其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AMSCs移植可上调大鼠受损脊髓组织内NGF mRNA和BDNF mRNA的表达、下调Nogo-A mRNA的表达,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移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影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彩虹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AMSCs分为对照组(未处理)、EGF组、抑制剂AG1478+EGF组、抑制剂LY294002+EGF组和抑制剂U0126+EGF组5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各组hAM...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AMSCs分为对照组(未处理)、EGF组、抑制剂AG1478+EGF组、抑制剂LY294002+EGF组和抑制剂U0126+EGF组5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各组hAMSCs的迁移能力,W estern blot检测各组磷酸化EGFR(P-EGFR)、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ERK1/2(P-ERK1/2)及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RNA-Seq技术对EGF组和对照组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EGF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61),抑制剂AG1478+EGF组(P=0.0113)、抑制剂LY294002+EGF组(P=0.0169)和抑制剂U0126+EGF组(P=0.0293)明显低于EGF组。EGF可增加hAMSCs的P-EGFR、P-AKT和P-ERK1/2及MMP-2的表达,但P-AKT和P-ERK表达的增加可被AG1478和LY294002抑制。对EGF组和对照组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EGF组细胞中发生转录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节、蛋白质修饰、凋亡抑制等生命过程,其中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的基因为DUSP5、IL1B、DUSP6、NGF和HSPA2。结论 EGF引起的hAMSCs迁移可能是通过PI3K/AKT、ERK信号通路介导的,需要MMP-2的表达,及其参与转录调节、蛋白质修饰和凋亡抑制等基因的协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磷脂酰肌醇激酶-3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盼 陈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背景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的主要方法,角膜供体来源的匮乏限制该疗法的应用。组织工程角膜为角膜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层的可能性。方法新鲜羊膜组织剪... 背景目前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的主要方法,角膜供体来源的匮乏限制该疗法的应用。组织工程角膜为角膜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层的可能性。方法新鲜羊膜组织剪成6cm×6cm大小的组织块后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液消化,将人羊膜上皮细胞(AECs)刮除干净,然后将羊膜组织剪碎,用胶原酶Ⅱ进行消化,分离原代hAMSCs并进行培养。分离新西兰白兔的角膜基质片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个组,实验组将培养至第3代的hAMSCs以1×10^5/ml的密度种植于去角膜上皮细胞的兔角膜基质片上进行培养,空白对照组为不种植细胞的空白角膜基质片。待细胞达80%~90%融合时再将兔角膜基质片移至插入式培养皿中进行气液界面诱导分化培养,培养至14d时将兔角膜基质片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中固定,制备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兔角膜基质片的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兔角膜基质片上诱导分化的hAMSCs中细胞角蛋白3(CK3)和CK12的表达。结果实验组hAMSCs种植于去角膜上皮细胞的兔角膜基质片上气液界面培养14d后可形成3~5层的复层细胞,可见兔角膜基底膜的hAMSCs细胞核呈椭圆形,表层的hAMSCs细胞核呈长梭形,形态与正常角膜上皮层相似;而空白对照组兔角膜基质上无细胞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兔角膜基底膜上的hAMSCs对CK3、CK12呈阳性反应,为细胞质中棕黄色染色,而阴性对照组未见CK3、CK12染色。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兔角膜基底膜上的hAMSCs细胞质中可见CK3、CK12呈绿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片细胞质荧光缺失。结论hAMSCs在兔角膜基质片气液界面上可成功诱导分化为角膜样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工程 角膜上皮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影 高雅 +4 位作者 杨春燕 朱东茂 张银田 李威儒 平宝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00-1904,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增殖、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在hAMSC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FN-γ,之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hAM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时hAM...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增殖、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在hAMSC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FN-γ,之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hAM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时hAMSCs的凋亡情况,ELISA检测上清中炎性因子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sHLA-G)、前列腺素E2(PGE-2)分泌水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犬尿氨酸(KYN)代谢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无IFN-γ组和含不同浓度IFN-γ组中hAMSCs的增殖从第1天至第4天,均快速生长,随后生长速度减慢;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00 ng/mL IFN-γ培养组和无IFN-γ组相比,hAMSCs无明显凋亡(P=0.78);不同浓度10~100 ng/mL IFN-γ组同无IFN-γ组比较,PGE-2、sHLA-G分泌水平显著增加(P <0.05),同时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分解色氨酸的代谢产物KYN水平显著增加(P <0.05),IDO酶活性增强。结论 IFN-γ在不影响hAMSCs增殖生长的条件下,促进PGE-2、sHLA-G分泌,增强IDO酶活性,为hAMSCs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干扰素Γ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生化指标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海燕 宋文广 +2 位作者 刘锦 崔云涛 薛占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4,共6页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取22只,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余44只采用白酒灌胃30 d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建模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尾静脉注射1 m L PBS),h AMSCs组(经尾静脉注入1 m L h AMSCs(2×106个),每组各22只。于移植后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同时检测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IL-4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h AMSCs分布情况,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组大鼠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B含量明显下降,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B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显著增高,MDA、IL-4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降低,MDA、IL-4含量均升高(P<0.05);移植组可见移植的PKH-26标记阳性的h AMSCs细胞分布于肝脏组织内,其余各组未见此类细胞分布(P<0.05);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可见凋亡细胞数,模型组最多(34.27±5.71),h AMSCs移植组次之(18.42±3.95),正常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大鼠肝硬化的血生化指标水平,h AMSCs移植后可以减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充质干细胞 大鼠 移植 修复作用 酒精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