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被引量:
5
1
作者
习传进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6-131,共6页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人类学转向、文化与审美的双重阐释、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对话与开放,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走向了人类学诗学。
关键词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人类学诗学
文化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类学诗学在中国
2
作者
李晓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7,共6页
近年来,人类学诗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人类学诗学这一概念在广泛使用的同时,概念本身出现了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阐释"。文章试从目前研究现状出发,从现象层面的分述达到对整体现状的把握;通过分析各学者产生分...
近年来,人类学诗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人类学诗学这一概念在广泛使用的同时,概念本身出现了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阐释"。文章试从目前研究现状出发,从现象层面的分述达到对整体现状的把握;通过分析各学者产生分歧的原因和语境,探讨人类学诗学的本源及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学诗学研究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具有何种推动作用以及人类学诗学研究本身的理论缺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诗学
写作实践
理论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被引量:
4
3
作者
刘士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7-76,共10页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术精神起源中的“发生学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思维
自我意识
“兴”
中国诗歌
诗性智慧
语言结构
《诗经》
“比”
诗学
人类学
实践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被引量:
5
1
作者
习传进
机构
长江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6-131,共6页
文摘
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人类学转向、文化与审美的双重阐释、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辩证统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对话与开放,并指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走向了人类学诗学。
关键词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人类学诗学
文化
审美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类学诗学在中国
2
作者
李晓禺
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87,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人类学与当代文学批评范式转换研究"(11BZW0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新时期人类学诗学研究"(12LZUJBWYB123)阶段性成果
文摘
近年来,人类学诗学研究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人类学诗学这一概念在广泛使用的同时,概念本身出现了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阐释"。文章试从目前研究现状出发,从现象层面的分述达到对整体现状的把握;通过分析各学者产生分歧的原因和语境,探讨人类学诗学的本源及发展演变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类学诗学研究对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具有何种推动作用以及人类学诗学研究本身的理论缺失等。
关键词
人类学诗学
写作实践
理论缺失
Keywords
anthropological poetics, writing practice, theoretical inadequacy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被引量:
4
3
作者
刘士林
机构
湛江师院中文系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7-76,共10页
文摘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术精神起源中的“发生学逻辑结构”。
关键词
原始思维
自我意识
“兴”
中国诗歌
诗性智慧
语言结构
《诗经》
“比”
诗学
人类学
实践思维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走向人类学诗学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习传进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类学诗学在中国
李晓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刘士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