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田辉 朱必祥 孙剑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4-166,共3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未能涵盖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类重要指标即环境指标,难以反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内涵。应该在HDI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未能涵盖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类重要指标即环境指标,难以反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内涵。应该在HDI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并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二是突出环境因素重点指标;三是采用权威统计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HDI) 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 环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帅 史清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08,共10页
强可持续强调绝对稀缺的自然资本对人类福利水平提升的制约。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本文首先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内实现较高的福利水平",明晰了从福利水平和自然消耗两个维度研究可持续... 强可持续强调绝对稀缺的自然资本对人类福利水平提升的制约。基于强可持续的研究范式,本文首先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内实现较高的福利水平",明晰了从福利水平和自然消耗两个维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继而论证了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分别作为福利水平和自然消耗衡量指标的适宜性,最后应用两个指标对2012年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82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生态福利绩效进行实证。实证结果显示,没有国家是"高福利,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福利,高消耗"国家,并且生态福利绩效普遍较低;中国是"低福利,高消耗"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不但低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且低于一半以上的发达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强可持续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 被引量:23
3
作者 黄铁青 张养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简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两个基本方面发展和可持续性 ,推导了评价中可能出现的 8种评价结果 ,构建了能科学和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坐标系 ,指出了表格式指标体系的缺陷 ,提出了克服这一缺陷的金字塔型指标体系 ,对当... 简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两个基本方面发展和可持续性 ,推导了评价中可能出现的 8种评价结果 ,构建了能科学和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坐标系 ,指出了表格式指标体系的缺陷 ,提出了克服这一缺陷的金字塔型指标体系 ,对当前主要的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分析比较后认为 :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发展的合适指数 ,生态盈余是衡量可持续性的合适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发展指数 持续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坐标表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I是测度人类发展程度的可靠指数吗?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晶 庄连平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3-67,共5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否能够准确地测度人类发展的程度?本文从基础数据问题、权重分配问题、计算方法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4个主要方面对近期学者关于HDI的批评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论。结论是HDI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是否能够准确地测度人类发展的程度?本文从基础数据问题、权重分配问题、计算方法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等4个主要方面对近期学者关于HDI的批评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论。结论是HDI在衡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3个维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上述4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亟需进行修正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指数(HDI) 权重分配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韩雪梅 马振民 王惠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4-277,共4页
对2000—2007年青岛市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计算,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分析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青岛市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由4.37∶1增至6.40∶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最大... 对2000—2007年青岛市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计算,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分析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青岛市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由4.37∶1增至6.40∶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最大,并且增长迅速,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8.10%增至2007年的52.24%,是导致青岛市生态超载的主要原因;青岛市人类发展指数较高;青岛市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建议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倡绿色消费,以实现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张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08-2513,共6页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均能源足迹从2001年0.625 8 hm2上升至2010年1.405 4 hm2,年均增幅为13.84%,且2010年能源足迹赤字为2001年的2.44倍,发展严重不可持续;区域内煤类足迹占总能源足迹的比例平均为78.86%,而能源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0.5505hm2/万元降至2010年的0.338 6 hm2/万元,年均下降4.28%;能源生态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5.939 7增至2010年的13.619 4,生态系统严重不安全;能源足迹与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呈正相关,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4.201467、0.821476和-0.000 414;区域HDI及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GDP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该研究可为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也对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能源足迹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人类发展指数的原理、构建和应用——基于HDI2010新方法的中国区域间人类发展差距测算 被引量:5
7
作者 汪毅霖 《西部论坛》 2012年第4期70-79,共10页
生态文明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必须将生态文明嵌入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加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基于UNDP201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新方法,构建"生态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地区间的人类发展不平衡。通过... 生态文明是影响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必须将生态文明嵌入人类发展指数(HDI),以加强其解释力和说服力。基于UNDP201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新方法,构建"生态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地区间的人类发展不平衡。通过对"混合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可知,中国区域间人类发展差距明显,且生态文明程度往往和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在考虑生态文明维度后,中国省区间人类发展水平的分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经济发展与健康、教育、生态等方面发展的同步性,全方位地提升人类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在各个维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文明 生态人类发展指数 混合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 展方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发展指数浅析以及启示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劲 《山东经济》 1999年第2期7-9,31,共4页
在上海召开的“’98科技论坛”期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认识人类发展指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将大有裨益。一、人类发展... 在上海召开的“’98科技论坛”期间,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对“人类发展指数”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政府提出“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今天,认识人类发展指数对于深刻理解我国的发展战略,将大有裨益。一、人类发展指数的提出及其涵义长期以来,联合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指数 社会发展指标 寿命 知识 生活水平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DI的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笑言 陈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15447-15448,15451,共3页
理清了人类发展指数(HD I)及其3个维度指标的内涵,介绍了基于熵权的HD I综合评价方法。选取HD I维度指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数据,运用基于熵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3个典型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 理清了人类发展指数(HD I)及其3个维度指标的内涵,介绍了基于熵权的HD I综合评价方法。选取HD I维度指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数据,运用基于熵权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吉林省3个典型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个地区的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永吉、九台、榆树;3个区(县)在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农村区域的中等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剧,3个区(县)的人口预期寿命有明显提高;3地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不大,人均GDP指数的降序排列依次为永吉、榆树、九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指数(HDI) 农村区域 可持续发展 熵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态势及改善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淑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中轴原理和首选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投入指数矩阵的结果表明,京津冀属不可持续发展态势。京、津、冀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河北省属于欠...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中轴原理和首选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投入指数矩阵的结果表明,京津冀属不可持续发展态势。京、津、冀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河北省属于欠可持续发展态势;河北省11个地级市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指数矩阵对比表明,基本处于欠可持续和不可持续态势。提高河北省及其地级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路径包括B、C、D和S模式,可持续策略包括确立标杆城市标准和实现路线图;在空间上实施环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二维矩阵 可持续发展 持续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姚明霞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财政支出 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调节力度 中国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2
12
作者 冯吉芳 袁健红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基于由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构成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剖析省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市中有12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在减... 基于由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构成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剖析省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市中有12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在减少;区域人均GDP高并不代表生态福利绩效就高;技术效应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效应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作用;30个省市均面临着服务效应的抑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磊 单姝瑶 +2 位作者 桑晨 刘越 徐浩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8-289,共12页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采矿、水电开发和过度放牧导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基于2000–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14个县(区)的遥感、气象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筛选出关键的生态...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采矿、水电开发和过度放牧导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基于2000–2018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境内14个县(区)的遥感、气象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筛选出关键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指标贡献度,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QI),阐明EQI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多年平均EQI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各县(区)EQI差异明显。研究时段内国家公园EQI呈极显著增加趋势(P<0.01),EQI均值越小其增速越慢。自然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和社会因素次之,三者的贡献度分别为52%、28%和20%。气温、降水、太阳辐射、植被覆盖度、增强型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林业总产值、牲畜饲养量、粮食种植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人均总产值增加值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受教育人口、城乡居民储蓄、农村居民纯收入和非农业人口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向关系。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指数和农业人口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向关系。未来应进一步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严格限制国家公园中西部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空间差异 时间演变 驱动力 人类活动 主成分分析 指数构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