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克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浅析--基于“人格同一性”与“白板说”理论的考察
1
作者 王俞宁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2,共5页
在人格问题上,洛克认为“人格同一性”是建立在意识和记忆的连续性上,非实体同一性;在认识论问题上,洛克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心灵如“白板”在感官体验和反思中逐渐填充和发展。洛克的教育思想尤其强调自我反思在心灵发展中的作用,认为... 在人格问题上,洛克认为“人格同一性”是建立在意识和记忆的连续性上,非实体同一性;在认识论问题上,洛克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心灵如“白板”在感官体验和反思中逐渐填充和发展。洛克的教育思想尤其强调自我反思在心灵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塑造道德品质和人格。在现代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数据大模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洛克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人格与德行的塑造、劳动与创造的协同、自由与约束的平衡等对现代教育乃至未来教育的开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白板说 智能教育 现代教育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菲特对人格同一性的反驳及其伦理意义
2
作者 阮航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5,共13页
针对其所整理的人格同一性经典观点,帕菲特在《理与人》中分别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一是如果遵循还原论观点,人格同一性就将成为一个无法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答案的空洞问题;二是就非还原论而言,像笛卡尔式自我这样的精神实体缺乏充分的经验证... 针对其所整理的人格同一性经典观点,帕菲特在《理与人》中分别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一是如果遵循还原论观点,人格同一性就将成为一个无法提供具有实质意义答案的空洞问题;二是就非还原论而言,像笛卡尔式自我这样的精神实体缺乏充分的经验证据,反而有大量否定它的证据;作为“进一步事实”观点的支撑点,对经验主体的预设并非必要,因为非人称式描述是完全可能的。帕菲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格同一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由于恰当类型的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关联性和心理连续性,亦即其所谓关系R。他进而分析了这些观点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原子式个人的预设,二是个人自我延存的自然愿望。帕菲特反驳的主旨其实在于伦理的层面。在《理与人》中,帕菲特的反驳实际上是针对作为自利论理论基础的原子式个人预设,进而批判西方主流伦理理论采取的个人主义视角。该反驳在《论重要之事》中的后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康德伦理学元伦理层面的批判以及对其规范伦理的修正。帕菲特的反驳不仅揭示了西方主流伦理学个人主义视角的内在问题,而且表明了它们在应对当代诸多重大现实问题方面都存在根本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菲特 人格同一性 经典观点 反驳 伦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秉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7,共6页
人格同一性主要是指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而不是机体的同一性,它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自我”、“个体”、“灵魂”、“精神”等密切相关。人格同一性概念内在的含藏着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实体人格... 人格同一性主要是指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而不是机体的同一性,它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自我”、“个体”、“灵魂”、“精神”等密切相关。人格同一性概念内在的含藏着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实体人格同一性、现象学的逻辑人格同一性和自由意志的道德人格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西方哲学史 形态 自我意识 “自我” 基本概念 “个体” “灵魂” “精神” 形而上学 自由意志 普遍性 个体性 现象学 矛盾 道德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格同一性”——洛克、莱布尼兹、休谟的解释与争论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桂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3-100,共8页
人格同一性(自我等同、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产生于近代哲学,尤其是洛克哲学。洛克是为了反对笛卡尔把"自我"或"人格"等同于精神实体才提出"人格"及其同一性问题的。洛克... 人格同一性(自我等同、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一问题产生于近代哲学,尤其是洛克哲学。洛克是为了反对笛卡尔把"自我"或"人格"等同于精神实体才提出"人格"及其同一性问题的。洛克的"人格"概念直接导致了康德的"先验自我",间接影响了现象学的产生;而洛克关于人格的"记忆标准"尽管遭到众多批评但仍然是目前最好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洛克 莱布尼兹 休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华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0-28,共9页
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以人与人格概念的区分为基础,以反对笛卡尔主义心灵实体学说为出发点,以解决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刑赏的根据为任务;他的理论强调了人的意识对于人在道德和法律上的主体性的决定性地位,这使其人格概念成为导... 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以人与人格概念的区分为基础,以反对笛卡尔主义心灵实体学说为出发点,以解决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的刑赏的根据为任务;他的理论强调了人的意识对于人在道德和法律上的主体性的决定性地位,这使其人格概念成为导向先验自我的重要一步。虽然洛克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本文基于上述认识,分析了洛克对人格同一性理论的论述,检查了这个理论的一些矛盾和不一致之处,并且试图作出恰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自我 人格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问题及其最新破解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新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0,共7页
人格同一性是西方哲学经典的哲学问题,最近则成了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身体哲学最热门的研究课题。由于自然科学的相关部门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等陆续加入研究的行列,围绕人格同一性的概念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根据问题、是否... 人格同一性是西方哲学经典的哲学问题,最近则成了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身体哲学最热门的研究课题。由于自然科学的相关部门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等陆续加入研究的行列,围绕人格同一性的概念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根据问题、是否是基本事实问题、"活着"问题等,形成了大量争奇斗艳的理论,从而使之成了以哲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驰骋的疆场。要解决人格同一性的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不仅要挖掘东方的资源进而做出科学的比较研究,而且还应探寻究竟之法,即在问题批判、诊断现有研究的毛病的基础上,寻找根本性的、究竟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 人格同一性 心理连续性 物理连续性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中立性与人格同一性批判——论帕菲特对实践理性二重性的解决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江进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1期93-96,共4页
西季威克认为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是同样合理的,留下了实践理性二重性的难题。帕菲特分别从时间中立性与人格同一性两个角度对利己主义展开批判,力图消除实践理性二重性,但帕菲特的批判却面临着一些困难。文章认为,解决实践理性二重性的... 西季威克认为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是同样合理的,留下了实践理性二重性的难题。帕菲特分别从时间中立性与人格同一性两个角度对利己主义展开批判,力图消除实践理性二重性,但帕菲特的批判却面临着一些困难。文章认为,解决实践理性二重性的关键不是要证明利己主义是完全错误的,而是要创建正义的社会制度、辩证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二重性 时间中立性 人格同一性 帕菲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如何跨时持续存在?——人格同一性哲学的新论域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新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7,共10页
过去的本体论在研究事物的存在方式时只关心共时性事物如何存在的问题。随着人格同一性研究的推进,相对论等科学成果向时空和存在哲学研究的渗透,持续存在这一兼有纯本体论性质和人格同一性哲学意趣的研究新领域应运而生。新的倾向是用... 过去的本体论在研究事物的存在方式时只关心共时性事物如何存在的问题。随着人格同一性研究的推进,相对论等科学成果向时空和存在哲学研究的渗透,持续存在这一兼有纯本体论性质和人格同一性哲学意趣的研究新领域应运而生。新的倾向是用持续存在来解释人的跨时同一性。在进一步刨根究底追问时由于对持续存在有绵延、持存和阶段接续等不同的理解,因此有三维主义、四维主义和阶段接续论等不同理论的诞生和在相互竞争中的发展。有关研究既拓展和深化了人格同一性哲学的论域,也将不同于传统本体论的新论域——历时性时空及其主体的持续存在——展现在我们面前。推进这一研究,除了要做进一步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人格同一性哲学的研究工作之外,还应做大量的方法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持续存在 绵延 持存 阶段接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同一性研究的伦理学转向与人的生活回归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新民 罗岩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4,共8页
在以前的全部西方人格同一性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动机和维度一直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世纪末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这一格局有所变化,价值论的、规范性的、人生哲学的动机开始在本领域的“动机市场”中分得较大份额。相应地,本领域诞生了... 在以前的全部西方人格同一性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动机和维度一直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20世纪末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这一格局有所变化,价值论的、规范性的、人生哲学的动机开始在本领域的“动机市场”中分得较大份额。相应地,本领域诞生了伦理学的研究走向或“实践转向”。它除了从新的角度回答人格同一性的充要条件等传统问题之外,还特别关心人格同一性对人的生活的意义、对道德实践的意义以及人的生活、实践特别是道德实践对人格同一性塑形和维持的意义等问题。新的进路不仅为解决传统的聚讼纷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输送了新的思想,还为我们推进人学、道德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探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粮,值得在完善其范式的基础上做拓展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同一性危机 伦理学维度 人的生活 实践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有中国气派人格同一性哲学论纲
10
作者 高新民 束海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39,177,共9页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充分吸收哲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成果,综合东西方智慧,在本领域发出有中国气派声音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要如此,我们必须在做扎实的前沿性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哲学形而上学视角和多学科走向对西方的人格同...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充分吸收哲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成果,综合东西方智慧,在本领域发出有中国气派声音的时机已基本成熟。要如此,我们必须在做扎实的前沿性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哲学形而上学视角和多学科走向对西方的人格同一性研究进行具体考察,既全面梳理和把握现当代西方哲学及不同学科人格同一性研究的历程与最新进展,又进行必要的方法论打磨和积累,从整体上准确判断当代人格同一性研究的历史方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人格同一性研究领域做出我们的“最新发展”,并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人格同一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特性 同一性 人格同一性 中国气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格同一性思考老年痴呆症预嘱中的伦理困境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媛媛 丛亚丽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5期26-29,共4页
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 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老年痴呆症早期阶段的患者能否修改预嘱中的决定取决于其当前的行为能力,而非他们与预立预嘱时自己的心理连续性程度;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人格个体与后人格个体,他们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仍然具有道德意义,对预嘱有效性的论证还需进一步探讨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嘱 老年痴呆症 人格同一性 行为能力 人格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关切、生活观与人格同一性——从沙克曼的工作看人格同一性研究的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新民 罗岩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57,共9页
传统的人格同一性研究主要是形而上学主导的研究,尽管里面有欣欣向荣的气象,但也有成果数量多而发展质量不高的“危机”或窘境,加之道德和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的人格同一性异化和解体问题,一种带有规范性和价值论诉求的解决传统人格同... 传统的人格同一性研究主要是形而上学主导的研究,尽管里面有欣欣向荣的气象,但也有成果数量多而发展质量不高的“危机”或窘境,加之道德和精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的人格同一性异化和解体问题,一种带有规范性和价值论诉求的解决传统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实践关切”进路悄然兴盛于哲学的地平线上。我们将以芝加哥伊利大学十分活跃的女哲学家沙克曼对实践关切和人的生活观的创造性建构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独具一格的人格同一性理论为个案,考察和展示西方当代人格同一性哲学发展的最新的规范性和价值论走势,并做出我们的对话性分析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去本体论化 实践关切 生活观 构成论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感神经心理模型与人格同一性
13
作者 孔佳仪 魏屹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0-64,70,共6页
如何解释“自我”是认知神经科学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临床研究发现,人脑右半球的联想区可将源自身体的感知和心智的理知整合成统一体验,即“自我感”,这是理解主观经验“我性”的一种新模型。这种新模型将神经层次的自我感与临床上对自... 如何解释“自我”是认知神经科学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临床研究发现,人脑右半球的联想区可将源自身体的感知和心智的理知整合成统一体验,即“自我感”,这是理解主观经验“我性”的一种新模型。这种新模型将神经层次的自我感与临床上对自我障碍症状研究相结合,为自我感的神经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统一解释框架,以说明人的自我认知特征和感知经验的神经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感的神经心理过程可被视为适应性表征过程,这为哲学上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提供了临床经验解释,表明了神经心理过程可整合到统一经验中,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主观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感 自我觉知 自我障碍 人格同一性 适应性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同一性的信息本质
14
作者 卢西亚诺·弗洛里迪 王健(译) 《哲学分析》 2013年第5期107-123,199,共17页
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 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的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批判
15
作者 余天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29,共4页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由洛克和休谟提出,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但在康德看来,人格同一性问题犯了三重错误,关于时间、人格的实体性,以及主体的同一性。对这三重错误批判的背后则是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该学说是康德整... 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由洛克和休谟提出,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但在康德看来,人格同一性问题犯了三重错误,关于时间、人格的实体性,以及主体的同一性。对这三重错误批判的背后则是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该学说是康德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人格同一性 先验的自我意识 经验的自我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计人格变异性初探
16
作者 熊振华 《财会月刊》 1994年第1期8-9,共2页
一、会计人格变异的含义 会计人格,即会计个体在财会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兴趣和性格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会计人员的内在倾向性。 会计人格变异,即会计人格由“自我”人格或本体人格向“非我”人格的异化。它是在个... 一、会计人格变异的含义 会计人格,即会计个体在财会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兴趣和性格等一系列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会计人员的内在倾向性。 会计人格变异,即会计人格由“自我”人格或本体人格向“非我”人格的异化。它是在个体的生理基础、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以及会计职业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个性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人格 人格变异 变异性 人格缺陷 会计人员 人格形象 个体人格 会计职业 主体人格 人格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虚拟现实到扩展现实:哲学基础与伦理挑战 被引量:14
17
作者 颜青山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24期38-52,共15页
2016年"虚拟现实元年"说使得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标志着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进入其成熟发展期。在澄清与虚拟现实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之后,翟振明的扩展现实构想将被着重评述。与纯粹虚拟现实不同,扩展现实的哲学基... 2016年"虚拟现实元年"说使得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标志着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进入其成熟发展期。在澄清与虚拟现实相关的一系列概念之后,翟振明的扩展现实构想将被着重评述。与纯粹虚拟现实不同,扩展现实的哲学基础将需要解决"在世存在"和自由意志的本体论难题,而作为扩展现实的道德形而上基础,人格同一性概念也需要重新厘定以化解其伦理挑战;扩展现实可以为一种新的理想国奠定基础,"至善"将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原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扩展现实 本体论难题 人格同一性 新理想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个人品德的自我认同 被引量:8
18
作者 寇东亮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2-65,91,共5页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 自我认同涉及的是个体如何对待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内核是自我人格的同一性,这种人格同一性反映了个体的自我完善和道德精神境界。自我人格同一性的本质是自我真实性,其要旨在于,使个体"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自我认同中的自我反思及其持续展开,使个体成为一个具有道德反思能力的主体。自我真实性与道德反思能力,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构成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同 个人品德 人格同一性 自我真实性 自我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我持存的基本问题——以罗宾森驳帕菲特为例
19
作者 吴向东 秦岭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74,81,共9页
在近现代形而上学的问题域中,关涉自我持存的“人格同一性”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帕菲特在《人格同一性》一文中指出了传统同一性结构的内在矛盾,并采用心理连续性作为存活中重要的事情(what matters)来解决这一问题。罗宾森... 在近现代形而上学的问题域中,关涉自我持存的“人格同一性”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帕菲特在《人格同一性》一文中指出了传统同一性结构的内在矛盾,并采用心理连续性作为存活中重要的事情(what matters)来解决这一问题。罗宾森通过同卵双生双胞胎换脑的思想实验作为反例责难帕菲特的观点,并认为人格是一个“进一步的事实”(a further fact)。通过详细和严格地分析罗宾森实验中的前提,将发现如果把影响实验条件的直觉和预设排除于考虑范围之外,那么该思想实验实际上并不能驳斥帕菲特的观点。帕菲特的视角转变是该问题史中重要的观念革命,其观点不仅在论证上是更稳固的,而且具有启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建构主义 心理标准 维金斯事例 双胞胎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认知增强剂使用的伦理思辨 被引量:2
20
作者 翁昱岑 陈旻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41-45,共5页
为提升专注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健康人群以“超说明书用药”方式摄入延缓衰老或修复脑损伤造成的认知能力衰退的药品。该种认知增强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伦理之前”的技术可行性审核和“技术之后”的生命伦理辨析才能初步确认其道德... 为提升专注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健康人群以“超说明书用药”方式摄入延缓衰老或修复脑损伤造成的认知能力衰退的药品。该种认知增强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伦理之前”的技术可行性审核和“技术之后”的生命伦理辨析才能初步确认其道德容许性。目前针对药物认知增强剂使用的担忧主要来自新药的疗效与风险尚不明确、市场主导下的药物获取渠道难以管控,以及亟待完善的社会规范。因此,当下药物认知增强技术的合理应用需强化政府对个体和商业力量的监管,重视经验数据的获取,以及科研机构对用药风险性的进一步研究与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认知增强 伦理思辨 风险 受益 人格同一性 社会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