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协调研究
1
作者 马月伟 陈玉美 +2 位作者 张盛蓝 桂雅丽 陈艳梅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 人类活动强度日益加剧,致使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野生动物栖息地日渐丧失。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与稀濒物种富集区,而人地矛盾凸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探讨它们之间的协调耦合状态,对于了解物种的生存现状与威胁,判断管理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09、2016、2021年等4个时期Landsat影像,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利用人类足迹指数测度人类活动强度,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生境质量,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夹金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1-2021年人类足迹指数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人类足迹指数范围扩大,比例由0.11%增加至0.29%,但低人类足迹指数分布范围减缩,由69.43%减少至60.12%,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2001-2021年生境质量平均值变化率为0.03%,整体波动较小,较高和高等级生境质量占比超过62%,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外围低的环状分布特征;3)2001-2021年间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的正负影响区域相对较为固定,且正相关关系区域(58%)占比高于负相关关系区域(42%)比例,但负面效应愈加显著;4)2001-2021间人类活动强度与生境质量之间表现为“高耦合初级协调”状态,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该研究对协调人类活动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耦合协调模型 大熊猫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类足迹(HF)理论的台湾日月潭风景区人类活动影响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高誉珈 原友蘭 翁奕城 《广东园林》 2019年第6期31-36,共6页
以量化方式评估人类活动对风景区的影响,可为安排人在风景区内活动区域的形式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保护风景区资源。以Sanderson等人所提出人类足迹(Human Footprint,HF)为评估架构,以日月潭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重新检视评估架构运用于地... 以量化方式评估人类活动对风景区的影响,可为安排人在风景区内活动区域的形式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保护风景区资源。以Sanderson等人所提出人类足迹(Human Footprint,HF)为评估架构,以日月潭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重新检视评估架构运用于地区性风景区的可能性,并将全球尺度的测量表根据风景区的空间尺度进行适地性的改良。分析结果与全球尺度的人类足迹地图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全球尺度下的人类影响地图提高了人在风景区中的影响数值,而忽略了人在风景区中的空间分布影响。修改过的HF尺度可清楚显示人在风景区中的影响数值,大大增加HF评估架构的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足迹指数 人类影响 日月潭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 被引量:78
3
作者 周婷 陈万旭 +1 位作者 李江风 梁加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134-6145,共12页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测度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 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加剧对于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测度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关系,可为制定有效的生态系统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借助InVEST模型测度神农架林区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结合多源数据测度其人类足迹指数的时空分布,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对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生境质量水平基本保持稳定,无剧烈变化,超过60%的区域处于较高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类;(2)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人类足迹指数呈现“西部低,东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两极化”的发展趋势;(3)1995—2015年间,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二者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林区中部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负面效应为主且愈加显著,人类活动会导致生境质量的恶化。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人类活动管理以及生态系统保护政策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二者之间的空间依赖效应,科学合理划定保护范围,提高生态保护规划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人类足迹指数 InVEST模型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神农架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InVEST-HFI-PLUS模型的生态分区规划与动态评估——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42
4
作者 王子尧 黄楚梨 +1 位作者 李倞 林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789-5798,共10页
生态分区规划是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通过耦合InVEST-HFI-PLUS模型,在评估研究区生境质量与人类足迹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分区规划。利用2005年与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 生态分区规划是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通过耦合InVEST-HFI-PLUS模型,在评估研究区生境质量与人类足迹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分区规划。利用2005年与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与规划保护两种情景下研究区203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并动态评估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的实际效益。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生境质量较好,有56%的区域生境质量等级为高;研究区人类足迹指数呈现四周低、中部高的分布格局。(2)综合生境质量与人类足迹指数,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修复区以及适度开发区三个生态管制分区,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占比为52.8%,重点修复区面积占比为42%,适度开发区面积占比为5.2%。(3)对2035年两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表明,规划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较自然发展情景下提升4.16亿元,研究区生态条件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人类足迹指数 PLUS模型 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诊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唐正宇 冯舒 +3 位作者 俞露 汤沫熙 夏丽 崔丽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9-442,共14页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高干扰区域占湾区总面积的48.65%,集中分布于湾区中部;2)湾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两横四纵”的特征,包括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南部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东部和西部陆域廊道以及中部水域廊道;3)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包括生态源地4687.42 km^(2),生态廊道1362.71 km,踏脚石833.82 km^(2),主要分布于肇庆市、惠州市、江门市,从生态网络功能与结构完整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4)湾区亟待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处置的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主导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人类足迹指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在新疆的潜在分布
6
作者 李文华 李生宇 +2 位作者 徐新文 苗佳敏 吕振涛 《干旱区地理》 2025年第9期1578-1588,共11页
作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主要植物,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在维持新疆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准... 作为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主要植物,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在维持新疆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准噶尔沙蒿在新疆地区当代及未来(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驱动其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在当代气候下,准噶尔沙蒿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整个北疆区域及南疆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适生面积约为57.95×10^(4) km^(2),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人类足迹指数(hfp)、降水量季节变异系数(bio15)、最干月降水量(bio14)、等温性(bio3)和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2)去除人类影响因素后,准噶尔沙蒿的潜在分布区域显著扩大、适生等级提高,且适宜生境分布更为连贯,表明人类活动对其生存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3)未来气候条件下,准噶尔沙蒿的潜在适宜生境与当代分布基本一致;在低辐射强迫情景(SSP126)和中等稳定情景(SSP245)下,其适生区先扩张后略有缩小,扩张区域主要位于哈密市北部边缘以及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南部边缘,削减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疆准噶尔盆地边缘和南疆的绿洲地带;而在高强迫情景(SSP585)下,其适生区则沿当代适生区的边缘向东扩张;在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生境的分布中心向低纬度迁移,迁移距离与辐射胁迫强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沙蒿 MaxEnt模型 人类足迹指数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