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人的存在与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对于人的社会性的本体论证明
1
作者 王晓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本体论证明 始基 生存实践 人的社会性 人的存在 交道 超越性 行实 活动结构 实践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社会性能否遗传及其意义
2
作者 左其沛 左壮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12,共4页
从达尔文以来,许多学者观察到婴儿很早(大概在2—4月个)就可以对着成人的脸发出微笑。这种微笑,不是由生理舒适所引起,而是与成人交往所引起。近年来,不断有人观察到盲婴在同样的年龄,也开始对母亲的声音发出微笑。如果说盲婴不能通过视... 从达尔文以来,许多学者观察到婴儿很早(大概在2—4月个)就可以对着成人的脸发出微笑。这种微笑,不是由生理舒适所引起,而是与成人交往所引起。近年来,不断有人观察到盲婴在同样的年龄,也开始对母亲的声音发出微笑。如果说盲婴不能通过视觉,还可通过触摸母亲的脸进行学习的话,那么德国马克斯·普兰克行为生理学研究报导的个案则排除了这种可能性:这个婴儿生来失明,而且没有前臂,但也出现了同样性质的微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社会性 动物 人类 群体性 心理需要 社会性微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意识和意识的社会性的一点质疑
3
作者 王长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43-44,共2页
现有的许多哲学教科书,关于社会意识的解说,多渊源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下称艾本),只是在具体论述上稍加修饰。艾本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说“... 现有的许多哲学教科书,关于社会意识的解说,多渊源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下称艾本),只是在具体论述上稍加修饰。艾本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大家都可以同意;说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可就不一样了。其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教科书 周围环境 社会集团 社会过程 数量界限 社会环境 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观念 社会影响 人的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生存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及其价值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董雅华 舒练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存论既是对现实的人的个体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肯认,也是对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指认,强调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正是其突出的理论特质。着眼于人的社会性生存和发展,实践生存论通过对“社会哲学范式”与“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存论既是对现实的人的个体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肯认,也是对人的社会历史性生存意义和需要的指认,强调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正是其突出的理论特质。着眼于人的社会性生存和发展,实践生存论通过对“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统合,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和价值研究建立内在统一的和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哲学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理论视界,有利于促成现存的“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视域融合,从而能克服单一论导致的解释力不足、引领力阙如的局限。立足实践生存论,再思、再释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存在为何”,敦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存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等基本问题的研究范式走向社会哲学范式与人学范式的融合,以破解传统研究范式局限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难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达成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实现政治性功能与精神性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双向关系性思维的运思、回归人之生存和发展的感性实践以及澄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上意蕴,构筑精神家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实践生存论转向,将充分彰显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生存论 研究范式转向 人的社会性生存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一词的德辛是何许人?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放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4-46,共3页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以及后来如何演变的,我从50年代起读书时就注意搜集并摘记有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于1980年6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40期刊有蔡声宁同志写的《...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以及后来如何演变的,我从50年代起读书时就注意搜集并摘记有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于1980年6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40期刊有蔡声宁同志写的《试论“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西方社会大百科全书》第七卷说:汉斯·谟勒在《社会主义一词及其同义词的起源和历史》一书中,把‘社会主义’一词已追溯到本尼迪克丁时期的安塞尔姆·德生(1699—1772年).1753年他在论战中为了明确起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古典自然法学派 本尼迪克 天主教 斯大林著作研究 社会主义者 启蒙运动 人的社会性 神学家 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孔子思想与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柯远扬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38-43,49,共7页
笔者根据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寻找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及人类未来发展之间的结合点,从天人关系、人本主义、义利关系、大同思想、贵和思想等多方面,论证了孔子的思想有着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主旋... 笔者根据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寻找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及人类未来发展之间的结合点,从天人关系、人本主义、义利关系、大同思想、贵和思想等多方面,论证了孔子的思想有着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主旋律的重要内容与颇有价值的思想。这也是全球有识之士的共识。“余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人类社会的发展 21世纪 大同思想 人本主义 天人关系 《论语》 人的社会性 社会和谐 贵和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与人生——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岳川夫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1年第S1期97-100,共4页
关键词 社会转型时期 人生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 科学人生观 人性基础 非理性 理性思考 人生道路 人的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战略地位
8
作者 杜一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76-77,共2页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两个文明建设必须一起抓。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第三步宏伟战略目标,两个文明建设必须一起抓。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是搞不上去的。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而职业道德建设不仅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改造社会风气,促进安定团结的有力武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其地位举足轻重。 1.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社会主必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全体社会成员在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等方面的全面要求。其中,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职业道德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 两个文明建设 科学文化素养 战略地位 纪律观念 政治理想 基础性建设 人的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我国人口社会构成变化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
9
作者 刘菲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2-67,61,共7页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市场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口因素就是影响我国消费品市场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从人的社会性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市场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口因素就是影响我国消费品市场诸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从人的社会性出发研究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人口的就业、受教育的程度、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数量、家庭生命周期及人口分布的地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品市场 构成变化 我国人口 家庭生命周期 商品交换关系 人的社会性 人口因素 相互关系 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基本内容
10
作者 刘青春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88年第1期2-5,共4页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实基础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认识。分析起来,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从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即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把社会主义简单地并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实基础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认识。分析起来,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从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即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把社会主义简单地并入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看待,不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这样,无论是在这一社会的总体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的规定上,还是在这一社会的总体思想特征的规定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拔高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思想特征 政治特征 总体经济 “左”的错误 从实际出发 人的社会性 现代化强国 制度优越性 革命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时空分析在经济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 被引量:23
11
作者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11,共11页
时空分析在经济研究中应该发挥基础性作用。时间价值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同时认知时序世界和时变世界,减少由于延误造成的损失,也更关注把握时机、应对灾变;日程安排通过社会化时间结构约束和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完整的可达性概念包括交通通... 时空分析在经济研究中应该发挥基础性作用。时间价值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同时认知时序世界和时变世界,减少由于延误造成的损失,也更关注把握时机、应对灾变;日程安排通过社会化时间结构约束和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完整的可达性概念包括交通通信网络的连通性、地点的可接近性和行为主体的可参与能力;时空转换能力是行为主体在约束条件下通过努力改变原有时间距离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为实现趋利避害争取于己有利的时空平衡是人类从自然界所继承的核心本能;应改变经济学对完全理性的过度依赖;人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可在趋利避害的时空尺度上获得一致,成熟的经济学应该同时解释经济人和社会人;而市场是代表人类社会相对成熟的基本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时空分析 可达性 经济本能 趋利避害 人的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信息责任与网络伦理教育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云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14,共7页
网络信息责任是对网络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网络伦理教育就是要试图唤起人们在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它是网络信息道德责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原则等各种道德意义上的应然要求方面的教育和教化过程。网络信息责任... 网络信息责任是对网络信息行为主体的一种应然要求。网络伦理教育就是要试图唤起人们在网络信息行为领域的责任自觉,它是网络信息道德责任、信息道德规范、信息道德原则等各种道德意义上的应然要求方面的教育和教化过程。网络信息责任的基础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责任的先验性。人的社会性决定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而网络信息责任的先验性不仅决定网络伦理教育的合法性,而且决定这种教育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信息责任 网络伦理教育 人的社会性 信息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公共卫生伦理基础的“超个体的个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兼论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前提错误 被引量:21
13
作者 蔡昱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4期389-394,共6页
公共卫生伦理最重要的原则或核心价值是“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和“团结互助”。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无法为“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提供辩护,还直接造成了“个人权利与共同善的冲突”。同时,自由主义无法为“团结互助”提供... 公共卫生伦理最重要的原则或核心价值是“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和“团结互助”。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无法为“个体权利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提供辩护,还直接造成了“个人权利与共同善的冲突”。同时,自由主义无法为“团结互助”提供超越狭隘的私利的能力;社群主义不能提供独立的个体间的属人的团结互助,也不能提供作为“原子式集体”而存在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团结互助的能力。作为人类本真存在方式的“人类生命共同体”和“超个体的个体”是公共卫生伦理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理论前提,即它们对人的社会性、个体、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的假设,都偏离了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公共卫生伦理呼唤以“超个体的个体”和“人类生命共同体”为本位的生命哲学作为其理论资源。同时,在疫情防控中,应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作为“超个体的个体”的带头作用。应保护公立医院的制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社会性 属人的团结 超个体的个体 人类生命共同体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旅游的三重价值维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培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共3页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成为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而也日益增添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负载。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却不断地出现各种"乱象",因而关于旅游的"异化"问题,关于文明旅游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明"这一概念的内... 在现代社会中,旅游已经成为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而也日益增添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负载。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却不断地出现各种"乱象",因而关于旅游的"异化"问题,关于文明旅游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明"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扩展或生长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条件 价值维度 三重 人的社会性 人际交往 在路上 生存境遇 现代文 价值引导 异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生命的需要——《牡丹亭》中杜丽娘意义再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改俊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27,共5页
《牡丹亭》的主旨是在叙述人的生命需要 。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性 人的需要 健全的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的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雍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5-48,共4页
毛泽东《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一文阐明了人性和人的本质,人性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是非论与善恶论等问题,是一篇关于人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在实践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辨析。
关键词 人性 人的社会性 人的本质 先天与后天 是非论与善恶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近代早期哲学中人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红霞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5,共4页
对西方近代人学思想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近代理性人学,高扬科学与理性的旗帜,把人看成一个求真的理性存在者,视理性为人类共有本性,它区别于兽性,接近于神性,集真与善于一身,在获取真知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达... 对西方近代人学思想的研究,是国内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近代理性人学,高扬科学与理性的旗帜,把人看成一个求真的理性存在者,视理性为人类共有本性,它区别于兽性,接近于神性,集真与善于一身,在获取真知发展科学的基础上达到人类理想境界。以理性为基础的各种人性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的存在物,但忽视了人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些哲人注意到人的社会性,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提供了思想资料。近代哲人都强调人性的精神性即理性,注重理性的价值与功能,但在其来源与本质上,却因本体论分歧而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近代 思想研究 早期哲学 马克思主义人学 社会历史发展 人的社会性 人学思想 学术研究 理性人学 理想境界 发展科学 人性思想 存在者 存在物 精神性 本体论 人类 哲人 求真 本性 兽性 真知 注意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美的规律”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18
作者 袁牧华 沈桂丽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69,共4页
大学教育之根本目的是人性的建构与实现,因此,教育也应该遵循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可体现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上。从宏观上看,大学首先要完善教育制度,以稳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保障学生自由地发扬自己的个性。从微观上看,要在培养学生发... 大学教育之根本目的是人性的建构与实现,因此,教育也应该遵循美的规律。美的规律可体现在教育的各个层面上。从宏观上看,大学首先要完善教育制度,以稳定的制度来约束、规范、保障学生自由地发扬自己的个性。从微观上看,要在培养学生发现自我的基础上充分地完善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具体表现为教育的各个层面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然,由于制度的实现与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实现本质上也是一个历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规律 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性 人性的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公共生活中的“交互性”理念——一种政治哲学的阐释
19
作者 李海青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16,共5页
政治哲学是目前国内外哲学界的重要研究话题。本刊特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的几位中青年学者,就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政治哲学的本义、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版图和政治哲学视阈中的交互性理念等问题展开讨论,... 政治哲学是目前国内外哲学界的重要研究话题。本刊特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的几位中青年学者,就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范式、政治哲学的本义、后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版图和政治哲学视阈中的交互性理念等问题展开讨论,以期推进政治哲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生活 政治哲学 阐释 交互 人的社会性 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 私人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中的“人”新论
20
作者 吴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8-35,共8页
迄今为止,所有的关于文学理论的命题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人”的文学具有不容辩驳的意味.但“人的文学”或许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学”.“人学”这个范畴尚可以作为其它社会科学领域如... 迄今为止,所有的关于文学理论的命题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因为有了人才有了文学,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人”的文学具有不容辩驳的意味.但“人的文学”或许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人学”.“人学”这个范畴尚可以作为其它社会科学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层次的归纳,从而泛指一切涉及到人的“科学”.就此说来,“文学是人学”因为它的容量太大,恐怕也就很难涉及到文学自身的特质,从根本上解决文学与人的特定关系问题,特别是文学中所表现的人与一般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人的差异问题,以及这种差异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文学中的“人”的特殊性又并不等于它就此会割裂与哲学、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 人的社会性 “人” 文学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人的本质 新时期文学 女主人公 否定性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