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虞定海 牛爱军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61,69,共4页
太极拳已广泛进入国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较有希望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认为,太极拳应作为一个包含各式流派的整体"申遗"项目,并抓住联合国"申遗"制度... 太极拳已广泛进入国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较有希望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认为,太极拳应作为一个包含各式流派的整体"申遗"项目,并抓住联合国"申遗"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准备材料,健全申报机构,为成功申报奠定良好基础;并提出"申遗"的具体步骤与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拳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申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2
作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12月29日上午9时,由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琴书相会——文人琴家丁承运”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12月29日上午9时,由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琴书相会——文人琴家丁承运”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时任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雁教授,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的嘉宾以及观众逾千人共同见证了展览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音乐学院 副校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音乐学院 古琴艺术 展览开幕 人类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可行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柔然 陈淑妍 +1 位作者 陈欣 何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0-55,共6页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国内层面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能够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融合。从梳理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文献出发,参考已申报成功...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国内层面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能够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融合。从梳理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文献出发,参考已申报成功的国内外案例经验,分析申报原则和标准,从中国风景园林哲学理念和造园技法两大方面探索申报非遗的可行性,并提出申遗策略。申报非遗的关键是梳理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5个非遗类型的相关证据,并按照《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完善现有保护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风景园林 哲学理念 造园技法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被引量:3
4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2期2594-2594,共1页
关键词 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名录 人类 针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组织保护 申报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旺生 《古今农业》 2016年第4期119-120,共2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物质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 代表作 中国人 名录 人类 埃塞俄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千里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8-178,共11页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能力建设计划,到非洲南部次区域合作,再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各利益攸关方在积极参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进程中,围绕非遗保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与交流,为非物...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能力建设计划,到非洲南部次区域合作,再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各利益攸关方在积极参与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进程中,围绕非遗保护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与交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阔的实践空间,也面临着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复杂挑战。新时代新征程,扎实做好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依然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各利益攸关方的保护网络和伙伴关系,依托中国在外交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非遗保护之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夯实“民心相通”桥梁,以中国实践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作出切实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认知——以重庆荣昌陶艺传承人“人类学实验”实践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华观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重面向的,然而以往非遗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无形、非物质部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忽视了“物质”部分的创新、实验与设计研究,致使传承人围绕“物质”部分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也被视为“二手民俗”或被贴上“过度商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重面向的,然而以往非遗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无形、非物质部分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而忽视了“物质”部分的创新、实验与设计研究,致使传承人围绕“物质”部分进行的创造性转化成果也被视为“二手民俗”或被贴上“过度商业化”标签,这一观点遮蔽了非遗的物质属性、仪式实践,以及“术/艺”等非物质部分都是其内置的伦理属性。本文通过重庆荣昌非遗制陶传承人的“人类学实验”实践案例分析,发现非遗的制作并非由“人类”独自完成,而是“技”与“术”、“自然”与“文化”、本地与跨社会历史等诸多关系情境中形成的产物。非遗传承人的人类学实验把陶土重新置于无数联结的生命形式中,以多元化的设计语言,重新激活了那些“不止于人类”的原材料的生命力和仪式实践知识,形成了一种“多重本体论”的视野。在多重本体论视野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以一种多面向的形式被看待或被接受,而呈现出一种偶然性、生成性与关系性状态,非遗技艺也在“地方”和“超地方”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得以“有效有感有形”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昌陶艺 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学实验 多重本体论 活态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传承:关于开设《中国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课程的建议 被引量:14
8
作者 孙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5-209,共5页
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同时并存的时代趋势下,尊重历史文化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教育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 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人类社会处在现代化和科技化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同时并存的时代趋势下,尊重历史文化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教育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倡导的一种途径。本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对学校“教育传承”的要求和武汉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而提出了开设《中国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课程的建议,并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当前传统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以传授汉族音乐为中心内容,以辞书、教材上的“标准知识”为蓝本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建立平等、多元,以“地方性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传承 中国口头及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课程内容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尖上的非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
9
作者 和羽楠 《村委主任》 2024年第8期46-48,共3页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种神秘的治疗手段,它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夺目,那就是针灸。针灸术起源于中国,其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针灸...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种神秘的治疗手段,它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夺目,那就是针灸。针灸术起源于中国,其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针灸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针灸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反思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心林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8,共4页
就我国乃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来看,建立名录制度是其核心环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建设性的反思立场出发,特别是基于人类学的文化理念考量,非遗名录制度在学理上有失偏颇,在实践中也... 就我国乃至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来看,建立名录制度是其核心环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建设性的反思立场出发,特别是基于人类学的文化理念考量,非遗名录制度在学理上有失偏颇,在实践中也存在误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性的遮蔽;二是文化遗产价值的绝对化与层级化;三是政治、经济主宰之下文化内涵的边缘化;四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破坏;五是对文化本真性的损害。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进非遗名录制度的完善: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确立科学的非遗保护工作理念;二安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非遗名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制度 人类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台江苗族姊妹节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彭雪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41,共6页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非遗"研究缺少理论支持的背景下,人类学独特的学科视角和方法论为构建"非遗"研究的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参...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非遗"研究缺少理论支持的背景下,人类学独特的学科视角和方法论为构建"非遗"研究的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参与观察贵州省台江县官方及民间举办的苗族姊妹节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分析,揭示了苗族姊妹节由于内部自身的发展、民族间的接触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特定对象、部分传统习俗消失、节庆活动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呈现多样化等变迁现象。鉴于此,应做好姊妹节的整体规划,在合理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时必须尊重文化主体的权益,以激发他们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姊妹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纪录片在保护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千山 沈鲁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0期14-15,共2页
"读图时代"意味着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需要更好地使用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的江西,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西地域的人类学纪录片创作提供了种种可能... "读图时代"意味着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需要更好地使用多样化的视觉研究,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的江西,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西地域的人类学纪录片创作提供了种种可能,人类学纪录片以表达人类学观点、解释人类学现象为目的。发挥影视人类学的功能和作用,体现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纪录片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独有的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学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修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5,共3页
2010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承办的"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在北京西藏大厦举行。本次会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为主题。
关键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 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人类 学术会议 综述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韩竹 《南方农机》 2019年第3期182-182,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外国人士中明确提出国际社会中既有你也有我,应当是命运共同体。结合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以及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哪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我国必须进一步开发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外国人士中明确提出国际社会中既有你也有我,应当是命运共同体。结合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以及全球性问题,无论是哪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所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我国必须进一步开发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才能够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我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与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简要分析如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以进一步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创新与拓展增强相关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旅游开发模式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类学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海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论模式。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与客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上,相对于国外较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尚未建立起完整的人类学的研究规范和方法论模式。文章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方向,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与客源地、民族文化认同、舞台原真性、利益相关者这几个方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要点,同时结合国外的研究案例对我国非物质论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文化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维护人类文化遗产和族群的多样性的人类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视角 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呈现与认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考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汪雄 聂锐新 崔家宝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28-133,共6页
基于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借助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采用"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原则,对调查获取的口述史资料进行质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层面对其身份... 基于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借助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云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采用"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原则,对调查获取的口述史资料进行质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层面对其身份认同出现错位,社会环境对其身份认同的凝视,地方文化持有者对其身份认同的越位和充斥等,是当下体育非遗传承人身份呈现的现实境遇;从"国家力量、社会参与、个人自觉"等方面形成"上下联动"的身份认同模式,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类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身份问题 口述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兼谈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法律地位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建昌 廖菲 《中国博物馆》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菲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文化遗产概念向菲物质层面的扩展,其国际认同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项目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评选和“世界遗产”评选所依据的法律文件不同,目前其法律地位还不是完全一样。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直接列为世界遗产的品类,还是一个值得慎重考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口头和物质遗产代表作 物质文化遗产 法律地位 概念 国际 “世界遗产 物质层面 法律文件 评选 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特聘教授色音访谈 被引量:6
18
作者 色音 孟凡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7,共5页
孟凡行(以下简称孟):色音老师,首先我对您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表示感谢。我们知道,二十几年来,您一直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引起了学界的瞩目。您学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涉猎多门,在... 孟凡行(以下简称孟):色音老师,首先我对您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表示感谢。我们知道,二十几年来,您一直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领域勤奋耕耘,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引起了学界的瞩目。您学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涉猎多门,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遗产学等领域都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意义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师范大学 985工程 特聘教授 国际经验 文化人类 实践 国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档案特藏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云庆 石洁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23,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既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最宝贵直接的记忆资源。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又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遗产档案 民族历史文化 特藏 无形文化遗产 民间文化遗产 民族记忆 人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口述历史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苏新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6-287,共2页
近年来,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几乎同时进入国人的视野,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理应成为历史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历史学... 近年来,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几乎同时进入国人的视野,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理应成为历史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历史学一个分支的口述历史不仅不能缺位,而且应该发挥其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口述历史 原则与方法 历史研究 利用 文明发展 人类进步 学科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