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单位磁分离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振世 周昊 +3 位作者 陈海生 谢晶 卢新 杨祥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2-394,共3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单位(hCGβ)磁分离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方法用识别不同表位的两株单克隆抗体(mAb),一株mAb用FITC标记,另一株用碱性磷酸酶(AP)标记;以偶联羊抗FITC抗体的磁珠作为固相,以酚酞单磷酸...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单位(hCGβ)磁分离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方法用识别不同表位的两株单克隆抗体(mAb),一株mAb用FITC标记,另一株用碱性磷酸酶(AP)标记;以偶联羊抗FITC抗体的磁珠作为固相,以酚酞单磷酸酯溶液为底物,建立测定hCGβ磁分离酶免疫测定法。结果本MEIA法的灵敏度为0.1IU/L,批内CV小于8.5%,批间CV小于14%,平均稀释回收率为92.5%;与促黄体生成激素(leuteinizinghormone,L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和促卵泡成熟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均无交叉反应,与完整的hCG(1000IU/L)的交叉反应为1.2%,有效期不低于14个月。结论本方法的性能优于现有的放射免疫(RIA)和ELISA试剂盒,接近进口同类试剂的水平,有助于为市场提供一种高质量而价廉的hCGβ测定试剂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性腺激素游离β亚单位 磁分离酶免疫测定法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β亚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基因和蛋白表达
2
作者 周雷 曹文枫 +1 位作者 王耕辛 迟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异位β-HCG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IHC)和放射免疫测定(RIA)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细胞β-HCG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癌组织培养上清和腹水中的β-HCG的浓度...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异位β-HCG基因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IHC)和放射免疫测定(RIA)方法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细胞β-HCG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癌组织培养上清和腹水中的β-HCG的浓度。结果:12例上皮性卵巢癌β-HCG基因表达全部阳性(100%)。7例免疫组化β-HCG蛋白阳性(58.3%)。培养上清和腹水中β-HCG平均浓度分别为0.586U/L和1.638U/L。结论: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异位β-HCG的表达频率很高,β-HCG可以作为该肿瘤的标记物,RT-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性卵巢癌 β亚单位绒毛性腺激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α、β亚单位的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孟辉 徐霞 李道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α、β亚单位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分级、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HCG、α-HCG、β-HCG的表达检测。分析HCG及其α、β...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其α、β亚单位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分级、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中HCG、α-HCG、β-HCG的表达检测。分析HCG及其α、β亚单位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①淋巴结转移组中HC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6.2%,16/21)高于无转移组(35.0%,7/2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Ⅲ级鳞癌组织中HC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9%(7/13)、53.3%(8/15)、61.5%(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淋巴结转移组中α-HC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23.5%,4/21)与无转移组(5.0%,1/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Ⅲ级鳞癌组织中α-HC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13)、26.7%(4/15)、0%(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β-HCG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33.3%,7/21)与无转移组(35.0%,7/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Ⅲ级鳞癌组织中β-HCG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4%(2/13)、40.0%(6/15)、46.2%(6/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HCG与人食管鳞癌的淋巴道转移有关,其高表达预示着高转移风险。②HCG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无关。③α-HCG、β-HCG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转移 人绒毛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快速高灵敏化学发光POC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海宇 秦静 +3 位作者 张艳妮 刘俊杰 何小维 王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620,共6页
目的:建立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快速高灵敏化学发光POC检测法(POC-CLIA)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Alp)-AMPPD发光体系,以磁微粒(Mps)为固相载体构建POC-CLIA,并评估其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特异性、稳定... 目的:建立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快速高灵敏化学发光POC检测法(POC-CLIA)并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Alp)-AMPPD发光体系,以磁微粒(Mps)为固相载体构建POC-CLIA,并评估其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特异性、稳定性、钩状效应和临床应用。结果:β-HCG最低检测限为0.71 mU/ml,线性检测范围为0.710~1.092×10^(4) mU/ml,且在1.7×10^(5) mU/ml内无钩状效应影响。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可在37℃稳定保存10 d。准确度偏差在±10%之内,结果可靠。干扰物质与β-HCG均无交叉反应。对100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检测,与临床标准方法检测结果高度相关(R^(2)=0.997 0)。单个样品检测时间<15 min,且测试通量可达到200 T/h。结论:该方法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广泛用于基层社区,助力基层医疗中妊娠及相关疾病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性腺激素 化学发光免疫 即时检测 基层健康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DNA疫苗的构建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云 石树群 +1 位作者 杨颖 彭景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6,共7页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亚基 (hCGβ)除了在正常的妊娠滋养层细胞中分泌外 ,在许多肿瘤细胞也大量分泌 ,是防治hCGβ依赖型癌症的有效目标分子之一 .通过RT PCR方法克隆全长的hCGβ基因 ,成功构建了PCR3 1 hCGβDNA疫苗 ,其能够在HeLa细...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亚基 (hCGβ)除了在正常的妊娠滋养层细胞中分泌外 ,在许多肿瘤细胞也大量分泌 ,是防治hCGβ依赖型癌症的有效目标分子之一 .通过RT PCR方法克隆全长的hCGβ基因 ,成功构建了PCR3 1 hCGβDNA疫苗 ,其能够在HeLa细胞中高效表达hCGβ蛋白 ,表达的hCGβ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将2 0 μgPCR3 1 hCGβ质粒DNA通过普鲁卡因盐酸盐 (bupivacaine HCl)药物诱导后接种小鼠肌肉 ,小鼠能够吸收质粒DNA ,并表达编码的hCGβ蛋白抗原 ,表达的hCGβ被小鼠的免疫系统识别 ,同时激发hCGβ抗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抗体滴度最高可超过 1∶80 0 0 ,并且这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均能够在体外作用于HeLa细胞 ,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 ,表明PCR3 1 hCGβDNA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性腺激素β DNA疫苗 抗肿瘤作用 构建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乐鸣 刘东海 +1 位作者 董虹 张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15-417,共3页
目的 :以该室克隆的PCRⅡ hCGβ载体为模板 ,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5中使hCGβ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高效表达。方法 :改变部分hCGβ序列 ,得到重组PG5 hCGβ载体 ,经序列分析证明 ,再转化到表达菌BL2 1中表达 ,所得包涵体经过柱纯化 ,复... 目的 :以该室克隆的PCRⅡ hCGβ载体为模板 ,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G5中使hCGβ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高效表达。方法 :改变部分hCGβ序列 ,得到重组PG5 hCGβ载体 ,经序列分析证明 ,再转化到表达菌BL2 1中表达 ,所得包涵体经过柱纯化 ,复性 ,免疫发光分析和动物试验测定其活性。结果 :经SDS PAGE电泳在 18kD左右有一条明显的新增蛋白带 ,与预期的分子量相符 ,并用Western印迹证实 ,rhCGβ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 ,活性为 7.8U mg。 结论 :重组hCGβ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较高水平的表达。且经复性后有较高的免疫活性和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性腺激素β 序列分析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甲氨蝶呤单次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闻笔伟 俞晓敏 +2 位作者 顾仲毅 蔡圣芸 古航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评估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对甲氨蝶呤(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的96例异位妊娠患者... 目的评估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对甲氨蝶呤(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MTX单次肌内注射治疗的96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MTX 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方案,定期检测血清β-hCG水平。接受MTX单次注射治疗后随访血清β-hCG降至正常2次并且未再接受第2次MTX治疗或手术治疗者视为治疗成功。根据治疗结局将患者分为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根据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将患者分为<1000、1000~1999、2000~2999、≥3000 mIU/mL组,比较各组间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率。分析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β-hCG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96例异位妊娠患者中,57例(59.4%)患者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39例(40.6%)失败。治疗成功组和治疗失败组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分别为343.00(212.50,720.00)和716.00(341.00,1619.00)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随着治疗前血清β-hCG水平的升高,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率逐步降低,但当治疗前β-hCG的水平<3000 mIU/mL时,不同β-hCG水平亚组之间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 d血清β-hCG预测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的AUC为0.80(95%CI 0.70~0.88,P<0.001),阈值为650 mIU/mL,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66.7%;治疗后7 d血清β-hCG预测MTX单次注射治疗成功的AUC为0.71(95%CI 0.58~0.82,P<0.001),阈值为103 mIU/mL,灵敏度为42.9%,特异度为100.0%。治疗后4 d血清β-hCG≤650 mIU/mL组的治疗成功率较>650 mIU/m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7 d血清β-hCG≤103 mIU/mL组与>103 mIU/mL组治疗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对于接受MTX单次注射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治疗成功者初始血清β-hCG水平较低,治疗后4 d血清β-hCG≤650 mIU/mL可作为预测治疗成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 异位妊娠 甲氨蝶呤 单次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2
8
作者 黄英源 邓敏端 +1 位作者 赵翠柳 区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4-846,共3页
目的动态监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探讨其变化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β-HCG进行动态监测,隔2... 目的动态监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探讨其变化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β-HCG进行动态监测,隔2-3d复查血β-HCG。结果(1)异位妊娠组不同的停经天数初次血β-HCG的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β-HCG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存在较大的重叠区域。(2)异位妊娠组不同的停经天数血β-HCG递增倍数(HCG2/HCG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次血β-HCG检测对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不能凭单次血β-HCG检测来判断是否为异位妊娠。动态监测血β-HCG变化规律可作为诊断早期异位妊娠的重要依据,临床分析时应结合阴道B超结果及停经天数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绒毛性腺激素 动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孕酮、促绒毛膜性腺激素水平检测对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2
9
作者 顾秀兰 黄晓晖 张燕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406-1408,共3页
目的:探讨早孕期绒毛膜下血肿的血清孕酮、促绒毛膜性腺激素(HCG)水平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经常规B超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病例110例作为为研究组,并根据超声提示血肿大小将研究组分为轻... 目的:探讨早孕期绒毛膜下血肿的血清孕酮、促绒毛膜性腺激素(HCG)水平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妇产科经常规B超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病例110例作为为研究组,并根据超声提示血肿大小将研究组分为轻度组及重度组。选取同期确诊的单纯先兆流产者9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测定其血清孕酮及HCG水平,并对其术后妊娠结局进行随访。结果:在安胎治疗前研究组的孕酮及HC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胎治疗前相比,安胎治疗后的孕酮及HCG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继续妊娠率明显高于研究组,且轻度组继续妊娠率明显高于重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孕期绒毛膜下血肿患者的血清孕酮及HCG水平较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且绒毛膜下血肿对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酮 绒毛性腺激素 绒毛下血肿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阴煎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孕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癌抗原125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杏英 胡雪原 +2 位作者 杨勤 杨德全 管雁丞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8期1887-1890,共4页
目的:探讨保阴煎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与深圳市中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保阴煎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与深圳市中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早期先兆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屈孕酮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保阴煎中药汤剂,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临床疗效及血清孕酮(P)、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癌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有效率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阴道出血、小腹疼痛或坠胀、腰酸胀痛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β-HCG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CA125显著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阴煎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早期先兆流产能提高临床疗效,提升患者血清P、β-HCG水平,下调血清CA125水平,降低流产风险,发挥止血安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阴煎 早期 先兆流产 孕酮 人绒毛性腺激素 癌抗原125 地屈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氏筛查单项指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孕妇妊娠结局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丽 肖建平 +1 位作者 杨岚 郭彩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3304-3307,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唐氏筛查低风险但单项指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异常增高妊娠妇女的妊娠结局,为唐氏筛查单项指标HCG水平异常进行临床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妊娠中...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唐氏筛查低风险但单项指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异常增高妊娠妇女的妊娠结局,为唐氏筛查单项指标HCG水平异常进行临床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妊娠中期唐氏筛查低风险的单胎妊娠妇女21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单项指标HCG水平增高的妊娠妇女112例为试验组,HCG水平正常的妊娠妇女100例为对照组,随访其妊娠结局,观察两组异常妊娠情况(包括胎膜早破、巨大儿、胎儿畸形、胎盘异常)。结果试验组巨大儿、胎儿畸形、胎盘异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5例胎儿畸形中3例为胎儿心脏畸形、1例为胎儿肺囊腺瘤、1例经无创基因筛查提示唐氏综合征经羊水穿刺证实后引产;9例胎盘异常中6例为胎盘粘连、2例胎盘形态异常、1例胎盘早剥。结论妊娠中期唐氏筛查HCG水平增高与巨大儿、胎儿异常及胎盘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中期 绒毛性腺激素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超 孙丽洲 +5 位作者 蒋须勤 陈家伟 刘翠萍 覃又文 张忠邦 姚方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1-114,共4页
采用细胞培养方法研究孕妇甲状腺刺激活性(TSAb)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甲状腺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生成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早孕组(孕8~12周)及产前组(孕34~38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 采用细胞培养方法研究孕妇甲状腺刺激活性(TSAb)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甲状腺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生成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早孕组(孕8~12周)及产前组(孕34~38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降低,早孕组TSH与血hCG显著负相关。②早孕组及产前组血清IgG的TSAb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早孕组为著,两组孕妇TSAb阳性率分别为79%和56%,TSAb与血hCG、游离T3(FT3)、游离T4(FT4)正相关,与TSH负相关。③在10~105U/L的剂量区间,hCG可显著刺激甲状腺细胞释放cAMP。提示孕妇TSAb来源于hCG,后者是孕妇甲状腺功能生理调控及病理变化的重要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甲状腺 绒毛 性腺激素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技术检测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凌庆枝 周昕 张纪原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2-32,3,共2页
应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MAIA)对 2 10名正常非妊娠妇女的血清进行HCG定量测定 ,平均值为 3 5 49mIU/ml血清。另外 ,对 10名不全流产患者、15名葡萄胎患者及 5名早孕误诊患者血清进行HCG定量测定 ,均作出准确诊断。HCG定量测定... 应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MAIA)对 2 10名正常非妊娠妇女的血清进行HCG定量测定 ,平均值为 3 5 49mIU/ml血清。另外 ,对 10名不全流产患者、15名葡萄胎患者及 5名早孕误诊患者血清进行HCG定量测定 ,均作出准确诊断。HCG定量测定在临床诊断上有重要意义。该法具有灵敏、快速、准确、无污染等特点。是目前临床上生殖内分泌激素定量测定的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分离 酶联免疫 人类绒毛性腺激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发生相关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汤彪 黄引平 +2 位作者 姚锋祥 陈金霞 汪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 目的探讨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发生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主要从病例组与对照组方法的选择、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接触暴露评估方法 3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评价。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OR=2.01,95%CI(1.50,2.69),P<0.00001〕,偏倚分析提示无显著偏倚存在,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结论中孕期高水平母血清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关,可用于子痫前期高风险人群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毛性腺激素 子痫 META分析 妊娠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癌抗原125及子宫内膜厚度用于早期异位妊娠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8
15
作者 李武 杜炜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59-762,共4页
目的:评价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癌抗原125(CA125)及子宫内膜厚度(EST)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拟诊为异位妊娠并且资料齐全的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癌抗原125(CA125)及子宫内膜厚度(EST)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拟诊为异位妊娠并且资料齐全的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当天检测血β-HCG、P及CA125,并经阴道超声检测EST,48小时后再次检测血β-HCG,通过资料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各检测指标的最佳工作点(OOP)。结果:89例确诊为异位妊娠,24例为宫内早孕,27例为宫内早孕流产,12例为难免流产。ROC工作曲线显示,血β-HCG48h/0h的诊断准确度最高(AUC=0.85),其次为P(AUC=0.81),再次为EST(AUC=0.79),CA125的诊断准确度最低(AUC=0.76)。ROC曲线确定检测的OOP显示,血β-HCG48h/0h为0.55,P为36.25nmol/L,EST为10.50mm,CA125为30.05KU/L临界值时具有较好的异位妊娠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各检测指标用于诊断异位妊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所差异,在诊断时可结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Β-人绒毛性腺激素 孕酮 癌抗原125 子宫内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角部位妊娠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声声像图及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周慧丽 段丽 向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060-2062,共3页
目的对子宫角部位妊娠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进行对比研究,以提高二者在子宫角部位妊娠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者临床诊断的35例子宫角部位... 目的对子宫角部位妊娠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进行对比研究,以提高二者在子宫角部位妊娠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者临床诊断的35例子宫角部位妊娠和34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及血清β-hCG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角部位妊娠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角部位妊娠较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更常见条状血流信号(62.9%与29.4%),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较子宫角部位妊娠更常见筛网状血流信号(44.1%与17.1%)。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子宫角部位妊娠患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显著低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而阻力指数(RI)显著高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角部位妊娠患者血清β-hCG水平显著低于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检查,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子宫角部位妊娠和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鉴别有一定临床意义;超声诊断结合血清β-hCG水平检测,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妊娠 异位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绒毛性腺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孕妇女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生乳素与多胎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桂文武 孟江萍 +3 位作者 幸贵邦 胡敏 李恬 王炼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通过对早孕多胎妇女血清中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人胎盘生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的测定,探讨其与多胎的关系。方法:动态监测门诊18例早孕多胎(包括2胎和3胎)妇女血清β-HC... 目的:通过对早孕多胎妇女血清中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人胎盘生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的测定,探讨其与多胎的关系。方法:动态监测门诊18例早孕多胎(包括2胎和3胎)妇女血清β-HCG、HPL的变化,随机选取同期本院门诊正常单胎早孕妇女35例作为对照,从孕5周开始,每2周检查1次血清β-HCG、HPL水平,至孕11周,观察相同孕周2组之间β-HCG、HPL的变化。结果:孕5~9周,多胎组血清β-HCG明显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11周时,多胎组和单胎血清β-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5周时,多胎组和单胎组HP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7~11周,多胎组血HPL明显高于单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孕时如β-HCG明显增高,结合HPL升高,应警惕多胎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孕 Β-绒毛性腺激素 人胎盘生乳素 多胎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通过上调胶质细胞缺失因子-1介导人滋养细胞胎盘生长因子分泌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洪波 李瑞霞 张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2-526,共5页
目的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对人滋养细胞胶质细胞缺失因子-1(glial cell missing 1,Gcm-1)表达及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分泌的调控。方法人绒毛膜癌细胞株Bewo经不同剂量HCG... 目的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对人滋养细胞胶质细胞缺失因子-1(glial cell missing 1,Gcm-1)表达及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分泌的调控。方法人绒毛膜癌细胞株Bewo经不同剂量HCG处理后,以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分析检测Gcm-1的表达,以ELISA方法测定PIGF分泌。通过干扰小RNA下调人滋养细胞Gcm-1表达,观察其对HCG调控PIGF分泌的影响。结果 HCG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人滋养细胞Gcm-1表达及PIGF分泌,而HCG诱导PIGF分泌则由Gcm-1介导。结论 HCG通过上调Gcm-1表达促进人滋养细胞PIGF分泌,提示HCG可能是一种对妊高征具有保护作用的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性腺激素 滋养细胞 胶质细胞缺失因子-1 胎盘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组织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D44v6的表达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道明 李珊珊 +2 位作者 张云汉 张会娟 高冬玲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0-372,共3页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和CD4 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 4 2例食管鳞癌中HCG、CD4 4v6的表达。结果 :HCG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 85 .71 %(1 8/ 2 1 ) ,高于无转移组 5 7....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和CD4 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 4 2例食管鳞癌中HCG、CD4 4v6的表达。结果 :HCG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 85 .71 %(1 8/ 2 1 ) ,高于无转移组 5 7.1 4 % (1 2 / 2 1 ) ,P <0 .0 5。CD4 4v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 71 .4 3% (1 5 / 2 1 )也高于非转移组的 38.0 9% (8/ 2 1 ) ,P <0 .0 5。从Ⅰ级到Ⅲ级癌 ,HCG的阳性率依次为 84 .6 2 % (1 1 / 1 3)、70 .5 9% (1 2 / 1 7)和5 8.33% (7/ 1 2 ) ,各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CD4 4v6的阳性率依次为 76 .92 % (1 0 / 1 3)、5 2 .94 % (9/ 1 7)、33.33% (4 / 1 2 ) ,各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HCG和CD4 4v6的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也无相关关系。癌栓中的癌细胞和浸润血管壁的癌细胞HCG和CD4 4v6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HCG和CD4 4v6的表达均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有关 ,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癌 人绒毛性腺激素 CD44V6 浸润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抑制人PBMC促炎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虹 潘菊芬 +1 位作者 贾晓青 黄焕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3-195,203,共4页
目的 :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是否有影响。方法 :人PBMC与不同浓度的hCG(10 0、5 0、2 5、12 5、6 2 5、3 12 5U ml)共同于 37℃、5 %CO2 条件下培养 4小时 ,培养细胞行RT PCR测定 ,RT PCR产物经琼脂糖... 目的 :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对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表达是否有影响。方法 :人PBMC与不同浓度的hCG(10 0、5 0、2 5、12 5、6 2 5、3 12 5U ml)共同于 37℃、5 %CO2 条件下培养 4小时 ,培养细胞行RT PCR测定 ,RT PCR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后用图象分析仪作半定量测定 ,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5 0~ 6 2 5U ml的hCG对TNF αmRN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且与不加hCG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 2 5及 12 5U ml的hCG对PBMCIL 1及IL 6mRNA的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 <0 0 1)。结论 :hC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抑制促炎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作用 ,提示在正常人体中也可存在的hCG在机体促炎 抗炎自稳机制中可能参与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绒毛性腺激素(hCG) TNFΑ IL-1 IL-6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