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
张良
唐志红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2
|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梁亚敏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3
|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文本分析——以施蛰存《鸠摩罗什》为个案 |
杜晓杰
|
《电影评介》
|
2009 |
1
|
|
4
|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电影《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中Dan Millman人物形象 |
曾帅
|
《电影评介》
|
2012 |
2
|
|
5
|
基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领导目标制定方法探索 |
田双全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6
|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电影《老无所依》 |
葛咏
|
《电影评介》
|
2012 |
0 |
|
7
|
论“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及其知识系统建构 |
陈秉公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8
|
“人格结构与选择”图型理论及其价值——兼论“主体人类学”对具体的“完整人”学科知识空缺的填补 |
陈秉公
|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9
|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谈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 |
路晓华
李姝静
廖奖依
|
《河南农业》
|
2021 |
1
|
|
10
|
生存危机与道德拯救——《项链》中玛蒂尔德人格精神分析学解读 |
雷小青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1
|
《第四十一》的心理学分析 |
肖沁浪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2
|
路易斯·马拉德的心路历程——解读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 |
冯宜丽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3
|
本我,自我,超我——《金色笔记》中安娜的精神分析 |
郭晓辉
|
《河南农业》
|
2016 |
3
|
|
14
|
分裂矛盾的南方心理——评《喧嚣与愤怒》 |
王如利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5
|
精神分析批评的真实性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
张惠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