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文化学”理论建设笔谈 人类学本土化的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1-55,共5页
关键词 民族文化学 文化学 中国 人类学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本土化的中国实践十五年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08-111,共4页
文章回顾了近十五年来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进展,以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四个领域的萌芽与发展为线索,分析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所呈现的独特性。当代中国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文章回顾了近十五年来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进展,以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历史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四个领域的萌芽与发展为线索,分析了中国人类学本土化所呈现的独特性。当代中国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的建构、历史人类学的繁荣、文学人类学的崛起、审美人类学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本土化 人类学中国乡村学派 历史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中华本土化初期模型的建构——“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的认知与书写
3
作者 郭永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17-22,共6页
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形成于对“简单社会”的研究,在迈向“复杂社会”,开展文明人类学研究的时候,原有的范式面临着挑战。“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的研究以“文化自觉”和“自觉发展”的理论思考为核心,“既从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 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形成于对“简单社会”的研究,在迈向“复杂社会”,开展文明人类学研究的时候,原有的范式面临着挑战。“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的研究以“文化自觉”和“自觉发展”的理论思考为核心,“既从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介休的未来发展提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方案”。这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是在探索人类学复杂文明社会研究的范式而试图建构一种“人类学中华本土化的初期模型”,而且所秉持的学以致用和重视社会实践的理念也体现了人类学学科应用价值和其终极关怀的人文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健 “黄土文明·介休范例” 人类学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到海洋:中国人类学海洋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彪 曹晗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2,共13页
人类学在发轫之初便以海岛为着陆点,奔赴海外、关涉海洋成为早期人类学家知识生产的动力。中国兼具乡土与海洋的面向,20世纪以来中国人类学以海洋为切入点,观察、理解、解读乃至复兴中国、联动世界。特别是在迈向海洋中国的当代,中国人... 人类学在发轫之初便以海岛为着陆点,奔赴海外、关涉海洋成为早期人类学家知识生产的动力。中国兼具乡土与海洋的面向,20世纪以来中国人类学以海洋为切入点,观察、理解、解读乃至复兴中国、联动世界。特别是在迈向海洋中国的当代,中国人类学者不断超越乡土视野,围绕环中国海的地缘政治、海洋权益、海岛开发、深海治理、跨界远洋、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等众多前沿议题进行即时的、具有公共面向的讨论,为认识中国提供多种分析框架。当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人类学应当跨越山河湖海,以海洋为接口,在全球文化转型中建立一种触碰世界的,具备互惠意义与家园意识的人类学海洋研究,以推动构建具有世界性的、人文意义的、生态-生物-生命整体关照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海洋强国 人类学本土化 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5年:中国人类学的一个“拐点”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丹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自1995年乔健发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以来,在民族学和人类学不同回应方式的推动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类学涵盖民族学;第二,"民族学中国化"改为"人类学中国... 自1995年乔健发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以来,在民族学和人类学不同回应方式的推动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类学涵盖民族学;第二,"民族学中国化"改为"人类学中国化"或"人类学本土化";第三,应用人类学占据强势;第四,人类学方法论的挑战也以中国与世界对抗的方式表现出来。乔健发表的这篇就职演说会在短时间产生如此大的连锁反应,恐怕是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中国人类学 人类学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与反思——以《周礼》研究为中心
6
作者 唐启翠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36,共5页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 人类学根植于古希腊经典,而人类学中国本土化实践也与经典研究的人类学转向密切相关。百年研究实践表明,关注并深入经典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当今反思、重建文化传统与解决民族融合、生态危机特别是人际生态等重大国策问题面前,中国经典尤其是儒家经典作为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无疑是人类学本土化实践必须关注的"文本田野"。儒家经典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四重证据法及其间性互补调和了证据真实与理解真实间的紧张关系,是人文社科研究中相对科学又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然而实际操作中诸如物象叙事在何种程度上足以替代文字叙事,人类学和考古学对无文字社会的文化重构经验,在何种程度上适用于有文字社会,物证与书证矛盾时该如何权衡辨识等问题值得所有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经典者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本土化 儒家经典 《周礼》四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