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率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6
1
作者 吴鹏 刘映峰 +1 位作者 梁东辉 陈允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707-708,共2页
目的:对常规的单核细胞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单核细胞的分离率,减少分离时间和实验耗材。方法:以改进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为实验组,常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为对照组,评价与对... 目的:对常规的单核细胞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进行改进,以提高单核细胞的分离率,减少分离时间和实验耗材。方法:以改进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为实验组,常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为对照组,评价与对比两种方法的单核细胞分层效果、单核细胞分离率、所需时间和耗材,以及细胞收集率等内容和指标。结果:抗凝血离心结束后,实验组离心管中内容物清晰地分为上、中、下三分层。在上、中层液体交界处可清晰地见到环状乳白色的单个核细胞层,分层效果较常规对照组理想。在对20mL/管抗凝全血进行单个核细胞分离的过程中,实验组平均耗时(1.18±0.08)h(n=5),对照组为(1.50±0.07)h(n=5),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2~4h内收集到的贴壁单核细胞在实验组为(2.12±0.13)×106/mL(n=5),对照组为(1.60±0.16)×106/mL(n=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进的Ficoll-Hypaque密度分离法和塑料吸附法可明显提高单核细胞的分离率,减少了分离的时间和原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核细胞的收集率。该法对于需要从较大量的血液中分离出较多量的单核细胞时尤为适用,可为基础与临床细胞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细胞获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细胞分离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腺病毒介导的GFP标记 被引量:4
2
作者 谭云鹤 种铁 +6 位作者 杨平 郭子宽 甘为民 陈长虹 翟宇强 石硕文 彭秀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7-592,共6页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的方法,同时应用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GFP)检测细胞转染的效率。方法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对hMSCs进行分离,经贴壁纯化后用MTT法检测增殖能力;并对其成骨、成脂、...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的方法,同时应用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Ad-GFP)检测细胞转染的效率。方法应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对hMSCs进行分离,经贴壁纯化后用MTT法检测增殖能力;并对其成骨、成脂、成平滑肌诱导分别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油红O染色及α-SMA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用Ad-GFP转染,并应用荧光显微镜与FCM检测转染效率。结果 hMSCs镜下为成纤维样形态,约在第4天进入对数增长期;分化诱导后ALP染色、Von kossa银染、油红O染色以及α-SMA均为阳性;FCM检测CD14、CD31、CD45表达阴性,CD44、CD73、CD106及PDGFRβ表达阳性;当感染复数MOI=200,细胞培养48h时感染效率较高,FCM检测显示为99.81%。结论经过对增殖、分化能力以及表面标志的分析,证明用Ficoll可以分离得到较纯的hMSCs,Ad-GFP可以很好地感染细胞,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体内示踪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细胞表面标志 Ad-GFP 细胞转染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