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动脉管径特征及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许庆元 袁伟锋 +1 位作者 陈沐 莫晓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69-1873,共5页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肺动脉管径特征,研究肺动脉管径相关指标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筛查诊断HIV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5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肺动脉管径特征,研究肺动脉管径相关指标联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筛查诊断HIV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5例HI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观察组(23例,存在PAH)和对照组(42例,无PAH)。测量两组患者肺动脉内径(PA)、肺动脉直径(dPA)及主动脉直径,并计算dPA与主动脉直径比值(rPA),记录血清TNF-α水平,分析各指标在早期筛查诊断HIV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PA、dPA、dPA与主动脉直径比值(rPA)以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dPA及rPA呈显著正相关。二列相关分析显示,HIV-PAH与PA、dPA、rPA及TNF-α显著相关(P<0.05)。血清TNF-α与dPA及rPA联合检测诊断HIV-PAH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敏感度为0.870,特异度为0.881。结论肺动脉管径组合指标联合TNF-α能更好地提示HIV-PAH的存在,可以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随访或干预,这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管径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空泡样脊髓病1例
2
作者 鲁明 朱翠婷 +2 位作者 郭洪亮 秦伟 胡文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77-379,共3页
患者青年男性,入院前1个月自觉行走不稳、踩棉感,夜间更重,伴双足麻木。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时发展至行走困难。发病前后体质量明显减轻。查体:贫血貌,皮肤干燥;双下肢肌力4级,下肢末梢型针刺觉减退,深感觉障碍,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侧... 患者青年男性,入院前1个月自觉行走不稳、踩棉感,夜间更重,伴双足麻木。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时发展至行走困难。发病前后体质量明显减轻。查体:贫血貌,皮肤干燥;双下肢肌力4级,下肢末梢型针刺觉减退,深感觉障碍,双下肢腱反射活跃,双侧病理征(+)。血红蛋白66 g/L,同型半胱氨酸9μmol/L,血清叶酸、维生素B12、铜蓝蛋白等均正常。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CD4阳性T细胞绝对值27个/μL、相对值3.6%。最终诊断:HIV感染;HIV相关空泡样脊髓病。遂转入专科医院治疗。本例患者提示,对于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脊髓后索、侧索损害的患者,除了要考虑亚急性联合变性、一氧化二氮中毒以及铜缺乏性脊髓病外,也要考虑到HIV相关空泡样脊髓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空泡样脊髓 亚急性联合变性 一氧化二氮中毒 铜缺乏性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基因被发现
3
作者 李志强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3年第2期58-,共1页
英国科学家7月14日宣布,他们新发现了一种能够有效抑制艾滋病毒扩散的基因,认为这一发现将为艾滋病的防治带来突破性的进展.这种名叫"CEM15"的基因,在人类免疫性病毒的发展中可以起到类似于"闸门"的作用.
关键词 艾滋病毒 CEM 有效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基因 艾滋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HIV/AIDS合并视网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谭顺 姜学松 +1 位作者 黄正谷 苏世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3-518,共6页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炎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反应。方法收集2015-2017年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住院的193...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视网膜炎发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后反应。方法收集2015-2017年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住院的193例HIV/AIDS合并视网膜炎的患者,男性156例,女性37例,年龄(43.9±11.9)岁;分为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 R)组和HIV微血管病(HIV microangiopathy,HIV M)组,对其临床资料、检测指标、眼科检查结果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IV/AIDS合并有视网膜炎的患者,CD4+T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视网膜患者,而HIV RNA显著高于非视网膜患者(t=5.6、-2.3,P<0.05)。HIV M和CMV R无眼科症状的患者分别占44.4%、41.7%;CMV R以双眼病变为主,占77.4%;视网膜炎的总发生率为45.7%,并随着CD4+T细胞的降低逐渐增高,CD4+T细胞<200个/μL时视网膜炎的发生率为30%,CD4+T细胞<50个/μL时视网膜炎发生率最高,达58.6%。人巨细胞病毒DNA(human cytomegalovirus DNA,HCMV DNA)阳性的视网膜炎患者给予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后HCMV DNA转阴率在70%以上;CMV R视力恢复及病灶吸收率明显高于HIV M患者(χ2=9.526、24.206,P<0.05)。结论 HIV/AIDS患者发生视网膜炎的风险与CD4+T细胞水平密切相关,呈负相关性;对于CD4+T细胞<200个/μL的患者推荐行眼科相关检查,对于CD4+T细胞<50个/μL的患者建议常规开展眼科相关检查;全身抗巨细胞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毒,改善眼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微血管 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10~12期答题卡
5
《中国健康教育》 2006年第12期932-932,共1页
关键词 答题卡 艾滋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摘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