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0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有望用于防止艾滋病毒感染
1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57-57,共1页
Science News2003年163卷15期237页报道: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科文顿市图兰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科学家Ronald S.Veazey及其同事,在《Nature Medicine》2003年3月号上撰文宣称,根据在猕猴中的试验。含有人类抗HIV抗体的实验性药物,可部... Science News2003年163卷15期237页报道: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科文顿市图兰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的科学家Ronald S.Veazey及其同事,在《Nature Medicine》2003年3月号上撰文宣称,根据在猕猴中的试验。含有人类抗HIV抗体的实验性药物,可部分防止艾滋病毒的传播。并据此认为,此种药物也可防止妇女从其艾滋病配偶染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抗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艾滋病 实验性药物 免疫保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依非韦伦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何张玙璠 阮巧玲 +5 位作者 杨欣平 普琳梅 邵凌云 张文宏 张云桂 杨清銮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使用1个月每周3次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方案,评估依非韦伦药代动力学影响血药浓度和预防结核活动的有效性。方法 接受600 mg依非韦伦治疗HIV感染者同时使用包含利福喷丁(450 mg)及... 目的 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使用1个月每周3次异烟肼联合利福喷丁预防性抗结核治疗方案,评估依非韦伦药代动力学影响血药浓度和预防结核活动的有效性。方法 接受600 mg依非韦伦治疗HIV感染者同时使用包含利福喷丁(450 mg)及异烟肼(400 mg)1个月每周3次(1H3P3)的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分别在第0、2、4、8周进行依非韦仑血药浓度检测,第2、4周进行利福喷丁血药浓度检测,第0、8周测定血HIV-RNA。目标为依非韦伦浓度>1 mg/L,如果80%以上受试者的依非韦仑血药浓度达到目标值则认为该预防性治疗方案是可接受的。随访18个月,评估该方案的有效性。结果 共入组31例HIV感染者,其中2例受试者基线依非韦伦血药浓度<1 mg/L,鉴于依从性较差将其从药代动力学分析中剔除。其余29例受试者中23(79.3%)例为男性,年龄[中位数 (四分位数)]为43.0 (32.5,53.5)岁。第0周的依非韦伦血药浓度[中位数 (四分位数)]为2.33 (1.96,2.34) mg/L;第2周为2.32 (1.90,3.28) mg/L;第4周为2.07 (1.83,3.09)mg/L;第8周2.71(2.14,3.33)mg/L。依非韦伦在第0周、第2周、第4周、第8周四个时间点的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的利福喷丁血药浓度为9.36(6.23,16.47)mg/L;第4周为9.36(6.41,15.56)mg/L。利福喷丁第2周与第4周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试者在第2、4、8周依非韦伦的血药浓度都大于1 mg/L。此外,男性比女性依非韦伦血药浓度更低 (P<0.05);低体重(<60 kg)比高体重(≥60 kg)受试者依非韦伦血药浓度更高(P<0.05)。对受试者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随访,均未出现活动性结核症状或体征。结论 依非韦伦与1H3P3方案联合使用对依非韦伦血药浓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非韦伦 利福喷丁 血药浓度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潜类别增长模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后预防就诊者疾病进展恐惧的变化轨迹研究
3
作者 石敏 王慧群 +2 位作者 张利漫 王文慧 徐兴莲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就诊者疾病进展恐惧(fear of progression, FoP)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该类人群的恐惧心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5-10...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就诊者疾病进展恐惧(fear of progression, FoP)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该类人群的恐惧心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5-10月,采用便利抽样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某传染病专科医院的PEP就诊者204例为研究对象,在就诊的第1、14、30天采用疾病进展恐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对其调查,应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识别其FoP轨迹类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第1、14、30天时就诊者FoP得分分别为47.00(37.25,56.00)分、42.00(33.00,49.00)分和31.50(22.25,45.00)分,其FoP轨迹分为高恐惧缓慢下降组、中恐惧显著下降组和低恐惧组3种类别,其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38.00(41.00,47.00)分、47.00(37.00,66.00)分和54.00(38.50,59.00)分;3个类别的PEP就诊者在性别、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支持得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职业、社会支持是PEP就诊者FoP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发生HIV暴露后就诊者在就诊1个月内,FoP水平变化程度不同,其FoP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暴露后预防 疾病进展恐惧 潜类别增长模型 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Tat为靶点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潜伏库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胡浩博 桓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1-838,共8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潜伏库是目前治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主要障碍。反式激活蛋白(Tat)为HIV-1编码的调节蛋白,通过促进HIV-1转录影响潜伏库的建立和激活。以Tat蛋白为靶点的抑制剂通过降低Tat蛋白水平和干扰Tat蛋白...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潜伏库是目前治愈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主要障碍。反式激活蛋白(Tat)为HIV-1编码的调节蛋白,通过促进HIV-1转录影响潜伏库的建立和激活。以Tat蛋白为靶点的抑制剂通过降低Tat蛋白水平和干扰Tat蛋白的促转录功能抑制病毒反弹。在HIV-1潜伏库治疗的2种策略中,以Tat蛋白抑制剂为基础提出的“阻断和锁定”策略能够靶向HIV-1蛋白或宿主因子,同时干扰组蛋白表观遗传修饰,促使前病毒永久沉默,即使在中断治疗后也能够维持HIV-1潜伏状态。二脱氢皮质抑素A (dCA)、雷公藤甲素和阿帕塔隆衍生物Q308等Tat蛋白相关抑制剂可通过不同机制调控HIV-1潜伏。现就Tat对HIV-1潜伏库的调控作用、以Tat蛋白为靶点的HIV-1潜伏库治疗策略及其相关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HIV-1功能性治愈的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反式激活蛋白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潜伏库 “阻断和锁定”策略 功能性治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5
作者 林琳 朱鸿 +1 位作者 范存琳 程艳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60-861,共2页
报告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初筛可疑阳性,最终确证阳性的HIV早期感染病例。提示HIV初筛实验室对不确定或可疑检测结果不应轻易报告阴性,应及时与临床沟通了解病史,采用不同厂家试剂和不同方法学试剂进行复检。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早期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初筛实验室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结构蛋白Gag-Pol的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国锋 李聪宜 +1 位作者 王虹 张文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6-1163,共8页
Gag-Pol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重要结构蛋白之一,其组成成分包含了HIV的基本骨架蛋白和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功能酶,目前以Gag-Pol上不同的功能区为靶点开发的抑制剂包括衣壳(CA)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 Gag-Pol蛋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重要结构蛋白之一,其组成成分包含了HIV的基本骨架蛋白和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功能酶,目前以Gag-Pol上不同的功能区为靶点开发的抑制剂包括衣壳(CA)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等。CA抑制剂通过抑制CA的成熟或者破坏CA的组装进而影响HIV复制。蛋白酶抑制剂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酶对切割位点CA-间隔多肽1(SP1)的切割,逆转录酶抑制剂通过模仿逆转录底物,阻断HIV的逆转录过程,整合酶抑制剂通过靶向整合酶活性中心—锌指结构影响整合酶活性。本文总结了针对HIV Gag-Pol蛋白的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并对已批准上市成药的用法用量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联合用药和针对HIV Gag-pol蛋白的新型抑制剂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Gag-Pol蛋白 蛋白酶抑制剂 逆转录酶抑制剂 整合酶抑制剂 成熟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梅毒螺旋体感染现状及特征分析
7
作者 余薇 樊璐 +1 位作者 刘强 李琳波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4124-4128,共5页
目的:调查2019—2023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现状,并分析其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江西省血液中心的408605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调查,对标本进行HIV、TP项目常规检测,... 目的:调查2019—2023年江西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现状,并分析其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江西省血液中心的408605名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调查,对标本进行HIV、TP项目常规检测,HIV反应性标本送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结果:2019—2023年无偿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为0.062%,TP初筛阳性率为0.227%,总阳性率为0.289%。各年度初筛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法确证检测结果显示,34名无偿献血者为HIV阳性,HIV阳性率为0.008%。2019—2023年的无偿献血者中,女性HIV及TP初筛阳性率(0.324%)高于男性(0.268%),45~<56岁的无偿献血者HIV及TP初筛阳性率(0.542%)较高,研究生HIV及TP初筛阳性率(0.160%)较低,初筛阳性率随学历降低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农民HIV及TP初筛阳性率(0.629%)较高,初次献血者HIV及TP初筛阳性率(0.417%)较高。2019—2023年34名HIV确证阳性的献血者中,女性占比(5.882%)低于男性(94.118%),18~<25岁者占比(50.000%)最高,学生占比(41.176%)最高。结论:不同特征的无偿献血者HIV及TP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可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献血后回告”宣教、强化献血前征询与筛查、构建区域性的献血者监测系统和艾滋病疫情管理共享系统等方式推进我国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梅毒螺旋体(TP) 血液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体层析法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在急诊检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龙晖 刘永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069-1070,共2页
目的分析胶体层析法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在急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临床455例急诊标本分别采用硒标法和金标法检测进行HIV筛查,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结果:本组45... 目的分析胶体层析法筛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在急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临床455例急诊标本分别采用硒标法和金标法检测进行HIV筛查,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符合率.结果:本组455例标本中硒标法急诊检测HIV阴性准确率为98.02%,金标法检测HIV阳性准确率为99.5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509,P〈0.05).硒标法检查误诊主要发生在产科标本,其中硒标法检测HIV阳性7例,金标法检测HIV抗体阳性2例,用ELISA复查阳性1例.结论:胶体层析法筛查急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受检验试剂和标本的影响,其中金标法的检测符合率明显高于硒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急诊筛查 硒标法 金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后的代谢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龙振昼 刘华 +5 位作者 王闻文 池宏亮 陈江平 黄丽秀 卓义理 聂青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7-560,共4页
目的评估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代谢的影响及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择51例接受ART的40岁以上HIV感染者,监测治疗1年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 目的评估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对中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代谢的影响及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择51例接受ART的40岁以上HIV感染者,监测治疗1年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常用代谢及相关指标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应对措施。结果 51例中老年HIV感染者接受ART后1年,患者上述检测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高三酰甘油、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脂代谢紊乱,部分患者出现糖代谢异常及高血压。其中,以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变化较为常见。导致代谢紊乱的疾病谱中,单一指标异常14例(27.4%),代谢综合征5例(9.8%),混合型高脂血症4例(7.8%),2项及以上指标异常但未达到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者19例(37.2%)。以上变化统计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HIV感染者接受ART后,受药物、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代谢紊乱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反转录病毒治疗 中老年 代谢综合征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猴自身抗体和自身免疫 被引量:3
10
作者 卢耀增 吴小闲 +6 位作者 符林春 罗红梅 陈颂 郭卫中 邓文娣 周映云 赖春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9-383,I0007,共6页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 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猴艾滋病模型自身抗体和病理形态学的动态变化,探讨艾滋病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小鼠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为靶抗原测定SIV感染猴各时间点的自身抗体;采用ECV304内皮细胞株和粒细胞抗原片分别测定抗内皮细胞和粒细胞的自身抗体。并对比检查相应的淋巴结、肾、脑等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SIV感染后多种自身抗体比感染前升高,如抗淋巴细胞抗体、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和抗粒细胞抗体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在淋巴结、大脑皮层、消化道黏膜下层、心脏间质、肾和肝窦等脏器内有比较明显的小血管病变及其诱发的病理改变。结论猴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是猴艾滋病自身免疫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储存库检测方法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11
作者 赵豪梅 张清燕 +4 位作者 桑锋 杨瑶瑶 邓博文 袁硕阳 李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44-2451,共8页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高死亡率传染病。即使经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原病毒整合在宿主基因组形成病毒储存库仍可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及清除。现有的HIV储存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胞体外培养诱导病毒生长试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高死亡率传染病。即使经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原病毒整合在宿主基因组形成病毒储存库仍可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及清除。现有的HIV储存库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胞体外培养诱导病毒生长试验和基于PCR技术直接检测原病毒基因组方法。了解并精准检测HIV储存库可为治疗HIV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本文通过对近年来HIV储存库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能够选择出针对不同检测对象的HIV储存库的最优检测方法,并给出恰当建议,为艾滋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储存库 病毒生长试验 PCR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刘大锦 冯孟贤 刘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4-482,共9页
目的:了解中国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水平。方法:检索5个数据库:《中国... 目的:了解中国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人群HIV原发耐药水平。方法:检索5个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 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提取HIV耐药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对采样时间、采样地点、人群特征(平均年龄及感染状态)、样本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76篇文献(中文46篇,英文30篇),中国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人群HIV原发整体耐药率、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NRTI)耐药率、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NRTI)耐药率、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耐药率分别为4.7%(95%CI:4.0%~5.4%)、2.3%(95%CI:1.8%~2.8%)、1.8%(95%CI:1.3%~2.3%)、1.4%(95%CI:1.1%~1.8%)。上述4类耐药率均是2007年之前高于之后,且都存在显著地区差异(P〈0.05),其中,中南及西南地区整体耐药率均高于5%。平均年龄、感染状态亚组中,组间差异较为复杂,其中小于25岁及新发、新确认组其整体耐药率低于25岁以上及非新发、新确认组。样本量〈100的亚组,各耐药率均高于样本量≥100的亚组,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HIV/AIDS人群HIV病毒原发总耐药率为4.7%,仍处于低流行状态,但已接近WHO提出的5%中度耐药警戒线,中南及西南地区整体耐药率已经超过该警戒线,应进一步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感染 HIV药 药性 病毒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灵山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孕产妇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预防母婴传播后对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葛宪民 林玫 +18 位作者 陈锦妹 朱金辉 蓝光华 颜愉 陈欢欢 罗柳红 李珊珊 李彬 黄光华 李嘉卫 邓月琴 温平镜 黄玉满 朱秋映 孟琴 刘帅凤 吴秀玲 黄精华 陆华湘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3-748,共6页
目的评估广西灵山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孕产妇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用药后对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进PMTCT的ART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西艾滋病疫情位居第1位的灵山县... 目的评估广西灵山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孕产妇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RT)用药后对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进PMTCT的ART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西艾滋病疫情位居第1位的灵山县作为研究现场,按照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1)病例组为灵山县2010至2017年实施了PMTCT ART用药的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HIV阴性婴儿,通过国家PMTCT系统数据库,收集分析HIV阳性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的历史卡片和PMTCT资料;(2)对照组为灵山县妇幼保健院2017年健康孕产妇及其所生的健康婴儿,收集分析儿童生长发育资料。儿童生长发育不良的定义为身高、体质量和头围3项主要指标中至少1项指标低于正常值范围。结果病例组HIV阳性孕产妇数及其所生婴儿数分别为391例和368例,母亲和婴儿的ART用药比例分别为87.21%(341/391)和95.38%(351/368);18月龄儿童的HIV阳性率为1.36%(5/368),死亡率为4.35%(16/368),HIV母婴传播率为2.01%(5/249)。病例组和对照组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不良发生率分别为42.12%(155/368)和23.06%(10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20,P<0.001)。结论广西灵山县HIV阳性孕产妇接受PMTCT ART用药后,18月龄儿童生长发育不良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母婴传播预防 逆转录病毒治疗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锋镝 卢洪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7-490,共4页
姜黄作为药用植物,具有至少200年的历史。姜黄素(curcumin)是姜黄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大约20年前人们已经发现姜黄素具有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的活性,而且可以抑制 HIV‐1及 HIV‐2复制。除了... 姜黄作为药用植物,具有至少200年的历史。姜黄素(curcumin)是姜黄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大约20年前人们已经发现姜黄素具有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的活性,而且可以抑制 HIV‐1及 HIV‐2复制。除了抗HIV功效之外,姜黄素尚有其他作用,可以抗氧化、抗各种病原微生物、抗风湿、抗肿瘤,同时还可以改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衍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管径特征及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庆元 袁伟锋 +1 位作者 陈沐 莫晓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69-1873,共5页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肺动脉管径特征,研究肺动脉管径相关指标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筛查诊断HIV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5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肺动脉管径特征,研究肺动脉管径相关指标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筛查诊断HIV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5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观察组(23例,存在PAH)和对照组(42例,无PAH)。测量两组患者肺动脉内径(PA)、肺动脉直径(dPA)及主动脉直径,并计算dPA与主动脉直径比值(rPA),记录血清TNF-α水平,分析各指标在早期筛查诊断HIV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PA、dPA、dPA与主动脉直径比值(rPA)以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dPA及rPA呈显著正相关。二列相关分析显示,HIV-PAH与PA、dPA、rPA及TNF-α显著相关(P<0.05)。血清TNF-α与dPA及rPA联合检测诊断HIV-PA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敏感度为0.870,特异度为0.881。结论肺动脉管径组合指标联合TNF-α能更好地提示HIV-PAH的存在,可以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随访或干预,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管径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炬峰 许利军 +4 位作者 黄莺 解奕瑞 孙佳 苏俊威 朱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8-235,共8页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对HIV感染者骨代谢的影响及发生时间。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HAART的82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按照HAART方案中含替诺福韦(tenofovird... 目的:评价长期不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对HIV感染者骨代谢的影响及发生时间。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HAART的82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按照HAART方案中含替诺福韦(tenofovirdisoproxil)或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的不同分为替诺福韦组(41例)和叠氮胸苷组(41例),分析两组在服药后6、12、18、24、30个月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血钙、血磷、血ALP浓度变化趋势,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案均能提高患者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治疗前,替诺福韦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GFR[(120.71±62.85)mL/min与(110.08±39.18)mL/min]、血磷浓度[(1.25±0.19)mmoL/L与(1.22±0.21)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钙浓度[(2.32±0.12)mmol/L与(2.25±0.17)mmol/L]、血ALP浓度[99.0(79.5~124.0)U/L与80.0(60.5~96.0)U/L]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GFR、血钙浓度、血磷浓度逐渐下降,血ALP浓度继续升高。替诺福韦组患者在治疗30个月后比治疗前血钙浓度[(2.16±0.15)mmol/L与(2.25±0.17)mmol/L]、血磷浓度[(1.06±0.17)mmol/L与(1.22±0.21)mmol/L]、GFR[(98.13±30.43)mL/min与(110.08±39.18)mL/min]减少、血ALP浓度[110.0(98.5~120.5)U/L与80.0(60.5~96.0)U/L]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叠氮胸苷组患者随HAART时间延长血钙浓度、血ALP浓度增加,GFR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磷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叠氮胸苷组比较,替诺福韦组GFR、血钙浓度、血磷浓度减少和血ALP浓度增加更明显。结论:我国目前的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对患者疗效显著,含替诺福韦的HAART方案会影响患者的骨代谢,导致GFR、血钙和血磷浓度减少,血ALP浓度增加。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及时干预和尽早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药物疗法 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副作用 叠氮化合物/治疗应用 核苷类/治疗应用 CD4淋巴细胞计数 肾小球滤过率/血液 碱性磷酸酶/血液 钙/血液 磷/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怡菲 廖克驹 +2 位作者 黄自桥 黄晖 黄国聪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3-725,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反复咳嗽、咯痰约2年。”于2023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2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白色黏痰,活动后喘息,伴颈部及胸椎疼痛不适,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发热,无潮热盗汗,无胸闷、胸痛,无咯血等不适。2023年1...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因“反复咳嗽、咯痰约2年。”于2023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2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黄白色黏痰,活动后喘息,伴颈部及胸椎疼痛不适,整个病程中无明显发热,无潮热盗汗,无胸闷、胸痛,无咯血等不适。2023年1月29日于当地医院查胸部CT提示两肺散在多发病灶,考虑感染性病变,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稍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肺部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p27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抗原表位的鉴定
18
作者 李亮 林跃智 +4 位作者 那雷 汤艳东 吕晓玲 周建华 曲娟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38-741,共4页
为鉴定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衣壳蛋白p27单克隆抗体(MAb)p27-A5、p27-C7和p27-D2所识别的抗原表位,本研究通过间接ELISA法相加试验对这3株MAbs结合抗原表位进行初步分析,并利用部分重叠的短肽对MAbs的结合抗原表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2... 为鉴定抗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衣壳蛋白p27单克隆抗体(MAb)p27-A5、p27-C7和p27-D2所识别的抗原表位,本研究通过间接ELISA法相加试验对这3株MAbs结合抗原表位进行初步分析,并利用部分重叠的短肽对MAbs的结合抗原表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p27-C7和p27-A5的结合抗原表位位于p27蛋白的aa61~aa76(氨基酸序列为61SEGCTPYDINQMLNCV76);p27-D2的结合抗原表位则位于aa191~aa206(氨基酸序列为191EQTDAAVKNWMTQTLL206)。该结果为进一步深入了解p27的抗原特性和建立该蛋白的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 P27蛋白 单克隆抗体 表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免疫缺陷病毒p27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19
作者 华秋东 吴志军 +4 位作者 姜成刚 沈楠 陈维多 相文华 周建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01-905,共5页
利用PCR技术从质粒pSHIV89.6P中扩增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衣壳蛋白p27基因,并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27,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对其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并将纯化定量后的表达产物免疫小鼠... 利用PCR技术从质粒pSHIV89.6P中扩增猴免疫缺陷病毒(SIV)衣壳蛋白p27基因,并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27,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对其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并将纯化定量后的表达产物免疫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显示,gag基因的p27相应片段为763bp,其表达产物相对分子量为46ku。经镍柱纯化,获得目的蛋白p27纯度可达90%以上。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5株稳定分泌抗p27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A5、1C7、3C2、2D12、3D12。5株杂交瘤细胞诱生小鼠产生的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12800、1∶25600、1∶819200、1∶51200和1∶409600。免疫球蛋白类型均为IgG1型,轻链均为λ链。Western blot和IFA试验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均对病原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为进一步开发SIV早期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 P27蛋白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诱导凋亡及下调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
20
作者 黄官友 黄秀艳 +2 位作者 曾耀英 曾祥凤 吴晓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有表达。转染HIV-1 nef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经抗HLA-A,B,C-FITC染色后,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05±22及269±1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Annexin V-APC/PI染色后,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0.82±8.32)%及(8.12±5.43)%,两者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IV-1 nef下调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 人类白细胞原-Ⅰ类分子 凋亡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