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PM_(2.5)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黄毅 兰婷 盛积良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1120,共10页
COVID-19期间管控措施减少了人类活动强度,为研究大气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提供了机会。以成渝双城经济圈PM_(2.5)为研究对象,通过GARCH-BEKK构建波动溢出网络,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成渝地区PM_(2.5)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城... COVID-19期间管控措施减少了人类活动强度,为研究大气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提供了机会。以成渝双城经济圈PM_(2.5)为研究对象,通过GARCH-BEKK构建波动溢出网络,探究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对成渝地区PM_(2.5)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城市PM_(2.5)存在显著溢出效应,成渝地区封锁时期PM_(2.5)溢出主要集中在几个城市,而恢复期则较为分散。PM_(2.5)污染输出和输入中心范围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减弱而有所缩小,且随着与中心的距离的增加,PM_(2.5)溢出(溢入)强度逐渐减小。PM_(2.5)输入模式更脆弱,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更敏感,而PM_(2.5)输出模式则表现出更高的恢复弹性。此外,不同模块的PM_(2.5)输出关系存在差异,封锁期PM_(2.5)输出关系相对简单,恢复期PM_(2.5)输出关系较为复杂,人类活动强度加剧是PM_(2.5)输送复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溢出网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PM_(2.5) GARCH-BEKK模型 人类活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多尺度演变
2
作者 黄瑩 李阳兵 +3 位作者 李婷 盛梦晨 邵景安 赵雯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54-6467,共14页
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县域以及乡镇(街道)尺度出发,探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揭示山区... 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区域、县域以及乡镇(街道)尺度出发,探讨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揭示山区能否走向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研究区ESV逐年上升,空间分布呈现从地形条件良好的区域向自然条件复杂的区域递增的特征。人类活动强度逐年增强,但整体水平较低,空间分布特征与ESV呈相反趋势。(2)研究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的耦合响应类型归纳为综合提升型、综合衰退型、生态恢复-经济衰退型和生态衰退-经济发展型四类,整体以综合提升型为主,表明研究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耦合关系趋于协调。(3)自然、社会经济及政策是驱动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同时山区独特的地形条件促使其内部的耦合响应出现分异,展现了山区ESV与人类活动强度耦合关系演变的独特性。本案例研究可为类似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耦合关系演变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县域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
3
作者 刘欣怡 张正勇 +7 位作者 刘琳 张明羽 高煜 曹宇 张雪莹 陈泓瑾 余凤臣 马柔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46-5262,共17页
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县域... 碳平衡可表征区域碳排放/碳吸收在数量或质量的匹配或协调状态,人类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和强度干预区域碳循环过程,二者的关联性研究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践行区域“双碳”目标达成和制定区域生态补偿制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县域尺度下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进行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探析研究区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碳平衡压力指数(CBPI)高值区呈现“双C”环抱式分布,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分别向东北-西南呈弧形延伸并逐渐衰减,四川盆地西南缘为CBPI低值区;CBPI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和聚集性,各区县以碳盈余为主且CBPI多呈下降态势。(2)研究期内,成渝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HAI)显著增高(21.2%/a),由“双核心轴线圈层”城市群逐渐向“互联互通网络型”城市群演进。(3)成渝城市群CBPI与HAI存在着强空间正相关性,并呈现较强的相似聚集特点。研究区空间平均相关系数约为0.94,其中乐至县(0.98)和大渡口区(0.98)最为显著,双变量相关性系数为0.675,聚集类型主要以“低-低”聚集、“高-高”聚集为主。(4)成渝城市群碳平衡主导因子以人类活动类因子为主,其中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是主导影响因素,NDVI为自然类因子中的主要贡献因子。研究结果有助于成渝城市群实现“双碳”目标,并对相关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 人类活动强度 关联性 地理探测器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州西部平原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下水埋深时空关联分析
4
作者 魏熠 张永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33,共6页
针对昌吉州西部平原区,深入探讨2000—2020年地下水埋深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基于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地下水埋深进行空间插值,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用电量、人类活动关键区面积占比等指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 针对昌吉州西部平原区,深入探讨2000—2020年地下水埋深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基于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地下水埋深进行空间插值,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用电量、人类活动关键区面积占比等指标构建人类活动强度(HAI)模型,并通过重心迁移模型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地下水埋深与人类活动强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地下水埋深≥60 m的面积占比2000年为6.96%,到2015年增长为15.51%,而2020年减少至12.22%;人类活动高强度区域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1.03%增大至2020年的3.41%,中高强度区域面积占比从2000年的35.36%增大至2020年的50.72%;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与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尤其是南部人口密集和经济活动集中的区域呈现高高集聚,且地下水埋深重心与人类活动强度重心变化整体均为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自相关 可持续管理 昌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5
作者 周德荣 胡清华 +3 位作者 蔡哲 唐志伟 陈希 江飞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 通过建立1 km高精度网格分辨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dex,HAI),基于四象限法研究两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间HAI持续上升,EQI在20年来先降低后上升,高HAI主要分布在人口聚集沿海城市,高EQI地区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福建省大部分城镇和道路处于高HAI、低EQI的区间,山区林地处于低HAI、高EQI区间。近20年来高HAI、高EQI区域占比升高3%,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协调变化和冲突变化均占9%,冲突变化地区主要出现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协调变化区域主要出现在城区外围,在城区内部也有零散分布。近10年相比前10年协调变化地区上升4%,冲突变化降低5%,说明福建省近10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福建省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璐晨 韩海辉 +7 位作者 张俊 黄姣 顾小凡 常亮 董佳秋 龙睿 王倩 杨炳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20,共18页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 [研究目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旱区土地利用对区域水文和生态的影响尤为显著,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对西北干旱内陆生态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1980-2018年间共5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近40年中,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58×10^(4)km^(2)、1.2×10^(3) km^(2)和347 km^(2),而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减少1.33×10^(4)km^(2)、0.32×10^(4)km^(2)和815 km^(2)。各水资源分区中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其次为渭干河、阿克苏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当量面积和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相对较快,特别是2000-2010年间呈显著增长趋势。[结论]塔里木河流域各水资源分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导向性作用是塔里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分区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强度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里木河流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多尺度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洪森 角媛梅 +3 位作者 陈凡 张兆年 徐秋娥 陶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0-442,共13页
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是理解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基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不同景观类型的人类影响强度系数,运用GIS空间分析量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与空间分异,探讨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影响... 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异质性是理解区域人地关系和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基于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流域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不同景观类型的人类影响强度系数,运用GIS空间分析量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与空间分异,探讨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强度总体特征由高到低依次是杞麓湖(4.83)、星云湖(4.71)、滇池(4.19)、阳宗海(4.11)、抚仙湖(4.03)、异龙湖(4.01)、程海(3.93)、洱海(3.88)和泸沽湖(2.96)。人类活动强度指数(HAI)在流域尺度、坝区尺度、湖岸尺度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每个流域都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值出现在坝区,滇池、杞麓湖岸线存在完全开发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随海拔和坡度增高而下降,高强度区集中在地势低平的湖泊周围。湖泊营养状态指数与流域尺度和坝区尺度高强度区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区域应作为景观优化和管理的重点;与岸线尺度低强度区呈显著负相关,有必要减少湖滨带人类活动。综合考虑流域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强度-水质的级联效应,应从不同空间尺度对各景观要素与过程管控。鉴于人类活动强度对水质的影响,可把湖泊管理分为预防型、保护型、治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高原湖泊 水质 流域 生态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与植被覆盖的时空关联 被引量:12
8
作者 柴文雯 贾夏 +3 位作者 赵永华 王欢元 李娟 康宏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708-6721,共14页
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是表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程度的客观指标,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器,对人类活动变化十分敏感,深入探究HAI与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时... 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是表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程度的客观指标,植被作为生态环境变化的综合指示器,对人类活动变化十分敏感,深入探究HAI与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时空分异及其关联性,对维稳自然环境、合理控制人类活动以及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使用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及土地利用数据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2000—2020年HAI与NDVI的时空分及其关联性。结果显示:(1)2000—2020年黄土高原HAI整体变化较缓(年均速为1.39%),空间呈现“七点一圈一带”的分布格局,呼包鄂榆及晋中城市群HAI强度变化较频繁,高强度区向西北方向呈集中分布态势。(2)2000—2013年NDVI增速较快(2.11%/a),2014—2020年增速放缓至0.82%,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分布,高植被覆盖区域向西北移动且多方向扩张。(3)HAI与NDVI相关性空间分异明显,且在关中、呼包鄂及晋中城市群呈空间聚集分布。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作用具有双向性,高强度人类活动致使植被覆盖锐减,退耕还林等工程有效抑制植被退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可为精细量化人类活动强度、黄土高原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修复与维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夜间灯光数据 黄土高原 时空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其驱动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纪王迪 黄晓军 +1 位作者 包微 马耀壮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7-979,共13页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 人类活动对全球温度升高的促进作用愈加明显,如何科学衡量人类活动强度并探究其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联性成为当前研究热题。以关中地区为例,整合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夜间灯光强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电量消耗5个指标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规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关联性及其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关中地区平均地表高温、低温区域分别呈现总体增大、减少的趋势,地表高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2)2000—2020年关中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增加,特别是在各地级市的市辖区和主要居民点,高强度区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低强度区域主要位于秦岭山区。(3)2000—2020年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强度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性和空间上的集聚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呈现增大趋势,主要由不显著及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区域,高-高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各城市主城区,低-低类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4)影响地表温度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中,夜间灯光强度、人口密度、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对地表温度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且夜间灯光强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人口密度与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交互作用对地表温度的解释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地表温度 时空关联性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琳娜 赵牡丹 +2 位作者 李云绯 樊艺 王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两者时空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2 km×2 km... 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两者时空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2 km×2 km格网尺度下构建ESV评估模型、ESV流向损益模型、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指数评估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ESV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间,西安都市圈ESV在时间尺度上呈持续下降趋势,近30年间共降低12.8亿元;在空间尺度上呈现以西安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递增的分布格局;(2)ESV增益主要源于耕地转为林地、水域和草地;ESV亏损主要源于耕地、建设用地的转入以及水域的转出;(3)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呈现以西安主城区为中心向南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影响区集中分布在西安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低影响区分布于研究区南北两端;(4)ESV与人类活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两者聚类关系以低-高和高-低聚集方式为主,低-高和高-低聚集区域显著性水平高。期望通过对ESV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关系分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人类活动强度 格网尺度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性 西安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市中心城区生态服务价值与人类活动时空耦合分析
11
作者 张家睿 米玛旺堆 +1 位作者 程励 钱丽源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5,共10页
【目的】高海拔城市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具有特殊敏感性,其生态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的耦合规律尚未明晰。揭示拉萨市中心城区ESV与HAI的时空交互特征,阐明快速城市化进程... 【目的】高海拔城市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具有特殊敏感性,其生态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人类活动强度(human activity intensity,HAI)的耦合规律尚未明晰。揭示拉萨市中心城区ESV与HAI的时空交互特征,阐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ESV的响应阈值,可为高海拔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提供定量依据。【方法】基于2007—2022年土地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在0.5 km×0.5 km格网尺度下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生态服务价值流向损益模型、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评估模型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拉萨市中心城区ESV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HAI的关联性。【结果】1)2007—2022年拉萨市耕地和绿地小幅减少,城市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土地类型转换以由耕地和草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主;2)2007—2022年拉萨市中心城区ESV呈下降趋势,共减少4628万元,在空间分布上,植被覆盖是影响区域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拉萨河流域和拉鲁湿地附近ESV最高,向中心城区方向逐渐减弱;3)人类活动强度高影响区集中在拉萨市老城区,并向外扩展形成东、西翼延伸态势;低影响区域则位于中心城区南部;4)ESV与HAI的空间关联性呈现衰减趋势,全局莫兰指数从2007年的0.249197下降至2022年的0.083119,局部聚类类型以低ESV-高HAI和高ESV-高HAI聚集为主。【结论】揭示高海拔城市存在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可通过生态修复手段逆转局部生态系统退化,但城市扩张会加剧生态冲突。建议划定生态红线并实施差异化管控,支撑高海拔城市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关联分析 拉萨市中心城区 高海拔城市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周雅萍 赵先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48-2960,共13页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地理统计、交通路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构建人类足迹指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流向损益模型测度1990~2020年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 选取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地理统计、交通路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数据源,构建人类足迹指数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流向损益模型测度1990~2020年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深刻影响.结果表明:近30a来长株潭城市群人类活动强度持续上升,增长率为33.33%,整体呈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式空间演变特征.1990~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速率为1.38×10^(8)元/a缓慢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出“边缘区较高,核心区较低”的分布格局,林地转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价值量损失的主要原因.因子探测人类活动强度q值由0.348增至0.394,较好地解释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现象,风险探测发现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在人类活动强度异常范围0.3~0.7内保持平衡.研究时段内Moran's I从-0.363变化为-0.491,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负向效应加剧,高-低聚类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中心城区,低-高聚类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边缘海拔较高的森林山脉密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关联 地理探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余玉洋 李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764-8773,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人类自身福祉,人类活动又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主要因素,将两者进行耦合性分析,对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在评估秦巴山区2000—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基础上,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并通过四象限分析模型,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人类活动相耦合,来探究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盈余量丰富,4种生态系统服务处于盈余状态,并且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空间特征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2)人类活动强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从东向西人类活动强度逐渐减小,高值区主要在人口集聚的城区,低值区在高山寒冷区。(3)秦巴山区大面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是也有13.64%的像元和20个县是处于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水平。通过近几年的生态工程的实施,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生态系统供需和人类活动耦合研究,可以为山区分区调控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活动强度 生态环境质量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分布预测及其对野生动物生境干扰分析
14
作者 李莹 马伯虎 赵宁曦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2,共10页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生境干扰分析一直是生态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以海南岛宜出行人类足迹点数据为样本,选取了海拔高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年均气温、人口密度、距大型居民点距离、距小型居民点距离、...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生境干扰分析一直是生态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以海南岛宜出行人类足迹点数据为样本,选取了海拔高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年均气温、人口密度、距大型居民点距离、距小型居民点距离、距道路网距离、距水系距离10个环境影响因子,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计算得到的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5,模拟结果良好。结果表明: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区域沿道路网分布于四周沿海的平坦地区,而中西部高海拔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极低。通过对MaxEnt模型模拟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布数据和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IS)空间统计分析,可知:野生动物有低于20%的概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极低的岛内高海拔地区;超过60%的概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的地区;低于20%的概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四周沿海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动物保护提供支持,以便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生境干扰 最大熵模型 地理信息科学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类活动强度与景观格局响应的风景区保护研究——以富春江—新安江为例
15
作者 严慧萍 陈楚文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41-49,61,共10页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人类活动对风景名胜区影响逐渐增强,带来了景观格局变化、风景资源破坏等威胁。然而,当前风景区相关研究中,较少以定量化方式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落实到风景区保护的实践工作中。以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区为...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人类活动对风景名胜区影响逐渐增强,带来了景观格局变化、风景资源破坏等威胁。然而,当前风景区相关研究中,较少以定量化方式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并落实到风景区保护的实践工作中。以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区为例,以五年为区间,基于2000-2020年的五期数据,通过探索人类活动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响应关系,并对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叠加分析,讨论了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策略。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异质性提高;②人类活动强度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城镇附近,空间上呈现出条带状分布趋势,尤其是河流沿岸人类活动强度显著提升;③人类活动强度和景观格局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人地矛盾突出区域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趋势,特别是中部河流区域;④现状风景资源中共有21处景源,位于人地矛盾突出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有利于为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对受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的风景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人类活动强度 景观格局 风景资源 保护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变化及与人类活动的空间交互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师永强 耿巍 +1 位作者 张新生 李话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40,共12页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 【目的】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日益加强,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当量因子法核算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以土地利用开发程度、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核算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并基于供需分析和人类活动强度的量化结果,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总体减少了14.43×10^(8)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增加,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加更明显,2020年呈现自西向东递增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低供给-高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地区,低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主要位于中部地区且被高供给-低需求的地级市围绕。人类活动强度呈现东部地区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的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在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活动强度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并且在局部尺度呈现出High-Low集聚、Low-High集聚和Low-Low集聚三种集聚模式。【结论】研究结果可视化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权衡关系,能够为协调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交互作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模拟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郑文武 邹君 +1 位作者 田亚平 邓运员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和空间化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实现空间定量化,而忽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模拟方法获得的人类活动强度也存在缺陷。文中基于遥感、交通、地形和统计数据,探讨了综合应...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化和空间化是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实现空间定量化,而忽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模拟方法获得的人类活动强度也存在缺陷。文中基于遥感、交通、地形和统计数据,探讨了综合应用统计、遥感和GIS方法模拟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衡阳盆地人类活动强度进行了模拟。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获取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空间模拟 遥感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40年人类活动强度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亮 刘宇 +1 位作者 罗勇 刘汉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6-313,共8页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 为了探讨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采用土地利用/覆被折算建设用地当量方法定量化和空间化人类活动强度。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1975—2015年期间4期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阐释了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探讨了人类活动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40年间,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大致以2000年为界,前期较为稳定,后期整体迅速降低。这一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其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强度由中等强度广泛覆盖全区丘陵、塬面和平原、谷地的格局转变为覆盖平原谷地等地貌类型区的高强度区域镶嵌于大范围的低强度区域的空间格局,总体上趋于与地貌格局相一致;六盘山—陕北黄土高原出现大范围的人类活动冷点集聚区,关中平原—洛阳盆地形成较大范围的热点集聚区。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强度时空变化,是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生态政策、产业结构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推动人类开发活动与生态承载力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人类活动强度 土地利用/覆被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人类活动环境胁迫强度与空间效应——以三江源地区为例 被引量:22
19
作者 周侃 刘汉初 +1 位作者 樊杰 虞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8-279,共12页
随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系统的影响持续增强,研究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胁迫强度及其空间效应,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背景下精准实施环境管控、规范保护利用行为的科学基础,对提升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 随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系统的影响持续增强,研究各类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胁迫强度及其空间效应,是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背景下精准实施环境管控、规范保护利用行为的科学基础,对提升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在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类人为源污染物排放量测算基础上,定量评估县域环境胁迫指数,解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人类活动的点—线—面环境胁迫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源污染物排放对三江源地区的环境胁迫强度较低,且地域分异格局显著,中心城市(镇)胁迫强度较高,而国家公园所在的玛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4县仅为平均胁迫强度的1/2;2012—2016年间,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的环境胁迫呈显著"点状"空间效应,农牧业生产方式的"面状"效应突出,旅游和交通运输为由点及线的"线状"胁迫。建议从提升全要素环境设施承载能力、建立全覆盖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生产生活旅游活动全过程环境规制等方面,制定缓解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区域环境胁迫强度的管控与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环境胁迫强度 空间效应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 三江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人类活动强度对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春雨 董晓峰 +1 位作者 刘英英 邹利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8,74,共8页
通过交通要素、居民点要素和数字高程模型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估算了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了人类活动强度和净初级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内在原因,探讨了人类活动强度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甘肃省... 通过交通要素、居民点要素和数字高程模型计算人类活动强度,并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概念模型估算了甘肃省净初级生产力.研究了人类活动强度和净初级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内在原因,探讨了人类活动强度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甘肃省的人类活动强度平均值为0.31,整体表现不强,但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中间强外围弱,东南强西北弱;对于不同生态区,人类活动强度在农业生态区中最大,而在荒漠生态区中最小;以县级行政中心为视角,人类活动强度在瓜州县、金塔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周围对净初级生产力起正作用,但在永昌县、靖远县、通渭县和文县对净初级生产力起负作用;以不同生态区为视角,人类活动强度和净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森林生态区最显著,在草原生态区比较稳定,在农业生态区增加和减少交错分布,在荒漠生态区变化的区域极不均匀.本研究从不同视角解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作用,为更好地改善不同生态区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净初级生产力 空间视角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