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维度
1
作者 杨月朗 丁匡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3,共9页
“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状态,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标识。唯物史观从主体的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把文明看作人类劳动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为认识和把握文明提供了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 “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状态,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标识。唯物史观从主体的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把文明看作人类劳动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为认识和把握文明提供了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主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发展以成熟的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范式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身和解的价值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在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进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秉持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理路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2
作者 刘富胜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经历了主体性迷失、适我性选择和为我性开创的过程,其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两个不走”与“四个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以国家安全为前提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这种形态既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 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经历了主体性迷失、适我性选择和为我性开创的过程,其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两个不走”与“四个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以国家安全为前提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这种形态既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既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政治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主体性,也充分彰显了和谐密切的党群主体间性、团结统一的民族主体间性和包容互鉴的人类主体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溯源及高扬理路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继东 李建鑫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67,共15页
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指出了全方位认识、巩固、发展、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凸显出其任务的迫切性。中华... 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不仅指出了全方位认识、巩固、发展、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凸显出其任务的迫切性。中华文化主体性意指中华民族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基、底色,以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为重要内核,以保持精神独立自主为基本支撑,在借鉴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建立起来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意识发端于中国哲学视域的“夷夏之辨”论,秦朝初期的百家合流、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正统、宋明时期的理学繁盛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脉”的注入赋能中华文化主体性从式微走向复归。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厚植了文化自信根基、增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实现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时代塑造。新时代要在强化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化“第二个结合”、加强中华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进一步彰显与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主体性 古今中西之争 意识形态 “第二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生平 潘玥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7,F0002,共11页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 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生产力是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生产方式文明。对应于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产方式文明,总是会产生相应的文化文明与之配套,包括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内的所有人类文明形态均为生产方式文明与相应的文化文明的综合体。文明形态作为一定民族国家当中的人进行实践活动的产物,与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密切相关。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给不同的领域打上了自身的烙印,因此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经济主体性、政治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在这些主体性当中,文化主体性的地位尤为关键。建构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关键意义。根据唯物史观对于主体的规定,主体是主动性与受动性、主我与客我的有机统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构建要基于“客我”的具体实际,发挥“主我”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产方式文明 文化文明 中华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当下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詹艾斌 唐婷 欧阳小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1-65,共5页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 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关注和探究生成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是当前思考文学活动中主体性问题的一种根本性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建构应该遵循和符合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的;在此目的论视野下,才能更为合理地进行流动的、多样的同时也是时代性的主体性的建构。在以上总体思考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并参考学界的有关认识着重强调与之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学需要高扬人的主体性;其二,需要对文学主体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状态问题给予深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形态 目的论视野 当下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文化主体性的真谛在于创造新的历史 被引量:3
6
作者 田鹏颖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1,共6页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演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具有独特的中国逻辑、文化逻辑、哲学逻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具有鲜明的未来指向,即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和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新的历史、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创造新历史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逻辑 被引量:3
7
作者 韩升 王晨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6,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建设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历史选择,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自然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是以“现实的人”为根基的真实主体力量在人类文明实践中的展现,其中蕴含的“人民之我”“民族之我”“人类之我”等多层次的“为我逻辑”关照是对资本强制下以原子式自我为支撑、以资本同一逻辑为核心、以自由主义为表象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为我逻辑”的根本超越。建设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充分激活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变革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为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文化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激活中华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必须坚持体用贯通,激活中华文化的现实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与主体性教育 被引量:68
8
作者 和学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71,共7页
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以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性内涵 主体性结构 主体性存在形态 主体性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主体性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 被引量:21
9
作者 和学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8,共4页
主体性是主体性教育的基本概念,全面、科学、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主体性的内涵、结构及其存在形态,直接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时代价值取向,影响到主体性教育的设计和实施,对此必须给予科学的解答。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性内涵 主体性结构 主体性存在形态 主体性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然兴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7-103,共7页
结合米歇尔·佩肖(Pêcheux,M.)、马克·沃伦(Warren,M.)和伊格尔顿(Eagleton,T.)等人的研究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考察,可以看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所描述的那种"主体性效应"... 结合米歇尔·佩肖(Pêcheux,M.)、马克·沃伦(Warren,M.)和伊格尔顿(Eagleton,T.)等人的研究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考察,可以看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所描述的那种"主体性效应"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而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把主体性问题从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内部领域中解脱出来,把它重新放到主体性位置关系的外部领域来考察,从而与他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重新统一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质询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文化语境下的黄梅戏创作主体性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毅安 张雷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3-187,共5页
黄梅戏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近现代中国社会封建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的文化语境,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知识类型、文化性格、精神气质、表现风格、艺术趣味等等方面,给特定... 黄梅戏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近现代中国社会封建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的文化语境,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知识类型、文化性格、精神气质、表现风格、艺术趣味等等方面,给特定时期的黄梅戏创作主体性形态烙上深深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同时也使当代黄梅戏主体发展呈现出统一、开放、多元、竞争的新态势,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文化语境 黄梅戏 创作主体性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探析——以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为视角 被引量:7
12
作者 焦玉玲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程度的幸福感受,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信仰危机等现象,使我...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程度的幸福感受,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信仰危机等现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认同困境。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实质是人民主体论,实践旨归在于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来源于人民的认同。因而坚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分析方法,就是把是否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探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理论支撑,并以此作为提升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立足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困境 主体性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16-18,共3页
意识形态与人的主体性生成密切相关。通过意识形态霸权的禁忌,通过意识形态教化的灌输,社会塑造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主体"。意识形态通过身份建构、语言教化和"主义"话语建构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 意识形态 主体性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交互主体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昆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44,共7页
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存在于一种关系模式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初步建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模式,即作为意识形态先进者的无产阶级政党与作为意识形态受教育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模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完善... 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存在于一种关系模式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初步建构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模式,即作为意识形态先进者的无产阶级政党与作为意识形态受教育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模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这种理论,对于意识形态运行中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各自的角色与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这一理论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启示我们要以双方主体性的同时发挥与交互作用来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意识形态 群众路线 交互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化主体性思想的理论创新及其典范性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祖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F0002,共13页
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及其在全世界范围的加速推进,伴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刻的转型。观念史视野内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实践的多维观照反思表明,现代化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问题上... 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及其在全世界范围的加速推进,伴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民族和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全面、深刻的转型。观念史视野内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实践的多维观照反思表明,现代化必然带来文化价值观问题上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针对“文化全球化”“文化现代化”复杂交融的现实处境,立足“文化主体性”反思、批判与理性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关系民族文化和现代化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中国本位”“世界视野”的立场、胸怀和境界,以前瞻性的文化实践方略,坚定地推进以“文化中国”统筹和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文明价值观重构的高度,提出的重大文化建设思想,其诸多理念和方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人类美好精神生活秩序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性、典范性以及奠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新形态 文化主体性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诠释:以意识形态为视角
16
作者 刘宇兰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40,共6页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理性层面理解和阐发意识形态和主体性关系,导致意识形态与主体性的二元对立,产生主体"实体化"和"臣服化"的"主体性困境"。要克服这一内在困境,至为关键的是推动主体性研究从理论理性...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理性层面理解和阐发意识形态和主体性关系,导致意识形态与主体性的二元对立,产生主体"实体化"和"臣服化"的"主体性困境"。要克服这一内在困境,至为关键的是推动主体性研究从理论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一方面超越主体性的抽象理解,另一方面从抽象意识形态模式中拯救出合法形态的新的主体性。马克思关于主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资本诠释学":实践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性是前提性条件,"资本诠释学"是实质,"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意识形态 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 资本诠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教育主体性形态及其实现 被引量:4
17
作者 檀传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43-48,共6页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因而教育主体性探讨具有主体性研究的实质意义。教育主体性存在着潜在、中介、现实三种历史形态。在目前,尤其是在中国的教育、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主体性还远未达到其中介形态阶段,而只是处在它的“黎明”期...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因而教育主体性探讨具有主体性研究的实质意义。教育主体性存在着潜在、中介、现实三种历史形态。在目前,尤其是在中国的教育、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主体性还远未达到其中介形态阶段,而只是处在它的“黎明”期。对教育主体性现实形态的实现,可有辩证综合和审美选择两个方面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主体性 心理学 非理性 道德教育 形态 现实形态 学习主体 存在主义 体性 主体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及其批判——兼论阿尔都塞哲学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宇兰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4,共4页
启蒙精神的实质就是寻找现实世界的普遍真理以获得人的现实解放,其关键在于抑制人的本能冲动,磨砺人的理性。启蒙所确立的主体性就是理性,理性是主体的本质。启蒙发轫于理性的自主运用,但理性主义的体系却扼杀了人的现实生命和未来希望... 启蒙精神的实质就是寻找现实世界的普遍真理以获得人的现实解放,其关键在于抑制人的本能冲动,磨砺人的理性。启蒙所确立的主体性就是理性,理性是主体的本质。启蒙发轫于理性的自主运用,但理性主义的体系却扼杀了人的现实生命和未来希望,一切都成为必然。启蒙走向自身的背反,其根源在于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钵中之脑"的幻觉。阿尔都塞把主体性从幻觉中拯救出来,并扭转了哲学的提问方式,"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被逻辑地往前推进为"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而阿尔都塞通过揭示主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批判性地考察了主体所身处的历史处境,这是对主体性的又一次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启蒙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主体性原则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亮才 宋景良 董清义 《社会科学研究》 1988年第4期62-67,共6页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以主体为视角、从主体的实践出发去考察事物的主体性原则成为哲学发展的根本原则。以实践为标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涵摄着主体性原则。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根本原则...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以主体为视角、从主体的实践出发去考察事物的主体性原则成为哲学发展的根本原则。以实践为标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就涵摄着主体性原则。但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根本原则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当今,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代化,我们必须主动地挖掘并运用这一原则。本文拟就主体性原则在唯物史观中的拓展问题,作一点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存在 主体性原则 社会历史 社会形态 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 上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主体性的重建与当前文学之责任 被引量:2
20
作者 倪伟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共5页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不仅体现为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以及核心价值等方面的独特选择,而且也包含了对于中国式现代主体性的建构。毕竟再美好的蓝图也需要通过人的双手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如何建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不仅体现为社会制度、发展模式以及核心价值等方面的独特选择,而且也包含了对于中国式现代主体性的建构。毕竟再美好的蓝图也需要通过人的双手才能变成现实,因此如何建构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目标能否真正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其实也都从不同方面涉及对中国式现代主体性的具体构想,从而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主体性 实践主体 五个方面 和平发展道路 形态 具体构想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