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22
1
作者 洪佳琼 高雅 +3 位作者 宋洁 卓伟彬 孙海涛 平宝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58-864,共7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绘制、细胞周期检测、细胞表型鉴定、免疫荧光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等方法对h AMSC和h BMM 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建立M S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共培养体系,采用CCK-8法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h AMSC与h BMMSC细胞形态相似,h AMSC可传至15代以上,h BMMSC传至第6-7代则开始老化、增殖能力明显减弱。两种细胞G2/M期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鉴定为:h AM SC和h BMM SC细胞表面均表达CD105、CD90和CD73,均不表达CD34、CD45、CD11b、CD19和HLA-DR,h AM SC表达Oct-3/4,而h BMM SC不表达;两者均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h AM SC和h BMM SC均对PHA刺激的PBM NC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h AM SC和h BMM SC细胞比例的增高,抑制能力增强,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结果提示,h AM SC+PBM C+PHA共培养组上清中IFN-γ水平较h BMM SC+PHA+PBM C组低(P>0.05),两者分别与PBM C+PHA组上清比较,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 AM SC比h BMM SC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干细胞特性,二者均有免疫抑制功能,h AMSC与h BMMSC在体外均能抑制PHA刺激的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其IFN-γ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淋巴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宋洁 高雅 +4 位作者 卓伟彬 杨春燕 许影 平宝红 孙海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80-785,共6页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 目的比较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SC)对异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为临床应用h AMSC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和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分离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获取第4代细胞,建立MSC与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异体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体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采用ELISA法比较两种MSC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结果 (1)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reg、Th2、Tc2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上升(P<0.05),Th1、Tc1细胞亚群的比例均较PBMC+PHA组明显下降(P<0.05),且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结果提示,与PBMC+PHA组相比,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h AMSC+PBMC+PHA、h BMSC+PHA+PBMC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10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h AMSC+PBMC+PHA、h BMSC+PBMC+PHA共培养组上清液中IL-2、IL-10含量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 AMSC、h B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调节功能,提示h AMSC可能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白介素2 白介素10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霍双枝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1-614,I0005-I0009,共9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HAM)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HAM的上皮细胞,将hAMSCs接种于HAM上培养,然后贴覆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大体变化,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并... 目的观察人羊膜(HAM)负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SD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HAM的上皮细胞,将hAMSCs接种于HAM上培养,然后贴覆于大鼠创面,观察创面大体变化,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并与单纯羊膜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HAM负载hAMSCs组大鼠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8.3±0.9)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26.4±0.7)d(P<0.01)和单纯羊膜组的(21.5±1.2)d(P<0.05);术后11 d和14 d,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1.5±7.2)%和(94.3±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3.2)%和(74.3±4.3)%及单纯羊膜组的(68.5±4.5)%和(86.8±4.8)%(P均<0.01)。皮肤切片HE染色结果证实,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的伤口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羊膜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14 d,HAM负载hAMSCs组大鼠皮肤CK19阳性表皮干细胞数为48.2±3.2,明显高于单纯羊膜组的37.7±3.1(P<0.05)和对照组的29.6±2.4(P<0.0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颗粒表达数为64.5±4.5,也明显高于单纯羊膜组的52.6±3.8(P<0.05)和对照组的40.7±3.1(P<0.01)。结论 HAM负载hAMSCs可能是通过促进表皮干细胞和毛细血管再生,促进皮肤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创伤修复 角蛋白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CCl_4诱导的小鼠损伤肝HGF、SIRT-1、α-SMA及P^(27ki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丛姗 白立恒 +2 位作者 李岩 宋瑾 曹贵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2-300,共9页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性治疗提供新来源,是病变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但目前关于h AMSCs对肝损伤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有望为干细胞移植性治疗提供新来源,是病变组织器官损伤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但目前关于h AMSCs对肝损伤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从羊膜组织中分离、纯化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表面标记波形丝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抗原4(SSEA-4)均呈阳性.h AMSCs表达CD29、CD49d、CD73表面抗原,但不表达骨髓间充质表面抗原CD34、CD45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揭示,h AMSCs移植后可提高受损肝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的表达,抑制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周期性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7kip1)的表达.因为上述蛋白质分子涉及肝细胞增殖、再生、凋亡调节,抑或肝纤维化过程,因此h AMSCs移植后所引起的上述分子表达变化可改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损伤,抑制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细胞有丝分裂,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调控肝再生、损伤修复信号通路(机制)及预防肝纤维化提供了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四氯化碳(CCL_4)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γ干扰素的分泌 被引量:4
5
作者 宋瑾 丛姗 +2 位作者 李岩 白立恒 曹贵方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337,共5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采用荧光团标记的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培养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采用荧光团标记的小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培养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和阶段特异表达抗原4(SSEA-4)的表达;分离培养hAMSC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将刀豆蛋白(ConA)刺激的淋巴细胞与1×104、5×104、1×105个hAMSC进行共培养。CCK-8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5μg/mLConA能够引起淋巴细胞增殖;共培养条件下,hAMSC能够抑制ConA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且随着hAMSC的数量增加,抑制效果更明显。培养72h后,CCK-8法结果表明,单纯ConA刺激后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共培养细胞。选择抑制效果最佳的组别1×106个淋巴细胞与1×105个hAMSC共培养,ELISA测定1×105个hAMSC对淋巴细胞抑制72h后,上清液中IFN-γ分泌,共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单纯ConA刺激细胞。结论hAMSC能在体外抑制ConA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并减少IFN-γ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影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彩虹 施萍 庞希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AMSCs分为对照组(未处理)、EGF组、抑制剂AG1478+EGF组、抑制剂LY294002+EGF组和抑制剂U0126+EGF组5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各组hAM...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影响体外培养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迁移的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AMSCs分为对照组(未处理)、EGF组、抑制剂AG1478+EGF组、抑制剂LY294002+EGF组和抑制剂U0126+EGF组5组,采用Transwell小室测定各组hAMSCs的迁移能力,W estern blot检测各组磷酸化EGFR(P-EGFR)、磷酸化AKT(P-AKT)和磷酸化ERK1/2(P-ERK1/2)及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RNA-Seq技术对EGF组和对照组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EGF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61),抑制剂AG1478+EGF组(P=0.0113)、抑制剂LY294002+EGF组(P=0.0169)和抑制剂U0126+EGF组(P=0.0293)明显低于EGF组。EGF可增加hAMSCs的P-EGFR、P-AKT和P-ERK1/2及MMP-2的表达,但P-AKT和P-ERK表达的增加可被AG1478和LY294002抑制。对EGF组和对照组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EGF组细胞中发生转录上调的基因主要参与转录调节、蛋白质修饰、凋亡抑制等生命过程,其中与MAPK信号通路有关的基因为DUSP5、IL1B、DUSP6、NGF和HSPA2。结论 EGF引起的hAMSCs迁移可能是通过PI3K/AKT、ERK信号通路介导的,需要MMP-2的表达,及其参与转录调节、蛋白质修饰和凋亡抑制等基因的协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磷脂酰肌醇激酶-3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NGF、BDNF和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喻皇飞 马晶晶 +4 位作者 方宁 余丽梅 章涛 刘祖林 陈代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4-929,共6页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hAMSCs移植组(12只)、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1... 目的: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hAMSCs移植组(12只)、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12只)。体外分离培养、鉴定hAMSCs,并以终浓度为10μg/ml 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荧光染料标记hAMSCs。在建立大鼠T11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后,立即以微量注射器吸取约3×106个hAMSCs悬液于横断损伤处头尾两端原位移植,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PBS液。分别于术后3d、7d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AMSCs存活情况,并采用RT-PCR分析损伤脊髓段NGF mRNA、BDNF mRNA及Nogo-A 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3d和7d hAMSCs移植组均可观察到植入的hAMSCs在宿主脊髓组织内存活。术后3d、7d,hAMSCs移植组N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Nogo-A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d时hAMSCs移植组BDNF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7d其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AMSCs移植可上调大鼠受损脊髓组织内NGF mRNA和BDNF mRNA的表达、下调Nogo-A mRNA的表达,有利于促进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移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雷鸣 刘晓峰 +4 位作者 刘春颖 郑文奎 孙琳 曹广民 杨照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联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方法选择雌性未孕的Wistar大鼠45只,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实验组,每组各15只。术后第7天,行唑来膦酸灌胃+尾静脉注射AMMSCs液(假手术组除外),... 目的探索唑来膦酸联合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方法选择雌性未孕的Wistar大鼠45只,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实验组,每组各15只。术后第7天,行唑来膦酸灌胃+尾静脉注射AMMSCs液(假手术组除外),连续干预13周,于末次干预后24 h,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每周测定1次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左侧股骨中点、远端和近端骨密度;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骨钙含量;干预13周后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VD)、I型胶原C端肽(CTX-I)、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的表达变化;检测各组大鼠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RT-PCR技术检测椎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符合动物自然生长规律,模型组于造模后两个月开始,体重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体重渐增,与假手术组相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含量均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25-HVD、CTX-I、BAP、TRAP5b的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显著升高。生物法力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的极限载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比模型组有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的极限载荷和弹性模量比假手术组有显著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实验组TGF-β1m RNA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唑来膦酸协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具有较好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MSCs) 唑来膦酸 移植 去卵巢 大鼠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血生化指标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韩海燕 宋文广 +2 位作者 刘锦 崔云涛 薛占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4,共6页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 目的有研究表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AMSCs)具有多种分化和增殖功能,其可以诱导分化成肝样细胞,从而对肝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复苏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6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取22只,不做任何处理为正常对照组,余44只采用白酒灌胃30 d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建模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尾静脉注射1 m L PBS),h AMSCs组(经尾静脉注入1 m L h AMSCs(2×106个),每组各22只。于移植后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同时检测检测各组大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以及丙二醛(MDA)、IL-4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h AMSCs分布情况,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组大鼠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T、AST、TBIL、T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ALB含量明显下降,而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中ALB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显著增高,MDA、IL-4含量均显著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 AMSCs移植组SOD、GSH-PX、CAT含量均降低,MDA、IL-4含量均升高(P<0.05);移植组可见移植的PKH-26标记阳性的h AMSCs细胞分布于肝脏组织内,其余各组未见此类细胞分布(P<0.05);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细胞凋亡可见凋亡细胞数,模型组最多(34.27±5.71),h AMSCs移植组次之(18.42±3.95),正常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大鼠肝硬化的血生化指标水平,h AMSCs移植后可以减轻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肝脏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大鼠 移植 修复作用 酒精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影 高雅 +4 位作者 杨春燕 朱东茂 张银田 李威儒 平宝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00-1904,共5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增殖、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在hAMSC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FN-γ,之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hAM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时hAM...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的增殖、凋亡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在hAMSC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IFN-γ,之后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hAMSCs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8 h时hAMSCs的凋亡情况,ELISA检测上清中炎性因子可溶性白细胞抗原G(sHLA-G)、前列腺素E2(PGE-2)分泌水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犬尿氨酸(KYN)代谢含量。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无IFN-γ组和含不同浓度IFN-γ组中hAMSCs的增殖从第1天至第4天,均快速生长,随后生长速度减慢;FCM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100 ng/mL IFN-γ培养组和无IFN-γ组相比,hAMSCs无明显凋亡(P=0.78);不同浓度10~100 ng/mL IFN-γ组同无IFN-γ组比较,PGE-2、sHLA-G分泌水平显著增加(P <0.05),同时吲哚胺2,3-二氧化酶(IDO)分解色氨酸的代谢产物KYN水平显著增加(P <0.05),IDO酶活性增强。结论 IFN-γ在不影响hAMSCs增殖生长的条件下,促进PGE-2、sHLA-G分泌,增强IDO酶活性,为hAMSCs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干扰素Γ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膜片的构建及其成软骨诱导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尤奇 段小军 +3 位作者 张骏 金瑛 彭旭 刘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3-500,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构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膜片,并研究其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探索利用HAMSCs膜片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取产妇胎盘通过酶消化法获得HAMSCs,通...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构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膜片,并研究其向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探索利用HAMSCs膜片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取产妇胎盘通过酶消化法获得HA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特征;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波形蛋白和CK-19的表达。取第3代HAMSCs通过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取第3代HAMSCs加入成膜片培养基培养以构建HAMSCs膜片;取第3代HAMSCs加入成膜片培养基培养7天,再换用成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以构建成软骨诱导的HAMSCs膜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成膜片诱导后HAMSCs表型分子的表达;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RT-PCR定量分析成软骨分化相关基因(SOX9、ACAN、COLⅡ)的表达;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分布;甲苯胺蓝和番红染色检测蛋白聚糖的分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HAMSCs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SCs)表型。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CK-19阴性表达。CCK-8检测结果示: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到顶峰。HAMSCs成膜片诱导后流式结果表明干细胞特性分子CD44、CD73、CD90、CD105仍高表达。SEM结果示:HAMSCs膜片呈复层结构,梭形的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细胞被细胞外基质所包埋并逐渐融合。RT-PCR结果显示:与HAMSCs膜片组相比,成软骨诱导的膜片组Ⅱ型胶原、蛋白聚糖、SOX9 mRNA的表达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成软骨诱导的HAMSCs膜片可见分布均匀的类圆形细胞并被大量细胞外基质包围;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椭圆形细胞分泌大量细胞胞外基质,成铺路石样排列;番红染色结果示:成软骨诱导的膜片有大量蛋白聚糖分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结果示:成软骨诱导的膜片高表达Ⅱ型胶原。结论:本实验应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在普通培养皿上成功构建了HAMSCs膜片,体外研究证实HAMSCs膜片具有良好的成软骨分化潜能。因此,HAMSCs膜片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之一,HAMSCs膜片的应用将为软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膜片 成软骨诱导 软骨损伤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共培养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眼表上皮细胞的研究
12
作者 文晔 沙翔垠 +3 位作者 宋莉 刘志平 彭娟 谢莉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7-801,共5页
背景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体细胞,但目前有关hAMSCs分化为眼表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体外共培养诱导hAMSCs向眼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其分化机制.方法 本研究经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 背景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在体外能诱导分化为多种体细胞,但目前有关hAMSCs分化为眼表细胞的研究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体外共培养诱导hAMSCs向眼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及其分化机制.方法 本研究经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健康产妇的知情同意下从人胎盘中分离hAMSCs并进行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计数分析CD44、CD45、CD73、CD90在培养细胞中的表达以鉴定细胞,此外通过成骨诱导分化实验和成脂诱导分化实验对培养细胞进行体外分化鉴定.在患者知情同意下获取眼科手术中弃用的人眼球结膜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和培养人球结膜成纤维细胞(hBCFs),将hAMSCs与hBCFs在Transwell培养体系中进行共培养,分为hAMSCs培养组和hAMSCs与hBCFs共培养组,用含质量分数5%胎牛血清(FBS)的DMEM高糖/F12培养基培养7d,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AMSCs中对上皮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评价hAMSCs向眼表细胞分化的程度,并检测hAM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评价其分化过程与间质上皮化转换(MET)过程的关系.结果 传代至3~7代的hAMSCs均为细长形,但随着传代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中CD44、CD73、CD90表达呈强阳性,但不表达CD45.经成骨或成脂诱导分化后3~4周,细胞中茜素红S(ARS)染色或油红O染色阳性.hAMSCs与hBCFs共培养后1周,hAMSCs形态由细长形变为类上皮细胞型,共培养组的部分细胞中CK19表达阳性,所有细胞α-SMA表达呈微弱阳性,而hAMSCs细胞培养组可见呈绿色荧光的α-SMA阳性细胞,但不表达CK19. 结论 通过体外共培养可诱导hAMSCs向人眼表细胞分化,其分化机制可能与MET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诱导 分化 眼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异种移植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帅华洲 程辉 +3 位作者 陈锐憬 杨琼梅 曾云 史明霞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67-274,共8页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AMSC)对异种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作用。方法:应用NPG(NOD-Prkdc^scid Il2rg^null,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AMSC)对异种移植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aGVHD)的作用。方法:应用NPG(NOD-Prkdc^scid Il2rg^null,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NC),建立异种移植的aGVHD模型。实验组小鼠分为PBMNC输注组和PBMNC+AMSC共输注组,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生存期、aGVHD表现、体重及血象变化,应用HE染色观察aGVHD靶器官(肺、肝脏、脾脏、小肠)的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T细胞在小鼠外周血、组织及器官中的植入水平。结果:PBMNC+AMSC共输注组小鼠的aGVHD表现(倦怠、弓背、耸毛、体重减轻等)及靶器官(肺、肝脏、脾脏、肠)的病理损伤均轻于PBMNC输注组小鼠,且PBMNC+AMSC共输注明显降低了小鼠体内人源T淋巴细胞(CD3^+、CD45^+)植入比例,提高了CD4^+/CD8^+比值。结论:输注人源AMSC能够明显减轻小鼠异种移植的aGVHD表现,改善受体靶器官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异种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9基因修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韧带成纤维细胞分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喜忠 刘子铭 +6 位作者 吴术红 熊华章 金瑛 李豫皖 杨继滨 尤奇 刘毅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基因修饰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在体外向韧带成纤维细胞(LFs)分化是否有促进作用,并研究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 AMSCs及LFs,观察并比较两种细胞形态学差异。经Ad MAX系统体外构建BMP9...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BMP9)基因修饰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 AMSCs)在体外向韧带成纤维细胞(LFs)分化是否有促进作用,并研究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 AMSCs及LFs,观察并比较两种细胞形态学差异。经Ad MAX系统体外构建BMP9基因腺病毒载体,经提纯及荧光法病毒滴度测定后转染P3代h AMSCs。实验分为三组,A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空腺病毒载体转染h AMSCs(h AMSCs-GFP);B组:携带BMP9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转染h AMSCs(h AMSCs-BMP9);C组:韧带成纤维细胞组(LFs)。于体外分别培养7天后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各组韧带相关基因Scleraxis(Scx)、Ⅰ型胶原(ColⅠ)、细胞连接素(TNC)、纤维连接蛋白(Fib)及腱调蛋白(Tnmd)m RNA的表达量。使用免疫荧光检测并比较三组细胞体外培养7天后ColⅠ的表达量。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h AMSCs原代呈多角形贴壁生长,传代后呈长梭状漩涡状生长。LFs原代呈长梭状贴壁生长,传代后呈漩涡状集落样生长。A、B组细胞转染8 h、24 h后,生长增殖缓慢,轮廓清晰,细胞形态未发生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组在转染8 h后可见GFP荧光表达,24 h后表达荧光的数量和强度均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转染7天时B组SCX、Tnmd、ColⅠ、Fib及TNC的表达量均高于A组(P<0.05),而SCX、Fib、TNC及Tnmd的表达量低于C组(P<0.05),ColⅠ的表达量高于C组(P<0.05)。荧光免疫组化显示,转染7天后,B组ColⅠ的表达量均高于A组和C组。结论:BMP9基因可促进h AMSCs向LFs定向分化,并促进韧带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为h AMSCs作为韧带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BMP9 细胞分化 基因工程 韧带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微载体动态培养体系中的扩增和成骨诱导分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倩 周燕 +1 位作者 叶朝阳 谭文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996,共6页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有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是,传统的静态培养和诱导方法并不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和成骨分化。实验通过考察和比较在孔板中静态及微载体动态培养条件下hAMSCs的扩增与成骨诱导,以...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有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是,传统的静态培养和诱导方法并不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和成骨分化。实验通过考察和比较在孔板中静态及微载体动态培养条件下hAMSCs的扩增与成骨诱导,以建立集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诱导为一体的动态培养体系。将hAMSCs接种到Cytodex 3微载体上,计细胞数,检测成骨诱导分化后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钙基质含量,与二维静态培养系统比较;另外,基于二维培养体系进一步考察了流体刺激和胶原基质修饰对hA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载体动态诱导培养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细胞数和较好的成骨诱导分化效果,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钙基质含量;流体刺激与包被的I型胶原均可促进hAMSCs的成骨分化,且两者联合应用时促进作用更明显。因此,基于微载体的动态培养体系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再生工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扩增 成骨分化 流体力学刺激 胶原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水栓塞与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玉丹 张莉 +1 位作者 张忠庆 余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664-3667,共4页
羊水栓塞(AFE)目前被定义为妊娠期过敏样反应综合征。AFE会造成急性肺损伤(ALI)、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脏衰竭等严重威胁产妇生命的产科并发症。AFE发病机制未明确,可能与补体激活、凝血功能障碍、炎症... 羊水栓塞(AFE)目前被定义为妊娠期过敏样反应综合征。AFE会造成急性肺损伤(ALI)、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心脏衰竭等严重威胁产妇生命的产科并发症。AFE发病机制未明确,可能与补体激活、凝血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有关,临床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Cs)在许多研究中表明其对抗炎、减轻肺损伤、免疫调节、血管重建有重要的作用。将hAMCs应用于AFE的防治可能有一定意义。本文主要基于目前发现的AFE发病机制、hAMCs对于急性肺损伤治疗、预测hAMCs对AFE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水栓塞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肺损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与自分泌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骆雪 李文晶 +1 位作者 李天舒 王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1-645,共5页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含量丰富,几乎不存在伦理学争议,具有低免疫原性、低瘤性及多重分化能力等特点,是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资源。hAMSCs能够通过旁分泌及自分泌作用促进自身及前成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被广...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含量丰富,几乎不存在伦理学争议,具有低免疫原性、低瘤性及多重分化能力等特点,是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资源。hAMSCs能够通过旁分泌及自分泌作用促进自身及前成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学与再生医学。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hAMSCs的旁分泌与自分泌作用的研究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作用 自分泌作用 细胞因子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信号通路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宫腔粘连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勾亚婷 张文文 +8 位作者 李长江 于结 毛艳华 吴本媛 张应凤 陈芯培 黄佳月 孙聪聪 王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1-1108,共8页
目的探讨IκB-α/NF-κB信号通路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治疗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18只SD大鼠分为Sham组、IUA模型组及hAMSCs组;采用HE及Mas... 目的探讨IκB-α/NF-κB信号通路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治疗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 IUA)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18只SD大鼠分为Sham组、IUA模型组及hAMSCs组;采用HE及Masson染色分别计数子宫内膜腺体个数及纤维化面积百分比,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IκB-α(NF-κB抑制蛋白)、核转录因子P65、E-型钙粘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体外实验:分别用外源性生长因子[10 ng/mL(TGF-β1+EGF+PDGF-BB),诱导组]及10 nmol/L BAY11-7082联合生长因子[10 ng/mL(TGF-β1+EGF+PDGF-BB),抑制剂组]诱导hAMSCs 5 d,以不加生长因子诱导的hAMSCs作为对照组;RT-PCR检测各组中IκB-α、角蛋白(CK-7、CK-19)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IUA模型组中IκB-α、P65、Vimentin较Sham组表达增加,E-cadherin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SCs组中IκB-α、P65、Vimentin较IUA模型组表达下降,E-cadherin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诱导组中IκB-α较对照组表达下降,CK-7表达增加;抑制剂组中CK-7、CK-19较诱导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MSCs移植具有治疗宫腔粘连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κB-α/NF-κB通路激活从而促进hAMSCs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修复放射性损伤唾液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崔田宁 张霓霓 +4 位作者 龙远铸 黄桂林 张立刚 唐建宏 骆勤亮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5-1150,共6页
目的:观察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P-hAMSCs)外泌体对SD大鼠唾液腺放射性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剂盒法分离并鉴定常氧和缺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Nor-hAMSCs和HP-hAMSCs)外泌体。电子直线加速器1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 目的:观察低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P-hAMSCs)外泌体对SD大鼠唾液腺放射性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试剂盒法分离并鉴定常氧和缺氧预处理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Nor-hAMSCs和HP-hAMSCs)外泌体。电子直线加速器1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大鼠唾液腺损伤模型。72只6~8周SD大鼠,每组18只,随机分为Control组、PBS组(照射+PBS组)、NExos组(照射+NExos组)、HExos组(照射+HExos组),采用18 Gy一次性照射建立大鼠唾液腺损伤模型。放射后1 d双侧颌下腺区原位注射,分别于照射后7、14和第28天分别取6只检测大鼠体质量和唾液量,腺体经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水通道蛋白5(AQP5)的表达。结果:NExos组、HExos组大鼠体重、唾液量均高于PBS组。HExos组唾液量高于NExos组,在第7、28天HExos组大鼠体质量高于NExos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颌下腺组织HE染色显示:HExos组的腺体修复能力最强。颌下腺组织AQP5表达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Exos组及NExos组较PBS组在第14、28天光密度值增加(P<0.05),且HExos组高于NEx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hAMSCs外泌体能有效修复放射性损伤唾液腺的唾液分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缺氧预处理 唾液腺 放射性损伤 外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Ng介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宫腔粘连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芯培 张文文 +8 位作者 毛艳华 阳媛 吴本媛 李长江 勾亚婷 于结 孙聪聪 张应凤 王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6-1023,共8页
目的:探讨PPCNg聚合物(polyethylene glycol citrate-co-N-isopropylacrylamide gelatin,PPCNg)介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治疗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 目的:探讨PPCNg聚合物(polyethylene glycol citrate-co-N-isopropylacrylamide gelatin,PPCNg)介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治疗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IUA)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PKH26标记的hAMSCs在不同浓度PPCNg中培养,48 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CCK-8法分析细胞毒性,评价PPCNg的材料毒性。雌性SD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IUA模型组(模型组)、PPCNg治疗IUA组(PPCNg组)、hAMSCs治疗IUA组(hAMSCs组)及PPCNg联合h AMSCs治疗IUA组(PPCNg+hAMSCs组)。建立IUA模型2周后,假手术组不处理,其余建模的各组分别宫腔内注射PBS、PPCNg、hAMSCs的PBS悬液及hAMSCs的PPCNg悬液。宫腔注射2周后,行子宫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和Masson染色检测子宫内膜腺体及纤维化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子宫内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波形蛋白(vimentin,VIM)、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CK19)及E-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表达情况;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子宫内膜中hAMSCs分布情况。结果:(1)在不同浓度PPCNg中hAMSCs贴壁生长,状态良好;(2)PPCNg无细胞毒性,材料毒性分级为1级(合格);(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腺体数目减少(P=0.000),纤维化面积比增高(P=0.000);与模型组相比,PPCNg组、hAMSCs组及PPCNg+hAMSCs组的腺体数目不同程度增多(P=0.000),纤维化面积比不同程度减少;(4)与模型组相比,PPCNg组、hAMSCs组及PPCNg+hAMSCs组TGF-β1、VEGF、VIM及α-SMA的表达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PPCNg+hAMSCs组明显降低(P=0.000),而CK19及E-Ca表达则不同程度升高,其中PPCNg+hAMSCs组明显升高(P=0.000);(5)PPCNg+hAMSCs组PKH26标记的hAMSCs远远多于hAMSCs组。结论:PPCNg无细胞毒性,能显著提高hAMSCs治疗IUA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CNg聚合物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宫腔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