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田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5-1150,共6页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RECEPTOR 细胞表面分子 HLA- 超基因家族 细胞识别 免疫球蛋白 T细胞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肾移植中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配型 被引量:1
2
作者 严力行 傅启华 +2 位作者 朱俊寿 张飞 陈江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9-60,66,共3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中HLA-Ⅱ类抗原配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因分型技术,对27例尸肾移植供体和49例受体进行HLA-DRB、DQB回顾性分型。结果:在这些未做配型而进行移植的供-受者中,HLA-DRB、DQ...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中HLA-Ⅱ类抗原配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因分型技术,对27例尸肾移植供体和49例受体进行HLA-DRB、DQB回顾性分型。结果:在这些未做配型而进行移植的供-受者中,HLA-DRB、DQB完全配合率分别仅为2.0%和10.2%,完全不配合率分别为30.6%和8.2%;将这些供体与受体作HLA-Ⅱ类配型后再作选择性移植,则同为这些供、受者,其HLA-DRB、DQB的完全配合率分别可达8.2%和40.8%,而完全不配合率仅为10.2%和0。完全不配合的受者移植效果要比其他受者差。结论:在尸肾移植中进行HLA-Ⅱ类配型,不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 配型 同种异体 器官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健富 刘东 +6 位作者 邹海波 朱春丽 吴家清 蒙善东 申升 李琴 郑克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353-3354,共2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属于非经典HLA-I类分子.与经典HLA—I类抗原不同,它组织分布局限,正常生理条件下HLA—G的表达与HLA其他抗原的普遍表达存在不同,仅限制性地表达在一些免疫赦免区.如母胎交界面、胸腺髓质间上皮细胞和眼... 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属于非经典HLA-I类分子.与经典HLA—I类抗原不同,它组织分布局限,正常生理条件下HLA—G的表达与HLA其他抗原的普遍表达存在不同,仅限制性地表达在一些免疫赦免区.如母胎交界面、胸腺髓质间上皮细胞和眼球部分,病理状态下表达于感染、肿瘤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功能良好的情况下。HLA—G已经在无排斥的心脏移植、肾移植、肝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受者中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 肺部感染患者 肾移植术后 HLA-I分子 临床意义 自身免疫性疾病 母胎交界面 免疫赦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诱导凋亡及下调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
4
作者 黄官友 黄秀艳 +2 位作者 曾耀英 曾祥凤 吴晓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有表达。转染HIV-1 nef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经抗HLA-A,B,C-FITC染色后,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05±22及269±1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Annexin V-APC/PI染色后,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0.82±8.32)%及(8.12±5.43)%,两者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IV-1 nef下调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 凋亡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在口腔白斑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平凡 韩帮锋 +2 位作者 夏辉 严超然 李龙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9-44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MHC-Ⅰ)在伴有不同异常增生程度的口腔白斑中的表达,以探讨MHC-Ⅰ类抗原表达改变后其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口腔白斑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MHC-Ⅰ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表...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MHC-Ⅰ)在伴有不同异常增生程度的口腔白斑中的表达,以探讨MHC-Ⅰ类抗原表达改变后其局部免疫状态的变化,以及与口腔白斑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MHC-Ⅰ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蛋白表达水平检测28例正常口腔黏膜、55例口腔白斑、31例口腔鳞癌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结果伴有重度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与口腔鳞癌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不伴异常增生及伴有轻、中度异常增生的口腔白斑内MHC-Ⅰ类抗原的表达和正常黏膜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HC-Ⅰ在口腔白斑中存在有表达降低的现象,特别在伴有重度异常增生时,其降低与异常增生的程度有关,对判断口腔白斑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分子 口腔白斑 口腔鳞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异常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Ⅰ类分子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
6
作者 吴平凡 韩帮锋 +1 位作者 夏辉 李龙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Ⅰ类分子(HLA-Ⅰ,HLA-G)在腺样囊性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HLA-I、HLA-G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2例腺样囊性癌、30例正常涎腺组织内HLA-Ⅰ、HLA-G抗原的表达。结果:正常涎腺组织... 目的:探讨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Ⅰ类分子(HLA-Ⅰ,HLA-G)在腺样囊性癌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HLA-I、HLA-G特异性单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42例腺样囊性癌、30例正常涎腺组织内HLA-Ⅰ、HLA-G抗原的表达。结果:正常涎腺组织内HLA-Ⅰ抗原表达阳性,HLA-G抗原基本上不表达。腺样囊性癌内HLA-Ⅰ类抗原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涎腺组织(χ2=17.17,P<0.05),同时HLA-G抗原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组(χ2=13.18,P<0.05),但二者与腺样囊性癌的临床分型并无明确的关系。结论:HLA-Ⅰ抗原表达降低和HLA-G抗原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腺样囊性癌的发生过程。HLA-Ⅰ、HLA-G抗原可作为腺样囊性癌发生过程中的标志物,对判断腺样囊性癌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分子 腺样囊性癌 免疫逃逸 抗原呈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及其配体对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华 翟文静 +8 位作者 王荷花 何祎 周征 赵英新 翟卫华 张荣莉 王玫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3-537,共5页
目的检测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配体-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基因分布频率,评估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87对亲缘供者HSCT供受者(半... 目的检测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及其配体-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基因分布频率,评估两者的相互作用对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87对亲缘供者HSCT供受者(半倍体相合40对,同胞完全相合47对)的HLA-Cw及供者KIR基因型。结果87例正常供者均携带抑制型KIR2DL1、2DL2/L3、2DL4、3DL2和3DL3,基因频率为1;其次是3DL1,基因频率为96.6%;激活型KIR基因频率不一。87例受者的C1表达率为97.7%,而C2、Bw4、HLA-A3/A11的表达率不一。半倍体相合HSCT中KIR-HLA配体不合34例,相合6例;HLA-HLA配体相合31例,不合9例。同胞完全相合HSCT中KIR-HLA配体不合42例,相合5例。KIR-HLA配体不合组移植后2年无病生存率为(71.5±6.5)%,明显高于相合组的(50.0±10.7)%(P<0.05)。结论激活型KIR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抑制型KIR基因频率,抑制型KIR2DL1、3DL1、3DL2可能对NK细胞同种反应性起主要作用。KIR-HLA配体不合亲缘供者HSCT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明显高于KIR-HLA配体相合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配体 亲缘供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TAP1上调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 HLA-Ⅰ的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欧阳乐平 张善义 +5 位作者 李军亮 许新科 翁胤仑 郑眉光 王圣文 李方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讨抗原提呈相关转运蛋白1(TAP1)过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U251细胞,构建慢病毒载体并转染U251细胞,获得稳定高表达TAP1的细胞株并设立转染空载体对照组,分别收集U251细胞组、空... 目的:探讨抗原提呈相关转运蛋白1(TAP1)过表达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U251细胞,构建慢病毒载体并转染U251细胞,获得稳定高表达TAP1的细胞株并设立转染空载体对照组,分别收集U251细胞组、空载体对照组和TAP1基因转染细胞组细胞的蛋白和RNA,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过表达的TAP1对U251细胞HLA-Ⅰ表达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U251细胞HLA-Ⅰ表面呈现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TAP1高表达U251细胞株,TAP1 mRNA和蛋白分别升高(8.73±1.07)倍和(11.71±0.83)倍。高表达的TAP1促进U251细胞HLA-A、HLA-B、HLA-C(重链)和β2微球蛋白(轻链)mRNA表达上调,分别升高(3.51±0.36)倍、(4.78±0.85)倍、(2.94±0.28)倍和(3.23±0.24)倍,HLA-Ⅰ蛋白表达升高(3.14±0.53)倍,同时U251细胞HLA-Ⅰ的表面呈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表达TAP1能促进U251细胞HLA-Ⅰ表达及其在细胞表面呈现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U251细胞 抗原提呈相关转运蛋白1 人类白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监测HLA Ⅰ类分子与降钙素原用于鉴别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与感染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王雷 田军 +5 位作者 崔先泉 孙怀斌 鲜万华 李恩刚 耿丽娜 张鲁伟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患者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leukocyteantigenⅠ,HLAⅠ)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鉴别急性排斥反应(AR)及感染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患者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leukocyteantigenⅠ,HLAⅠ)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鉴别急性排斥反应(AR)及感染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将99例(102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AR组18例次,感染组14例次,移植后正常组70例次,并选取齐鲁医院2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AR或严重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AR组(P<0.01)。结论与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相比,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在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AR与严重细菌感染方面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感染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患者宫颈病变中内质网分子伴侣和HLA-Ⅰ类分子表达与HPV16感染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阿仙姑.哈斯木 李巧稚 +2 位作者 马俊旗 古丽扎热叶.艾库尔 阿布力孜.阿布杜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中内质网分子伴侣与HLA-Ⅰ和HPV16表达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内质网分子伴侣和HLA-Ⅰ类分子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PCR技术检测相应标本中HPV16感染...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中内质网分子伴侣与HLA-Ⅰ和HPV16表达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内质网分子伴侣和HLA-Ⅰ类分子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PCR技术检测相应标本中HPV16感染的情况。结果:CIN中分子伴侣钙连接蛋白(CNX)、钙网蛋白(CRT)、TAP相关蛋白(Tapasin)、蛋白质二硫异构体Erp57和HLA-Ⅰ抗原的表达下调和缺失率分别为15.6%/21.9%、21.9%/15.6%、28.1%/15.6%、20.3%/21.9%和31.2%/29.7%。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和缺失率分别为22.2%/30.0%、20.6%/34.9%、23.8%/28.6%、30.0%/28.6%和31.7%/47.6%,并且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其表达下调和缺失率增加(P<0.05)。CRT和ERp57与宫颈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Tapasin、CNX、ERp57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apasin与FIGO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中HLA-Ⅰ与CNX、CRT、ERp57表达下调呈正相关,HPV16感染与CRT、ERp57表达呈负相关。宫颈癌中HLA-Ⅰ与CRT、ERp57和Tapasin表达下调呈正相关,HPV16感染与Tapasin、CNX、CRT、ERp57表达呈负相关。结论: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内质网分子伴侣表达下调,可能是影响HLA-Ⅰ类分子在细胞表面正常表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HPV16也可能利用此途径逃避免疫监视,促进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内质网分子伴侣 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乳头瘤病毒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单表位疫苗抗原递呈细胞模型的建立
11
作者 乔苗 史丽丽 王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 构建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单表位疫苗及建立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方法一采用中国人群常见的HLAⅠ类分子A11限制的恶性疟CTL抗原表位(VTCGNGIQVR),合成其DNA序列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CTL... 目的 构建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单表位疫苗及建立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方法一采用中国人群常见的HLAⅠ类分子A11限制的恶性疟CTL抗原表位(VTCGNGIQVR),合成其DNA序列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CTL单表位DNA疫苗。将上述克隆在HLA-A11表型细胞株中进行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上述CTL单表位DNA疫苗编码的短肽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促进HLA-A11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平均荧光强度可量化表达水平(P < 0.05)。结论 成功构建CTL单表位短肽表达载体,模拟体内环境建立了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提示CTL表位在该细胞模型内被内源性加工和递呈,以该表位为基础的疫苗可以为HLA-A11遗传背景的人群提供免疫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CTL表位疫苗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HLA-Ⅰ的检测用于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动态监控 被引量:3
12
作者 兰炯采 吴涛 +6 位作者 周华友 杨全科 张印则 武大林 魏亚明 曹琼 夏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I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I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Ⅰ水平在临床出现急性排斥前1-3天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时s HLA-Ⅰ下降;未发生排斥反应者则无明显波动。结论:动态监测sHIA-Ⅰ能预示肾移植排斥的发生,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sHL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肾移植 排斥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13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Ⅲ类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5
14
作者 满孝勇 李学平 冒长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4-127,共4页
HLAⅢ类基因位于Ⅱ类基因与I类基因之间,长约1000kb,已检出40多个基因,其中研究的最早、了解最详细的为4个补体成分的基因。从着丝粒向端粒端计起依次为:C4B、C4A、BF、C2。它们组成2个单倍型、C4单倍型和补体型,有比单个基因座位更多... HLAⅢ类基因位于Ⅱ类基因与I类基因之间,长约1000kb,已检出40多个基因,其中研究的最早、了解最详细的为4个补体成分的基因。从着丝粒向端粒端计起依次为:C4B、C4A、BF、C2。它们组成2个单倍型、C4单倍型和补体型,有比单个基因座位更多、更确切的遗传信息。C2、BF、C4A、C4B具有明显的多态性,即其等位基因众多,相同的产物表现不同的型别,与SLE的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多态性 HLAⅢ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HLAⅡ类转基因鼠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义 栗占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96-400,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发病原因不明。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RA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在遗传因素中约35%来自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复合体。因此,对于HLA Ⅱ类复合体参与RA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一...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至今发病原因不明。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导致RA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在遗传因素中约35%来自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复合体。因此,对于HLA Ⅱ类复合体参与RA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而表达HLA Ⅱ类分子的转基因鼠是研究HLA Ⅱ类复合体与RA发病关系最佳的平台。目前,国外已建立了几个HLA Ⅱ类转基因鼠品系,为RA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对HLA Ⅱ类转基因鼠及以此为基础的RA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体 转基因 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病易感的HLA基因基础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恺 凌均棨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5年第4期282-284,共3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是人类最复杂的基因簇之一,包括9个位点共400多种等位基因,其结构、功能、基因配型等已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本文从该基因的角度探讨Ⅰ型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的共同基因基础,以解释Ⅰ型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病易感性的遗...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是人类最复杂的基因簇之一,包括9个位点共400多种等位基因,其结构、功能、基因配型等已证实与多种疾病相关。本文从该基因的角度探讨Ⅰ型糖尿病与牙周病发病的共同基因基础,以解释Ⅰ型糖尿病患者对牙周病易感性的遗传免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牙周病 型糖尿病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糖尿病病理研究进展
17
作者 宋问之 任凯 丁岩 《生物学教学》 2013年第4期2-4,共3页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临床病理表现为免疫系统攻击并杀死全部胰岛β细胞,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明确。本文从控制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和编码免疫调节所需蛋白质的两种基因座切入,选取研究中的典型示例,着重介绍Ⅰ型糖尿病病... 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临床病理表现为免疫系统攻击并杀死全部胰岛β细胞,发病机制至今不甚明确。本文从控制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表达和编码免疫调节所需蛋白质的两种基因座切入,选取研究中的典型示例,着重介绍Ⅰ型糖尿病病理研究在基因致病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方向,总结概括研究者迄今已掌握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糖尿病 病理 人类白细胞抗原 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T细胞肿瘤研究取得进展
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3-423,共1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血液研究所研究小组与法国Joseph Fouria大学Michallon医院合作,开展CD4^+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研究取得进展,研究发现CD4^+T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从自体淋巴瘤细胞衍生的细胞株,并进一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血液研究所研究小组与法国Joseph Fouria大学Michallon医院合作,开展CD4^+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研究取得进展,研究发现CD4^+T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从自体淋巴瘤细胞衍生的细胞株,并进一步提示使用肿瘤杀伤性CD4^+T细胞可进一步增强过继转移或免疫治疗的有效性,特别是在肿瘤逃避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作用时,CD4^+T细胞能起到替代作用。该研究小组利用1例滤泡B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将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的恶性淋巴瘤细胞CH1细胞株作为唯一的刺激源,以梯度稀释法得到3种自体的、细胞毒性的、具有肿瘤杀伤特异性的CD4^+T细胞克隆。结果3种T细胞克隆可以杀伤来自于新鲜恶性B细胞的自体HLA-Ⅰ分子缺乏的淋巴瘤细胞株,但却对EB病毒(EBV)阳性的正常B细胞或K562细胞无杀伤溶解作用。3种肿瘤特异杀伤的CD4^+T细胞均为TCR Vβ17-Dβ1—Jβ1.2,并具有同样的互补决定区CDR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T细胞 T细胞肿瘤 细胞淋巴瘤 上海血液研究所 外周血淋巴细胞 恶性淋巴瘤细胞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李东辉 龙琴 +3 位作者 卞爱玲 张顺华 王淑然 李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5-449,共5页
背景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泪膜和眼表疾病,免疫炎症反应在干眼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通路,具有抑制眼部炎症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抗干眼药物。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质量分数0.... 背景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影响的泪膜和眼表疾病,免疫炎症反应在干眼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通路,具有抑制眼部炎症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抗干眼药物。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质量分数0.1%普拉洛芬滴眼液治疗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对按标准纳人的中重度干眼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均取右眼为试验眼。试验组15例15眼,给予0.1%普拉洛芬滴眼液和质量分数0.1%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用药;对照组15例15眼基线特征与试验组匹配,单独使用0.1%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前和用药2周时进行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检测。临床检测指标包括眼表疾病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I(SchirmerI试验)、眼表染色(OSS)评分。实验室检测通过结膜印迹细胞学方法获取球结膜上皮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球结膜上皮细胞中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及CDllb的表达。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12,P:0.684;,=0.240,P=0.624),两组间各项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实测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周时,试验组受试者OSDI、OSS评分和球结膜上皮细胞中HLA—DR抗原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U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3;t=2.83,P=0.01;t=3.29,P=0.00;t=3.23,P=0.00),两组受试者的SchirmerI试验和结膜上皮细胞CDllb表达量用药2周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P=0.87;t=0.28,P=0.79)。试验组用药2周和用药前相比,OSDI、OSS评分和BUT较用药前均明显改善,球结膜上皮细胞中HLA.DR抗原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0、10.70、6.10、7.92,P:0.00);对照组用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用药2周结膜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量与OSDI和O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601,P=0.018;r=0.586,P=0.022),与BUT间呈负相关(r=-0.697,P:0.004)。结论0.1%普拉洛芬滴眼液联合0.1%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短期内可有效缓解中重度干眼的症状和体征,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眼表免疫炎症标志物HLA—DR抗原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免疫诱导炎症反应 人类白细胞DR抗原 非甾体抗炎药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HLA-I检测技术和贮存血中可溶性HLA-I的浓度变化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兰炯采 吴涛 +7 位作者 周华友 张印则 魏亚明 赖植发 曹琼 杨全科 武大林 刘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3-367,共5页
本研究建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I类 (sHLA I)检测方法 ,并探讨贮存血中sHLA I浓度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 6 0例正常广东人血清中sHLA I水平和 2 0例献血员成分血中sHLA I含量。结果表明 :采用本技术时 ,可溶性HLA ... 本研究建立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I类 (sHLA I)检测方法 ,并探讨贮存血中sHLA I浓度变化的意义。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定量检测 6 0例正常广东人血清中sHLA I水平和 2 0例献血员成分血中sHLA I含量。结果表明 :采用本技术时 ,可溶性HLA I最低检测限为 2 .84ng ml,批内变异系数为 5 .80 % ,批间变异系数为 9.0 0 % ,回收率≥ 98 5 7% ,广东人sHLA I平均值为 (6 99.5 4± 36 0 .10 )ng ml。贮存 2 8天的RBC和随机供者血小板的sHLA I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它成分血 ,并且与成分血中残存的白细胞数和贮存时间有关。结论 :用ELISA法检测可溶性HLA I灵敏、特异、稳定 ,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考虑选择性输注含有不同浓度可溶性HLA I的成分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I ELISA 成分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