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文化主体性塑造
1
作者 肖祥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历史性生成,又是一种现实性生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塑造文化主体性是实现文化身份定位、强健文化自信自强主体根基、塑造中华文明形象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迫切需要和...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文化主体性既是一种历史性生成,又是一种现实性生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塑造文化主体性是实现文化身份定位、强健文化自信自强主体根基、塑造中华文明形象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而“两个结合”的提出则为新时代的文化主体性塑造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原则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主体性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塑文化主体性: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内生发展路径
2
作者 张大维 邓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新内生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农民的文化主体性构成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党政嵌入、村社自主与农民文化主体性构建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分析框架,对地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是“秩序导向型文... 新内生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农民的文化主体性构成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党政嵌入、村社自主与农民文化主体性构建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分析框架,对地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是“秩序导向型文化主体性-重构价值共识”和“产业驱动型文化主体性-发展文化产业”交织融合演进的样态。其发展呈现为形塑农民文化主体性的“外部激活-内部转化-有机循环”螺旋上升路径:在党政力量通过激活村社自主性的基础上,村社组织依托党政嵌入要素,以制度性赋权和组织化赋能将自身集体行动能力转化为农民个体的文化发展动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构筑农民文化主体性,为乡村文化新内生发展提供持续性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振兴 文化主体性 党政嵌入 村社自主 新内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3
作者 周晓虹 彭圣钦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239,共12页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主体性 历史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 文明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被引量:8
4
作者 王莹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29,共10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鲜明文化主体性的先进文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巩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关键所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互鉴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鲜明文化主体性的先进文明。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巩固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关键所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要多维度、多层次、多向度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互鉴中,中华文化不仅要坚守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红色基因,同时要吸收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推动包容发展、和谐共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取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新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文明互鉴 传承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文化主体性的真谛在于创造新的历史 被引量:3
5
作者 田鹏颖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1,共6页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演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具有独特的中国逻辑、文化逻辑、哲学逻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具有鲜明的未来指向,即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和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新的历史、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创造新历史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发生学阐释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升 段昀辉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近代以来,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经历了萌动、探索、确立和巩固的长期历史发生过程,纵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该过程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萌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 近代以来,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经历了萌动、探索、确立和巩固的长期历史发生过程,纵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的历史。该过程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萌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等四个阶段,并且四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同时,面向未来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仍处在拓展过程之中。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生动体现,以历史发生学考察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发生过程有利于理顺中华文化主体性构建的思想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历史发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化主体性何以实现——以戏曲文化创新发展为例
7
作者 张健 周旻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9,共10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具体体现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并与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融合的精神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百余年的砥砺探索是其生成的实践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 中华文化主体性具体体现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贯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并与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相融合的精神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百余年的砥砺探索是其生成的实践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主体性”重要理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推进“第二个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戏曲文化对巩固和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发现:构建新时代戏曲发展体系,在世界视域下增强中华文化的普及性和认同度,是巩固和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有效举措。要强化文化自信,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融合传统与现代,提升文化吸引力;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传播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戏曲 第二个结合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8
作者 阎浩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艺 无产阶级新文化 农民历史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在到自为:出版文化主体性的哲学探究
9
作者 张安超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不平衡性、约束性等特点,阐明出版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来源。结合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命题,分析出版文化主体的逻辑机理,提出文化与出版具有主客同一性、二者相互转化。引入“自... 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分析精神文化生产活动的不平衡性、约束性等特点,阐明出版文化主体性的动力来源。结合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命题,分析出版文化主体的逻辑机理,提出文化与出版具有主客同一性、二者相互转化。引入“自在-自为”范畴,观察文化与出版的辩证运动过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激发文化主体性,以及坚持正确的方向导向、积极培育文化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出版技术创新三点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 文化 主体性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摹写与主体性的缺失——丁玲佚作《杜秀兰》论
10
作者 秦林芳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0,48,共6页
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时期以小说家名世的丁玲只写出过两部小说的片段。除革命历史题材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外,便是她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杜秀兰》(未完稿)。《杜秀兰》现有六个部分,是丁玲在特殊境遇中写就的。195... 20世纪50年代,在现代时期以小说家名世的丁玲只写出过两部小说的片段。除革命历史题材的《在严寒的日子里》外,便是她于1955年底到1956年初创作的现实题材的《杜秀兰》(未完稿)。《杜秀兰》现有六个部分,是丁玲在特殊境遇中写就的。1955年八九月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先后召开了十六次,对“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予以揭露、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协 革命历史题材 丁玲 《在严寒的日子里》 现实题材 主体性 小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动性调适: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的一个激发机制
11
作者 张剑宇 廖小琴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7,共9页
激发农民主体性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根基。以农民主体性在场的岙村实践为案例,立足于“联动性调适”分析框架,发现农民主体性的激发是一个外部力量和内部因素协同影响并相互建构的过程。外部促进机制的聚合影响、内部调适机制的共... 激发农民主体性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根基。以农民主体性在场的岙村实践为案例,立足于“联动性调适”分析框架,发现农民主体性的激发是一个外部力量和内部因素协同影响并相互建构的过程。外部促进机制的聚合影响、内部调适机制的共同形塑、实践表达机制的规范运作,是农民主体性实现有效激发的必要环节。“联动性调适”激发机制得以奏效的深层根源,在于其遵循的规范机理与乡土社会情境相契合、与乡村发展需求相匹配。系统深化党建引领、精准识别关键问题、人文观照主位视角、有效聚合协同力量与充分允纳主体差异是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全面保证、前提条件、行动核心、基本路径与理性关怀。激发机制的传播推广及运行机理的理性渗透,能为其他乡村挖掘内生动力、实现内源发展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性 激发机制 联动性调适 新内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多维阐释
12
作者 郁欣 陈芳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蕴含着多重论域。本体论上,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立论基石充分彰显了理论、历史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价值论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蕴含着多重论域。本体论上,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立论基石充分彰显了理论、历史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价值论上,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建构文化认同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力量。方法论上,习近平关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论述蕴含了多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运用战略思维定位文化发展历史方位,运用历史思维掌舵中华文化发展方向,运用辩证思维锻造中华文化主体力量,运用系统思维深化中华文明交流互鉴,运用创新思维推动文化根脉固本开新,运用底线思维筑牢中华文化发展阵地。实践论上,以党的领导确保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原则方向,以伟大实践夯实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根基,以精神主动扩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视野,以创新创造激活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因密码,以明体达用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主体性 文化发展 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建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底板,将主体置于历史结构之中,它认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公共性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中生成与建构的。它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内在机理,启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时代深处,紧扣生产方式矛盾运... 马克思历史结构中主体思想以资本逻辑批判为底板,将主体置于历史结构之中,它认为主体性、主体间性和公共性是在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中生成与建构的。它揭示了历史变迁的内在机理,启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进时代深处,紧扣生产方式矛盾运动把握百年变局的堂奥。这一思想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方式确立了思想路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观念批判与实践推进相结合,展开其新时代的运行逻辑,让主体间交往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在“两个大局”中确立其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结构 主体思想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与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燕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相关文件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空间,结合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性的阐述和当前文化社会学的实践转向,指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双面一体的密切关系。文化... 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相关文件精神,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分析背景和话语空间,结合费孝通对文化主体性的阐述和当前文化社会学的实践转向,指出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二者之间存在双面一体的密切关系。文化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受个体、社会、国家等多层次主体和政治、经济、技术等异质性要素的交互形塑,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和实践性。文化传承发展可经验化为“文化传承发展为了什么”“传承发展什么文化”“如何传承发展文化”三个议题,这也是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及构建的题中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台资本操控下劳动者主体性发展悖论及其应对 被引量:3
15
作者 柯萌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4,共9页
平台资本推动了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劳动效率与生产力飞速提升,为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和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在平台资本的同一性统治下,劳动者主体性陷入了自由与异化的悖论:能够灵活安排劳动时间与空间,但受到全... 平台资本推动了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劳动效率与生产力飞速提升,为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和丰厚的物质财富。然而,在平台资本的同一性统治下,劳动者主体性陷入了自由与异化的悖论:能够灵活安排劳动时间与空间,但受到全方位的数字化监管;拥有多元职业选择,却面临不稳定劳动关系下的权益缺失;即便通过创造性的数字劳动获得了自我认同,也会在优绩主义平台操控下陷入沉重的匮乏感。对此,需明确用工关系,完善平台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加强对算法的精准治理,积极构建数据共享与开放机制,为提升劳动者主体性开辟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资本 数字劳动 主体性发展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传播——兼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梦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8,共10页
恩格斯晚年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留日学生自发地零星介绍,到无政府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等团体为启发民智和拯救国群进行的大量译介工作,而后随着共产党... 恩格斯晚年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留日学生自发地零星介绍,到无政府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等团体为启发民智和拯救国群进行的大量译介工作,而后随着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共产党逐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力量,其主要内容经历了从观点转译、文本摘译到完整翻译传播的三阶段。关注处于不同政治立场的译者的译文,以1912年无政府主义者施仁荣译本、1920年国民党员徐苏中译本和1925年共产党员柯柏年译本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译作本身,从译介背景、译者身份、译文特色三方面进行整体考察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需求和主体选择的耦合,译者翻译的时间先后、参考的文献版本以及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高低和思想取向都会影响译文的呈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施仁荣 徐苏中 柯柏年 译者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徐可散文书写中的历史、现实与主体性——以《胸有丘壑》为中心
17
作者 师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5,共6页
在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胸有丘壑》中,徐可践行了自己正大明亮的散文观,其中既有对历史文化传统的重构性继承,又有对当下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历史和现实不仅丰富了徐可散文书写的素材,也孕育出一种关乎散文书写本身的方法论和本体观。通... 在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胸有丘壑》中,徐可践行了自己正大明亮的散文观,其中既有对历史文化传统的重构性继承,又有对当下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怀;历史和现实不仅丰富了徐可散文书写的素材,也孕育出一种关乎散文书写本身的方法论和本体观。通过相关文本细节,我们不仅可以验证徐可所追求的散文“古典美”和“真实性”,也可以索引出徐可作为散文家的独特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本身隐秘的发生机制和内在的伦理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可 《胸有丘壑》 历史 现实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发展的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18
作者 吴建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8,共4页
关键词 社会规律 历史发展 主体性 自然历史过程 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 人的活动 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理论变革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芳强 张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0-130,160,共12页
人的主体价值虚无的现代性危机以及重塑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哲学难题,肇始于西方哲学人学研究在二元论传统中确立“理性主体”至上权威的主体性范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破解了西方哲学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历史缺场、对象悬置、逻辑... 人的主体价值虚无的现代性危机以及重塑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哲学难题,肇始于西方哲学人学研究在二元论传统中确立“理性主体”至上权威的主体性范式。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破解了西方哲学人学研究主体性范式的历史缺场、对象悬置、逻辑倒置与虚幻实现,在现实历史领域中重塑“现实的人”的主体存在基础,在社会历史实践中重构“历史的主体”的主体实践逻辑,在真正共同体中重建“个体—主体”价值同一的主体实现场域。最终,马克思在现实、历史与类特性中重塑起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人的主体性研究论域从认识论向实践论、研究对象从抽象主体向实践主体、生成逻辑从思辨逻辑向实践逻辑、实现场域从虚幻共同体向真正共同体的四重理论变革,在人类共同体形态演进中描绘出一幅消解理性主体异化、释放人的主体潜能的文明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学研究 主体性 “现实历史 “现实的人” 历史主体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杭茶产业的历史回顾和发展思考的综述框架
20
作者 李春维 罗昊 +6 位作者 杨云 苏秋芹 江巍 蒋春艳 童秋霞 郑作芸 陈建融 《福建茶叶》 2025年第6期1-3,共3页
福建省作为中国重要茶叶产区,拥有深厚茶文化底蕴。上杭县茶叶产业作为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从上杭茶产业的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前景展望等方面对上杭茶产业发展的进行了脉络梳理,并针对目前茶产业的... 福建省作为中国重要茶叶产区,拥有深厚茶文化底蕴。上杭县茶叶产业作为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从上杭茶产业的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前景展望等方面对上杭茶产业发展的进行了脉络梳理,并针对目前茶产业的发展加工技术提升、品牌打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上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山区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模式,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杭茶叶 历史与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