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威尔泽尔之人的不法理论及影响
1
作者
邵栋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作为目的行为论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客观违法论和主观违法论的基础上,威尔泽尔创立了人的不法理论,开辟了刑法违法性判断的新境界,也为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客观违法论
主观违法论
人的不法
理论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的不法理论与一阶层过失模式之证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曾军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2,共9页
与故意犯相比,当下通行的两阶层过失模式在不法层面的判断脱离行为人,其在责任阶层判断主观预见可能性的做法,与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将主观心理要素归入构成要件阶层的做法并不一致,有违体系判断的原则。为了克服两阶层模式的弊端,...
与故意犯相比,当下通行的两阶层过失模式在不法层面的判断脱离行为人,其在责任阶层判断主观预见可能性的做法,与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将主观心理要素归入构成要件阶层的做法并不一致,有违体系判断的原则。为了克服两阶层模式的弊端,新进观点主张过失只存在于构成要件阶层的一阶层模式,但这一模式有混淆不法与罪责之嫌。在韦尔策尔教授的人的不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将个人能力引入不法阶层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可以为一阶层过失模式找到理论支撑,同时保持不法与罪责的划分。这种植根于德国学界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也有本土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阶层过失模式
两阶层过失模式
人的不法
理论
犯罪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蔡桂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3,共16页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论争至今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然而,这场论争存在概念误用、标签滥用和疏于考证历史之弊。解释与涵摄、判断是不能混同的三个概念。犯罪论上也不宜简单地贴上“形式”“实质”的标签。加上“实质”...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论争至今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然而,这场论争存在概念误用、标签滥用和疏于考证历史之弊。解释与涵摄、判断是不能混同的三个概念。犯罪论上也不宜简单地贴上“形式”“实质”的标签。加上“实质”拥有“立法论之实质”与“司法论之实质”的不同含义,这种标签滥用造成了诸多误解。沿用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术语,并承认文义解释较之于目的解释的优先性,将明显减轻争论所造成的误解。争论之误会走向扩大的另一原因在于不重史事之考察。对20世纪学说史的梳理,既能使前述两个弊端进一步明晰化,亦有助于确认争论所具有的有限意义:形式解释论在面对文义的边缘地带时尺度稍严,且其对犯罪手段与新古典体系之修正的考虑,使其异于实质解释论,并初步具有了20世纪下半叶人的不法论的部分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人的不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威尔泽尔之人的不法理论及影响
1
作者
邵栋豪
机构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
出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基金
笔者主持的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从结果加重犯着手重构犯罪论体系"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号:11XJC820003
文摘
作为目的行为论的集大成者,在批判和继承客观违法论和主观违法论的基础上,威尔泽尔创立了人的不法理论,开辟了刑法违法性判断的新境界,也为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客观违法论
主观违法论
人的不法
理论
行为无价值论
结果无价值论
分类号
D951.64 [政治法律—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的不法理论与一阶层过失模式之证成
被引量:
1
2
作者
曾军翰
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院
出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4-192,共9页
文摘
与故意犯相比,当下通行的两阶层过失模式在不法层面的判断脱离行为人,其在责任阶层判断主观预见可能性的做法,与新古典暨目的论综合体系将主观心理要素归入构成要件阶层的做法并不一致,有违体系判断的原则。为了克服两阶层模式的弊端,新进观点主张过失只存在于构成要件阶层的一阶层模式,但这一模式有混淆不法与罪责之嫌。在韦尔策尔教授的人的不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将个人能力引入不法阶层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可以为一阶层过失模式找到理论支撑,同时保持不法与罪责的划分。这种植根于德国学界的彻底的人的不法理论也有本土化的可能。
关键词
一阶层过失模式
两阶层过失模式
人的不法
理论
犯罪论体系
Keywords
One-Level Negligence Model
Two-Level Negligence Model
human lawlessness theory
the system of criminal theory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蔡桂生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出处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3,共16页
基金
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刑法中抽象危险的法理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999)的研究成果。
文摘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间的论争至今仍余热未消乃至“伪冷实热”,然而,这场论争存在概念误用、标签滥用和疏于考证历史之弊。解释与涵摄、判断是不能混同的三个概念。犯罪论上也不宜简单地贴上“形式”“实质”的标签。加上“实质”拥有“立法论之实质”与“司法论之实质”的不同含义,这种标签滥用造成了诸多误解。沿用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的术语,并承认文义解释较之于目的解释的优先性,将明显减轻争论所造成的误解。争论之误会走向扩大的另一原因在于不重史事之考察。对20世纪学说史的梳理,既能使前述两个弊端进一步明晰化,亦有助于确认争论所具有的有限意义:形式解释论在面对文义的边缘地带时尺度稍严,且其对犯罪手段与新古典体系之修正的考虑,使其异于实质解释论,并初步具有了20世纪下半叶人的不法论的部分形式。
关键词
形式解释论
实质解释论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人的不法论
Keywords
Formal Interpretation
Substantial Interpretation
Literal Interpretation
Tel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he Doctrine of Wrongdoing of Person
分类号
DF626 [政治法律—刑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威尔泽尔之人的不法理论及影响
邵栋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的不法理论与一阶层过失模式之证成
曾军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形式解释论和实质解释论之争的质疑与剖析
蔡桂生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