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7篇文章
< 1 2 1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静如 《新视野》 CSSCI 2003年第2期15-17,共3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一般的理论观点,而是全局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阶段性理论,而是长久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单纯为了构架理论体系,而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理论。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一般的理论观点,而是全局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阶段性理论,而是长久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单纯为了构架理论体系,而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理论。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要努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高校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初步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席光 贾毅华 +1 位作者 梅红 谢志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111,共6页
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式与差异一直客观存在,也导致了学术资源和学术主导权的纷争,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轻视和偏废任何一种科学才是走向人类文明的必然之路。近年来,中国连续出台系列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政策... 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式与差异一直客观存在,也导致了学术资源和学术主导权的纷争,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轻视和偏废任何一种科学才是走向人类文明的必然之路。近年来,中国连续出台系列繁荣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政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科研资助力度不断增强。借鉴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的文科发展历史和国内部分高校的改革动向,西安交通大学提出构建"交大特色、交大风格、交大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学科布局,健全学科体系;汇聚高端人才;实施重大研究课题引导计划;搭建转化交流平台;改革经费管理制度等改革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诺命题 人文社会科学 体制机制改革 学科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效率及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程慧平 《重庆高教研究》 2016年第3期82-87,共6页
采用DEA-Gini系数-收敛分析方法,依据2001—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20门学科面板数据,测度学科建设效率之间的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显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效率低下,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科处于规模报酬收益递减阶段,人员... 采用DEA-Gini系数-收敛分析方法,依据2001—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20门学科面板数据,测度学科建设效率之间的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显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效率低下,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大部分学科处于规模报酬收益递减阶段,人员投入比经费支出能带来更多的学科建设项目资助。人文社会科学20门学科之间建设效率的差距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效率不存在α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 学科建设效率 人文社会科学 建设效率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陕西的回眸与前瞻——简评《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综览》
4
作者 李卫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综览》 孙朝 学术梯队建设 陕西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校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若干建议
5
作者 颜毓洁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56-158,共3页
提出了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我校人文社科教育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特殊性,正确树立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加强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快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的队伍... 提出了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我校人文社科教育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可行性、特殊性,正确树立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加强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若干措施:加快人文社科学科带头人的队伍建设,鼓励支持人文社科建设创新,积极增补人文社科硕士专业和本科专业,适时成立人文学院,积极争取陕西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创刊问世,逐步加大我校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的资助力度,努力改进教学基础设施,逐步提高我校人文社科教育与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及精心组织科研项目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学科建设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新机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6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F002-F003,共2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以下简称文科)建设,2005年2月22日至23日,我校在武汉市蔡甸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进一步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以下简称文科)建设,2005年2月22日至23日,我校在武汉市蔡甸区召开文科建设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科建设 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部 高校 学科建设 研讨会 中国地质大学 召开 新机遇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师范大学召开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座谈会
7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为深化推进综合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云南师范大学近期召开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各文科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副院长及中青年学术代表、校长办公室、科研处、研究生部、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长蒋永... 为深化推进综合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云南师范大学近期召开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各文科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副院长及中青年学术代表、校长办公室、科研处、研究生部、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校长蒋永文教授主持。座谈会针对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工作 云南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科研发展 座谈会 校长办公室 副院长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人文与社会科学间的张力:体育哲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对话
8
作者 高强 Robert Schinke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52,共9页
体育是一种具体的人类社会行为,既关乎人类的心理活动,也会延伸出相关的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理论都会对体育形成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由于学科定位不同,随之形成的争议也旷日持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体育学研究中交相辩难... 体育是一种具体的人类社会行为,既关乎人类的心理活动,也会延伸出相关的抽象概念。不同的学科体系、科学理论都会对体育形成日益增长的研究兴趣。由于学科定位不同,随之形成的争议也旷日持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体育学研究中交相辩难,相互启发。两位学者基于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对体育学研究中概念的生成与使用、研究方法的选取、研究意义的凸显与研究议题的开拓展开论辩式的对话。由此形成不同体育人文与社会学科间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与途径,展现研究者如何从自身经历与学科背景中生成研究主题与研究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心理学 体育哲学 对话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栋梁 邱滨泽 夏文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1,共11页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根本目标,科学地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逻辑必然。研究构建“自主建构—成效评价”高度耦合联动的模型框架,旨在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更好...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根本目标,科学地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和逻辑必然。研究构建“自主建构—成效评价”高度耦合联动的模型框架,旨在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更好地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更加充分发挥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进而全面助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该框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应充分遵循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策要求,破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顽疾,并以把握思想方向与中国范式、关注过程建设与发展潜力、重视内涵发展与实质创新、适用多元标准与专业方法为运作锚点,确保评价活动服务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其实践重点包括考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育人机制及其成效、评估教师梯队合理性与人才引育机制、完善以代表作评价为核心的科研评议机制、实施“案例式”社会影响评价、生成“自主建构—成效评价”的诊断式闭环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 “双一流”建设 学科建设 成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美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组织的建设模式研究——以区域研究、女性研究和数据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俞凌云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11,共18页
从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美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功能分化要求催动了其大学系统通过自我指涉进行跨学科组织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及大学对组织发展目标的定位影响了美国大学系统在区域研究... 从尼克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美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功能分化要求催动了其大学系统通过自我指涉进行跨学科组织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及大学对组织发展目标的定位影响了美国大学系统在区域研究、女性研究和数据研究组织建设的功能理解和路径选择。由于组织的建设基础以及需要应对的核心问题存在差异,三类跨学科组织分别确立了不同的建设模式:区域研究组织形成了以横向切分研究对象为基础的功能式系统分化模式,女性研究组织选择了以不同水平融入传统学科系组织的层级式系统分化模式,数据研究组织则表现出具有组织独立性与功能一致性的分割式系统分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社会系统理论 人文社会科学 学科组织 区域研究 女性研究 数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驱动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升维:从工具依赖到知识共生
11
作者 祝忠明 寇蕾蕾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5,共13页
随着数据密集型“第四范式”科学发现与AI驱动“第五范式”科学研究的融合发展,以数据与智能深度协同为核心的数智科学范式正逐步成为当代科研范式演进的重要趋势与关键特征。AI已不再仅仅是提升科研效率的辅助手段,而是日益转变为知识... 随着数据密集型“第四范式”科学发现与AI驱动“第五范式”科学研究的融合发展,以数据与智能深度协同为核心的数智科学范式正逐步成为当代科研范式演进的重要趋势与关键特征。AI已不再仅仅是提升科研效率的辅助手段,而是日益转变为知识生产中深度参与者和协作者。文章首先剖析了当前AI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工具性应用的阶段性特征、典型场景及其固有的局限性。继而重点阐释了AI知识共生的理念及其构成要素,强调人机协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是克服工具依赖瓶颈、激发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活力的关键。最后进一步论述了构建AI知识共生体系的三大支柱性路径:以语义重构为核心的数据筑基、以开放演化为特征的算法强擎以及以智能体协同为机制的人机共创。在此基础上,探讨了AI知识共生如何赋能具有本土主体性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特别是在打破外部话语垄断、提升国际学术叙事能力方面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人工智能 研究范式 知识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工程”是人类世危机的解法吗——基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析
12
作者 赵睿夫 李夏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0,共9页
“人类世”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提出促成了一股跨学科交互思潮,“地球工程”日益成为思潮争论的焦点。为巩固资本主义现行的环境治理框架,生态现代主义将“地球工程”视作人类世危机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着力推动其现实化。对此,一些环境人... “人类世”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提出促成了一股跨学科交互思潮,“地球工程”日益成为思潮争论的焦点。为巩固资本主义现行的环境治理框架,生态现代主义将“地球工程”视作人类世危机的技术解决方案并着力推动其现实化。对此,一些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从多维学科视野出发展开对生态现代主义及其“地球工程”辩护的批评,指认“地球工程”在理论逻辑、伦理基础与操作层面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福斯特等绿色左翼学者揭示了“地球工程”作为生态资本主义技术方案的实质,强调人类世危机的应对与资本主义的环境治理技术体系不可兼容,应寻求开放性的社会主义技术发展路径以真正应对人类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地球工程”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绿色左翼 生态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重点选题
13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研究4.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5.传承红色基因、国家文化公园研究6.互联网时代文学、文化生产与传播研究7.数字人文... 1.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研究4.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5.传承红色基因、国家文化公园研究6.互联网时代文学、文化生产与传播研究7.数字人文、人文经济学、文明互鉴与中国新文学研究8.语言应用与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研究9.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贡献及标识体系研究10.“两个结合”、宋明理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数字人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强国 文化公园 重点选题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
14
作者 任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9-39,共1页
本刊讯(通讯员 任兵)2009年6月2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一级学科负责人以及有关学院、部处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大学、... 本刊讯(通讯员 任兵)2009年6月2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一级学科负责人以及有关学院、部处负责人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发布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哲学院刘大椿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学科整合与热点聚焦》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学科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发展 北京大学 专家学者 大学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边缘”格局下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国际化张力:一个历史比较分析
15
作者 沈文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共20页
在全球社会科学研究的版图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长期以来被认为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国家则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位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着力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强烈的本土化诉求,形成了本土化-国际化的... 在全球社会科学研究的版图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长期以来被认为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国家则处于半边缘或边缘的位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在着力追求国际化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强烈的本土化诉求,形成了本土化-国际化的二重张力。本文认为,这种张力与焦虑源于我国在现代全球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体系中较长时期处于边缘地位并寻求突破。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张力并不局限于中国,印度、土耳其等非中心国家也存在强烈的本土化需求。从历史维度来看,本土化的诉求自从20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开始广泛而系统地传入非西方世界时即存在,而以英文学术发表为标志的“输出的国际化”则起源于20世纪50至60年代的欧洲大陆,并在20世纪90年代后波及东亚和拉美等各个地区。当前,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崛起,传统的学术中心边缘格局正在受到挑战。随着中国的学术研究日益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正处于从“输入的国际化”到“输出的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必须从“取经”“效仿”的阶段迈向“自觉”的阶段,兼顾好在中文发表与英文发表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国际化 本土化 多语性 社会科学 “中心-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社会科学发展与西方犯罪学学科建设为视角 被引量:9
16
作者 靳高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犯罪学已经在大学里取得了稳定的地位,并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现实社会犯罪问题的解决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和决策作用,因此犯罪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中国的犯罪学才刚起步,犯罪学不仅没有在...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犯罪学已经在大学里取得了稳定的地位,并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现实社会犯罪问题的解决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和决策作用,因此犯罪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中国的犯罪学才刚起步,犯罪学不仅没有在大学里取得相应的地位,而且还往往受到其他学科的排斥。中国犯罪学应当在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力争在主要大学取得其应有的地位,进而尽力推动应用犯罪学和理论犯罪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犯罪学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中共党史学科建设的理论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学习体会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俊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4,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中国问题,在治国理政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座谈会 总书记 习近平 学习体会 学科建设 中共党史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系统建构
18
作者 徐锦中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5-87,共3页
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本文将之设定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模型,以系统内部的要素的内在矛盾为考察重点,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寻找学科建构的根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学科建设 系统 建构 要素 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19
作者 陈文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10,共3页
2001年8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戴河会见并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在讲话中,他着重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时隔... 2001年8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戴河会见并同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在讲话中,他着重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四个同样重要",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精神.时隔不到一年,江总书记又于今年4月28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就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再次发表重要讲话,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方向、定位、功能等做了十分深刻的论述,而且又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出了"五个始终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这篇讲话,再次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再次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两次重要讲话,对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足以说明党和国家对这项事业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建设 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学者共识——2023年8月哈尔滨“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锦帆 尹梅 +13 位作者 王岳 刘欢 何仲 刘云章 邓蕊 陈旻 刘俊荣 曹永福 王东红 张洪江 卢凤香 程瑜 何源 单芳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8-252,共5页
2023年8月2-4日,由《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医院人文管理与人才培养专委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医师报》、中国卫生法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伦理学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构建医患命运共... 2023年8月2-4日,由《中国医学伦理学》、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医院人文管理与人才培养专委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医师报》、中国卫生法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伦理学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学术论坛在哈尔滨市举办。大会安排了“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研讨会”分论坛,国内医学人文学者参加会议。研讨会上经过热烈讨论,形成了《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学者共识》。提出新时代下亟待建设好医学人文学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引领医学人文学科学术融合发展,同时,对于医学人文学科建设,需要优化组织机制,繁荣发展医学人文学科的整体构架,加快建设医学人文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推进立德树人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新载体,着力解决医学人文研究生培养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 学科建设 学者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