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组织发现人类可能只有2万到2.5万个基因
1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0-70,共1页
据2004年10月22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10月20日电,2004年10月2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组织(IHGSC)的研究报告称,人类可能只有2万到2.5万个基因,明显少于先前估计的数量。这是该组织在对人类基因... 据2004年10月22日《参考消息》援引法新社巴黎10月20日电,2004年10月2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组织(IHGSC)的研究报告称,人类可能只有2万到2.5万个基因,明显少于先前估计的数量。这是该组织在对人类基因编码部分的序列作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该组织称,他们对基因编码部分的序列进行了彻底的测试,剔除了很多错误和前后不一致的结果,测序的失误率已降至十万分之一,新的测序数据非常可靠,能用来研究疾病的基因机理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组织 人类 基因数目 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人类基因组测序有望几分钟内完成
2
作者 时村聪代 《生物产业技术》 2011年第3期6-6,共1页
2010年12月20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宣布,开发了一种叫做Nano Sequencing的纳米孔测序新技术,该技术可能导致能在数分钟内解读人类基因组的DNA测序仪的开发,而且成本只有现行测序技术的几分之一。研究的详细情况... 2010年12月20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宣布,开发了一种叫做Nano Sequencing的纳米孔测序新技术,该技术可能导致能在数分钟内解读人类基因组的DNA测序仪的开发,而且成本只有现行测序技术的几分之一。研究的详细情况发表在《纳米通讯》(Nano Letters)杂志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测序 学院 英国 DNA NANO 技术 新技术 纳米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进入个体化医疗时代——全基因组测序支持治愈美国双胞胎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3
作者 吕薇薇 李施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94-694,共1页
2011年6月15日,美国贝勒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和有关机构联合发布一份报告称,贝勒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及来自圣地亚哥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专家通过对一对双胞胎及其家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对比分析,找到了引起这对患有多巴反应... 2011年6月15日,美国贝勒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心和有关机构联合发布一份报告称,贝勒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及来自圣地亚哥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专家通过对一对双胞胎及其家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对比分析,找到了引起这对患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疾病的突变基因,使医生能够对病症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 反应性 双胞胎 个体化医疗 张力 多巴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基因组学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福存 赵兴绪 《饲料研究》 CAS 2007年第2期14-18,共5页
关键词 营养基因组 人类基因组测序 生物技术领域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组列图 生物技术公司 代谢途径 模式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基因组系统学 被引量:2
5
作者 李衍达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04年第1期6-8,共3页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各种类型功能基因组数据爆炸性增长 ,使得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必须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因此 ,功能基因组系统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功能基因组系统学的产生 ,并对我国功能基因组...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 ,各种类型功能基因组数据爆炸性增长 ,使得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必须将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因此 ,功能基因组系统学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功能基因组系统学的产生 ,并对我国功能基因组系统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可采取的研究思路以及对现代医药学的影响作了进一步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基因组系统学 复杂性疾病 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 分子生物学理论 病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用4000美元解读个人基因组
6
作者 大西淳子 《生物产业技术》 2010年第2期7-8,共2页
第三代人类基因组测序公司——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制造出自我装配DNA纳米球列阵(self-assembled DNA nano—bolearray),并将cPAL(C0mbinatorial probe anchor ligation)技术应用到该列阵上,用读取每个独立的碱基(unchai... 第三代人类基因组测序公司——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制造出自我装配DNA纳米球列阵(self-assembled DNA nano—bolearray),并将cPAL(C0mbinatorial probe anchor ligation)技术应用到该列阵上,用读取每个独立的碱基(unchained base)的方法,解读了个人的基因组。据说采用这种方法解读人的基因组时,消费品平均成本为4000美元,详细情况在2009年11月5日的Science杂志上有所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测序 解读 美国 NANO 平均成本 DNA 第三代 纳米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和营养 被引量:1
7
作者 喻礼怀 施寿荣 +1 位作者 杨海明 王洪荣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6年第6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营养学 蛋白质组学 人类基因组测序 细胞因子 细胞代谢 分子生物学 科学发展 炎症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电泳
8
作者 陈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共2页
电泳大家当已耳熟能详了,它发现于18世纪初期,有悠久的历史。电泳因Tiselius而进入分离领域,为蛋白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贡献至今不息,一直是生物学家的掌中宝。电泳于上世纪80年代因毛细管电泳的兴起而登上了新的高峰... 电泳大家当已耳熟能详了,它发现于18世纪初期,有悠久的历史。电泳因Tiselius而进入分离领域,为蛋白质科学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贡献至今不息,一直是生物学家的掌中宝。电泳于上世纪80年代因毛细管电泳的兴起而登上了新的高峰,发展成为高效、微量、自动化的仪器分析新方法。其中阵列毛细管电泳的出现,导致了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提前完成,现已取代旧的核酸测序技术,成为全自动核酸测序的主流技术。当前,电泳正与微/纳流控技术结合,向芯片化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花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非线性 人类基因组测序 核酸 生物学家 仪器分析 技术 流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疼痛与镇痛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锦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共2页
关键词 遗传学研究 疼痛 镇痛 人类基因组测序 社会文化背景 临床动态 DNA结构 遗传学因素 遗传特征 生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通过调节锌离子的稳态影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10
作者 钱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11-411,共1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锌离子 TOLL样受体 调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 人类基因组测序 转录因子 细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蛋白质产业酝酿新发展
11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4-34,共1页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也就是蛋白质科学时代,对蛋白质的全面研究和开发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蛋白质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物质。美国先后启动了蛋白质结构计划和临床蛋白质组计划,开发...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也就是蛋白质科学时代,对蛋白质的全面研究和开发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蛋白质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物质。美国先后启动了蛋白质结构计划和临床蛋白质组计划,开发以蛋白质组研究为基础的癌症诊疗技术。日本于2001年启动了蛋白质解析工程,并于2003年确立了生物立国战略,明确提.出加快蛋白质组等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测序 基因组时代 蛋白质组计划 蛋白质组研究 蛋白质结构 2001年 2003年 生命科学 科学时代 综合国力 诊疗技术 产业化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科学成就
12
作者 陈硕 《现代科技译丛(哈尔滨)》 2001年第2期3-4,共2页
2000年一开始就因千年虫问题而闹得人心惶惶,但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还是安全过关.在随后的一年里,科技界在几乎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物理学家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机等领域更上一层楼;神经学家对做梦的目的及人类暴力行为的根... 2000年一开始就因千年虫问题而闹得人心惶惶,但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还是安全过关.在随后的一年里,科技界在几乎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物理学家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机等领域更上一层楼;神经学家对做梦的目的及人类暴力行为的根源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工程人员首次向社会展示了大量的纳米机器及无线设备.此外,也有不少的偶然发现,如对壁虎足上的毛的作用的发现,正是这些毛能使壁虎爬上所有的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0年 科学成就 物理学 人类基因组测序 宇宙科学 材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