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2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人类主义与传播主体的重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阐释
1
作者 郑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传播理论已无法涵盖日益复杂的传播主体,遭到越来越大的理论挑战。后人类主义批判性地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将传播主体视为...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传播理论已无法涵盖日益复杂的传播主体,遭到越来越大的理论挑战。后人类主义批判性地超越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将传播主体视为被新技术重塑的过程性存在,引起传播学研究的普遍重视。后人类传播主体在建构自身的过程中,进行了自我意识的消解与重构,并在文化意义层面突破了人与非人、自我与他者的传统界限,实现了传播学研究中人与技术共生的理论自洽,并体现出自创生、横断性与对抗性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使后人类传播主体能够通过信息与能量的交换实现自我更新、跨越传统界限进行异质要素整合,从而推动主体内在张力的进化,促使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后人类主义 传播主体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2
作者 王天民 高涧竹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化解时代矛盾,不懈推进人类解放,努力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形成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思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思想特质,全面汇聚人类文明发展价值共识,鲜明印刻中国优秀文化精神意象,为人类步入更高文明境界提供了行动方案和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尚古主义:后人类状况下的人类文化行动 被引量:7
3
作者 常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的崛起令人机共生成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本结构。人类能动性被机器逻辑弱化乃至褫夺,导致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在此局面下,媒介尚古主义兴起,其本质是通过复兴旧媒介实践、重建旧媒介经验的方式对... 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的崛起令人机共生成为数字媒体生态的基本结构。人类能动性被机器逻辑弱化乃至褫夺,导致了全球媒介文化的后人类状况。在此局面下,媒介尚古主义兴起,其本质是通过复兴旧媒介实践、重建旧媒介经验的方式对人工智能支配下的数字媒体生态进行反拨的人类文化行动。媒介尚古主义体现出有限连接、反自动化和模拟美学三个核心特征,培育了包括黑胶唱片再生、慢传媒、众包新闻、故障艺术等诸多全球性媒介行动。媒介尚古主义主张复建人类在场的文化生产机制,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数智时代人类媒介抵抗实践的基本框架。但与此同时,媒介尚古主义也不可避免受制于科技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结构,面临着文化挪用、商品化和拜物教化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文化 人工智能 后人类 数字媒体生态 媒介尚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包围下的技术论突围——破除教师“主体性困境”幻象的中国“器道”哲学进路
4
作者 林敏 宋萑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5,共13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普遍的教师“主体性困境”忧虑,使人们陷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典型讨论。这一争辩暗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本主义”技术伦理的影响,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从而生产出一种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普遍的教师“主体性困境”忧虑,使人们陷入“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技术为中心”的典型讨论。这一争辩暗含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人本主义”技术伦理的影响,预设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从而生产出一种人是“主体”,技术物为“客体”的幻象。这种技术论视角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不断加深了对“主体性困境”的担忧,实则蕴含了更本质的“主体—客体”二分的现代性危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器道”观是一种动态共生、整体融通的技术理解方式,亦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论的一种可能方案。复现“器道合一”的宇宙技术论,不仅可以回应教师“主体性困境”问题,也提供了一条回归教育人文主义的进路,更是一份重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秩序,推动技术多元主义的中国式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困境 主体性困境 器道合一 人类中心主义 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世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检视与发展
5
作者 刘晓艺 李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2,311,共13页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人类中心论的形而上学哲学特性和对象性思维范式,简单地将人与自然视为彼此分离的实体性存在,其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中心—边缘”结构框架。“人类世的马克思主...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中,人类中心论的形而上学哲学特性和对象性思维范式,简单地将人与自然视为彼此分离的实体性存在,其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意义上的人与自然“中心—边缘”结构框架。“人类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人类世”阶段的扩充与发展,以一种超越性和时代性的广义人类中心主义视角揭示了人类中心论的生态弊端。其建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与非人类的辩证耦合中还原主体生态责任、在变革社会关系中重塑技术生态伦理、在“人类世生态社会主义”构建中复归人与自然本真样态,推动了人类中心论的后人类主义发展。从整体上看,“人类世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检视及其后人类主义的发展,不仅为广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扩充释放了新的理论能效,还为马克思主义在绿色议题的介入增添了新的理论活力。但同时,“人类世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理论弊端,致使部分论断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无法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的马克思主义 人类世”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人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境遇
6
作者 晏扩明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和把握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与前进方向,进而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及携手实现人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和把握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与前进方向,进而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及携手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愿景提供理论指导与价值指引。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社会风险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球南方”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面对“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新境遇与新命题。从理论脉络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叙事,是在全球体系失衡、生态边界逼近与技术伦理困境日益突出的现代化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认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从资本全球化到劳动全球化、从西方现代化到全球现代化、从革命型话语到发展型话语、从一元价值中心到多元价值共识等诸多维度的理论转型,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长足发展,并实现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规范性重建,更好引领21世纪的全球化与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使命 被引量:4
7
作者 叶飞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 在民族国家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回应国家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双重使命,彰显了本土化与全球化、国家视野与人类情怀的融合与张力。经由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国家利益关切的教育,最终走向国家忠诚、民族情感的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时,促进世界视野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培育,推动全球危机应对、人类共同繁荣视域下的人类情怀的发展,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主题。基于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培育国家忠诚与构建人类情怀的目标导向,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的价值内容创新,推进情智交融的爱国主义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爱国主义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兼具国家忠诚与人类情怀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忠诚 人类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时代的来临与后人文主义批评的崛起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7,共9页
后人类作为人类发展演变进程中的一种生存状况和条件,已经确实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并导致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在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人类的那种“万物的灵长”和“宇宙的精英”的地位受到各种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和抵制... 后人类作为人类发展演变进程中的一种生存状况和条件,已经确实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并导致人类的作用和价值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往在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人类的那种“万物的灵长”和“宇宙的精英”的地位受到各种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和抵制。尤其是生态批评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动物研究对人类“君临一切”的力量和作用的挑战,以及自然界各种病毒对人类生存和健康发起的攻击,已经使得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直接受到威胁。而高科技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普及则,更是使得一大批曾经为自己的工作而倍感荣耀的人被放逐到社会的边缘,甚至失去自己的工作。在我们所致力于教学和研究的人文学术领域,以往占据近现代思想文化主流的人文主义,曾几何时也已演变成一种“后人文主义”,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学批评界崛起的后人文主义批评。后人文主义挑战并打破了以往过分推崇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神话,使得人再度被拉回到其原初的状态:世间万物的一个物种。后人文主义批评顾名思义就是人文主义批评发展到极致后的一种与之逆向相悖的文学批评,在时间上它后于人文主义批评,在内容上它一方面挑战了人文主义批评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识,另一方面又与之难以割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与它的连续性,故称其为后人文主义批评。后人文主义批评的崛起给后理论时代的文学和文化批评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时代 人类中心主义 人文主义批评 后人文主义批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向军 温东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4,共10页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厚基础之上,富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其中,坚持问题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回应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彰显了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底蕴;把握世...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厚基础之上,富有深刻的哲学底蕴。其中,坚持问题导向,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回应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彰显了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底蕴;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明晰世界历史的特征、动力、目的、道路,彰显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底蕴;坚持知行合一,以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结合的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底蕴;坚持人民至上,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观底蕴;坚持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以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认识指导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彰显了突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底蕴。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哲学底蕴,对于回答“世界向何处去”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要论述 马克思主义 哲学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的祖国”:哲人卢梭的历史爱国主义
10
作者 黄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9-151,168,共14页
卢梭的爱国主义在众多解读者笔下呈现出多重面相。施特劳斯及其学派把卢梭塑造成反启蒙的爱国哲人,他所推崇的爱国主义政治德性是通向绅士统治的“钥匙”。卡西勒以爱人代替爱国,彰显卢梭坚定的现代启蒙立场,使其爱国主义在文化-符号体... 卢梭的爱国主义在众多解读者笔下呈现出多重面相。施特劳斯及其学派把卢梭塑造成反启蒙的爱国哲人,他所推崇的爱国主义政治德性是通向绅士统治的“钥匙”。卡西勒以爱人代替爱国,彰显卢梭坚定的现代启蒙立场,使其爱国主义在文化-符号体系中获得责任伦理的定位。卢梭的爱国主义蕴含着历史决定论逻辑,因而是一种历史爱国主义。事实上,施特劳斯及其学派和卡西勒旨在沿用抽离了卢梭爱国主义的历史决定论逻辑,致使他们在解读卢梭时出现谬误并陷入困境。新罗马进路的理论目标由于与卢梭“人类的祖国”高度亲和,常常成为卢梭历史爱国主义的试验场。正因如此,新罗马的国家建构理论始终无法克服个人自由与法定义务之间的张力,且落入施特劳斯式的德性陷阱和卡西勒式的闭环有机秩序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爱国主义 启蒙 人类 祖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世的“生态共产主义”如何可能?——从斋藤幸平看马克思晚年的共产主义思想
11
作者 刘魁 王秀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148,共12页
面对当前严峻的人类世危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斋藤幸平近年依据对马克思的手稿研究,提出具有“去增长”特征的生态共产主义思想,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上,斋藤幸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共产主义”概念,但他以马克... 面对当前严峻的人类世危机,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斋藤幸平近年依据对马克思的手稿研究,提出具有“去增长”特征的生态共产主义思想,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在理论上,斋藤幸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共产主义”概念,但他以马克思晚年的生态思想为依据试图倡导具有“去增长”特征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回应资本主义盲目的技术与经济增长追求导致的各种危机,实际上就是一种谨慎的生态共产主义思想尝试。尽管他的“去增长”发展战略以及他对马克思晚年共产主义思想的“去增长”解读引起了巨大的学术争议,但是,他从生态维度对马克思晚年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层发掘,从人类世视角不自觉提出“生态共产主义如何可能”的问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值得认真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危机 斋藤幸平 去增长 生态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内在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哈贝马斯实证主义批判中研究方法的转变
12
作者 郑召利 杨建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试突破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的方法,进而构建自己版本的社会批判理论。这种转变尽管为哈贝马斯开启了新的语用学研究领域,并且导向交往行为理论的形成,但是内在批判的抛弃使得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丧失了历史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批判 实证主义批判 哲学人类 历史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永久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立法
13
作者 吴宏政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2,共7页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因而不需要自己给自己立法,动物天然置身于自然法则之中而获得了物种永久生存的保证。人类因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去生产”,这等于没有固定的“尺度”,因...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因而不需要自己给自己立法,动物天然置身于自然法则之中而获得了物种永久生存的保证。人类因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去生产”,这等于没有固定的“尺度”,因而需要自己为自己的永久生存完成立法。西方的法哲学和历史哲学试图为人类物种作出种种生存立法,但这些立法基于唯心论世界观抽掉了人类物种的“自然生命”基础,所以仅仅为人类物种的生存完成了抽象立法。这一抽象立法把人类物种的“精神生命”从“自然生命”中剥离出来,因而无法保证人类物种的永久生存。马克思从唯物论世界观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形态及其文明形态的演进规律,把公有制的社会生产关系确立为人类物种的永久生存之法,最终完成了对人类物种实现自己永久生存的历史唯物主义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永久生存 历史唯物主义 生存立法 抽象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都市爱情题材向科幻叙事的转向:从《非诚勿扰3》中的后人类主义视角说起
14
作者 岳文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2,共5页
2024新年之际,曾经以风格独特的“冯氏喜剧”在内地开创“贺岁档”与“贺岁片”概念的导演冯小刚携新作《非诚勿扰3》(2023)回归,率先开启了2024年春节档的激烈竞争。从商业表现来看,《非诚勿扰》系列有着较为辉煌的“前史”。
关键词 《非诚勿扰》 导演冯小刚 贺岁档 非诚勿扰 贺岁片 后人类主义 冯氏喜剧 春节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道而行:技术时代人类命运的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想象 被引量:4
15
作者 苏晨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当代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关于自我的理解,但传统人文主义与新兴技术的碰撞与交融诞生的各种形式的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及其复杂关系又成为人类理解自我的重要障碍。一种清晰区分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新人... 当代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延伸了人类关于自我的理解,但传统人文主义与新兴技术的碰撞与交融诞生的各种形式的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及其复杂关系又成为人类理解自我的重要障碍。一种清晰区分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新人类主义哲学谱系可以以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被建构。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可分为人文超人类主义、悲观技术后人类主义和技术超人类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存在人文后人类主义和人文—技术后人类主义两种立场;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表现为乐观技术后人类主义。三种立场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存在内在关联,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为深入思考技术将人类带往何方的问题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时代 人类主义 后人类主义 人类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新闻:内涵、认识论与能动现实主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常江 刘松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本文以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为经验基础,描摹全球新闻生态所呈现出的后人类状况,并提出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重新理解新闻实践的内涵、特征和规律。研究认为,后人类主义新闻认识论应实现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建立... 本文以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为经验基础,描摹全球新闻生态所呈现出的后人类状况,并提出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重新理解新闻实践的内涵、特征和规律。研究认为,后人类主义新闻认识论应实现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建立起扁平的、物种主义的认知框架;后人类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内置于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对真实的合理化建构行动之中的能动现实主义;而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应当重视对机器逻辑的拆解并密切观照由技术类行动者主导的另类新闻实践。本文指出,后人类主义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人本主义作为人类新闻观念与新闻经验的价值内核在规范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数字新闻 人工智能 人本主义 新闻价值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为“增强”:比较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珍妮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07,共8页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面临“增强”概念的界定难题,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待此技术的态度,并形成了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两大阵营。双方都根据道义论和效果论等主流伦理学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道德理由。通过...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面临“增强”概念的界定难题,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待此技术的态度,并形成了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两大阵营。双方都根据道义论和效果论等主流伦理学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道德理由。通过对两大阵营的批判性考察可知,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之间存在根本分歧,这一分歧不仅在于如何界定“增强”概念本身,还在于他们在界定该概念时所遵循的哲学范式与研究进路的差异,即对人与技术关系、技术与伦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通过对比二者在应对超人类革命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理论策略,可以看出坚持“内在主义”研究进路的超人类主义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上的理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增强技术 生物保守主义 人类主义 外在主义 内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主义视角下的科幻电影:一种时间体验的身体尺度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耿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51,共5页
科幻电影对后人类未来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身体与身份政治的探讨上。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角色往往拥有与人类不同的身体形态和认知方式。从“身体”开始让人类重新获得亲身体验世界的方式可以跨越精神与身体的思维界限,成为思考后... 科幻电影对后人类未来的描述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身体与身份政治的探讨上。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角色往往拥有与人类不同的身体形态和认知方式。从“身体”开始让人类重新获得亲身体验世界的方式可以跨越精神与身体的思维界限,成为思考后人类角色身份政治的有效尺度。科幻电影中后人类觉醒的关键在于发现自己与时间的关系,这一概念强调该如何重新定义“人”。科幻电影对于伦理维度和情感问题的思考仍依托于现实现世的人类社会,对于业已或正在消逝的家园的怀念会最终牵涉人类情感的支撑点。看似全然不同的情景中形成一种情感复归的怀旧体验,正是在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解读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主义 科幻电影 时间性 身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及其人类解放意蕴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建国 唐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0,共7页
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现代化基础,但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也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使人类陷入了现代化的困境之中。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进步与解放的限度。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逻辑、发展目标、发... 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现代化基础,但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也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使人类陷入了现代化的困境之中。这也决定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进步与解放的限度。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逻辑、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方式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方位超越,有效克服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具有鲜明的人类解放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高度契合,是科学社会主义人类解放命题的中国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新重大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解放 科学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对运气平等主义的挑战及应对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灵芝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9-43,共5页
运气平等主义区分选择和运气,强调具体责任原则,认为个体选择导致的不利处境不应该得到社会补偿。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由主义优生得以可能,父母可以自主设计下一代的基因构成,并为此承担责任。然而,由于个体选择的是定义... 运气平等主义区分选择和运气,强调具体责任原则,认为个体选择导致的不利处境不应该得到社会补偿。人类基因编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由主义优生得以可能,父母可以自主设计下一代的基因构成,并为此承担责任。然而,由于个体选择的是定义人类自然本性的生物素质,具体责任原则在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实践中引发新的挑战:打破分配正义预设;难以厘清责任归属;破坏责任承担自由意志;加剧社会不平等。为了使人类基因编辑技术更好地促进社会正义,需要重申平等对待原则,加强责任伦理,以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 运气平等主义 具体责任原则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