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源性抗HBc单链抗体的筛选、鉴定及基因序列测定
1
作者 汤正好 马会慧 +3 位作者 陈文思 顾琳 李刚 姚集鲁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 :筛选人源性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HBc)单链抗体 (ScFv)并在体外原核表达、鉴定和基因序列测定 ,为抗HBcScFv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包被抗原 ,从人源性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中... 目的 :筛选人源性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HBc)单链抗体 (ScFv)并在体外原核表达、鉴定和基因序列测定 ,为抗HBcScFv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包被抗原 ,从人源性单链噬菌体抗体库中经过 3轮“吸附 -感染 -扩增”的筛选过程 ,获得抗原结合活性较强的人源性抗HBc单链抗体阳性克隆 ,并在大肠杆菌HB2 15 1中进行ScFv可溶性表达 ,对其进行免疫学鉴定和序列测定。结果 :筛选出的ScFv具有抗HBc的特异性 ,并可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可溶性表达 ;基因序列测定表明 ,该ScFv的重链段基因与人类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相符 ,轻链段基因为人类免疫球蛋白κ轻链可变区。结论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性抗hbc单链抗体 筛选 鉴定 基因序列测定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抗乳腺癌单链抗体库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净 王慧 +4 位作者 王超 袁媛 崔岩 叶菁 李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37-840,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已构建的大容量人源性抗乳腺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基础上,筛选出高亲和力的特异性单链抗体(scFv)并对抗体基本特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靶标,经过4轮淘洗,筛选出高亲和力的特异性抗乳腺癌scFv,并... 目的:本研究旨在已构建的大容量人源性抗乳腺癌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基础上,筛选出高亲和力的特异性单链抗体(scFv)并对抗体基本特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为靶标,经过4轮淘洗,筛选出高亲和力的特异性抗乳腺癌scFv,并对其结构序列进行分析;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scFv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以及其蛋白的基本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乳腺癌单链抗体库,获得scFv的长度约为750 bp,ELISA证实所得抗体对乳腺癌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和高度的特异性,IPTG诱导表达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Fv为相对分子质量(Mr)30 000的可溶性蛋白。结论:本研究在已构建的大容量抗乳腺癌单链抗体库的基础上,筛选获得了高亲和力的抗乳腺癌单链抗体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获得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乳腺癌靶向性抗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链抗体 乳腺癌 人源 噬菌体抗体 筛选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性单链抗体在生殖器疱疹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颖 杨慧兰 樊建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757-758,共2页
单链抗体(scFv)是将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通过一短肽链连接后融合表达出来的抗体片段,其大小为完整抗体分子的1/6,有与天然抗体相同的抗原结合特征,它又缺乏Fc片段,失去了Fc介导的受体结合作用.使得其快... 单链抗体(scFv)是将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通过一短肽链连接后融合表达出来的抗体片段,其大小为完整抗体分子的1/6,有与天然抗体相同的抗原结合特征,它又缺乏Fc片段,失去了Fc介导的受体结合作用.使得其快速向靶部位集中;同时scFv还具有分子量小,易入靶细胞,有较强的组织穿透力;免疫原性低,不易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无Fc段,不易与靶细胞外的细胞结合。且组织分布率高等特点。由于scFv具有以上优点,可以将单纯疱疹病毒(HSV)scFv基因与干扰素基因偶联.是十分有希望的抗HSV感染的基因治疗方案。构建人源性scFv为生殖器疱疹(GH)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器疱疹 单链抗体 人源 疱疹治疗 scFv基因 干扰素基因 抗体反应 单纯疱疹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的人源化——抗独特型微抗体的构建与表达 被引量:11
4
作者 崔恒 昌晓红 +2 位作者 冯捷 刘蓓 曹善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0-494,共5页
为了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 ,获得满意的免疫原性 ,将模拟人卵巢癌抗原的抗独特型单链抗体人源化 .采用重叠PCR和基因工程的技术 ,将 6B11ScFv基因的轻链和重链颠倒 ,成为 6B11VL VH.再与人IgG1铰链区和CH3区的基因进行融合 (VL VH CH3) ,... 为了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 ,获得满意的免疫原性 ,将模拟人卵巢癌抗原的抗独特型单链抗体人源化 .采用重叠PCR和基因工程的技术 ,将 6B11ScFv基因的轻链和重链颠倒 ,成为 6B11VL VH.再与人IgG1铰链区和CH3区的基因进行融合 (VL VH CH3) ,构建抗独特型微抗体的原核表达载体 .转化E .coliBL2 1(DE3)后用IPTG诱导表达 .经SDS PAGE分离显示 ,在 5 0kD左右处有一诱导蛋白带 .不连续非变性凝胶电泳显示 ,表达产物分子量为 10 0kD左右 .采用ELISA、竞争抑制实验、West ern印迹对其进行活性测定 .结果表明 ,人源化的抗独特型微抗体具有特异性双价结合卵巢癌单克隆抗体COC16 6 9和识别人免疫球蛋白IgG1的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独特型单链抗体 人源 独特型微抗体 构建 表达 人IgG1 重组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钟彦伟 成军 +5 位作者 王刚 洪源 王琳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0,共3页
为制备抗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抗独特型单链可变区抗体 (抗 IdscFv)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将抗 HCV核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包被于Nunc板 ,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中经过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筛选过程 ,获得可与HCV核心蛋... 为制备抗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抗独特型单链可变区抗体 (抗 IdscFv)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将抗 HCV核心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包被于Nunc板 ,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中经过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筛选过程 ,获得可与HCV核心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的抗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噬菌体集落。随机挑选 6 0个克隆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交叉反应和竞争抑制实验 ,对其进行免疫学检测和鉴定。获得与HCV核心蛋白单克隆抗体结合活性较强的抗 IdscFv阳性克隆 ,并对HCV核心蛋白特异性抗 IdscFv的编码序列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经过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筛选 ,在随机挑选的 6 0个克隆中 ,有 2 0株克隆ELISA的吸光度(A4 5 0nm)值较高 ,这些噬菌体上清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进行交叉反应后 ,确定了其中有 6株交叉反应较弱 ,结合 2次ELISA重复实验的A值及竞争抑制实验结果 ,最后确定 1株阳性克隆 ,提取质粒 ,进行DNA序列测定 ,DNA大小为 76 8bp。本实验结果提示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能够成功地获得抗 HCV核心蛋白的抗 IdscFv ,为开展用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 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NS4A抗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
6
作者 钟彦伟 成军 +5 位作者 王刚 洪源 王琳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39,共3页
为探索新型治疗方法 ,制备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4A的抗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抗 IdscFv)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将抗HCVNS4A单克隆抗体固相包被于Nunc板 ,应用半合成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文库技术 ,从噬菌体单链可... 为探索新型治疗方法 ,制备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4A的抗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抗 IdscFv)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将抗HCVNS4A单克隆抗体固相包被于Nunc板 ,应用半合成的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文库技术 ,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中经过 5轮“吸附 洗脱 扩增”筛选过程 ,随机挑选 82个克隆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交叉反应和竞争抑制实验 ,对其进行免疫学检测和鉴定 ,获得与HCVNS4A单克隆抗体结合活性较强的抗 IdscFv阳性克隆 ,并对HCVNS4A特异性抗 IdscFv的编码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 82个克隆中有 4 0株克隆ELISA的吸光度 (A4 5 0nm)值较高 ,将这些噬菌体上清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进行交叉反应 ,确定其中有 7株交叉反应较弱 ,结合 2次ELISA重复实验的A值及竞争抑制实验结果 ,最后确定 1株阳性克隆。提取质粒 ,进行DNA序列测定 ,DNA为 789bp。本实验结果提示 ,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能够成功地获得抗HCVNS4A的抗 IdscFv,为开展用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NS4A 独特型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抗HBsAg单链抗体与干扰素嵌合基因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世水 粟宽源 +2 位作者 朱明军 姚汝华 余宙耀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7-30,41,共5页
采用重叠PCR技术 ,将人源性抗HBsAg单链抗体基因与干扰素 γ 基因用柔性肽段碱基连接成单一基因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克隆的基因与理论上的一致 ,并将此基因成功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上 ,进而转化到巴斯德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 采用重叠PCR技术 ,将人源性抗HBsAg单链抗体基因与干扰素 γ 基因用柔性肽段碱基连接成单一基因 .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克隆的基因与理论上的一致 ,并将此基因成功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上 ,进而转化到巴斯德毕赤酵母 (PichiaPastoris)X33中 .筛选出的菌落经甲醇诱导培养 ,对上清液进行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 ,在 4 20 0 0处可见蛋白表达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PCR 人源HBsAg单链抗体-干扰素γ嵌合基因 巴斯德毕赤酵母 分泌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抗c抗体阳性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合并胰源性门脉高压1例报道
8
作者 杨力 周小玉 +1 位作者 徐泽宽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30-1831,共2页
区域性门脉高压亦称为左侧门脉高压,占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5%.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其中以胰源性门脉高压最常见,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常不为人们所认识.而且此类患者的病理过程、治疗情况和预后与常见的肝炎后肝硬化有很大... 区域性门脉高压亦称为左侧门脉高压,占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5%.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其中以胰源性门脉高压最常见,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常不为人们所认识.而且此类患者的病理过程、治疗情况和预后与常见的肝炎后肝硬化有很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c抗体 溶血输血反应 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TSLP全人源单链抗体的体外亲和力成熟 被引量:1
9
作者 先德群 年四季 +2 位作者 叶迎春 徐文峰 袁青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对抗TSLP-scFv全人源单链抗体进行单点突变,以提高其亲和力。方法:本研究前期筛选了特异性好的抗TSLP-scFv,本研究利用Discovery Studio系统模拟TSLP和抗TSLP-scFv三维结构,进行分子对接,对结合表位氨基酸进行随机突变,选取可显著... 目的:对抗TSLP-scFv全人源单链抗体进行单点突变,以提高其亲和力。方法:本研究前期筛选了特异性好的抗TSLP-scFv,本研究利用Discovery Studio系统模拟TSLP和抗TSLP-scFv三维结构,进行分子对接,对结合表位氨基酸进行随机突变,选取可显著提高其亲和力的氨基酸突变点,根据突变位点设计引物,采用重叠延伸PCR对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将突变后的scFv基因与表达载体pLZ16连接,转化E.coli DH5αF',表达后筛选亲和力提高的抗TSLP-scFv。结果:DS系统筛选出可以提高scFv亲和力的5个单点突变氨基酸位点,PCR扩增出突变后的抗TSLP-scFv DNA片段大小为1000bp左右。将测序正确的菌株进行表达,通过ELISA筛选出与抗原结合力提升的抗TSLP-scFv;通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技术,测定单抗的亲和力,突变后的scFv M4亲和力较突变前提高了10倍左右。结论:成功提升了抗TSLP-scFv全人源单链抗体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LP-scFv 人源单链抗体 分子对接 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Bs Ag单链Fab抗体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0
作者 邓宁 粟宽源 +2 位作者 王珣章 杨林 龙綮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7-69,共3页
采用重叠PCR技术 ,以抗乙肝表面抗原 (HBsAg)IgG铰链区基因为Linker将Fab抗体基因的重链和轻链连接起来 ,构成单链Fab基因。通过测序鉴定 ,克隆的单链Fab基因与理论上的完全一致 ,并成功构建含完整单链Fab基因的毕赤酵母 (P pastoris)... 采用重叠PCR技术 ,以抗乙肝表面抗原 (HBsAg)IgG铰链区基因为Linker将Fab抗体基因的重链和轻链连接起来 ,构成单链Fab基因。通过测序鉴定 ,克隆的单链Fab基因与理论上的完全一致 ,并成功构建含完整单链Fab基因的毕赤酵母 (P pastoris)表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单链Fab抗体基因 重叠PCR 酵母表达载体 载体构建 人源抗体 乙肝表面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初晓霞 侯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915-917,共3页
血小板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防止血栓性疾病方面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血小板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人源化抗体的发展现状和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在出血... 血小板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在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防止血栓性疾病方面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血小板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中的作用,人源化抗体的发展现状和抗血小板人源化抗体在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自身抗体 人源 特发血小板减少紫癜 血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大型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抗死亡受体5人源抗体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效 何立东 +5 位作者 王欲晓 丁立 吴成林 熊丽娟 周丽君 王育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3-837,共5页
目的从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死亡受体5(DR5)单链抗体(sc Fv)并对其抗原结合活性进行鉴定。方法以前期真核表达纯化的DR5-Fc蛋白包被筛选管,从自主构建的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中,通过4轮筛选过程获得噬菌体抗体,采用免疫... 目的从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死亡受体5(DR5)单链抗体(sc Fv)并对其抗原结合活性进行鉴定。方法以前期真核表达纯化的DR5-Fc蛋白包被筛选管,从自主构建的大容量天然噬菌体抗体库中,通过4轮筛选过程获得噬菌体抗体,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ELISA鉴定其抗原结合活性;DNA指纹图谱分析和序列测定确定其抗体类型。结果经过4轮筛选,获得26株与DR5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DNA指纹分析有4种不同的可变区片段;经过基因测序,分析可变区基因的亚群,并将其制备成可溶性的抗体,进一步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证实所获得的抗体可特异性结合SW480细胞的DR5蛋白。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成功获得了特异性抗DR5的人源性sc F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5抗体 人源单链抗体 大容量噬菌体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抗胰岛素抗体和抗胰岛细胞抗体的表达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滨 王剑虹 +3 位作者 黄庆科 陈向荣 章海凌325000 陈丽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63-2164,共2页
目的:检测乙肝后肝硬化和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抗胰岛素抗体(IAA)和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并初步探讨这些抗体在肝源性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乙肝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成人缓慢进展自身免疫型糖... 目的:检测乙肝后肝硬化和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抗胰岛素抗体(IAA)和抗胰岛细胞抗体(ICA)的阳性率,并初步探讨这些抗体在肝源性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乙肝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成人缓慢进展自身免疫型糖尿病(LADA)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清中IAA和ICA的阳性率。根据Child-pugh分级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A、B和C3个小组,同样检测外周血血清中IAA和ICA的阳性率以了解肝功能分级与抗体产生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肝后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和LADA患者的外周血血清中IAA和ICA阳性率升高(P<0.001)。IAA的阳性率在乙肝后肝硬化ChildA、B和C3个小组患者中无差别;而乙肝后肝硬化ChildC组患者的ICA阳性率明显升高。肝源性糖尿病组的IAA阳性率高于乙肝后肝硬化组,与LAD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组间的ICA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体内可产生IAA和ICA自身免疫性抗体,而且ICA的阳性率随着肝功能减退而升高。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LADA有类似之处,可能与患者体内产生大量与自身胰岛素相结合的自身抗体IA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胰岛素抗体 胰岛细胞抗体 成人缓慢进展自身免疫型糖尿病 糖尿病 肝硬化患者 外周血血清 胰岛素抗体 CHILD-PUGH分级 乙肝后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CA相关性血管炎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血栓调节蛋白以及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弥漫性丢失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颖 漆学良 +3 位作者 张巍 王朝霞 冯立群 袁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索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微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内皮细胞膜结合性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oxide synthase,eNOS)... 目的探索ANCA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微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内皮细胞膜结合性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nitric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规律。方法 12例经过临床、血清免疫学检查证实的AAV患者,2例Wegerner肉芽肿、5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5例Churg-Strause综合征。Birmingham血管炎活动评分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均进行腓肠神经活检标本的常规组织学染色以及以抗CD68、CD3、CD20、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eNOS以及第八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抗体为第一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正常血管为对照。结果 12例患者的腓肠神经病理检查发现9例活动性血管炎,可见大量CD68阳性单核细胞和CD3阳性淋巴细胞浸润。和对照组相比,所有患者微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eNOS和TM减低或消失,包括无炎细胞浸润血管,其中eNOS的下降程度较TM更明显。Churg-Strause综合征的血管内皮细胞eNOS和TM下降最显著。结论 AAV外周血管存在血管内皮细胞TM和eNOS弥漫性下降,两者下降程度在AAV不同亚型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 腓肠神经活检血栓调节蛋白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体外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学琴 吴淑玉 +2 位作者 李春岩 王丽琴 王晓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对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胚胎脊髓腹侧组织体外分离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抗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mAb)SMI32进行运动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 ,对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活性的作用。方法 :取大鼠胚胎脊髓腹侧组织体外分离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 ,应用抗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mAb)SMI32进行运动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从细胞形态学及应用MTT比色法 ,研究GDNF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GDN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存活及突起的生长 (P <0 .0 5 ) ,且具有剂量依赖的趋势。结论 :不同浓度的GDN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运动神经元 体外培养 神经微丝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及其抗感染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崔乐乐 卜桐 +6 位作者 刘兆基 张涵旭 史雨 井雯雯 李爱梅 考文萍 翟爱霞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87-92,共6页
骨髓瘤细胞和单个B细胞可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分离并克隆后可产生针对单一表位,且结构和功能相同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单克隆抗体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制备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目前单克... 骨髓瘤细胞和单个B细胞可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种细胞分离并克隆后可产生针对单一表位,且结构和功能相同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单克隆抗体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制备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目前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日益成熟,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单克隆抗体与天然抗体不同,具有效价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少、可大量制备,靶向性高等特点。mAb可用于诊断及治疗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以及癌症等。对mAb的发展历程及mAb在抗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 单克隆抗体 人源单克隆抗体 感染 感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D-1抗体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本玲 陈广玉 +2 位作者 袁龙 杜雪相 高全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抗PD-1抗体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构建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随机分为抗PD-1抗体治疗组(PD-1组)和对照组(PBS组)。PD-1组在荷瘤后第6天和第9天分别腹腔注射抗PD-1抗体(0.2 mg/只),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抗PD-1抗体对小鼠结直肠癌移植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构建BALB/c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随机分为抗PD-1抗体治疗组(PD-1组)和对照组(PBS组)。PD-1组在荷瘤后第6天和第9天分别腹腔注射抗PD-1抗体(0.2 mg/只),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PBS。荷瘤后第7天开始采用游标卡尺每隔1 d对肿瘤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肿瘤体积。末次给药后2周根据治疗效果和肿瘤体积大小将PD-1组小鼠分为有效组(n=3)和无效组(n=5),取其脾脏和肿瘤组织,流式法检测脾脏与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CD3、CD4、CD8)、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调节T细胞(Tregs)等细胞比例及肿瘤细胞中PD-L1的表达。结果:治疗有效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小鼠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3^+、CD4^+和CD8^+T细胞占总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无效组,MDSC细胞的比例均低于无效组(P<0.05)。治疗有效组小鼠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高于无效组(P<0.05)。抗PD-1抗体治疗后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与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鼠CT26结直肠癌模型中抗PD-1抗体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组织中浸润T细胞和MDSC比例的改变密切相关,其可能成为预测和改善抗PD-1抗体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抗体 结直肠癌 抑制细胞 PD-L1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肺间质纤维化起病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误诊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瑛 唐群科 +1 位作者 王玉孝 张冬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356-2356,共1页
患者女,35岁,务农,因咳嗽、发热、气促2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于2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间断无规律发热,体温最高达“41℃”,活动后气促。在当地医院拍胸部CT:右肺及左肺下叶不规则条片状高密度影,以胸膜下为著,双肺散在大小不... 患者女,35岁,务农,因咳嗽、发热、气促2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于2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间断无规律发热,体温最高达“41℃”,活动后气促。在当地医院拍胸部CT:右肺及左肺下叶不规则条片状高密度影,以胸膜下为著,双肺散在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影,双侧胸膜下局部小叶间隔及间质增厚,纵膈内可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涂(-)初治、双肺多发肺大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予抗结核(2HRZE/8HR)治疗后患者热退,后经10个月治疗,患者咳嗽、气促症状仍反复且进行性加重,面部出现色斑,皮肤干燥、脱屑,双眼干涩、泪少,砂粒感、怕光,每日不定时使用各种滴眼液。口舌干燥,进食干性食物需饮水帮助。大便干结,每周1~2次。牙齿变黑、剥脱。四肢关节疼痛,劳动能力丧失,卧床。遂在第二家医院复查胸部CT,原病灶未见吸收好转,双肺纤维化、肺大泡较前加重。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双肺多发肺大疱、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予抗感染治疗2周,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入我院前2周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症状加重,咯少量黄脓痰,不能平卧,精神、食欲差,懒言。发病2年来患者体重下降近20 kg。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入院时体温36.8℃,消瘦,未触及肿大淋巴结。颜面部对称性大片状色斑并雀斑密布。口唇紫绀,干燥脱皮,舌苔干燥。牙齿呈灰黑色,牙釉质小片状脱落致齿面凹凸不平。双肺可闻及吸气末Velcro啰音。〈br〉 杵状指,指端紫绀。四肢关节无红肿、变形。查红细胞沉降率53 mm/h。自身抗体:抗 ENA-SSA 阳性,抗 ENA-SSB 阳性,抗 ENA-RO-52阳性,抗核抗体(ANA)为核均质型(1∶1000)(参考值:<1∶100),抗AnuA抗体阳性,抗dsDNA抗体阳性,抗AMA-M2抗体阳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核周型(P-ANCA)阴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胞浆型( C-ANCA )阴性。痰液结核杆菌(TB-DNA)检测<500拷贝/mL。外周血 T 细胞亚群:CD370.5%(参考值60%~85%),CD3+CD+417.8%(参考值24.5%~48.8%),CD3+CD8+47.3%(参考值18.5%~42.1%),CD4/CD80.38%(参考值1.02%~1.94%)。肺功能测定示重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VC 0.91 L,占预计值30%,FEV10.89 L,占预计值35%,FEV1%98.9%。唾液流率(+):15 min内未收集到自然流出唾液(正常人>1.5 mL)。外周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脂、心肌酶谱均无异常。腹部超声:胆囊结石伴炎症。肝脏、肾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再次复查胸部CT:双肺小叶间隔、间质增厚,周围不规则浅淡模糊影,以两下肺叶为著,余肺叶见多发大小不等薄壁类圆形透亮影。气管、支气管通畅,纵膈内肿大淋巴结。结合患者病史、体征、自身抗体及胸部CT检查结果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确诊后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减少且转为白色粘痰,可平卧位休息,进食量增加,精神好转。复查肺功能测定较入院时好转:FVC 1.16 L,占预计值39%,FEV11.12 L,占预计值44%, FEV1%96.6%。带药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干燥综合征 肺间质纤维化 粒细胞胞浆抗体 心脏病 限制通气功能障碍 活动后气促 肿大淋巴结 感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