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责任论:一种形式主义的人格定罪模式 被引量:5
1
作者 胡东平 詹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2-117,共6页
人格责任论将责任的基础归咎于行为者的人格,又认为行为人实施了体现主体人格的个别行为时就存在责任。这种人格定罪模式对于解释违法性意识可能性、忘却犯及期待可能性等刑法问题具有理论价值。人格责任论既将人格引入定罪,又格守罪刑... 人格责任论将责任的基础归咎于行为者的人格,又认为行为人实施了体现主体人格的个别行为时就存在责任。这种人格定罪模式对于解释违法性意识可能性、忘却犯及期待可能性等刑法问题具有理论价值。人格责任论既将人格引入定罪,又格守罪刑法定原则,避免侵害个人自由;但存在对人格与行为的关系认识不全面,没有真正将人格引入定罪之中,立足点仍然是报应而不是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责任 形式主义 定罪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信用责任是一种人格责任
2
作者 胡江涛 谢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实践已经表明社会信用管理必然指向行为人的行为习惯或人格。局限于行为本位的法理思维,无法有效解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的法治实践,难以契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人格与诚信社会的目的。因此,有必要以人格...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治实践已经表明社会信用管理必然指向行为人的行为习惯或人格。局限于行为本位的法理思维,无法有效解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的法治实践,难以契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诚信人格与诚信社会的目的。因此,有必要以人格责任理念为核心,重构社会信用法律规范的法理逻辑。信用责任作为人格责任区别于传统法律责任的法理特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信用责任的归责对象是行为人的信用行为习惯或人格,而非单一行为;二是信用责任的归责根据是行为人的人格倾向风险,而非单一行为的主观过错;三是信用责任的担责方式是行为人未来社会交互成本的添附,而非既有权益的减损;四是信用责任的归责机制是因依未来交往行为的事中附随,而非对已然失信行为的事后追诉。如此把握信用责任的法理特征,有利于厘清社会信用法内在的法理逻辑,也使人格责任在现代社会治理语境下重获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用责任 人格责任 信用人格 风险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矫正人格理论 被引量:8
3
作者 夏宗素 翟中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06-109,共4页
试析矫正人格理论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夏宗素,翟中东对矫正行为客体的回答与解释,是矫正概念和思想提出后随之而来的,矫正理论中的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要建立完整的、有信眼力的矫正理论必须对此作出回答。因此,围绕矫正行为客体历... 试析矫正人格理论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夏宗素,翟中东对矫正行为客体的回答与解释,是矫正概念和思想提出后随之而来的,矫正理论中的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要建立完整的、有信眼力的矫正理论必须对此作出回答。因此,围绕矫正行为客体历来有很多主张。比较重要的观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身危险性 人格调查 人格理论 人格责任论 个体意识 犯罪思想 反社会意识 矫正罪犯 正行为 犯罪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终身监禁的裁量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学相 洪莉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8-45,共8页
终身监禁是在我国新形势下兼顾"少杀、慎杀"与"严惩贪腐"的一项具体刑事政策,它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为前提,以不予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为内容的新举措。其与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缓期执行之间的刑罚界限问题,须注... 终身监禁是在我国新形势下兼顾"少杀、慎杀"与"严惩贪腐"的一项具体刑事政策,它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为前提,以不予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为内容的新举措。其与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缓期执行之间的刑罚界限问题,须注焦于犯罪人的内部特征,以行为人的反社会性人格强弱与改造可能性大小为裁量依据。立于行为背后的人格才是责任非难的对象,而人格之形成乃系全部生活经历之结果,具体应考察犯罪人性格、成长经历及境遇、一贯表现等人格因素,从而发挥其在重大贪污受贿犯罪中的刑罚裁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身监禁 贪污受贿 人格责任 死刑缓期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藤重光刑法思想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鲜铁可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26-129,共4页
团藤重光刑法思想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副主编鲜铁可博士团藤重光(1913──)是日本旧派阵营的一位著名刑法学家,也是当今日本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影响最大的头号权威。他曾任日本刑法学会理事长,日本最高法... 团藤重光刑法思想研究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副主编鲜铁可博士团藤重光(1913──)是日本旧派阵营的一位著名刑法学家,也是当今日本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影响最大的头号权威。他曾任日本刑法学会理事长,日本最高法院法官。他的主要著作有:《刑法纲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思想 构成要件 罪刑法定主义 人格责任论 人格形成 行为者 死刑 罪刑均衡 犯罪和刑罚 目的行为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日本刑法学的发展谱系及其课题 被引量:4
6
作者 付立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64,共16页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强调保障国民主权的新宪法,成为构建其战后刑法学的原点。战后刑法学出现了主观主义退潮、基于后期旧派而吸纳某些新派主张的见解有力化、立足于前期旧派自由主义的思考方式强势化等动向,而马克思主义刑法学...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强调保障国民主权的新宪法,成为构建其战后刑法学的原点。战后刑法学出现了主观主义退潮、基于后期旧派而吸纳某些新派主张的见解有力化、立足于前期旧派自由主义的思考方式强势化等动向,而马克思主义刑法学打破禁忌拥有一席之地,也成为战后日本刑法学中的一道风景。在犯罪论领域,团藤说和平野说的全面对抗成为战后数十年间的基本旋律,人格责任论和机能主义刑法观各领风骚。同时,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也替代新旧两派的"学派之争"而占据了主要战场。对新型犯罪的应对、对处罚的早期化和重罚化等立法现象的态度,都考验着刑法学者的立场和智慧。各理论之间从对立走向扬弃与融合,从纯粹的理论对抗转化为如何对于具体的立法现象或者司法实务予以说明,是当代日本刑法学的大势,也是学说史研究留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主权 人格责任论 机能主义刑法观 处罚早期化与重罚化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影响机制:个人与环境交互视角 被引量:6
7
作者 郝琦 金畅 魏扣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8-144,共7页
探索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有助于有效激发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整合人格特质理论、工作需求资源模型以及社会感知理论,构建三相交互调节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219份有效问卷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 探索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有助于有效激发虚拟团队成员知识分享行为。整合人格特质理论、工作需求资源模型以及社会感知理论,构建三相交互调节模型,提出理论假设并利用219份有效问卷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责任心人格、工作技能需求以及知识分享自我效能对知识分享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工作技能需求和知识分享自我效能联合调节责任心人格与知识分享行为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团队 知识分享 责任人格 工作需求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检察官不起诉权的理论思考
8
作者 犹正海 李连春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8年第S1期183-185,共3页
检察官不起诉权,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从不起诉权的概念着手,分析了检察官不起诉权的价值依据是起诉便宜主义规则、刑事政策和罪刑法定原则、诉讼经济以及刑罚功能,进一步探讨了检察官不起诉权在我国的现... 检察官不起诉权,在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从不起诉权的概念着手,分析了检察官不起诉权的价值依据是起诉便宜主义规则、刑事政策和罪刑法定原则、诉讼经济以及刑罚功能,进一步探讨了检察官不起诉权在我国的现状,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起诉权 起诉便宜主义 罪刑法定原则 人格责任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