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完整性”视域中的大学生成长评价
1
作者 孔国庆 王灿 宋军丽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3,共3页
当前的大学生评价强调一般性趋势和共性者较多,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体差异。以"人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将"完整的人"分为完整的"个体"与"群体",从个体和群体差异的视域进行研究,就能充分... 当前的大学生评价强调一般性趋势和共性者较多,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个体差异。以"人的完整性"为出发点,将"完整的人"分为完整的"个体"与"群体",从个体和群体差异的视域进行研究,就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形成大学生成长评价层次阶段模式,使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大学生成长评价中"如何存在"的应然努力和"为何存在"的实然追求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完整性 大学生成长评价 分层次 分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积极的交往实践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2
作者 丁昀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0-174,共5页
交往实践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具有重要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引领其前行,世界历史性交往开辟其现实条件,网络化信息化提供其实现方式。以此审视交往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现... 交往实践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具有重要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引领其前行,世界历史性交往开辟其现实条件,网络化信息化提供其实现方式。以此审视交往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人的完整性生成时空现状:人的完整性生成的时空失衡风险,闲暇时间消费化、娱乐化迷失,人的完整性生成的公共空间窄化,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互动不足。对此,当务之急是引导交往主体积极把握闲暇时间,通过积极的交往行动消除空间隔离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完整性 交往实践 时间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美”何以可能及其作为“问题”的理论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彭成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56,共11页
作为美学发展史中的元命题和关切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观念范畴,“自然美”因其自身无法消除的“价值”倾向从来不曾、也不可能“科学”地言说。“自然美”成为问题既因“自然”概念的歧义性,又缘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美学与生活等“现实”因... 作为美学发展史中的元命题和关切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观念范畴,“自然美”因其自身无法消除的“价值”倾向从来不曾、也不可能“科学”地言说。“自然美”成为问题既因“自然”概念的歧义性,又缘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美学与生活等“现实”因素。“自然美何以可能”是从存在方式上探讨自然美的核心议题,它的另一面相即自然的“审美模式”,在学界已有且通行的“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天成模式”和“宇宙模式”等基础上,还可以“文化记忆”“共情体验”“人的力量”“介入选择”等模式作为补充与丰富,其所体现的核心是人在自然美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变化形态和“言说”方式。探讨自然美“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和理论启示,主要体现在:其一,能够有效拓展、更新、反思美学学科以及现实“自然”对象及概念的流动感知内涵;其二,以“平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有力冲击、平衡着以“自由”为最高原则的美学及审美活动本质的论调;其三,有效消解美学史中长期并存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的选择性悖论和等级制观念;其四,以回到“物”自身的方式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再辨识、再体认,最终有力维护人之理性与感性等统一的完整性,表征对人之现存经验的高度关切和人之超越超验的形而上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自然美 审美模式 审美价值 等级制观念 “物”自身 人的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叙事的整体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叙事文体 布局形式 《金瓶梅》 人的完整性 作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的主体性 思维方式 “人” 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人类学语境中的“承认”理论——西普承认思想研究
5
作者 陈凡 高兆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61,238,共6页
德国当代实践哲学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西普以对个体与组织间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力图完成对传统承认理论的历史学—人类学改造。通过这一改造,西普使承认理论摆脱了意识哲学的桎梏,并将"承认"展示为由尊重、非歧视、宽容... 德国当代实践哲学代表人物路德维希·西普以对个体与组织间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力图完成对传统承认理论的历史学—人类学改造。通过这一改造,西普使承认理论摆脱了意识哲学的桎梏,并将"承认"展示为由尊重、非歧视、宽容、团结、友谊五个环节构成的整体。西普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不能受到任何形式的压制,个体优先于组织;对个体自由优先性有强、弱两种辩护。尽管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弱意义上的辩护为多数人赞同,但西普依然认为个体对自身完整性的诉求作为一种强意义上的理由,应当为任何文化组织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德维希·西普 承认 历史学—人类学 人的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